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是哪裡
1、民間俗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是什麼意思?
端午其實最早並不是紀念屈原的,最早的時候端午已經形成習俗,屈原只是這一天投江,端午也是因為屈原投江而影響擴大,端午其實是原始社會人們對五月份應對極端天氣的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節日用來進行的儀式而已。
端午到說明農歷五月份到來,炎熱毒辣的夏天臨近,進入一個氣溫異常嚴酷的階段,這個時間不只是氣溫濕熱,而且太陽毒辣,濕熱的氣候容易讓人身體上面發生一些嚴重的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古人對於五月份的評價並不怎麼好,把五月份叫做毒五,也就是預示著炎熱酷暑。
所以古人在這個月份都是非常小心的,在端午這一天,會用過一些方式進行儀式,因為五月份天氣濕熱容易導致健康出問題,再者瘟疫也是比較容易在這種季節出現,而且一些毒蟲毒物在這個時間非常活躍,加上這個時候剛好又是雨季,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所以五月在古人看來屬災。
最早的五毒也是午毒,起初的五毒是五月份毒辣的氣候變化,後來人們為了健康安寧,所以通過一些儀式來在端午這一天進行,也叫做午毒,後來人們慢慢的思維改變,把五毒稱為五種毒物,所謂的五毒蘇醒,就是後來的說法,五種毒物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並沒有很明確的說法,但是比喻一些對人有危害的昆蟲或者爬行動物,在農歷五月份悶熱潮濕炎熱的環境下活躍活動非常的頻繁,而且容易因為太過炎熱,這些毒物會找到陰涼的地方躲藏,人類生活的住所就成為了這些毒物比較喜歡的活動區域,對人的潛在威脅非常大,所以就有了五毒醒不安寧的說法。
還有就是五月份自然災害比較多,比如說強對流天氣造成的一些極端氣候,還有就是雨季到來造成的洪澇災害,濕熱環境造成的毒物眾多容易被咬傷,以及一些傳染病的流行,這些都是經常在五月份出現的,所以古代人就喜歡把五月份稱為不安分的一個月,這個時候人們會通過很多方法辟邪同時應對。
2、端午節這天有啥風俗 端午節這天有什麼風俗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端午節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投汨羅江殉國的日子。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這天有什麼習俗嗎?
1、驅五毒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御如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2、掛艾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葯,針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願望。
端午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命縷、續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長命縷一般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彩色線繩,或者做出各種形狀的小飾品,在端午節的那一天,掛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脖子上,據說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鎮信啟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坦沖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在中國,吃粽子也能看出南方和北方的差異。南方大都吃肉粽,北方大都吃棗粽,諧音為「早中」。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現在也有家長做棗粽給考生吃,以寄託對考生高中的美好期望。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節這天的習俗,你們還了解哪些習俗呢?
3、端午節習俗大多圍繞著除五毒,請問五毒是什麼?
端午節習俗大多圍繞著除五毒,請問五毒是什麼?五毒是蛇、蜘蛛、蠍子、蜈蚣、壁虎。
端午節的習俗避開了五毒,因為在老北京人的觀念里,農歷五月是邪月,據說在這個月里,所有的毒蟲和疾病都出去讓人生病。這種毒蟲數量巨大,被稱為五毒。端午節把鍾馗掛得像個習俗解釋者,賦予了他新的功能。鍾馗斬五毒。五毒是蛇、蜘蛛、蠍子、蜈蚣、壁虎。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得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被視為「九毒」之首,所以民間流傳著許多驅邪、消毒、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帶動「五毒」是提醒人們注意防病。避「五毒」是「端午節」的初衷。端午節前後,是初夏時節。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人們將艾葉編織成老虎的形狀。據說老虎能震懾百蟲,辟邪,祛瘟疫。
端午節時,古人會將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編織而成的彩繩,系在家中小孩的手腕、腳踝或脖子上,又稱「五彩長生縷」,寓意長壽五毒,以避退。古人除了佩戴彩繩,還製作各種香囊,與彩繩相比較,用於祈福。香包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這些香囊大多含有中草葯,如熏香、硃砂、雄黃等,使五毒避之不及。這樣,當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毒物試圖靠近民眾時,聞到這些草葯的味道就會不戰而降。同時,這種香囊不僅具有驅五毒的功能,還成為端午節戀人贈送的小禮物,可謂「虐狗滅蟲」。
端午節有許多別稱,如「草葯節」和「菖蒲節」。這些名字都是由當地習俗演變而來的。端午節之際,人們常常在門前懸掛菖蒲和艾草。既能招財辟邪,又能防止蚊子靠近。「端午節到了,五毒醒了。」從端午節的習俗可以看出,人們在慶祝端午節的同時,也通過一些習俗驅趕五毒。端午節,孩子們要帶綉有五毒(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圖案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確保身體健康。或者媽媽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暖蛋,或者把暖蛋在小肚皮上滾幾下,一邊做一邊說「一年都不會痛」之類的話。
