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除了吃餅和賞月還有什麼
1、端午節習俗都有哪些?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
然而吃粽子也是有很多禁忌的,稍不留神就會得上「粽子病」。
一定放冰箱保存。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里很容易變質。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為好。
粽子要熱透再吃。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因為變涼的粽子過油、過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還有一點要注意,粽子剝開後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黏度高、不易消化。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餡的,配薄荷茶、綠茶;咸粽子,如椒鹽、蛋黃等配烏龍茶,能襯出咸甜口味的特點,更加爽口;肉粽子含油多,如鮮肉、火腿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可以幫助消化,去油解膩。
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
粽子雖好,可不要貪多喲!
2、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干什麼習俗的
清明節習俗: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豎臘戚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端午節習俗: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余陵佩香囊等等。
中秋節習俗: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局塌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3、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干什麼習俗的
清明節: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
端午節:賽龍舟、端午食粽、掛蒿草艾葉荷包、雄黃酒、五黃
中秋仔團彎或扒節念悶
:賞月、祭月、吃月餅、家人團聚
4、端午節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稿殲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運亂,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鍵悄沖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5、端午節和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各寫三個
端午節和中秋節都是我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每到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粽子、賽龍舟,而到了中秋節人們則會賞月、吃桂花糕等,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幾個比較有特色的節日習俗吧!
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食棕❤️🩹💛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毀沖「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纖陵殲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中秋節習俗:
❤️🩹💛1、吃桂花糕❤️🩹💛
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時許多人家都會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無論是桂花糕還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散發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2、放天燈❤汪局️🩹💛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許多地方在中秋節時施放。孔明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
❤️🩹💛3、祭月❤️🩹💛
祭月,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6、端午節的傳統節日美食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在這天是有一些風俗習慣的,那廳首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端午節的傳統節日美食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端午節的傳統節日美食有哪些1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宴蘆,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一、粽子
粽子是用蘆葦葉,將糯米,花生紅豆,五花肉包起來煮熟食用的美食?提起粽子很多很多人都有自己愛吃的口味,其中北方人愛吃甜味粽子,南方人愛吃鹹味粽子。
甜粽子分別有:清水粽,鹼水粽,紅豆沙粽,紅豆花生粽,板栗粽,雜糧粽等等。
鹹味粽子分別有:鮮肉粽,鹹蛋黃肉粽,海鮮粽,火腿肉粽,梅菜扣肉粽等等。
