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為什麼適合起義

中秋節為什麼適合起義

發布時間: 2023-05-06 18:07:59

1、為什麼說「中秋節吃月餅最初的興起是為了推翻元朝的統治」?

月餅的正式起源是在唐朝,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的確是形成瞎胡於元末明初。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橡神盯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這就是月餅的由來。後來朱元璋成功的推翻元朝統治,登上皇位。這個在八月十五互贈月餅的行為便傳入了民間,作為紀念反抗異族侵略的風俗逐漸傳承下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朱元璋在月餅里夾小紙條後,月餅開始出現不同的餡料和品種。又由於八月十五是中秋梁和,月餅後來也被賦予了相思團圓的意義。

2、中秋節的由來 傳說

中秋節的由來傳說有秋暮夕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和中秋起義等。

1、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傳說在戰國時代,齊國有個醜女,名叫無鹽,年幼時曾虔誠拜月,後來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在宮中賞月,正巧齊宣王也在宮中遊逛,看到月光下的無鹽,覺得她美麗動人,於是就冊封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的習俗,從此就流傳下來。

2、嫦娥奔月

後羿因為射下天上的九個太陽,為民除害,王母娘娘賞賜給他兩顆長生不老的仙丹,服下一顆可以長生不老,服下兩顆可以升天成仙,後羿不忍撇下妻子自己升天,所以就把兩顆仙丹交給嫦娥珍藏起來。

後羿有個徒弟,名叫逢蒙,是個小人,嫦娥將仙丹襪孝藏進百寶匣時,被他發現,就打起了仙丹的主意搏局。三天後,後羿帶領弟子們去狩獵,逢蒙稱病沒去,等後羿走後,就想讓嫦娥交出仙丹。

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對手,就手疾眼快地打開寶匣,把兩顆仙丹一口氣都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仙丹後,立刻感覺身體輕飄,已經能夠飛了,於是飛出窗口,飛向天空。因為牽掛丈夫後羿,所以嫦娥就降落在離家最近的月亮上。

後羿回家後,侍女們向他講述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又驚又怒,悲痛欲絕,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朦朧中發現,當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這天是八月十五日,並且月亮里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於是後羿便派人到嫦娥最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遙祭月宮里的嫦娥。從此以後,每逢八月十五,老百姓們也紛紛在月下擺基好讓設香案,祭拜嫦娥,為漂亮、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3、吳剛伐桂

相傳吳剛是漢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間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歡當樵夫,於是他就請白發神仙教他仙術,可是他學了很久都沒有學成,後來,他又請白發神仙教他神遊到月亮上,因為它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白發神仙很生氣。

就把他留在月宮,並說:「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砍倒桂樹,你就可以獲得仙術」可是,吳剛每次砍完一段時間,桂樹便會自動癒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他不斷地砍下桂樹,桂樹不斷的癒合。

4、玉兔搗葯

傳說有三位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濟老人,但只有兔子沒有,後來兔子告訴老人:「你們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進去。

神仙們大受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並搗制長生不老葯。

5、中秋起義

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地反抗力量,准備發動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利用中秋節大家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麥餅中夾帶字條,傳遞起義信息,約定於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時舉行起義。

後來起義成功,朱元璋便傳下口諭,每年到了中秋節,便把當年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3、中秋有什麼傳統?

一年一度的中秋來既將來到,中秋是一個全家歡樂,大團圓的好日子。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但我們寧波地區卻例外,是過八月十六的,這其中還有一人小故事哦。其實不僅是消雀在寧波,舟山,溫州和台州也是在八月十六過中秋的,而這都與元末明初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方國珍有關.
方國珍,黃岩人,世以浮海販鹽為業.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在全國首舉義旗起兵反元,與隨後揭竿而起的各路義軍一道,為推翻元朝的統治作出過重大貢獻.方國珍起義後,曾長期割據溫、台、甬三地,興建浙東三府儒學,興水利,嚴刑法,使人民安居樂業.史稱其"保境安民",百姓感其恩.方國珍還是個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將正月十五元宵節提前一天,改為正月十四;將八月十五中秋節延後一天,改為八月十六.這樣,老母就能同大家一起歡度節日,什麼豬油湯團、火腿月餅統統可以照吃不誤.於是,在他統治下的溫、台、甬三地,人們就都在八月十六這天賞月吃月餅了.(為什麼寧波的元宵還是正月十五過呢)
但拿散早也有人說與方國珍有關不假,但似乎不是因為他孝敬母親的緣故:
元末農民起義,人們在月餅中傳遞"八月十五殺韃子",相約中秋節起義.當時方國珍盤踞舟山,結果八月十五那天刮台風,無法出海.只能推遲到八月十六起義.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傳說,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掘態.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歷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這也是在眾多傳說中流傳最廣的一個了
傳說的真假與否已不重要啦,中秋就是一個合家團圓的日子.只要和家人一起,哪天都能過中秋,不是嗎!