4、揭秘五毒是哪五毒 為什麼五毒沒有蜘蛛而有壁虎
在過去的民間傳說中,在端午之時,五毒就會開始滋生,所謂的五毒是哪五毒呢,其實就是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這五種動物了。而還有的版本中,五毒並沒有壁虎而是蜘蛛代替,但實際上這是種錯誤的說法。
五毒為什麼沒蜘蛛
我們常說的五毒是哪五毒呢,就是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這五種毒物是中國民間盛傳的一些雀鉛動物。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每到端午節,中國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而很多人就感到好奇了,為什麼沒有毒性的壁虎反而在五毒之列,而五毒中居然沒有蜘蛛,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因為五毒有個基本標准,就是為中國民間所用的可入葯的劇毒生物。蜘蛛不論在古代還是今日,都不可入葯。
因此五毒的正確說法中,沒有蜘蛛而有壁虎。至於部分小說中對於“五毒教”的設定,是用有毒的蜘蛛代替了壁虎,准確來說自然就是十分不嚴謹的了。五毒沒有蜘蛛,那麼五毒之中,哪個毒物最厲害呢?
五毒中哪個毒性最強
五毒都是有毒的生物,至於哪個毒性最強,應該都有所了解吧。排第一的是毒蛇,雖然蛇類毒性不盡相同,但是侍搭被蛇咬死的人老歲拿更多,所以排第一。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5、五毒是哪五毒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有毒動物的合稱。
穀雨以後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這一習俗在山東、山西、陝西一帶十分流行。
老天津衛曾經有一項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餅,五毒餅是用模子刻好後蒸烤出來的,模子形狀不一,裡面刻有五種「毒物」的圖案。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每到端午節,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伏握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缺肆慶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關於五毒的民間習俗: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雹和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五毒耳枕,青蛙來保佑老人孩童安康,並把它作為禮品贈送親友,特別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愛。辟邪,保平安。
6、端午五毒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五毒是什麼意思 五毒是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這五種毒物是中國民間盛傳的一些動物,中國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葯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於室外,以凈其室。罩悶以嚴謹的態度來說,蜘蛛不可能替代壁虎成為五毒。因為五毒有個基本標准,就是為中國民間所用的可入葯的劇毒生物。蜘蛛不論在古代還是今日,都不可入葯。因此將其列入五毒是十分不嚴謹不科學的做法。
問題二:不是端午節習俗「驅五毒」中的「五毒」是什麼 民間傳矗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這就像鶴頂紅是無毒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劇毒物一樣。
蜘蛛不是「五毒」之一,那是金庸小說中關於「五毒教」教徒使用毒物的錯誤說法。如提問者還無法判別,我再把各種「五毒」列於下:1、五種毒葯:石膽、丹砂、雄黃、慈石和yu 石;2、五種酷刑:鞭、捶、灼、徽、廳悶配g;3、五種毒蟲:蠍、蛇、蜂、蜮、蜈蚣――多見於「五毒符」,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民間百姓多用此說
問題三:端午節五毒酒是什麼 端午節五毒酒是一種由五種有劇毒的動植物泡出來的酒。它們是斑蝥、紅娘、樟腦、全蠍 和蜈蚣。從醫學的角度講,主要的功能是活血化瘀,治療風濕病痛。古代的人們認為,端午節前後,萬物更新,邪毒也傍之復活,喝這酒能夠「驅邪」「解毒」。其實,這一類使扮指用毒性較強的動植物炮製的葯酒本身也是有毒的,不能隨便喝,有些習俗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種不科學的認識基礎上的。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要改變那些對身體 有傷害的習俗,科學地生活。
問題四:端午節為啥要"驅五毒"? 農歷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老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驅趕蠍子、蛇飢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俗稱驅五毒。端午節這天人們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
古時候,端午節被人們認為是「毒日」、「惡日」、「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一定要用各種方法驅除五毒之害」,這些信仰長期在民間流傳,因此才有了采葯、沐蘭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採茶、制涼茶等各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民間避五毒,一般是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等等,均含驅除之意。
問題五:五毒具全中的五毒是哪個五毒?都是什麼意思? 蟾蜍 蛇 蠍 壁虎 蜈蚣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唬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吃(用不應該屬於自己的錢吃)、喝(用不應該屬於自己的錢喝)、嫖(嫖娼)、賭(賭博)、抽(吸毒、又叫抽大煙),一般都是指一些領導的腐敗!!
