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蛋簍子怎麼編學生活動
1、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通用6篇)
為了確保活動有序有效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闡明活動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活動方法等的企劃案。那麼什麼樣的活動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指導思想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我們民族獨特深層的精神價值觀,她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動中,我校以傳統節日教育為切入口,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通過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動的目標
圍繞"我們的節日--端午節"這個主題,從"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你想怎樣過端午節?"這三個部分入手,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人人動手,各個參與,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活動目標可歸納為: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路、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三、活動的內容
1、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網上瀏覽等方法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如:了解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人們為什麼要給小孩子掛香包、戴手鏈和五綵線等有關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節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再暢想一下"我想怎樣過端午節?"
2、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寫一寫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行弊州慧端午詩歌朗誦比賽。
3、引導學生嘗試設計"怎樣過一個獨具匠心的端午節"?
四、活動安排
略
端午節活動主題一:
組織全體人員進行一些端午節知識趣味競賽來增加端午節的節日氛圍。
活動一:旱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重要習俗之一,根據我院實際情況,可組織旱龍舟比賽。比賽形式有兩種。
1、長條板凳式。准備長條板凳若干條,以兩到三人為一組,跨板凳奔跑。板凳兩頭可掛上簡易龍頭修飾。
2、雪橇式。准備長條木板若干條,在木板上釘三到四對腳套,參賽隊員左右腳各套一條木板,向前奔跑。
活動二:端午信物製作比賽
佩香囊,是端午習俗之一。香囊內的填充物常用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術、山奈、白芷、租答菖蒲、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等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跡慧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
香囊,以錦製作,也稱「錦囊」或「錦香袋」。香囊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等各異的形狀,上綉精美圖案,給節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
製作方法的介紹:用兩塊邊長都為12厘米的彩色布料,正面朝里相向放整齊,用彩色筆在上面畫上自己喜歡的簡單形狀,如: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等,然後用同色絲線縫合,留有一小口,然後填上香料,繼續縫合。
活動三:端午鹹蛋彩繪
在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述:「浸鴨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說的就是咸鴨蛋。鹹蛋彩繪也是端午習俗之一
活動准備:
掏空的咸鴨蛋若干個(建議裡面填滿其他不易變質物品,填物的蛋殼底部可以考慮加上底托)、顏料、顏料筆、水彩筆等繪畫工具,參加人員自己的愛好進行發揮創造,以符合端午節日文化為主要依據。
活動四:「亮眼看設計」傳統節日活動標志物有獎徵集活動
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創作出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及其文化特色的活動標志物,對於我院節日文化活動開展有著極大的引領和推進作用。為此,可徵求2~3個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活動標志,能結合法院特色設計出能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特點的標志物,並且根據自己選定的標志物運用智慧,來盡情想像和說明標志物所包含的寓意。
活動五:端午節散文詩歌繪畫書法徵集
端午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其文化背景源遠流長,(20xx年度慶祝「六一」兒童節活動方案)可結合法院特色,進行端午主題散文詩歌繪畫書法徵集活動。
活動六:組織養老院或孤兒院慰問活動。
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2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獨特深層的精神價值觀的體現,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此次活動以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探索創造精神,促進創建和諧校園為指導思想。
弘揚民族文化,共度和諧端午。
組長:
副組長:
組員:各班班主任
(一)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有關傳說和習俗,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通過活動,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路、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一)上好一節班會課
各班在6月7日組織學生上好一節主題班會課。通過活潑、多樣、參與性強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相關來歷、傳說故事和習俗活動,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激發學生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愛之情,培養學生愛國進取的精神。分管各年級的學校領導隨機聽課。各班主任於6月10日前將主題班會教案設計上交到政教處。
(二)製作一份手抄報
三至六年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過端午節有關的知識和風俗資料,每個學生製作一份手抄報。各班在6月9日第二節課後組織學生進行手抄報展評,各班評選出3份優質手抄報於6月10日前上交少先大隊。
(三)體驗一項端午風俗
倡導學生進行體驗端午風俗活動(學做粽子或卷糕、縫制香包、插楊柳等),各班主任要認真做好動員、指導工作,在體驗活動結束後的總結、教育中,要注重對進行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傳統中華文化教育。
(四)出好一期宣傳專欄
