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跟對象怎麼過
1、端午節怎麼過?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給個外國人參加中國龍舟節的圖片吧: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2、端午節怎樣過?
端午節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食五黃,如果有賽龍舟也可以參加或者觀看。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既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6、包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3、端午節怎麼過
端午節通常會舉行賽龍舟、端午食粽等活動。
1、賽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年以上,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古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讓亮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端午節的文化價值:
端午節的起源蘊含著時代需要的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在中國古代人的生活中,節日是農歷歷法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態滑襪,因此,關於端午的起源最早有源於夏至一說。而民間社會卻把它與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真實或者傳說中的歷史人物結合起來,賦予其情感、道德色帆激彩,並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節日傳說。
如此一來,端午節的文化屬性從純粹歲時節令的產物,又增添了一份歷史人文的色彩,而且在後世的流傳中與歷史的關聯度被不斷強化和凸顯。在這樣的演變過程中,端午節的思想內涵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探索、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衍生出對國家的忠誠和對至親的孝道。
4、端午節跟剛認識的對象咋過,叫她去我家過節我該怎麼做
首先肯定要准備給她爸媽准備禮物撒,然後重點是要給她爸媽印象好,那樣什麼事都好乾了
5、端午節男方需要給相親對象送禮物或發紅包嗎?
一般來說端午節是要給相親對象發紅包的,如果相親對象已經確定了,那就是尊敬對象的父母從禮節上來說,一年的三個結都是比較大的節日,誰應該給相親對象送禮物,或發紅包的。
6、端午節接對象回家有什麼講究嘛?
端午節接對象回家沒有什麼講究,就和平常是一樣的。但是迅扒回家。要適當的帶禮物。這是。最起碼的禮節問題。禮物不需要太瞎數過貴重,但也不能太便宜。最磨昌首重要的是體現一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