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浙江中秋節一般怎麼過

浙江中秋節一般怎麼過

發布時間: 2023-05-11 12:17:40

1、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作為中國的民俗節日之一,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沉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特色,除過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很多民間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

1、【祭月】

在我國民間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設香案,擺上月餅、蘋果、花生、西瓜、石榴等祭品,其中各式月餅以及西瓜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西瓜還需要切成蓮花形,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出來的方向,然後點燃紅燭、高香,在長輩的率領下全家依次拜祭月亮神,然後由家庭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家庭主婦在切月餅時一定要預先按照家庭人數來分切,在家的和不在家的,都要算在一起,模廳切的時候不能多切,也不能少切,而且大小、形狀要一樣。此後再由家庭主婦向在場的家庭成員分發,先長輩、後晚輩,出門在外的留一份。這象徵著家庭團圓,幸福美滿。

2、【燒塔】

中秋夜燒塔。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現代人們則以「燒塔」來祈求稻穀節節飽滿,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江西、廣州等地仍沿襲這一習俗。

3、【吃月餅】

月餅是久富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每逢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准備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節日習俗已有上千年歷史。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著吃,吃了月餅合家大團圓,象徵家庭團圓、鄰里和瞎肢睦、人人和諧相處。

在我國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看到最早有關月餅的歷史記載。到了宋代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大文豪、詩人蘇東坡在詩中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4、【吃桂花糕】

中秋節吃桂花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秋節大多是在農歷十月份,而十月份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此時的桂花香氣濃郁,很適合用來做成香甜軟糯的桂花糕,而且有些人家還會釀制一些桂花酒,具有獨特的桂花香。

其次,桂花爛漫之際,也是秋收之際,此時人們喜歡采一些桂花來做糕點,並且以品嘗桂花糕來表達對秋天的感謝,感謝秋天的豐收,分享豐收的喜悅和美好。而且桂花的花瓣是十分緊湊且外形優雅,寓意著收獲和美好,所以中秋節吃桂花糕也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總的來說,中秋節吃桂花糕有兩個原因,一是此時桂花香氣正盛,做成桂花糕口感好;二是桂花寓意著收獲和美好,所以人們會在此時吃桂花糕,表達心中的追求。

5、【觀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蘇軾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6、【游火龍】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7、【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磨碼世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節是中國人合家團圓的美好日子,每年這一天,離家的遊子,不管多忙都要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這便是中秋真正的意義所在。

2、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中秋節是在中國傳統農歷八月十五日慶祝的。在古代,皇帝們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祭祀月亮。"中秋 "一詞已經可以在周朝的歷史作品中找沒行空到。後來,貴族和文人都以皇帝為榜樣,欣賞秋天的皎潔圓月。下面枯瞎我就詳細介紹幾個傳統風俗吧,一起來看看。

1、祭月

祭月,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2、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花燈會上會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造型各異,令人贊嘆。

3、飲桂花酒

在中秋佳節,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4、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5、放天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許多帶拆地方在中秋節時施放。孔明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有關於中秋節的傳統風俗了,小夥伴們,你們知道哪些呢?

3、說說過中秋節自己的家鄉都有哪些習俗吧?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而在中秋節,不同的地方有自己慶祝中秋到來的方式。身為浙江人,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浙江過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吧~

1、拜月亮婆婆

每當中秋夜月亮升起,虔誠的人們便在自家的庭院中或屋外空地上放一張八仙桌或方桌,將大月餅、石榴、棗子、老納伏南瓜等瓜果供於桌案上,另加涼水一碗,有的還 點香數支。

不過老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就是說成年男子是無資格的。因為,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月屬陰,稱「太陰」,紹興民間則叫「月亮婆 婆」。中秋節又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密切聯系,嫦娥為女性,婦女也屬陰,因此,拜月多為婦女。拜完「月亮婆婆」,一家人方能分吃月餅。

2、西湖賞月

中秋節是中枯茄哪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浙江杭州歷來有中秋賞月的習俗。北宋時,西湖因蘇東坡建成「三潭印月」而成中秋節有名的賞月景點。之後明朝就擁有中秋之夜到杭州西湖欣賞月色、去玩游戲娛樂的風俗習慣。如今西湖十景中有三個是月景,即「嘉善秋月」、「三潭映月」、「月岩望月」,由此可見杭州西湖賞月習盛。