由少先大隊負責出好宣傳專欄,利用宣傳櫥窗向學生宣傳「走進端午民俗」的衛生健康知識,從科學的角度介紹懸白艾、佩香囊、戴荷包、包粽子等端午傳統,促進學生「端午節」的民俗文化的了解,對學生進行相信科學、破除迷信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3一、相關資料: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二、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有關傳說和習俗。
2、開展端午節賽詩會活動,讓隊員了解屈原的故事,培養他們愛國進取的精神。
3、開展「與媽媽共同包粽子」等活動,體驗父母持家的辛勞。
三、活動過程:
(一)活動一:「明端午歷史」端午節知識競賽(5月8日——xx日)
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有其獨特的由來傳說和習俗活動,因此了解端午節蘊含的相關知識,這是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首要內容。全體隊員要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端午節的相關資料,去認識和了解端午節,通過活動對端午節的來源、傳說故事、習俗活動都能了如指掌,爭取更多的隊員成為端午節知識的「小專家」。
具體安排:
第一步:活動准備階段(5月8日——5月15日)
各中隊有效利用這一段時間之內的晨會課、班隊課,通過有效的形式組織隊員主動了解端午節的來源、習俗活動等相關知識,同時認真部署好本中隊開展現場知識競賽准備工作。
第二步:三到六年級開展各年級段端午節知識競賽活動(每個中隊由2名隊員參加比賽)
時間安排:5月15日下午第三節課
獎項設置:
中年級: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3名
高年級: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
(二)活動二:開展端午節賽詩會活動(5月8日-5月25日)
各中隊在輔導員的帶領下,搜集有關詩篇,先在本中隊進行詩歌朗誦會,然後選派一名代表參加學校的賽詩會。
比賽時間:5月25日下午第三節課
比賽地點:四樓多媒體教室
獎項設置:
低年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
中年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
高年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
(三)活動三:開展「與媽媽共同包粽子」活動
在臨近端午節期間,各輔導員布置學生在家與媽媽共同包粽子,並寫一篇日記,在班隊課上與全班學生進行交流。
活動四長命縷
目標:
1、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
2、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准備一批製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活動五做龍舟
目標:
1、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
2、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4一、指導思想: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小學生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節,開展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動。
二、活動日期: 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
三、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准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四、活動地點: 教室、自己家裡
五、活動內容: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二:艾草
觀察艾草,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活動三:各年級出好一期「育傳統美德,揚愛國之心」專題黑板報(6月15日前,大隊部負責)
活動四:粽子、香袋
1、向自己的奶奶、媽媽學包粽子、品粽子,體驗父母持家的辛勞。(學生與家長的自主活動)
2、與自己的好朋友、友誼班的小朋友分享自己包的粽子,增進朋友間的感情。(學生間的自主活動)
六、活動要求:
1、在整個活動期間,每班至少上傳相關活動消息一條,字數不少於100字。
2、各班可以在《學校活動方案》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一些小型的班級活動。
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5一、課題的產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最高興的莫過於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了。每逢過節,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喜氣洋洋,在節日當中也會有許多有趣、難忘、熱鬧的事情發生,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也就隨之而來,例如: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是怎樣形成的?……針對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案抓住這一時機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圍繞「獨具匠心的端午節」為主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書店、走進計算機室、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走進社區……廣泛地開展閱讀交流、調查分析、實踐體驗等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維引向深處,從而進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圍繞「獨具匠心的端午節」這個主題,從「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你想怎樣過端午節?」這三個部分入手,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人人動手,個個參與,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研究目標可歸納為: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路、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網上瀏覽等方法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如:了解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人們為什麼要給小孩子掛香包、戴手鏈和五綵線等有關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節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再暢想一下「我想怎樣過端午節?」
2、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寫一寫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3、引導學生嘗試設計「怎樣過一個獨具匠心的端午節」?
四、課題實施的步驟
1、提出問題
(1)你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2)在我們這兒過端午節有哪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呢?你知道哪些有關端午節的詩歌呢?
(3)你打算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呢?
