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端午節辦活動
1、端午節活動的意義50-60字
慶祝端午節的意義歷時常新,足見此節日具有時代性與永恆性。概括端午節慶祝的現代意義如下:
一、發揚愛國精神。熱愛祖國勝於一切的屈原,面對祖國危亡和「變白以為黑」(《懷沙》)的腐敗政治,他直言勸諫,結果反遭流放。他無法拯救祖國於危亡,更不願以潔白之志蒙塵、隨波逐流,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的愛國思想和在政治斗爭中寧死不屈的犧牲精神,影響後世至巨。所以,我們慶祝端午節,務必與國民教育掛鉤,提升國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實現「國家至上,社會為先」的共同價值觀。
二、警惕政治領導者。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說明了政治領導者昏庸無能,必遭群小蒙蔽而失去判斷力,最終導致國破家亡。慶祝端午節,即以史為鑒,讓治國者甚至是社團領導人,都要具有準確的判斷力,選賢與能,知人善任,和而不同,發揚「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精神,這樣就不會輕易地被結黨營私者利用以至走向滅亡。
三、教育與促進健康生活。自古以來的端午節習俗,譬如懸掛菖蒲和艾蒿,喝雄黃酒,佩戴香囊等,目的是驅邪解毒避疫。因為五月是五毒(蠍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出沒時期,而雄黃酒、艾蒿和菖蒲都有殺菌解毒防病的功能。至於賽龍舟,可以強身健體,促進團結,廣交天下朋友。它已經演變為國際比賽項目,意義非凡。我們可以通過慶祝端午節傳達「教育與促進健康生活」信息,利用現代科學知識與葯物,增強全民健康意識。鼓勵參加龍舟競賽與全民運動會,積極防疫祛病、避瘟驅毒,謀求健康長壽,進而達到尊重與關愛生命的目的。
四、閱讀與欣賞傳統文化。屈原是楚辭的開山鼻祖。其作品,寫出人民的願望,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他喜歡運用神話素材,大量吸收民間詩歌精髓,以美人和香草做比喻,讓豐富多彩的幻想自由飛翔。這個特點對後世文學有深刻的影響。慶祝端午節期間,我們可以發動誦讀屈原詩篇或欣賞古典文學運動,以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底蘊。
2、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有什麼意義?
端午節的由來是古代中國人民祭祀神靈的習俗,意義是為了紀念學習那些高尚偉大的靈魂,紀念不屈的意志,高尚的靈魂。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由來已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人們對蒼龍七宿的祭祀,而星象文化的起源也已經不可考究,也是有很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形成不只是紀念中國古代人物那麼簡單,而是好多年的演變,才逐漸形成了相關的文化習俗,而端午一詞最早是出現在近代,但是這個習俗卻早已存在,可能以前不是端午的名字,但早已有了端午節。
端午節紀念的那些歷史人物基本上都是後人拉上去的,最早的端午起源也和其他的古老節日差不多,都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端午節紀念的人物當中,最多的那一位應該是屈原,而在屈原之前早就有了端午節的相關習俗,而且關於人物起源的說法有很多,除了紀念屈原以外,還有紀念伍子胥、介子推等等。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作為一種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有流傳下去的意義,而且像這種紀念類的節日都是為了學習中國古代先賢們的精神,學習他們高尚的品德,學習他們的行為,讓後人銘記那些在中華文明當中出現過的亮麗色彩。
紀念屈原:
端午節人物起源說法當中最多的就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雖然提倡改革,但是遭到了貴族的反對,也被楚王妃子陷害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邊疆。在流放的過程中,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的詩篇,後來楚國被秦軍攻破,屈原非常無奈寫下絕筆,投江自盡,以身殉國。
3、各地舉辦多彩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喜迎端午假期,舉辦該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全國各地舉辦了很多文化類的活動尤其是耐轎碰一些城市,會有校牆的黃龍舟比賽還是非常的熱鬧的,今天,我也想和大家一起來談談,有關於在傳統節日裡面的活動意義有哪些?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而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政治家屈原,他是一個十分有性格,並且當時可以為自己的理想而甘願犧牲的人他的帆轎一生是讓人敬佩的同時,勇於為真理獻身的,他也讓當時的人們備受感動,於是,大家紛紛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而這樣的習俗也流傳至今。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中,惟一一個沒有間斷文明的古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同時有很多值得被紀念的人,很多被紀念的節日,向我們一年一度的春節元宵節這種盛大而又團聚的節日,到現在為止,我們都十分重視想端午節,中秋節最近,這兩年很多的地方也在開展當地的文化,尤其是像屈原的故鄉又或者是和這些文化節日有淵源的地方都會去做一些展覽或者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這個地方,從而來推進我國的中華傳統文化。
雖然節日的故事,我們大多數人都能夠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很多小孩子們來說,他們也並不太明白,我們學校從這樣的活動裡面來熏陶。他們對於節日的一個重視,這可能是我們年輕人所說的儀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他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一個渠道,在假期的時候來一場游戲又或者是哪一個傳統昌談民俗體驗民俗所帶來的快樂,也讓這個節日流傳下去。
