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扣的絨什麼時候拿下來

端午節扣的絨什麼時候拿下來

發布時間: 2023-05-03 03:16:59

1、端午節放到家門口的艾草什麼時間扔掉

端午節放到家門口的艾草什麼時間扔掉,應該扔在什麼地方?其實端午采艾蒿,一般都不會是幾棵,都會採回許多,然後找幾枝掛在門窗上,用以很簡單就是防止蚊蟲進入,同時對空氣也能有一個凈化的作用,同時其它艾蒿要晾曬起來,晾乾起來備用,一般等到夜晚來臨,一家人圍在一起在院子里納涼之際,會在附近點燃這些艾蒿,其實也是驅趕蚊蟲的意思,按理說這些都是煙,但是人聞過之後不會有任何不適,而且神清氣爽,不怎麼生病,這就是我們古人通過對生活的觀察,總結出來的智慧。

端午其實還有一個標志,就是大家要習慣早起了,我們經常說「秋收冬藏」其實是鼓勵人在夜裡早休息,尤其是冬天不要起太早,那麼從端午開始,就要開始鼓勵人起早,外出活動,因為世間萬物都活力四射,人也要相時而動,這一切都從端午這天開始的。

那麼掛在門窗上的艾蒿,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有的已經沒有其獨特的香味了,而且對於蚊蟲的預防作用也會慢慢減弱,但是一般的家庭不會把它們取下了,有的雖然取下來,也不會扔掉的,而是會跟自己晾曬的艾蒿,放到一起,過去農村家裡是沒有紗窗的,而且睡覺也很少把窗子關嚴,為了預防蚊蟲進入,都會在睡覺前點燃這些已經晾乾的艾草,讓屋子裡充滿其香味,既可以阻止蚊蟲進入,還有助於人的睡眠。

其實端午插艾草也有講究的,不過不是很嚴格,一般是將「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五種植物任選其中兩到三種,通常是將艾草、菖蒲等用紅色的繩子捆綁成為一束,然後懸掛在門上,或者是窗戶邊上就行。之所以會加入菖蒲,那是因為它是「天中五瑞」之首,並且葉片看起來很像一把劍,在民間它還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其實端午的習俗還有很多,它只是開始改變生活習慣的開始,不是就這一次,過去每天都要點燃艾蒿驅蚊,只是因為現在很難找到了,再有就是年輕人也不願意去採摘,最主要的原因是已經很難找到了,如今市面上銷售的都是人工種植的,不管其作用如何,點燃後的煙還是有些嗆人,況且燃燒後還會留下灰,對於喜愛睡懶覺的年輕人來說,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人們才開始大量使用電子驅蚊草,總之都是化工原料。不僅把蚊蟲熏的進不來,來人也熏的暈暈乎乎的,到底對人身體有沒有害,也說不清楚,好在大家更多的是使用蚊帳,更加安全和保險,安裝也方便。


2、端午節帶絨線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五彩繩,是端午節吉祥物兼飾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由古代文身之俗演變而來。

端午節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辟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五色絲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2)端午節扣的絨什麼時候拿下來擴展資料:

端午節系五綵線,是古老習俗。五綵線是端午節吉祥物兼飾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氣(陽氣)旺盛,百邪皆避,端午日是辟陰邪的吉祥日子,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辟邪習俗,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是端午辟邪習俗之一。

五色絲線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中國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3、包粽子、系絨線、穿新衣……小時候的端午才真的是端午

小時候過端午節恐怕是我們小孩子最盼望的節日之一,趕得上過年。

早幾天,奶奶媽媽就忙著包粽子。粽葉是爸爸哥哥在河邊打的蘆葦葉子,窄窄長長的,一大籃子拿回來,奶奶坐在院子里挑選,打理齊整,一紮一紮分好,清洗好放在大鍋里,放滿水開始煮,第一縷香味飄出來,我們就開始盼望。粽葉在水裡格外綠,把整鍋的水都暈綠了,青翠又安靜。媽媽看著粽葉多少,確定淘洗多少糯米。