這些問題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教師只是為他們創設了問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與展開
(1)組織調查
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設一個小組長,由組長組織調查了解有關部門端午節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整理成文,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在調查過程中是通過什麼渠道調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2)網上閱讀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網瀏覽,查閱一些地方過端午節的習俗,並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記錄下來。
(3)協作交流
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提議學生相互協作,學會自己想學會的一些風俗習慣的做法。例如:編手鏈、包粽子、折葫蘆等。
3、應用與深化
通過調查研究,學生了解了有關端午節的一些知識,讓學生設計自己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並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有關端午節詩歌的搜集,鼓勵學生培養善於搜集整理的能力與習慣。
4、反思與拓展
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比,指導學生總結研究成果,最後舉行「我的端午節最快樂」主題中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價值,同時,教師適當引導與鼓勵學生進行其他研究活動的興趣。
端午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6一、活動目的:
1.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端午節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
2.通過端午節來懷念屈原,紀念秋瑾。借端午節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節日的意義所在,激發他們的想像力以及正在形成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情操,激發每位學生的探索創造精神。
3.端午節也是一個與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好機會,可以與家人增進感情,體驗親情的魅力。
二、活動時間: 5月29日——6月3日
三、活動安排:
1.舉行一次有關端午節的主題班會。
(1)同學互相交流所知道的端午知識。
(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進行古詩文的交流或賞析。
(3)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和詩歌,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4)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
2.「我向長輩學一技」主題活動
(1)在家裡向長輩學習粽子的各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並品嘗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感受粽子的香甜。
(2)和家長共同動手製做香囊,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3.體驗端午情懷
(1)同學們將製作好的香囊送給家人,表達對家人的愛,讓孩子學會感恩,感謝他們平日為同學們的辛勞。
(2)同學們將自己包好的粽子帶到學校來與朋友、同學、老師一起分享,培養孩子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情。
(3)能夠背誦有關端午的詩詞名句,或介紹屈原的故事。
4.出一期端午節的手抄報。
5.出一期端午節的黑板報。
四、活動要求
1.班主任認真組織,查找相關資料,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作好記錄。
2.各班也可自行設計活動內容。做好資料收集。
2、端午節掛蛋袋怎麼做 端午節蛋袋怎麼鉤
端午節有很多種風俗習慣,掛蛋袋就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個習俗,很多地方都會流行這一習俗,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掛蛋袋,尤其是小孩子。掛蛋袋大多都是用毛線編織而成的,樣式多種多樣,顏色也比較豐富。那麼端午節掛蛋袋怎麼做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端午節掛蛋袋怎麼做1、將毛線剪成8至10根、長度80厘米左右的短線,再剪一根長繩,用來作為掛脖用,長度依個人喜好掛到胸前多高位置;
2、將每根毛線對折,掛在長繩上,在線對折的地方系個大約1cm的結;
3、然後,在相距前一個結1厘米處,將第一股繩的其中一根和相鄰一股繩的其中一根打結,以此類推,最後,將最後一股剩下的那根線跟第一股剩下的那根線打結這樣就成了環狀。
4、以此類推,視鴨蛋袋的大小,打五六層左右的結,最後下面剩5cm左右線;
5、最後,線尾用一根短毛線扎緊,如果是細繩的話可以直接打個結就可以了,這樣一個鏤空的蛋袋就做好了。
7、拉開袋口,放人鴨蛋,大功告成。
端午節掛蛋袋的由來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卧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里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女媧找瘟神論理:「今後不準許你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媧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每年端午節,我讓我的嫡親孩兒在胸前掛上一隻蛋兜,不許你胡來。」
從此,端午節掛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每到這天,母親們便將鹹蛋煮熟掛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後來,掛蛋習俗發展為相互送蛋,為送蛋送福氣之意。民間還有結婚、生小孩、滿月送「紅喜蛋」,上岳母家送皮鹹蛋等習俗,都是圖個吉祥圓滿。
端午節掛什麼東西 掛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掛五彩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掛葫蘆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3、寫一遍端午節編蛋兜的,作文
今天下午一節思品課,老師讓我們舉行一場編蛋兜比賽。
老師一聲「開始」,我們就拿起提前准備好的毛線開始編,這次比賽是同桌兩人一組,兩人互相配合編,前三名有獎哦!我和同桌很努力的編,一會兒,就看到張若瀾和她的同桌已經編好了,他們是今天的第一名。我心想:我們要加緊了。我和同桌繼續大衡漏飛快地編著,這時又有一組編好了,此時我們攔羨也只剩最後一步了,很快我們也編成功了,哦,大功告成,我們趕緊跑上講滾爛台,交給嚴老師,老師還誇我編的很好呢!我們在講台上領到了一隻蛋糕作為獎品。時間過的真快,轉眼就下課了,老師讓蛋兜編的好的同學到走廊里拍照留念。
今年這個端午節,我班同學都學會了編蛋兜。
4、端午節蛋袋的編法視頻
端午節蛋袋的編法視頻:網頁鏈接
端鬧薯培午編蛋手碼袋源於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古人認為在這個日子裡面掛雞蛋可以護佑孩子健康、平安,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編織的蛋袋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消災解難,逢凶化吉,保佑平安。
大部分都會在端午挑選掛鵝蛋,一是由於夏天高溫天氣,端午吃鴨蛋有補夏的作用。也有個緣故是,一些地域在端液唯午有吃「五黃」的習慣性,各自就是指絲瓜、鱔魚、黃花魚、咸鴨蛋黃和雄黃。因而小孩子在胸口掛鵝蛋,既可以吉祥如意好運氣,還可以用於服用,防止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