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賽龍舟嗎
1、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
2、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一、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森轎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此轎肆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帆扮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5千年前,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千多年。
二、端午節賽龍舟的寓意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3、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時節粽子飄香,家家戶戶忙於懸掛艾草、菖蒲,小孩子們額上塗著雄黃,佩戴著香囊樂滋滋地玩耍,真是一幅平和溫馨的節日風情畫。目前端午節來歷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紀念屈原,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紀念屈原的故事吧。
端午節的來歷:紀念屈原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李簡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猜昌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都會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如今賽龍舟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不過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2、掛艾草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草,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艾草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如今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
3、飲雄黃酒按照傳統節日習俗,每家每戶一般在來年開春時,將研成粉末的雄黃用來泡製黃酒、白酒。從五月初一,將雄黃酒放在太陽底下暴曬,一直曬到五月初五,留在端午節那天飲用。說到飲雄黃酒,民間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當然,未到喝酒年齡哪兆褲的小孩子,大人們在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蟲不叮。
這就是我所了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故事了,不知道你們還了解哪些來歷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告訴我吧。
4、端午節是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紀念屈原的一種方式,幾千年來成為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起源: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摘自http://ke.baidu.com/link?url=s-4HR-oSEE5f2Vk_-gf9aBEc1YvBk6A7vSUJQ31Y__8sA23aGX7wnZOGAFPPpxd68r-AkbIr8sGQhKzNqKN3iQRRC3QN_F-2-jRfjYKuBCmO2vkx_nJwPaajkH_NaDG1xT3shqe)
發展
1.發展階段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斗中,爭相競渡。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梁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徵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徵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爾後,湖南省汨羅市便於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
2.申報非遺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貴州省銅仁市、鎮遠縣聯合申報的「賽龍舟」入選,列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自http://ke.baidu.com/link?url=s-4HR-oSEE5f2Vk_-gf9aBEc1YvBk6A7vSUJQ31Y__8sA23aGX7wnZOGAFPPpxd68r-AkbIr8sGQhKzNqKN3iQRRC3QN_F-2-jRfjYKuBCmO2vkx_nJwPaajkH_NaDG1xT3shqe)
看賽龍舟攻略:
到達線路:
1、大明邊城景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水晶閣),距離銅仁市火車站3公里,距離銅仁高速出口 (南)2.5公里,距離銅仁鳳凰機場20公里,距離湖南鳳凰古城50公里(高速),可十分便捷的到達景區。
2、公交線路:銅仁市區有旅遊觀光1號線直達大明邊城景區(票價1.5元)。
(摘自http://ke.baidu.com/link?url=s-4HR-oSEE5f2Vk_-gf9aBEc1YvBk6A7vSUJQ31Y__8sA23aGX7wnZOGAFPPpxd68r-AkbIr8sGQhKzNqKN3iQRRC3QN_F-2-jRfjYKuBCmO2vkx_nJwPaajkH_NaDG1xT3shqe)
5、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而賽龍舟的起源眾說紛紜,廣為傳頌的是人們為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中國龍舟,因地而異,從形制上劃分,有27種之多,馬頭舟、鳥頭龍舟、獸性龍舟、巨型龍舟、小龍舟。這些龍舟都是民俗龍舟,多用於慶典。而現在,龍舟躋身世界競速比賽項目,在比賽中,龍舟的形式和造型開始有所規定,材質也從木質變成了現代合成材料。
賽龍舟的參賽人數
龍船人數,限額為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後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數。
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以上內容參考 澎湃新聞-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6、端午賽龍舟的寓意是什麼?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面臨國破家亡的屈原痛心不已,選擇與國家共存亡。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自盡。百姓聽聞此事,立即劃船於江上撈救,卻一無所獲。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周末期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殺。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投身於岳陽汨羅江),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民間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
人們置信,經過氣勢浩盪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本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
7、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的原因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團純猜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在眾多習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劃龍舟習俗了。
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塌型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褲稿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1、紀念屈原
2、繼承傳統。
端午握銷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稿皮好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鍵鉛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