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天燈叫什麼
1、為什麼中秋節要放孔明燈?
中秋節要放孔明燈多表示祈福。
中秋佳節之際,家家戶戶都會放一盞孔明燈,在這孔明燈上朋友們都會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來年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放孔明燈注意事項:
孔明燈必須要在無風的天氣和空曠的場地上放飛,否則不但不能飛上天,而且可能會引起火災。放飛時,需要2-3人的共同協力,強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燈底部拴上線,這樣既可以重復放飛,又能控制起飛高度和范圍,避免引起火災。
2、中秋為什麼放孔明燈?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
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
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襪枝扒來慶祝,也因此地區的村民又稱告昌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中秋節的背後
吃月餅、賞明月是中國幾千年的風俗。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搭銷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3、天上飛的燈是什麼燈?
天上飛的燈,叫天燈,也叫孔明燈。傳說,是三國時候的諸葛亮發明的。
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困於陽平,無法派人去搬救兵。諸葛孔明算準了風的方向,就把求救信息放在紙燈籠上,燈隨風飄到援軍的上空,援軍趕到,解了陽平之圍。
因為諸葛亮的字叫孔明,所以就叫這種燈就叫孔明燈。
現代社會,孔明燈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放出來。
放孔明燈的人,在放以前,會把自己的願望寫出來,掛在孔明燈上。
據說這承載著願望的孔明燈,飛得越遠,願望就越能順利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