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他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我國起源很早,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民哲學等方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之一,劃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這兩大習俗在中國古代自古傳承,至今不衰。一般來說,人們到了端午節會祭祖,賽龍舟,吃粽子,點龍睛,燒艾葉,拴五色繩,飲雄黃酒,佩端午節香包。每個地方的習俗會有著略微的差異,但大體上習俗豐富,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多個環節。
二、歷史淵源端午節的來源與古人的信仰和祭祀有關,古代的人們覺得端午節這一天是大吉大利之兆,所以自發進行了很多習俗。與端午節的來源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屈原了,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行為是與紀念屈原有所聯系的。紀念屈原之說,一直站在主流地位。
三、紀念屈原說根據史記記載,戰國末期,楚國有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叫屈原,他才能優秀,富國強兵,主張抗秦,但是遭到了別人的反對,於是屈原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作。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5月5日寫下絕筆之後,在汨羅江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投江之後,百姓害怕河中的魚吃掉他的身體,所以回家拿米團投入江中,這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慣。此外,人們還在江中賽龍舟,以紀念這位愛國主義詩人。
當然了,端午節其實在屈原投江自盡之前就已經有了習俗,只不過現在的與紀念屈原聯系更深。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2、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屈原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之 河 紊袼怠4慫黨鱟遠 骸恫芏鴇 貳4呵鍤蔽夤 頁嘉樽玉愫 ┒樂螅 紊瘢 廊稅Ф 樂 視卸宋緗凇?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端午節的來歷之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來歷之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
端午節最著名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馬曉坤說,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並於五月五日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為民眾在這天必須追思的冤魂。
在南方一些地區,端午還有「盡孝日」的意思。馬曉坤說,東漢年間,十四歲的曹娥小姐因父親溺江而亡,沿江哭尋,因不見屍首而投江自盡。父女倆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兩手竟從背後抱住父屍。因此,曹娥被譽為「孝女」典範,被鄉民所懷念。
同時,端午也是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之一。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說,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這個亡靈紀念日後因佛教傳入而發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歲月侵蝕中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約略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朱大可說,菖蒲葉片狀如寶劍,方士們稱其為「水劍」,後又引申為「蒲劍」,據說可斬各種妖魔鬼怪。
「(民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勸慰冤死的亡靈,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驅除惡鬼,這種方式構成了端午習俗的真正母題。」朱大可說。
端午節的別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午)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三十個。
如有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葯節、浴蘭節、躲午節、屈原日、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解粽節、端禮節等。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有關端午節的「真相」,你知道幾個?
4、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為屈原,後人為什麼選在端午節紀念他?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有名的愛國詩人,千百年來,我們仍然懷念並紀念屈原,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以吃粽子,劃龍舟等方式來紀念屈原。那麼,為什麼人們選在端午節來紀念屈原呢,這主要是因為屈原投江自盡的時間就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一、屈原是楚懷王時期的名臣,他一心忠於楚懷王,忠於楚國,楚懷王一開始也非常重用他,百姓也都知道屈原的為人。在屈原的輔佐之下,楚懷王將楚國治理成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但因為屈原的功績比較大,所以出國內部有一些奸臣新尚、子蘭等人不能容忍屈原的平步青雲,於是他們千方百計地尋找機會,陷害這位忠良之臣, 秦國的張儀借機買通了他們和楚懷王的寵妃鄭袖一起陷害屈原,想將屈原逐出楚國。
二、楚懷王聽信了鄭袖等人的誣陷,下令將屈原逐出楚國都城郢都,流放到漢北。屈原被流放後,楚懷王身邊大臣多是奸佞之流,這使得楚國慢慢衰落下去,後來楚懷王自己也被扣留在秦國,最終落得客死他國的下場。屈原得知楚懷王已死,覺得心灰意冷,感慨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舉世混濁而我獨清,感覺自己不被這個渾濁的世界所容納,於是抱著一塊巨石,縱身一躍,投身於冰冷的汨羅江中。
三、屈原投江自盡之後,附近的農民紛紛來到河邊,打撈這位賢臣的屍體,但是滾滾江水,哪裡打撈的到呢?人們害怕水中的游魚會吞食屈原的屍體,於是往扔下一些糧食,希望魚兒吃了這些食物之後就不要蠶食屈原這位英靈的遺體了。屈原投江自盡的這一天為農歷五月初五,以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往河裡扔下粽子,也就慢慢地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節。千百年來,我們仍舊銘記屈原這位愛國詩人。
5、端午節是用來紀念誰的?
端午節用來紀念誰有以下四種說法:
一、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的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
但是屈原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忱的屈原被疏遠了、被放逐了,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才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無道的楚平王所冤殺,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並且助吳伐楚,五戰而攻入楚國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屍三百,以報父兄被屈殺之仇。
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國更加強大,攻打越國,一舉取得勝利,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此時的吳王夫差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輕信陷害伍子胥的讒言,逼迫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後便拔劍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水亡於江中,打撈數日也找不到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悲痛欲絕,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後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作誄辭頌揚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更名為曹娥江,而人們也就在曹娥投江尋父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來祭奠她。
四、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當代花木蘭、秦良玉的美譽。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革命起義,不幸在開會時為清兵所捕,堅貞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秋瑾雖然是六月初五殉國的,但是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復哀其忠勇事跡,乃將其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並論,合並舉行紀念,也在端午節這一天紀念這位女英雄、女詩人。
(5)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他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一、粽籺
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二、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
三、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四、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6、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傳說很多,具體有以下三種:
1、紀念屈原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此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吳王聞聽大怒,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馬革里,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屍體,於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後來抱出父屍。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6)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他擴展資料:
端午節節日習俗: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7、端午節人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所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與屈原的聯系: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
因此,端午節乃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7)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他擴展資料:
端午節來歷及影響介紹: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
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8、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緬懷屈原,婦孺皆知,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
端午節紀念屈原是因為屈原的愛國心,他在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時,仍然能保持一身清白,保持著一種民族高尚氣節,可以說屈原是端午節留給每個國人的一份精神文化遺產。
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後,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自此以後,端午節成為紀念和緬懷屈原的節日,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與屈原皆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