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深圳後瑞端午節吃什麼好

深圳後瑞端午節吃什麼好

發布時間: 2023-05-02 08:22:49

1、端午節晚上吃什麼最好

1、粽斗滲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了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歷的五月,合肥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著是洗粽葉、包粽子。

2、綠豆糕

老輩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舊時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即端午節一般是早上過,中秋節一般是晚上過。端午節那天,清早起來一定要吃粽子和綠豆糕。之所以選擇綠豆糕,是因為南方氣溫濕熱沒游,而綠豆性味甘寒,正好用來清熱解毒。所以端午節吃綠豆糕除了滿足人們的口福外,還是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熱酷暑的現實選擇。

3、鱔鱉

在合肥地區,有種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鱔鱉,叫 「箭桿黃鱔馬蹄鱉」。此外,環巢湖一帶,還流行一種「躲午」習俗,就是到了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著粽子等食品到野外枯銷銷進食,女兒嫁出去的,回娘家過節

4、花糕和莧菜

端午節這一天還要吃花糕和莧菜,花糕是用發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寶、蝴蝶,表面以紅色花點綴,為兒童愛吃的應時點心。莧菜也是不可缺少的應時菜。俗謂飲雄黃酒可防生疥瘡,吃莧菜可凈腹,土話叫「打浪腸子」。

5、五黃

黃山一帶,除了吃粽子、綠豆糕外,還要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雄黃酒、鹹蛋黃。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節吃咸鴨蛋了。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2、端午節要吃什麼食物

1、粽子。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3、端午節早上吃什麼?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最廣泛而傳統的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不過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既有蜜棗甜粽子,又有臘肉咸粽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不要因為貪美味而過度食用傷了身體。



2、吃蛋

俗話說:「端午那天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端午節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清晨的時候,人們採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橘枝等,統稱「午時草」。中午,將「午時草」與雞蛋一起煮,味道芳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後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

3、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棗糕,是晉陝甘寧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尤其在端午節的早上,飯桌上一定會有油糕。

4、吃臊子面

而在陝西地區,早上除了吃油糕,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其不僅美味飽腹,還有著養心益腎、健脾厚腸的功效。

5、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因為端午節一直有五毒之說法,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端午節做麻花的習俗,因為麻花也叫麻糖,這一天讓小孩吃麻糖來粘嘴就不會說不吉利的話,以保安康,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6、吃五紅

大多數人端午節都會吃粽子,而在南京有端午節吃「五紅」的習俗,「五紅」是指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黃鱔。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

7、吃薄餅

在閩南地區,每年端午節期間城鄉都有吃薄餅這一節日食俗。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其實並不薄,它用麵粉烙成圓狀麵皮,像一剪裁的圓紙。

4、端午節要吃什麼喝什麼???

端午節應該吃:粽子、打糕、喝葯根湯、五黃餐。

1、粽子:吃粽子是一項流傳很久的習俗,傳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吃粽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小看外面這一層厚厚的外皮,無論是用荷葉還是竹葉,都具有非常優秀的清熱解毒功效。在端午節吃粽子,不但可以起到滋補養生的效果,還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對身體有很好的養生價值。

2、打糕: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地區,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同胞。延邊朝鮮族的朋友,很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就是打糕。在端午節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用艾蒿與糯米飯放置在大木槽中;

用長柄的木槌反復敲打製成一種具有強力彈性的米糕,這樣做成的打糕,可以蘸紅豆沙,也可以在外麵包裹一層炒好的黃豆面,口感非常的筋道,而且還帶有濃濃的豆香味,非常的好吃。

3、葯根湯:在我國的雲南地區,當地的人民非常擅長用各種中葯來做料理的。即便是普通家庭,在燉煮的時候,也會選擇一些葯材放入水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補效果。在端午節的時候,雲南人過端午節,會選擇喝一些葯根湯。

尤其是在雲南普洱,端午節的時候,市場上會彌漫草葯的香味。每家每戶都要做葯根湯,將十數種草根搭配到一起,用來燉排骨和雞肉,這樣製作成的肉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可以起到滋補身體的效果。

4、五黃餐:在我國的某些地區,端午節的時候會吃五黃餐。端午節的桌上一定少不了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的身影。中醫認為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天的中午吃這些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驅除邪氣,提升自己的精力。

(4)深圳後瑞端午節吃什麼好擴展資料:

粽子的主料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能溫暖脾胃,補中益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自汗也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粽葉中含有多酚類物質和鉀元素,通過蒸制時可滲入米內,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抗熱機能。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粽葉的提取物還具有抗癌作用。

由於糯米所需消化時間較長,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狀,若主料能以部分的雜糧米、紅豆、薏仁、山葯等取代,不僅可增加纖維質含量,減少腸胃負擔,還更有益於健康。

5、端午節主要吃什麼食物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屈原,一位愛國詩人,5月5日,他跳入河中。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在河中吃掉屈原的身體,人們把大米和雞蛋放進竹桶里。有些人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那時起,為了紀念他,每年5月5日人們都會到河邊扔粽子,劃龍舟。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吃蛋

端午節吃雞蛋的來歷同粽子一樣,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孩子嘴邊。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但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

3、吃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省藍田縣的一項傳統習俗,是和掛艾草、包粽子同等重要的講究。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4、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5、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端午節本身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6、吃「五紅」、「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7、飲菖蒲酒

飲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士子陳可常,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葯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製成的一種葯酒。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8、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9、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10、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11、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象徵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禦中暑。

6、端午節養生吃什麼

端午節養生吃什麼

端午節養生吃什麼,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在發展歷程當中也形成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在端午享受美歲啟食彷彿與古老文明的對話一般。我總結了端午節養生吃什麼相關內容,來看看吧!

