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拜月亮什麼說法
1、為什麼中秋節要拜月?
最初的原因,是在古代農耕社會,帶孝古人認為月亮的運行耐行宴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項重要活動,逐漸形成了民間做節的重要禮俗之一;
其次,在佛教中,中秋節也是昌銀月光菩薩的聖誕日,人們拜月,祈求幸福與美滿。
2、中秋節拜月寓意著什麼
中秋節拜月寓意著團聚、康樂、幸福。拜月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源自我國一些地方的古人對“月神”的崇拜活動,祭月是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猜卜古代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式。
中秋節拜月寓意穗轎穗著什麼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八月十五又稱為“團圓節”。
史帆模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拜月開始主要用於天象崇拜,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活動。
3、中秋節為什麼拜月??
如果問,端午節是紀念誰的,大家都會說是紀念屈原的。而要問「中秋節是紀念誰的」,可能會不禁愣一下。
如果真的說中秋節是為了紀念誰的,那麼,只能從神話傳說中去找答案了,這個答案就是:為了紀念嫦娥。
嫦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有一種說法是中秋節與一則神話傳說有關,這個神話傳說就是「後羿射日」與「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以致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出現了,他登上了昆侖山頂,拉開神弓,一下子就射下來9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因此,後羿受到百姓的愛戴。後來後羿就娶了嫦娥做妻子,兩人非常恩愛。
一天,後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就能即刻升天成仙。後羿把不死葯交給嫦娥保管。不料,這個不死葯被一個小人看見了,他就乘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在危急之時,嫁娥一口吞下了仙葯,很快就飛向了月亮。
後羿知道這件事後,悲痛欲絕。他仰望夜空,呼喚嫦娥的名字。這時,他發現皎潔的月亮上,有一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就拚命追月,可是他無論如何也追不到月亮跟前。
沒有辦法找到嫦娥,為了表達思念之情,後羿只好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最愛吃的鮮果,遙祭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知道嫦娥成仙這件事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就在民間傳開了。
由這個傳說可以看出,中秋節的來歷是與嫦娥有關的,因此,從這意義上說,這個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嫦娥的。
二、中秋節的來歷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辯森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此夜,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日為陽氣之祖,稱為太陽,月為陰精之宗,稱為太陰。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禮。直到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後來民間也在中秋時節賞月拜月,寄託情懷,形成傳統的八月中秋節。
三、中秋節習俗祭月、拜月和賞月。古人雲:「月到中秋分外明」。其時困蠢天高氣爽,皓月當空,因而又稱為「月夕」。古時候,我國歷代帝王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即使民間,也有中秋祭月、拜月和賞月之風。魏晉以來,賞月習俗已廣泛流傳。到了唐代,可謂達到鼎盛時期。
八月十五吃月餅,是中秋佳節的一大特色。月餅在很早以前叫小餅或甜餅,本是祭奉月神的貢品。元朝末年,統治階級殘酷壓迫人民,又怕人民起來造反,於是將百姓家裡的金屬器具一律沒收,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引起眾憤。朱元璋和劉伯溫組織農民揭竿而起,進行反抗。他們把起義的消息藏匿於月餅之中,並約定在中秋之夜一起動手,終於導致了元王朝的覆滅。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起義的成功,便在中秋節互相饋贈月餅。
四、最好中秋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宋代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歷來被認為是中秋詩詞里寫得最好的一首。詩人對親人抒發了懷念之情,攜尺畝同時也對天下一切人表示了美好祝願。
4、中秋節民間拜月是怎麼回事?
拜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並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准備好之後,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
然後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
當然民間對於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發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於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5、中秋拜月有什麼講究
如下:
拜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絕羨,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風俗簡介: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租穗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並型拍習俗。
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中秋也有拜月的習俗,不過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陳設香案置月餅、瓜果之類,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稱「拜月」。連城民間稱月神為「月光媽」,賞月時也有拜月的習俗。漳州、上杭等地則稱「請月姑」。上杭之俗更奇,請月姑時,將一小筐放在盤中,據說月神降臨,筐便會自動上升,並有剝啄聲,女子便計其數以卜災祥。
在建寧,中秋夜有的婦女對月問吉凶,俗稱「請木杓神」。泰寧、永定一帶,婦女不但「請月姑」,而且還「等月華」。「等月華」又稱「待月華」,民間傳說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間,便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誰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這一習俗在福州地區、莆田、仙游一帶也有。
6、中秋節為什麼要拜月亮
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唐代確有賞月風尚,但未見拜月習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舉有好功名,女子則祈求擁有美麗容顏。
隨著時代演進,明清以後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注意事項: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則辯喚,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灶告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孫凱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7、為什麼中秋節要拜月亮?
供月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歲時風俗,把中秋節時將月餅、果品等擺在院子中間,月亮先「吃」,然後人才能吃的一種風俗習慣。
古代帝逗侍茄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談乎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7)中秋節拜月亮什麼說法擴展資料:
意義
中華民族的祭祀文化,表達的是「敬天、禮地、愛人」這三種基本情感指向,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種類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級分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陽和月亮就是華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為什麼天子要祭天地日月?鄭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訓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況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天上帝之子,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護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範「孝悌」之義,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日月之祭的時間,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謂「兩分」。為何要定在這兩個日子呢?這要從天文與二十四節氣說起。
每年夏至之後,太陽就從北回歸線逐日南移,到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後(22-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季就將結束而迎來冬天。這一時刻,二十四節氣中稱為秋分。
先民認為,日屬陽之精,月屬陰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鄭玄也說,「君子履端於始,舉山察正於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別成了祭祀太陽和月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