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除夕重陽節是什麼意思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2、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重陽節又叫祭祖節、登高節、敬老節。
1、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2、登高節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3、敬老節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習俗
1、重陽習俗之賞菊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九月初九的沖重陽節,當然少不了賞菊的習俗。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古時重陽節,各地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2、重陽習俗之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漢代已見,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3、重陽習俗之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帶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重陽節
3、重陽節 七夕節 中秋節 元宵節 除夕 端午節 清明節的時間順序
按先後順序依次是: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信敬中秋節、重陽節。
「除中晌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時間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時間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後。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時間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等,時間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滑培慎八月節、團圓節,時間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又稱「踏秋」、重九節、敬老節,時間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