端午節養生吃什麼1

幾款端午節食譜

粽子釀肉

主料: 粽子適量 香菇適量 肉餡 適量 大紅棗適量 洋蔥適量

輔料: 蒜末適量 姜適量 蔥適量 白芝麻適量 干澱粉

適量調料:胡椒粉適量 香油適量 醬油適量 糖適量 雞精適量

做法:

1、肉餡加入蔥薑末、胡椒粉、雞精、醬油、香油拌成餡備用。洋蔥和香菇切片,紅棗去或雀核切寬條備用,乎團如將粽子切成片。

2、其中一面抹上一層干澱粉(防止在煎的過程中分離)。

3、有澱粉的一面朝里,2片一組中加夾上肉餡。

4、煎鍋燒熱倒入植物油,將粽子夾兩面煎至金黃,盛出備用。

5、。鍋中留油,下洋蔥、香菇翻炒。

6、加入蔥蒜末、醬油、香油、糖炒勻。

7、倒入煎好的粽子夾。

8、加入適量清水(不要太多)。

9、放入紅棗條,煮約2分鍾,至粽子入味,出鍋撒上芝麻即可。

豉汁排骨蒸南瓜

主料: 南瓜1/4個 排骨200

輔料: 姜2片 蒜2瓣 蔥花少許

調料: 豆豉少許 鹽、食用油各適量 糖 雞精 玉米澱粉各少許 料酒、 醬油各1茶匙

做法:

1、准備所需材料,排骨洗凈剁成小塊。

2、南瓜去皮洗凈,切成塊狀,擺入盤內。

3、薑片、蒜、豆豉剁成米粒大小。

4、將姜、蒜、豆豉粒等輔料全部加入排骨里。

5、將輔料和排骨用手抓勻腌制5分鍾。

6、再將腌制好的排骨鋪在南瓜面上。

7、上鍋大火蒸15-18分鍾,出鍋撒蔥花即可。

提示:

1、南瓜在黃綠色蔬菜中屬於非常容易保存的一種,完整的南瓜放入冰箱里一般可以存放2~3個月,所以在過去蔬菜緊缺的冬天,人們習慣把南瓜作為重要的`維生素來源儲藏起來。

2、南瓜切開後再保存,容易從心部變質,所以最好用湯匙把內部掏空再用保鮮膜包好,這樣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存放5~6天。

3、南瓜的皮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所以最好連皮一起食用,如果皮較硬,就連刀將硬的部分削去再食用。在烹調的時候,南瓜心含有相當於果肉5倍的胡蘿卜素,所以盡量要全部加以利用。

香菇炒白菜

主料: 白菜、 香菇、 紅蘿卜

輔料: 干紅椒 姜、 蒜、調料: 鹽、 雞精、 蚝油

做法:

1、准備好所有材料;

2、白菜浸洗干凈;

3、香菇用大熱水泡軟,去蒂;

4、洗凈的白菜摘下葉子,將梗切成粗絲;

5、紅蘿卜切細絲,香菇對半切,姜切片,蒜也切片,干紅椒剪成小段;

6、熱鍋中倒入玉米油,投入干紅椒炸香撈出;

7、投入蒜片和薑片,煸炒出香味;

8、倒入紅蘿卜絲和香菇,繼續煸炒出香味;

9、倒入白菜,再撒入一點點的鹽,翻炒至菜葉變軟;

10、加入適量的蚝油和雞精,稍煸炒一下,即可裝盤食用。

端午節養生吃什麼2

端午節美食大賞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於准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13、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並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一般至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其實,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主要都是為了祛暑辟邪。

14、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7、端午節這天吃什麼最好

端午節一般吃粽子

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端午節一般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世唯睜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節一般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端午節一般吃十二紅

高郵等地有吃「十二紅」的習俗。十二紅指油爆蝦、炒紅莧菜、咸鴨蛋黃、硃砂豆腐等。

端午節一般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端午節一般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搜歲「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節一般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一般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山檔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8、端午節要吃什麼特色食物


一大此清轉眼2022年已經快要過滾前半了,進入了五月後,天氣開始炎熱起來了。那麼2022年五月端午節開始熱了嗎?端午節要吃什麼特色食物?
2022年端午節開始熱了嗎?
2022年的端午節在公歷6月3日,這個時候已經是盛夏了,所以2022年端午節已經開始熱了。
端午節要吃什麼特色食物?
粽子
粽,即粽_,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_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扒亂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