3、錢塘江觀潮

每年中秋時期特別是農歷八月十八,浙江杭州、紹興、餘杭等錢塘江附近的人們都有觀潮的習俗。錢江涌潮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觀沒碼潮勝地,其壯觀景色只有巴西的亞馬孫河可與之媲美。詩人蘇軾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名句。

八月十八前後,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新倉、黃灣等地沿岸長堤,八方賓客雲集,人聲鼎沸,多個觀潮點的人數合計在數十萬人之上。潮水來時,勢如萬馬奔騰,呼嘯而至,潮頭最高接近3米,遇到河床阻力翻起的浪頭可達10米以上,可謂是非常壯觀了。

4、請月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浙江寧波人有八月十六過中秋的說法。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升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幾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西瓜、石榴、吊紅、文旦等時令水果。供桌上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說能凈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這些就是我們浙江過中秋的傳統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城市有哪些習俗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吧。

4、別具一格的寧波中秋習俗?

大家都知道我們知肢過中秋節是在八月十五,但是寧波是在八月十六過中秋的。寧波老話「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獨寧波在十六」。可以說是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據說,寧波八月十六過中秋,與南宋宰相史浩有關。我們一起了解下這別具一格的寧波中秋習俗。
清代袁鈞《鄮北雜詩》雲,「鄮峰(指史浩)壽母易中秋」,又記「吾鄉以十六為中秋,始於史忠定(即史浩),聞志以為彌遠,非也」。都表明「十六過中秋」與史浩有關。據稱,南宋宰相史浩為寧波(當時稱明州)人,年年必如期回鄉與母親過節,有一年因故在路上耽擱,遲回家一天,而其母的生日也是八月十六,於是商量著將節日和生日合在一起過了。從此流傳開來,相襲成俗,至今皆然。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寧波一些人家,常常定在八月十六那天,下聘定親或迎娶新娘。舊時商界對中秋節頗為重視,至時祭月祀祖,宴請伙計,並由商會牽頭集資請戲班演戲。過去中秋也是商鋪的結賬日,據《餘姚六倉志·風俗》記載:「中秋令節,商鋪咸結賬。」
此外,寧波民間過中秋還有諸多特色節目。
請月姑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升之時,年滑猛拍輕女子在明堂設幾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說能凈眼明目,俗稱「求甘露」。「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游戲。月亮為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後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信羨詞唱曲,盡興而眠。
燒斗香中秋燒斗香寄寓著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當月兔東升時,家家戶戶都將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門口,香氣氤氳,整個院落彌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燒斗香的習俗已絕跡了,可能連花甲老人也沒見過,古稀老人也要記性好的方能回憶起來。
龍舟競渡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雲:「中秋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所謂「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極為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放船燈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製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於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十盞,往往聚至數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其後不久,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寧式月餅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麵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鹹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典素餡經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典,為「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型大小升陽泰的傳統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你可能會喜歡:立秋是幾月幾日,2016年立秋是什麼時候?愚人節的由來和習俗世界保健日是哪一天呢?世界精神衛生日是哪天,你造嗎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5、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作為中國的民俗節日之一,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沉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特色,除過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很多民間習俗:

1、拜月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賣改肆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2、燒塔

中秋夜燒塔。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現代人們則以「燒塔」來祈求稻穀節節飽滿,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江西、廣州等地仍沿襲這一習俗。

3、喝桂花酒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中轎遊街市稱「走月」。

4、觀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蘇軾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殲猜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5、游火龍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此外,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6、浙江中秋節的習俗簡介