4、我們中秋節吃的月餅與元末農民起義有關,月餅為什麼會和戰爭有關系呢?

包餡月餅與元末農民起義有關,當時的人們為了反抗,在小紙條上寫出自己的誓言,將小紙條用蠟丸包好再包在月餅中,來互通信息。

一、無餡月餅

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錄是在宋朝人的筆記《洛中記聞》中。這本筆記中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覺得味道極美,就命令御廚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

到了宋代,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緻,還有了「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還講究花式。起初人們大概在紙上先畫出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相關的圖案,然後將圖案貼在面餅上。

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改進,把圖案製成模子,直接壓制出各式各樣的面餅。古代的月餅大的直徑有兩尺,它像中秋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月餅當作節日的食品,用它祭月,用它饋贈親友,那時候的月餅有沒有餡。

二、包餡月餅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自幼家境貧困,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在擊破各路起義軍後,一統天下,建立明朝,後世稱之為明太祖。

包餡月餅據說與元末的農民戰爭有關。相傳,在元朝時,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高壓政策,每十戶人家就派一名士兵監視,十家只允許用一把菜刀。

軍事劉伯溫想出了一個計策,到處散播謠言,說有瘟疫,要家家戶戶的老闆姓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災禍。人們就趁八月十五買月餅的機會,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小紙條,紙條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上一張紙作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明朝建立以後,月餅里不再裝蠟丸,而是換上了各式各樣的餅

5、關於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嫦娥奔月

中秋節傳說--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御肢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節傳說--中秋起義

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地反抗力量,准備發動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利用中秋節大家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麥餅中夾帶字條,傳遞起義信息,約定於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時舉行起義。後來起義成功,朱元璋便傳下口諭,每年到了中秋節,便把當年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中秋節傳說--唐明皇游月宮

據《明皇雜錄》、《龍城錄》等書記載,開元六年(718),唐明皇與申田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天師作起法術,三人一起步上雲霄,漫遊月宮。 當他飄飄然地游歷到月宮前的時候,見月宮上方懸掛著一塊巨幅牌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六此棗個大字。他好奇地走了進去,只見數百名天上仙女,舞動著潔白如玉的長袖,伴著美妙鎮扒世的音樂,翩翩起舞。唐明皇心中一驚,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唐明皇素來精通音律,聽得旋律,默記心中。在他興致高昂、情趣正濃之時,不覺惺眼醒來,原來是一場美夢。
但唐明皇一直難以從這場美夢中清醒過來,後來他命令皇宮中的總管組織宮女,根據自己暗記的譜律節拍,設計排練了一套模仿月宮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就要擺上供品,賞月祭月,同時觀賞宮女表演的優美舞曲。可見,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也是崇月的產物。由於皇宮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競相效仿,後來又傳至全國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這一風氣逐步盛行,並最終以節日的形式固定下來。

6、中秋節的傳說故事(關於中秋節的六個傳說)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因為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叫中秋,因為每個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所以也叫仲秋。八月十五夜,朗朗明月,如玉如盤,很容易引起人們對故鄉和親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所以也叫「團圓節」。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有很多,下面簡單分享六個:

一、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傳說在戰國時代,齊國有個醜女,名叫無鹽,年幼時曾虔誠拜月,後來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在宮中賞月,正巧齊此搏宣王也在宮中遊逛,看到月光下的無鹽,覺得她美麗動人,於是就冊封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的習俗,從此就流傳下來。

二、嫦娥奔月

後羿因為射下天上的九個太陽,為民除害,深受天下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隨後就娶了美麗善良的嫦娥作為妻子。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從此經過的王母娘娘,於是便向王母娘娘求得兩顆長生不老的仙丹,服下一顆可以長生不老,服下兩顆可以升天成仙,後羿不忍撇下妻子自己升天,所以就把兩顆仙丹交給嫦娥珍藏起來。

後羿有個徒弟,名叫逢蒙,是個小人,嫦娥將仙丹藏進百寶匣時,被他偷窺到了,就打起了仙丹的主意。三天後,後羿帶領弟子們去狩獵,逢蒙稱病沒去,等後羿走後,就手持寶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對手,就手疾眼快地打開寶匣,把兩顆仙丹一口氣都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仙丹森做祥後,立刻感覺身體輕飄,已經能夠飛了,於是飛出窗口,飛向天空。因為牽掛丈夫後羿,所以嫦娥就降落在離人家最近的月亮上。

