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鹽城吃什麼
1、鹽城的風俗有哪些
鹽城民俗民風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化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 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游盪,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門前插柳枝
鹽阜農村歷史上曾流傳著清明門前插柳枝的習俗。相傳此習俗源於唐代。那時,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阜寧喻口(今施庄境內)築城安寨,到處攻城奪地,斬殺貪 官污吏。土匪惡霸對他恨之入骨,造謠煽動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有一次 黃巢起義軍在追殺一個貪官時,途中遇一婦女背著個10來歲的大男孩,攙著個5 -6 歲的小男孩,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黃巢感到納悶,心想,這人要是背著小的, 攙著大的,不是省力嗎?於是下馬問道:「你這個嫂子,為何不背小的攙大的,那樣不跑得快嗎?」婦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親生。前 娘只有這么一條根,我以後還能再生,要是黃巢追來,我就丟下手裡小的,背上大 的好逃命哪!」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便如實告訴婦人:「我就是黃巢,專殺壞人,像你這樣有 德有義的好心人,我決不殺你!」婦人一聽說面前這個人就是黃巢,連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殺我,你手下人也不殺我嗎?」黃巢扶起婦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就是清明節,為防止部下誤殺,黃巢對那婦人說:「你在家門前插上柳枝作為記號,我手下人見插柳枝的人家決不搔擾。」婦人連連磕頭道謝,回家後,告訴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門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無事。從此,每年清明節,百姓們為祈求平安,便在家門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祭張王
元末,大豐白駒場的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率領起義軍,愛護百姓是有中皆碑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對民眾秋毫無犯。每攻下一座城府,便開倉濟賑,除留軍需之外 ,其餘財物均分發給貧苦的農民,因此,民間流傳有「死不怨泰州(士誠),生不 謝寶應楊(完者)"的民謠。後來,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建立了明王朝。 但是張士誠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抹不掉的,人們想方設法紀念他,為掩人耳目,西團.白駒.草埝一帶民間將歷史上沿襲的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的習俗, 改為明祭「王」暗 祭「張王」。這一天晚,家家戶戶的門檻外擺一張祭桌,上置一盞用蛤蜊殼做成的 香油燈,內浸幾根燈芯,兩邊各置一支蠟燭,前面點香。一時,光影搖曳,香煙 縈紅,男女老少磕頭跪拜.祈禱:「懲奸除惡,普渡眾生,家家祭祀,張王安康。」祭祀完畢,人們便相約來到一處預先搭好的員門下,手持枝蔓蘆柴,在頂端縛上一柱香,香的末端繫上一束鞭炮,待香慢慢燃 盡後點著鞭炮,須叟間,火花四濺, 像夜空繁星閃爍。據說,這便是「張王睜眼觀察人世。」接著,人們盡情地吹奏簫笙.嗩吶等各種樂器,匯成壯闊的聲浪。據說此景象徵著當年張士誠一呼百應,帶甲數十萬的浩大聲勢,也象徵著百姓懷念張王的感情如江河行地,永久不息,這種 祭奠活動,每年一次,每次持續到午夜時分。農歷七月三十祭張王的習俗在大豐一帶流傳了幾百年。
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准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2、江蘇鹽城有什麼風俗
江蘇省鹽城的習俗有:
1、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紅蘿卜、元宵節晨起燒香和黃元紙敬神,早飯吃圓子,傍晚家家門前張燈結綵;
2、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
3、祭灶神,這是先秦以來重要祭祀「五祀」之一, 鹽城境內城鄉居民,舊時稱臘月二十三為「送小灶」,二十四為「送大灶」,每當祭灶這一天,家家都要將灶台、案台、鍋碗瓢盆收拾得乾乾凈凈,在神龕前設豐盛的祭品送灶時,要把神龕中間的舊神位接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