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端午節關系怎麼樣
1、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比如: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江等,端午節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人們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聯系在一起。端午節、粽子就是為屈原而設,實則並不然。早在屈原誕生之前,吃粽子和端午節即已存在,是屈原這個文化符號將粽子、賽龍舟、端午節等已有元素聚合在一起,為農歷五月初五增添了新的含義,使得古老的節日沿襲千年,久盛不衰。
「五月五,是端陽……龍舟下水喜洋洋。」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以及《隋書·地理志》都稱端午節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相關,各地百姓比較採信為紀念屈原的說法。不論是何種說法,其文化核心都源於人們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和強民愛國意識。
「唯其中國人民願意把他們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生活中,起著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遠在屈原死後,中國人民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原來與他無關的節日里,才足見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聞一多說道。
全國各地、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端午習俗和傳說。這些傳說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它們是民眾集體的想像,傳承著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心願和對先賢聖人的真切追思。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節,有時還突出它的正時是在午時,所以也叫重午節。據黃石考證,自先秦至兩漢,端午的日子每年變動,隨干支紀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由於用干支表示的節日不便記憶,逐步被數字日期所代替。後來端午一般固定在五月初五。
端陽節應該源於夏至。「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從《風土記》中,可以體現出端午節和夏至的習俗逐漸融合,食粽逐漸稱為端午節的文化習慣。
在民間,有些地方認為,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也有些地方叫「五月節」。
以上內容參考 光明網-端午冷知識:與屈原啥關系?只能「祝安康」嗎?
2、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端午節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在民俗文化領域,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3、端午節與屈原到底有什麼關系
端午為陰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在廣為流傳的說法中,屈原和端午節有直接的關系: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屈原因得楚懷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損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並被罷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懷王被讒言媚語蒙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郁悶之下,寫出了長詩《離騷》。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肝腸寸斷,於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寫下《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傳來,汨羅江畔的居民無不為之失聲痛哭。他們在第一時間駕著各自的小船趕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遺體。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水中的魚蛟吞食,他們想到了補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飽了的魚蛟等江中動物放過屈原的遺體。從此,端午節成為重要節日,直到今天。
4、屈原和端午節有什麼關系
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著石頭跳汨羅江自盡了,後來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將屈原與端午節聯系在一起,主要是要樹立屈原這個典型,讓老百姓領會忠君愛國的思想。統治者高屋建瓴,皇帝雖然換了幾十個,但是紀念屈原是每個朝代都要堅持的。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百姓們,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這個風俗日後演變成為端午節目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以此想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從此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老百姓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的被人們流傳下來。
5、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說法其實是有很多人質疑的
首先了解下屈原是誰,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因為楚國被秦國所滅,失去祖國的屈原選擇
投江自殺,以身殉國
而端午節的習俗是將粽子投入江河中,以及劃龍舟,現在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將粽子投入江中讓
魚蝦去吃粽子,不要吃屈原
不過像蘇州這邊的習俗,端午節則是和伍子胥掛鉤的,說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
但是據學者考證,端午節的起源要早於屈原之前的,是正統的漢族節日,粽子投江是祭祀龍神
而劃龍舟同樣與龍有關
而將端午與屈原綁定在一起的典籍出現在南朝,這時候距離屈原的時代已經有七百年左右了
其實現在很多東西都很難去找到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了,比如青龍偃月刀,說道這個大家都
會說這是關羽的武器,但實際上這個詞彙在宋朝才出現,但是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就較真對不
對?
6、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系?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午日節、浴蘭節、女兒節龍日等等。
說起端午節,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忠臣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但是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講屈原和粽子的關系遠遠大於屈原和端午節的關系。
總而言之,端午節雖然不是起源於屈原,但是屈原對端午節的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30多個字概括全文
端午節和屈原的關系: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著石頭跳汨羅江自盡,所以後來人們把端午節作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是將粽子投入江河中,現在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將粽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去吃粽子,不要吃屈原。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7)屈原和端午節關系怎麼樣擴展資料: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墓有兩處。一處是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內。屈原墓重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1976年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時搬遷到秭歸老縣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峽工程興建,湖北省文物部門復建到鳳凰山上,以恢復其歷史原貌。
另一處位於湖南汨羅市城北玉笥山東5公里處的汨羅山頂。因在2公里范圍內有12個高大的墓冢,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閭大夫墓」或「楚三閭大夫墓」石碑,相傳為屈原的「十二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