後羿回家後,侍女們向他講述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又驚又怒,惡徒逢蒙已經逃亡,後羿悲痛欲絕,頓足捶胸,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朦朧中發現,當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這天是八月十五日,並且月亮里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於是後羿便便派人到嫦娥最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遙祭月宮里的嫦娥。從此以後,每逢八月十五,老百姓們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祭拜嫦娥,為漂亮、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三、中秋起義

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地反抗力量,准備發動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利用中秋節大家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麥餅中夾帶字條,傳遞起義信息,約定於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時舉行起義。後來起義成功,朱元璋便傳胡敏下口諭,每年到了中秋節,便把當年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四、燒塔起義

元朝末年,劉福通、韓山童等白蓮教首領利用宗教作掩護,發動農民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普遍響應。潮汕人民為了與周邊地區的起義軍步調一致,按事前密約,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的地方用瓦片建塔,燃燒大火,作為起義的行動信號。後來,燒塔就成為中秋節的習俗,被世代流傳下來。

五、舞龍驅疫

相傳在很早以前,香港銅鑼灣大坑區,在一次風災之後,出現了一條大蟒蛇,到處作惡,危害鄉鄰,村民們非常氣憤,大家齊心協力,終於將蟒蛇降服。可第二天卻發現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區便爆發了瘟疫。這時,村中的父老忽然在夢中被菩薩告知,只要在中秋節舞動火龍,就能將瘟疫驅除。從此以後,每到中秋節,舞火龍的習俗就流傳下來。

六、兔爺治病

傳說在古時候,老北京城裡鬧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染上,吃什麼葯也不管用。嫦娥看到人們的病苦,非常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為百姓消災治病。

於是,玉兔就變成一個少女,來到北京城,走街串巷,治好了很多的病人。玉兔為人治病,什麼報酬都不要,只借別人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一會兒是男人,一會兒是女人,一會兒是算命的,一會兒又是賣油的,最後走遍北京城內外,直到瘟疫消除。

7、徐達為何會選擇在中秋節抗旨?

世人常戲言,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中秋節,對後來大明朝開國功臣徐達而言,是不好過的,因為老婆要「飛」了。 那年的徐達,是江南梟雄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干將。彼時的朱元璋,已雄踞南京,手握精兵數十萬。北方的元王朝,已搖搖欲墜。這正是英雄建功立業之時,是年三十歲的徐達,風華正茂,屢建戰功。愛情更是擋都擋不住。這年春天,徐達在朱元璋的後花園里,邂逅了二十一歲的謝聞鶯。像所有英雄美人劇本的愛情片一樣,他們一見鍾情,閃電般熱戀。兩個月後即由朱元璋主婚喜結連理。在當時的南京城,這是一段世人眼中天作之合的美滿姻緣。 婚後的徐達,並旅大受命領兵在外,留謝聞鶯在南京料理家事。偏偏天有不測風雲,謝聞鶯的父親謝再興遭人策反,居然在前線叛變投敵。消息傳來可謂晴天霹靂:按照朱元璋的軍法,一人犯罪,就要全家連坐。謝家城門失火,徐家兩口子,自然也要遭殃了。
當然,對於徐達來說,也有不遭殃的辦法——— 和老婆劃清界限就行。何況徐達是朱元璋的大將,朱元璋也放出話來:只要徐達主動和老婆謝聞鶯離婚,就可以免追究責任。對「罪犯之女」謝聞鶯,也沒有立刻逮捕。意思很明絕豎白:領導在給你機會,就看你的表現了。這道理,徐達知道,謝聞鶯也知道。
知道這個道理的謝聞鶯,二話不說收拾東西回了娘家,走前留下話:離婚!知道這個道理的徐達,二話不說扔下軍隊,從前線返回南京。在朱元璋眼裡,徐達是個聽話的老實人,凡是朱元璋要辦的事,他從沒說過半個不字。但這次徐達說「不」了。那是公元1364年的八鎮虛月十四,回到南京的徐達,拒絕了好友們的勸說,寧可連坐,也絕不和老婆離婚。

8、農歷八月十五什麼節日和民俗活動

一、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顫老胡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茄攔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
1、中秋賞月
每逢中秋來臨,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談月也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2、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3、各地其它中秋習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含扮,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門票)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