4、端午節活動意義
<
5、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關於端午的起源,就史籍來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介之推,流行於山西一帶;一說是紀念伍子胥,吳楚兩地習俗;一說是紀念曹娥,浙江會稽一帶習俗;一說是祭「地臘」,道教弟子的風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期地域性和局限性。後端午節的內容為紀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婦女和孩子們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絲線纏成小小的粽子,端午節時和香包一塊兒,選出一兩件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6、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呢?現在還有地方舉辦嗎?
端午節賽龍舟這一風俗活動其實是源自於古人對龍神的崇拜,這項活動至今依舊有不少地方保留著,比如說廣東、浙江、福建等地在每年端午的時候都會舉辦劃龍舟比賽。端午節賽龍舟這一風俗據說最早誕生於江浙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大小諸侯國林立,其中江浙一帶則是吳越民族的集聚地。吳越民族素來信仰龍圖騰,所以每年在龍飛天的五月初五這一天都會舉行祭龍儀式。
江浙一帶河流眾多且不少地方還臨海,所以吳越百姓經常與舟打交道。他們在乘舟捕魚過程時而會對比收獲的多寡,時而會劃船競賽。後來吳越百姓在舉行祭龍儀式的時候將劃舟競賽這項活動給加入了進去,一來是為了表達他們對龍神的崇拜,二來也是為了取樂。當時他們競賽用的大多為刻有龍形圖案的獨木舟,至於龍舟則是在東漢時期出現。
後來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然後又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吳越地區的賽龍舟風俗也因此開始逐漸傳播至其它地方。其中福建地區關於賽龍舟的最早記載出現於五代時期,而相對更偏南方的廣州則是從南漢時期開始出現賽龍舟的相關記載。除了南方之外,賽龍舟這一活動也傳播到了北方地區,不過時間要稍晚於南方。在經歷過數千年時間的發展之後,賽龍舟這一活動並未被時代淘汰,很多地方依舊保持著端午劃龍舟這一風俗習慣。
其實關於賽龍舟這一活動的由來,有民間傳說認為端午節以及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出現的。對於這個觀點很多學者都是持反對看法,因為在屈原投江去世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賽龍舟這個習俗也與他沒有什麼關系。
7、端午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腔伍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敏猜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廣泛流傳的一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伍拿或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8、舉辦端午節的原因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並得到批准,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中國人。其實端午早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古代韓國也像中國一樣在端午節放假,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舉辦「端午祭」慶典;日本古代每年舉行端午慶典,成書於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第二章載:「五月端陽節,人人急於入朝參賀。」這天日本男人騎馬射箭,女人穿著中國服出外遊玩以慶祝節日;古安南(越南)有個國王的名字名叫陳端午。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這個特點也表現在端午與中國佛教的關系中。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見於佛典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琴操》:「介子綏[推]……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於秦代,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野兄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為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註:「午故書為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抱朴子》:「或問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秘言》稱五月五日為「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系。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卻見於佛典。《古尊宿語錄》卷21《舒州白雲山海會(法)演和尚語錄》:「端差返午,(白雲禪師)上堂,舉(言曰:)昔有秀才造《無鬼論》,論就,才放筆,有鬼現身,斫手謂秀才雲:『你爭[怎]奈何?』白雲當時若見,便以手作鵓鳩嘴,向伊道:『穀穀孤。』」這里出現了「鬼膽包天」的場面:秀才撰寫《無鬼論》時惡鬼立即現身挑釁:你秀才又能把我怎麼辦?白雲法演禪師只得滑稽地對鬼學布穀鳥叫,端午節時惡鬼猖獗已極!換言之,端午節的真正原因是惡鬼作祟。慧日禪師《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五載: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五月五日普覺禪師上堂雲:「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驀然撞著桃符神,兩手椎胸叫冤苦」,端午時大鬼拍手小鬼舞,鬼撞桃符神,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端午的原始動機是驅邪鎮鬼。端午時寺廟中也要燒香敬鬼,如舒州白雲山的和尚在端午節時:「僧問:『今朝五月五,權罷薅芸鼓。雖是無事人。亦請燒一炷。』(白雲禪)師雲:『急急如律令。』(僧)進雲:「也待小鬼做個伎倆。」(白雲禪)師雲:『鍾馗嚇你。』(白雲禪師)乃雲:『今日端午節,白雲有一道神符也,有些小靈驗,不敢隱藏,舉似諸人: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後,聖躬萬歲;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虛脊飢州縣采寮,常居祿位;三要萬民樂業、雨順風調』。有個符使卻來報白雲(禪師)道:『諸處盡去,偏只為神通小,不奈一件事何。』……」