如銷旁果有條件,就放花生米,花生米泡好搓掉花生皮,花生白白胖胖的跟糯米一起浸泡在水裡。粽葉煮好拿出來放在大木盆里,放滿清水,這就要開始包粽子。小小的我就蹲在木盆旁邊看奶奶忙活。如果都像現在的條件,早就錄了視頻。可惜,奶奶的手藝如今已經失傳了。

奶奶包粽子不用線扎不用細繩捆綁,先把三片粽葉層層疊好排開,用手一旋,形成一個漏斗,一點縫隙都沒有。放進糯米和花生,一折一轉粽子的雛形就成了,然後再用一片粽葉蓋住「漏鬥口」,順著粽子形狀把粽葉裹好。接著用麻包針穿過粽子把最後一片粽葉尖穿過針鼻,針穿過粽子,粽葉就像線一樣也跟過去,粽子就被固定成四個稜角的嚴嚴實實飽滿的樣子,一點兒也不用擔心漏米和鬆散。奶奶說裹得嚴實,米的香味就被粽葉緊緊裹住,粽葉香也會滲進米香里。

奶奶一邊包一邊嘮叨:「你要學啊,等奶奶不得動,你也能吃到粽子。」

「媽媽怎麼不學?」

「你媽媽學不會?」

有這么難嗎?我躍躍欲試,小小年紀的我根本不懂什麼叫「看花容易綉花難」。奶奶很樂意教我,奶奶什麼都要教我,她覺得我以後得嫁人,得過日子。動了手才知道好難,就是那個「漏斗」怎麼也挽不好,一遍一遍,奶奶直搖頭:「看你是個機靈鬼兒,跟你媽一樣!」

我不服氣,可是沒辦法,我至今也沒學會包粽子,奶奶九泉之下,也不知道今天她老人家有沒有擔心她的孫女兒吃不到粽子。

粽子包好了,放在大鍋里,浸滿水,灶堂里加柴開始煮,開了之後還要余火煨著。我早就等睡著了,也知道第二天一早准能吃到糯糯香香的粽子。

粽子煮透了,第二天早上才盛起來,浸在涼開水裡,涼涼的才最好吃。

小孩子除了吃當然就是穿新衣玩花樣。端午節滿足小孩子所有的願望。再怎麼窮忙,端午這天媽媽一定會給我和哥哥買一身新衣,好在是夏天,衣服不貴。媽媽還會在街上捎帶一紮絨線回來,那是我最喜歡的。

端午當天中午,小孩子要洗澡,洗完澡穿上新衣,媽媽會給我和哥哥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扣上五彩的絨線,可好看了!拾掇好,飯也顧不上吃,就要沖出去顯擺,小夥伴們個個都穿新衣,扣絨線。手拉著手在日頭下瘋跑,一會兒就一身汗,小孩子怎麼會怕熱?女孩子怕弄臟新衣服、新涼鞋,會斯文些。跑一陣兒就約著去水塘邊洗新穿的塑料涼鞋。那必須是偷偷的,如果哥哥回家告狀說妹妹去水邊玩,回家是要挨訓的。

絨線得等到七夕節才能解下來的,媽媽說七夕節喜鵲會來葡萄架下銜走絨線去天河搭橋,橋搭好,晚上牛郎織女就能會面,到時候他們會在葡萄架下說悄悄話。這太讓我神往了。我們女孩子個個都知道,約好一定要等到那一天。

絨線會掉色,會松,手腕腳腕脖子都被染了色,也捨不得拿,心裡想著一定要讓牛郎織女見面。可是,小孩子心性,能等到七夕?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七夕,一點貢獻也沒者斗搜做也不覺得愧疚,依然三三兩兩約好一起乘涼,去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他們的孩子也在嗎?一直等不到,奶奶搖著蒲扇像趕蚊子一樣趕我們這些小鬼回去睡覺。很晚了,早就沒精神頭了,奶奶說,你們在這里他們怎麼好說話?趕緊回。