二、咸鴨蛋
端午節除了必吃粽子外,還有很多人會吃咸鴨蛋。咸鴨蛋是用新鮮的鴨蛋加鹽腌制而成的。
端午節前後都是天氣比較炎熱的時候,適量吃鴨蛋對身體非常好,鴨蛋比較涼,營養豐富,是老少皆宜的美食。用鴨蛋腌製成咸鴨蛋,吃起來更加入味,香咸好吃。
三、黃鱔
黃鱔又叫鱔魚,形狀是又長又細,鱔魚光滑沒有磷,是一種生長在淡水裡的食材。黃鱔肉質細嫩鮮嫩,可以用來紅燒,清蒸,油炸,爆炒吃不錯。端午節前後的黃鱔最為肥美鮮嫩好吃的時候,這時候買些黃鱔回來炒菜吃,或是紅燒吃,真是滋補又美味哦。
四、綠豆糕
綠扮祥數豆糕是將綠豆打成粉末,加入黃油,白砂糖等食材製作而成的。綠豆糕的外形是圓形的,表面上有很多好看的花紋。綠豆糕的顏色有米黃色和綠色兩種。綠豆糕的口感:粉糯細膩,香甜可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端午節到來,很多地方人都有吃綠豆糕的習俗,吃綠豆糕,能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還清熱去暑的好處。
五、油糕
油糕是一種用糯米粉加水製作的團,然後包入紅糖,包成圓餅形狀,放入油鍋里炸至金黃撈出控油就可以食用了。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的飲食習俗。油糕的口感:軟糯香甜,酥脆可口,很不錯。油糕屬於高糖,高油食材,所以要少吃比較好。
端午節的傳統節日美食有哪些2
端午節的習俗有:1、賽龍舟;2、吃粽子;3、佩戴香囊;4、系五彩繩。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其形狀多樣,主要形狀是:尖三角、四角狀。
3、佩戴香囊:過端午節,小孩要佩帶香囊,具有驅蚊蟲避疫之作用,還是點綴的上佳之物。香囊中裝有硃砂、雄黃、香葯,並用絲布等物品縫制而成,外形可愛。
4、系五彩繩:端午節系五彩繩具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繩,又稱五彩絲、五色絲等,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端午節最初,相傳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百姓為了祈福禳災、避瘟驅毒、祛病強身舉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後來,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勾踐等說法,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戰國時期,屈原受到楚懷王的重用,變法變革,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和齊國共同抗秦。這些,都嚴重損害了貴族們的利益,遭到了貴族的強烈反對和排擠,最終被頃襄王革職流放。在流放的途中,屈原寫下了著名的《離騷》。在得知楚國的都城被秦軍攻佔後,屈原悲憤交加,五月初五那天在汨羅江投江自盡。後來,為了紀念屈原,民間形成了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放紙鳶、佩戴香囊、系五彩繩等,因為文化的差異,各地都有不同。
端午節的傳統節日美食有哪些3
五月天氣逐漸熱起來,自然界萬物復甦,民間有「五毒」的說法,如蛇、蠍子、蜈蚣、蜥蜴和蟾蜍。有「五毒」,就有相應的五種草「解毒」,人們會在香包裝上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掛在身上「驅五毒」。
端午習俗都是從祈求健康演變來的: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草、大蒜,源於用葯物的手段來防病;劃龍舟,是用運動的方式強身健體;佩戴五色線,用陰陽五行來驅災辟邪。
端午安康:端午安康和端午快樂的區別是什麼
端午安康的意思就是說,希望祝福對象在端午節的時候身體健康,生活平安,不要受到外邪的侵害。而端午快樂的意思則就是說,希望祝福對象在端午節的時候過得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
說到端午節相信大家也都是不陌生的,而在端午節有哪些講究卻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比如很多人就不太明白端午安康和端午快樂的區別,端午安康的意思就是說,希望祝福對象在端午節的時候身體健康,生活平安,不要受到外邪的侵害。而端午快樂的意思則就是說,希望祝福對象在端午節的時候過得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端午節快樂」安之若素。不過,近年來有些人開始強調,端午節不能說「端午快樂」,而要說「端午安康」。端午節不是不能說快樂,而是不建議說快樂。之所以會有這樣說法,其實主要是和端午節的由來是有一定的關系。屈原則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跳河自盡的,所以這一天是屬於一個比較的悲壯的日子,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說,端午節是屬於一個比較的嚴肅的祭祀日子,說快樂不怎麼合適的。
再加上端午節五毒肆虐,特別是抵抗力較弱的小孩子會帶來災難。因此,端午節要舉行各種祈福的儀式,祈禱平安,比如供奉祭祀祖先,打醮祈禱平安;所以說,祝福安康則是更為合適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說端午節快樂的情況也是屬於比較的常見的,如果說別人對你說了端午節快樂也並不是惡意,則是希望可以開心快樂的度過端午節的,所以也不需要想太多。
以上就是關於端午節的傳統節日美食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的相關分享,可供參考。端午節麻繩就要到了,但各個地方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大家理性看待。
測一測你的2023兔年運勢和未來十年大運是好是壞?不知道如何挑選一個好日子?TA是你這一生對的人嗎?2023年你會發大財嗎?全方位解讀你的事業天賦,扭轉困局!點擊在線咨詢:http://www.adxqd.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