問題六:端午節的「五毒」、「十二紅」指什麼?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這就像鶴頂紅是無毒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劇毒物一樣。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你為「倒災葫蘆」。至今民間仍有懸鏡於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
問題七:端午五毒是指哪5種動物?九毒日是那幾天?有哪些禁忌 五毒應該是蜘蛛,蠍子。蜈蚣,蟾蜍和蛇,另一種說法有壁虎,個人偏向前一種
問題八:成語「五毒俱全」中的『五毒』到底指的是什麼啊? 「五毒俱全」,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會用的詞。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五毒俱全」,那麼此人就堪稱「死有餘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麼,卻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堪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吃、喝、嫖、賭、抽」,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有人認為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系。
最初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五種葯性猛烈之葯。《周禮・天官》說:「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就是石膽、丹砂、雄黃、C石、慈石。在這五種葯材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叮病,雄黃主鼠瘺,慈石主周痹風濕。一般認為,所謂的「五毒」並不是每種葯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並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葯材通過加工之後合成,其葯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作法是:將這五種葯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葯。此葯塗抹患處,據說有相當的療效。很顯然,「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卻可以毒攻毒,最後卻成了五味良葯。
問題九:端午節消除五毒,四季平安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
問題十:五毒是什麼? 五毒是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這五種毒物是漢族民間盛傳的一些害蟲,漢族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葯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於室外,以凈其室。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蜘蛛都是體型小,毒性小的,所以不在五毒之內。
7、「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是哪五毒,位於五毒之首的是?
端午到,五毒醒。這其中的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蠍子,蟾蜍,壁虎。雖然在這其中的5種動物中,壁虎並不具有毒性,但是因為古代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不夠全面,自然而然地將庇護也誤以為是具有毒性的動物了,而這五毒的名稱不單單只代表了古人認為這5種動物身上具有毒性,還代表著,這幾種動物身上有極大的葯用價值。在古代講究以毒攻毒中醫理論上認為用帶有一定毒性的毒物,入葯之後,能夠緩解人體自身產生的毒素,兩者相剋之後,毒素兩清能夠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之所以說是在端午過後,是因為從節氣上來說穀雨之後,端午之後天氣逐漸升溫,隨著氣溫的升高,各種毒蟲都會進入繁殖期,等到天氣更熱之後,毒蟲就會從繁殖期進入成熟期然後會次數較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於是古代的人們就總結了端午這天,他們希望通過插茱萸、掛艾草的方式來驅蟲。而“驅”不單單只包括了屈從這一項,還包括著驅邪祟。毒物往往代表著象徵意義,古人們覺得讀不出來,這代表著有更大的邪祟也要出來了,所以在端午這天他們還會跳鍾馗。在古時候,民間傳說中能夠驅趕鬼邪到大神是鍾馗,所以人們在端午節這天會跳鍾馗,他們會將表演者化妝成鍾馗的樣子,在戲台上跳舞,作為端午節的演出。常常還會將鍾馗的畫像掛在家中以求平安,最主要的寓意就是為了驅邪鎮妖。而其中的五毒之首則是蠍子,之所以是蠍子,是因為蠍子相對於其他的幾種動物擁有較強的毒性,雖然對於人來說沒有致命的危險,但是被蠍子蟄了之後,就會引發灼燒般的疼痛,與蛇不同的是,任何蠍子都具有毒性,而有的蛇是無毒的,並且其他的4種毒物見到蠍子之後都會逃走,所以大家也就公認蠍子是五毒之首。
8、「端午到,五毒醒」是什麼意思,是指的哪五毒呢?