中秋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時候,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八月十六過中秋寧波地方歡度中秋節,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說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傳說,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歷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
八月十五洗井節在浙江書坊一帶,中秋節又叫洗井節。這一天,書坊人都會把村裡每一口井清洗一遍,然後放入茶葉和小魚,這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書坊早先叫做書林縣,在市街邊有一家豆腐店,店主姓鄺,三十多歲,人們叫他「鄺豆腐」。鄺豆腐店門口有一口水井,這水井泉水多,夏天冰涼,冬天溫熱,喝進口裡,甜甜的,乾旱年間也從來不會乾枯。那時候,書林縣出了兩個蛇精,一公一母,常出來危害人畜,當地人請了法師,把兩個蛇精趕跑了,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們兩個又跑了回來。有一年八月十五,鄺豆腐很早就起來做豆腐,突然聽到很遠的地方有兩個人在說話,他覺得很奇怪:這么早就有人,是買豆腐還是挑水呢?那說話聲越來越近,就聽到一個男的聲音說:「我們這些日子被害苦了,整天躲在洞里。」一個女聲說:「他們會請法師來趕我們,非想個辦法害死這些人不可。」鄺豆腐從門縫中一看,看到兩個蛇頭人身的傢伙,心想:這不是被趕跑的兩個蛇精嗎?正想看仔細些,朦朧中,只見那兩個蛇精把頭深深地伸到豆腐店門口的水井裡去,好久好久才把頭退出來。這時,天亮了,再過一會兒就有很多人來挑水,鄺豆腐知道,那兩個蛇精一定是向水井裡放了毒,要毒死書林縣的人。鄺豆腐想了想,從家裡拿了一塊門板,將門板蓋住井口,自己坐在門板上,他不讓人家挑水去吃,免得被毒死人。過了一會,天已大亮,挑水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看到鄺豆腐坐在井口上,就問:「鄺豆腐,你怎麼把井霸住,不讓我們挑水?」鄺豆腐說:「這水有毒,今天兩個蛇精在井裡下了毒,你們不能喝這井的水。」人們聽他這一說,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大家鬧哄哄的。有人說「蛇精早被趕跑了,你是看到今天過節,挑水的人多,你沒法做豆腐呀?」聽人家這樣說話,鄺豆腐只急得滿臉通紅,大家看見更以為他是說假話,有的人已動起手來,把鄺豆腐從門板上拉下來,鄺豆腐見大家不相信他,便站起來對大家說:「大家不要吵鬧,我說這口井有毒,你們不相信,那就讓我先喝三口,如果沒事,你們再挑吧。」說完從井裡吊上一桶水,他伏下身子,把桶里的井水連喝三口。漸漸地,大家看見,鄺豆腐的臉色,由白轉紅,由紅轉青,兩眼翻出來,倒地沒氣了。鄺豆腐死了,人們知道錯怪了他,是他救了滿街人的命,所以就把豆腐店改建成一座廟,塑了一個面色鐵青,兩眼突出,左手握拳,右手拿金錘的鄺豆腐金像,把他叫做「神周佛」。後來,每到夏歷八月十五這天,書坊人都要把鄺豆腐的神像抬出來遊街,並且把書坊的每一口井上上下下都清洗干凈,放入茶葉是為了解毒,放入小魚是為一旦有妖怪放毒,那小魚就會死去,人們也就知道了。