端午節時佛寺舉行驅鬼祈福儀式:第一,高僧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高僧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三,高僧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高僧匯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采葯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為「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系臂為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由於屈原影響大,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二、佛教中的端午遺俗
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底層的端午對外來佛教產生了深刻影響。《古尊宿語錄》卷44載,宋代和尚也過端午節:寶峰雲庵真凈禪師五月五日上堂雲:「今朝五月復端午,隨眾生心解分布棕子。雖然,應所知,要須一一知來處。且道從什麼處來?」佛教在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黃花盡是真如,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五載,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覺禪師上堂雲:「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與門神,聚頭相耳語。」艾人,是端午節時束艾葉為人。它與門神一樣,是為了避邪拒鬼。佛教語錄保存了端午節時的艾人和門神信仰習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禪悅玄機。《古尊宿語錄》卷27,舒州龍門佛眼禪師:「今日端午……遂失聲叫曰:『阿耶耶,阿耶耶,盡大地人燒破皮肉,教山僧受無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沉於湘江。後人哀之,以竹筒盛飯,系五色絲祭之,風俗至今流傳不斷。遂嘔吐數聲曰:『世間人吃卻米粽,教老僧脹破肚皮。』大眾:『別人燒灸,別人吃物,為什麼龍門長老受痛受飽,未能情忘緣慮?』」這段禪機公案透露出佛門與筒粽等端午文化的關系。宋陸游有《天中節前三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遊人過於元夕》詩,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舉行盛大慶祝儀式:「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寺廟張燈結綵,禪堂成為端午慶典的場所。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燈會元》卷18載:隆興府兜率慧照禪師端午節說:「端午龍安亦鼓橈,青山雲里得逍遙。飢餐渴飲無窮樂,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乾地上劃船,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鐵旗;一盞菖蒲茶,數個沙糖粽。」這里有許多失傳了的端午古俗:第一,後世認為端午龍舟是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龍船原來是為了「安龍」。第二,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發生在水鄉。但古人這天在高山上劃龍船。第三,一般認為,五月五日采蘭草、菖蒲是用來煎湯洗澡,《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但這里表明,它用於製作「菖蒲茶」。此外,《古尊宿語錄》卷28:「龍門若為作端午,打動眾人塗毒鼓。」佛教東林《雲門頌》也說:「一撾塗毒聞皆喪」。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競渡時擊鼓是為了統一劃船的節奏,但是佛教典籍顯示:端午所用鼓上塗了毒葯,以增強鼓聲的巫術力量,以達到安龍、鎮龍的目的,它是驅鬼觀念的具體體現
9、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檔頌喊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行野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櫻掘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10、端午賽龍舟的寓意是什麼?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面臨國破家亡的屈原痛心不已,選擇與國家共存亡。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自盡。百姓聽聞此事,立即劃船於江上撈救,卻一無所獲。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周末期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殺。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投身於岳陽汨羅江),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民間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
人們置信,經過氣勢浩盪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本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