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數年前,蘇軾被貶惠州、觸景生情,便寫下端午感慨:“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
在這首詩中,包含了“沐浴、午葉符、纏五綵線、懸掛菖蒲、”等傳統習俗。這些習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極深的節日講究。
除此之外,古人用他們的勤勞智慧結合端午節當日的天氣、環境、人文等做出一句“端午到、五毒醒”的俗語,這句俗語流傳至今,婦孺皆知。關於它的真實含義卻鮮有人知,“五毒”指的哪五毒?人們口中的“五毒之首”又指什麼?
一、端午安康
不同於其他節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節日,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滿心歡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傷悲。
很多人在這天不會說“端午快樂”,而會說“端午安康”,一個“安康”承載了眾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眾人只希望這天可以安然度過、健康無憂。那麼,為什麼會這么說呢?
首先,我們來普及一下端午節的來歷,愛國詩人屈原憂國憂民、報國無門,在一腔憂悶中投江身亡、以死明志,這種愛國情懷感動了很多不願淪為亡國奴的愛國人士,歷朝統治者認為屈原是愛國模範的不二人選,為了紀念屈原、鼓勵眾人學習屈原的愛國情懷,便將其作為“節日標桿”不斷宣傳,後期的發展中,端午節不斷的被完善,全國各地有了不同的“祭祀”方式,這天在古人心中不僅是“節日”,更多的是“毒日”。
二、五毒月,九毒日,端午為何成為“毒王”?
《黃帝內經》對五月曾這樣描述:“農歷五月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這十天內,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
通過參考相關史料我們可以得知:五月份是天地交換之日,天地氣場不正,從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到二五、二六、二七,這九日是“最毒”日。那麼,五月初五作為五月毒日的第一天,被稱為“五毒之首”並不為過。
既然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毒日”,那“規避毒氣”的習俗有依據嗎?
古人何等聰明智慧,既然通過觀察得知了節氣講究,必定會有解決方式,所以端午這天,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開始“閃亮登場”。像眾人熟知的“劃龍舟、吃粽子、采艾草、射五毒”等,都在彰顯著古人的智慧。
《論衡》曾記載:“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這天出生的嬰兒陽氣過正、克父克母,視為不祥,很多人在這天會把嬰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以此躲避災難。
《灤州志》曾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這天是天地交泰之日,邪氣過正,不適合夫妻久待,為防止引入邪氣、帶來禍患,女子會被娘家人接回家中,視為“歸寧”。說到五毒,必然和動物有關,你會想到哪些帶毒的爬行動物?
三、五毒
當然了,端午作為“九毒日之首”之首,必定會衍生一些“毒物”,這些毒物令人望而生畏、頭皮發麻。很多人喜歡在端午這天“射五毒”以此來驅邪,這五毒並非凡間之物,它們五個個個都是“頂級毒”,接著就來普及一下五毒。
第一:毒蛇。
提到毒蛇,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吐著蛇芯、冒著綠光”的眼鏡蛇。蛇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旦被毒蛇咬傷、不能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之憂。
當然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古人上山采葯、趕路經商,甚至種菜耕耘,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隨時出沒”的蛇,沒有“急救車、急救葯箱”的情況下,人被毒蛇咬傷,想要死裡逃生無異於天方夜譚。
五月天氣炎熱、雨水落多,田間地頭常有蛇出沒,這些原生態的蛇在沒我快防護網沒有驅蛇儀器的情況下,“肆意橫行、任意而為”,手無寸鐵的百姓完全不是蛇的對手。因此,蛇成為了人人畏懼的動物之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此可見,蛇對人的影響過於刻骨銘心!無論哪種蛇,對人的傷害都是“終身陰影”。
第二:蟾蜍。
蟾蜍在古文記載中曾是神獸,它帶有靈氣、具有守護作用,但真實的蟾蜍卻是繁殖能力最強的毒物之一。蟾蜍渾身是毒、它的俗名叫做“癩蛤蟆”,癩蛤蟆的毒性有目共睹:一旦被咬中,在古代將會無葯可醫,就是這個“奇醜無比”的蛤蟆讓很多人避而遠之。把它列為“五毒”之一也不難理解。
第三:壁虎。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好奇:可愛的小壁虎咋就成為了毒物?小壁虎不是能吃蚊子的動物嗎?這種思想是現如今的看法,在沒有分類分科的封建社會中,小壁虎的“斷尾再長”乃是“怪象”。
古人認為:壁虎作為爬行動物,會爬到人的耳朵、嘴巴里,它那條尾巴會斷在人體體內導致人耳聾耳鳴,這種說法在現在看來是無稽之談,在當時卻被人奉為不容置疑的權威說法,他們眼中的小壁虎乃是鑽人耳朵的“惡蟲”。
第四:蜈蚣。
蜈蚣“晝伏夜出”,雖然體型小,卻毒性極大,這種百腳蟲,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這種動物能幹掉一頭大象,可見其毒性之大。
第五:蠍子。
它被封為“五毒之首”,蠍子的毒性從古至今都有增無減,形容一個人惡毒大多會用“蛇蠍心腸”,蠍子的攻擊讓人防不勝防。蠍子的起源由來已久,它自存在起就有四億三千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自然進化中都未能淘汰,可見其生命力的頑強程度。
延續至今,蠍子種類多種多樣,瘦長的身體幾乎遍布毒性,每種蠍子都帶有毒性,毒性不分大小,毒性不分體積,其他“四毒”見到蠍子都會繞道而行,可見蠍子的毒烈程度。
五毒毒身,古人以毒攻毒,如何在端午攻下“五毒”?