更小的小寶寶端午節還會戴上虎頭帽穿上虎頭鞋,還穿著紅肚兜,我們也想抱一抱這些虎頭虎腦的小虎頭,大人可不敢鬆手。捏一捏虎頭鞋上的虎須也是好的。

媽媽還會提前割一些艾回來,首歷用紅繩子扎了,端午那天掛在大門上。很香,媽媽說五月有毒,艾葉能驅毒驅邪。不懂呀,就覺得這也很美好。

端午還很忙,麥秸稈曬滿場院,我們在麥秸稈場上追逐打鬧,被麥芒扎了也不覺得痛。這是我們撒歡兒的季節,春節也很歡樂,可是冷,放不開手腳。

今天端午,媽媽打電話問粽子有嗎?先生單位發的蘇式粽子,長長的,被細線一道道捆綁得結結實實,各種口味的,鹹肉蛋黃的,蜜棗的,豆沙的……沒有一樣有奶奶包的清爽好吃。婆婆今年包了粽子寄過來,是為給女兒中考送祝福的。准備什麼好吃的?飯店吃的。其它再也沒有節日的感覺了。

4、端午節扣絨有什麼用處

1、扣絨線時打的結是很有講究的,既要結實更要美觀,不能隨隨便便打個活結或死結了事。至於到底是什麼樣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大致是蝴蝶結之類,只記得當年母親扣的絨線是最漂亮的。常常以此向同伴們炫耀。
2、扣的絨線是不可以隨便解下的,那樣會桐賀不吉利。需要等到七月七才能剪下。剪下的絨線也不能隨便扔掉,要把它們拋到自家的屋頂上,據說喜鵲會在一定時間把這些絨線叼走,到天空去搭起一座彩虹橋,好讓牛郎織女能夠相盯游會凱輪銷。這樣可以保證孩子以後平平安安。

5、端午節習俗

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躲五

農歷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為"惡月"。並認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周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時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節前或節日里要給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涼席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9、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葯,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12、破火眼

江蘇南京一帶端午節習俗。是日,在一碗清水裡放適量雄黃,丟進兩枚銅錢,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據說可以防治眼玻雄黃有殺菌滅毒的功效,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

13、游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14、剪綵葫蘆

用彩色紙剪成葫蘆狀,於端陽節倒貼於門首,取將毒氣倒出之意。

15、飲雄黃酒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慶陽端午,掛香包。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台灣省)

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里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6、端午節不能洗澡嗎

可以洗澡、傳統說法今天端午節給小孩和家人洗澡可以去晦氣、用艾葉煎水洗澡可以趨蚊防痱。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而且地域不同習俗也各有差異。有的地方興賽龍舟,有的地方要插艾草,有的地方需佩戴香袋,還有的地液乎明方過端午節那天喝雄黃酒、

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洗澡與平時洗澡大不相同。這天早上,各家的母親帶著孩子,個個提著個籃子,趁著露水未乾,村裡村外去采各種植物的葉子。像柳樹葉、洋槐樹葉、椿樹葉、桑樹葉,還有地上的各種草,反正只要是植物都可以采。不過其中有兩樣東西最重要,也是不可缺的,那就是菖蒲與艾草。

接近中午時,母親們就把這些葉子洗盡,然後放到一個大鍋里,添上一鍋水,再放進去幾個雞蛋和蒜頭,就可以點火燒了。鍋開了,雞蛋熟了,洗澡水也就好了。

待水冷卻後,母親們就用這水給孩子們洗澡,人們都叫它「百草浴」。據說,用這種水洗澡,不但可以治療多種皮膚病,還可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增強孩子們身體的抵抗力。

(6)端午節扣的絨什麼時候拿下來擴展資料

澡洗好後,孩子們就可以穿父母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啦。接下來就是扣絨線,扣絨線的部位多少一般根據年齡而定,嬰幼兒的脖頸,兩個手腕腳腕都要扣。稍大點的孩子扣兩個手腕就可以了。

據說扣上的這個絨線不能隨意拿掉,一直到陰歷六月初六才能取下來,扔在屋頂上,等到7月初7,喜鵲就會銜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

一切都就緒了,孩子們就可以吃鍋里剩下的雞蛋和蒜頭啦,大人也要吃,吃了這些用百草煮過的雞蛋和蒜頭,可以消百病,保健康。

端午節的習俗雖然很多,不過都離不開辟邪、平安、健康這些元素,反映出頃野人們渴望平安健鬧告康的美好願望。有一些雖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據中醫專家說,我們這兒的「百草浴」祛百病、保健康的說法還是很有科學依據的。

7、端午節五色線帶多久取掉

端午節五色線帶到6月6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