7、浙江人的中秋節是怎樣過的

浙江人非常的重視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每到這一天遊子當歸,都要在這天趕回家和家人團聚,你知道浙江中秋節的習俗嗎?下面懂視小編精心整理了浙江中秋節的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浙江中秋節的習俗浙江中秋節的習俗:中秋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時候的浙江中秋節習俗,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浙江中秋節的習俗:通宵鬧畫船
清時萬斯同《鄞西竹枝詞》雲:“鄞俗繁華異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燈社,南郭中秋斗畫船。”民國《鄞縣通志》載:“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以龍舟競渡,謂之報賽,與各處端午競渡不同。今則競渡之風已息,演戲敬神者尚有之。”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雲:“八月中秋月餅圓,節筵都作一天延;城東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鬧畫船。”
浙江中秋節食俗中秋以吃月餅示團圓,寧波月餅以苔菜、團滾水晶月餅別具風味。此時新鴨肥嫩,全鴨燉芋艿子為時新佳餚,俗稱“鴨撲芋”。解放後,每逢中秋,各家團聚、吃月餅,親友間亦互相饋贈月餅。一些團體舉行聯歡活動。民間有吃“鴨子芋艿”、水拖糕等浙江中秋節習俗。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皆然,是個大節,唯寧波興十六日為中秋。中秋,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後演變成賞月、團圓的風俗,“月是故鄉明”,使旅外遊子思鄉歸里闔家團聚。寧波以十六日為中秋的來由,按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浙江中秋節習俗》載: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傳元末方國珍以已生日改之(見《桃源志》);一說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以後傳說各異,一說史浩從臨安返培敬里過節,歸途馬失前蹄,坐騎受傷,夜宿紹興,於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過節;另一說謂史浩之子史彌遠,時任宰相,歸途受官員宴請而延期,此說已為乾隆《鄞縣志》糾誤。
浙江中秋旅遊好去處在浦江縣,有一個地方,自宋以來鄭氏建華屋美宅代代居此,久而久之這個小鎮竟以“鄭宅”為名。鄭氏家族歷時長達三百五十多年,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財共食,人數最多時達三千餘人,被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鄭宅鎮很小,古鎮文化的留存很完整,在文化泡沫充斥雜質泛濫的時代難能可貴。
漫步鄭宅古鎮,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沒有喧嘩的吆喝聲,只有靜靜的時光隨水流淌,還有在靜謐光陰里人們的安詳與享受。門前坐著老人們,陽光照射下來,臉上便鐫刻出條條皺紋,顯得一片慈眉善目;茶座擺在路邊,幾位中年人圍著喝茶,薄薄的熱氣隨著恬淡的話語飄散;招牌店裡看不見小商販忙碌地招攬,木板房裡的老理發匠依舊原始的用手推剪著頭發。於是一切都濡染開來,那穿街過巷的家狗,也在一個角落躺下來,閉目養神,不為外界所動……在這份清靜里,一切行色匆匆都不再,人們內心淡淡安逸而享受,思緒悠悠寧靜而致遠。
TIPS:
交通:
路線1:杭金衢高速浦江出口——黃宅鎮右轉入浦鄭公路——看到“江南第一家”牆式指示牌——左拐直行到目的地;
路線2:杭金衢高速鄭家塢出口—配或慎—鄭家塢鎮進入浦鄭公路——看到“江南第一家”牆式指示牌——右拐直行到目的地。
猜你喜歡:
1.傳統文化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2.不同地區的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3.中秋節習俗
4.家鄉中秋節習俗作文
5.中秋節的習俗簡介

8、過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那麼大家知道哪些過中秋節的習俗呢?

1、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枝配傳統習俗。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如今已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每年過中秋我都得吃下四、五個月餅呢~

2、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3、飲桂花酒

入秋後,桂花盛開,在中秋來臨之際開始掉落。人們會將桂花拾起,釀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釀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過之後,余香會存留很久。吃過月餅,喝一些桂花酒起到解膩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對睡眠有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實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貴、吉祥的象徵。「桂」與「貴」同音,是一種富裕的象徵。因此,桂花酒很受人們的歡迎。

4、吃糍粑

中秋吃糍粑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過中秋看成僅次於春節的農歷節日,有"小年"之稱。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預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甜,預示著生活甜蜜幸福;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代表來年豐收越大;享用圓圓的糍粑象徵全家和塌族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5、錢塘江觀潮

每年中秋時期特別是農歷八月十八,浙江杭州、紹興、餘杭等錢塘江附近的人們都有觀潮的習俗。錢江涌潮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觀潮勝地,其壯觀景色只有巴西的亞馬孫河可與之媲美。詩人蘇軾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名句。

中秋節時期,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新倉、黃灣等地沿岸長堤,八方賓客雲集,人聲鼎沸,多個觀潮點的人數合計在數十萬人之上團搭弊。潮水來時,勢如萬馬奔騰,呼嘯而至,潮頭最高接近3米,遇到河床阻力翻起的浪頭可達10米以上,可謂是非常壯觀了。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過中秋節的習俗,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9、浙江的中秋習俗 浙江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時候,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以吃月餅示團圓,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晶月餅別具風味。此時新鴨肥嫩,全鴨燉芋艿子為時新佳餚,俗稱「鴨撲芋」。解放後,每逢中秋,各家團聚、吃月餅,親友間亦互相饋贈月餅。一些團體舉行聯歡活動。民間有吃「鴨子芋艿」、水拖糕等浙江中秋節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皆然,是個大節,唯寧波興十六日為中秋。中秋,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後演變成賞月、團圓的風俗,「月是故鄉明」,使旅外遊子思鄉歸里闔家團聚。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