四、攻 “五毒”關於“五毒”由來已久,它們的傳說也層出不窮,無論哪種毒物,都有一定的毒身效果,古人為了求取安寧,也發明四種攻毒方式。
第一:吃。
難道是吃掉五毒?自然不會殺害它們將其吃掉。古人注重心安,所以,將五毒畫作符號放在餅上,稱為“五毒餅”,吃掉它寓意為排毒。五毒餅香糯可口,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歡。
第二:畫。
在端午節當天,大人會用雄黃酒畫在兒童額頭,稱為“畫額”,這個畫額很有講究,並非亂畫,要在孩子額頭中間畫個“王”,除了額頭中間,手心、腳心都要塗上雄黃酒,一是為了借雄黃辟邪,二是為了用“老虎”鎮邪。
第三:掛艾草。
因為艾草不僅可以提神醒腦,也可以驅邪鎮邪,它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古人的掛艾草並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依據。艾草氣味清新,可以驅蟲,這些蟲子在艾草的熏香下,大多會繞道而行。
第四:跳鍾馗。
鍾馗面目嚴肅、氣場強大,在古人心中是難以超越的神,民間會通過跳鍾馗的舞台劇來驅趕鬼神、規避邪氣,這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卻極能安撫人心。
總的來說,這四種攻毒方式是古人智慧使然,他們在物質及其匱乏的年代想法設法祈求安寧,這是古代條件下的限制。
而“五毒”並非古人杜撰而來,雖然它們誕生於封建背景下,但這五毒大多出現在繁殖旺盛的五月,五月是它們出沒頻繁的月份,所以,五月是毒月、五蟲是毒中皆能對其解釋。
除了“九毒日、五毒蟲”外,端午還有其他說辭嗎?
五、端午的其他說辭
自然是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後世的不斷傳承中,“毒”不再是簡單的蟲子,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毒”。
任何時代,華夏兒女都追求精神高雅,所以“吃、喝、嫖、賭、騙”也被稱為五毒,這五毒乃是精神境界的“毒”,不被認可、被人恥笑。一旦有人有五毒之一的惡習,那將會貽笑大方、備受排斥,誰都不願和自甘墮落之人朝夕相處。“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從古至今,端午節都是人們寄託哀思的重要節日,它是一個家族對先人的緬懷,是一個家族對安康的祈求。那些傳承下來的傳說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縮影,更是一個朝代的思想映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屈原作為已逝詩人,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的愛國熱情,是歷朝歷代愛國人士的最佳典範,以此為榮、以此為鏡,屈原留在世間的不朽之作“離騷”激勵著一代代人“吾將上下而求索”。
綜上所述,端午由來已久,後世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些封建時期的迷信思想應當被剔除,像所謂的“五毒”不應被沿用,它們會影響孩子們的判斷力和識別力,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中,應當以科學為主。
當然了,端午節不僅僅是個節氣,更是一種文化沉澱,在端午節,舉家團聚吃粽子祈福,是精神的寄託,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節日習俗被迅速普及,“九毒日、五毒蟲”等說法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並非糟粕,應當繼承完善。
9、端午節的「五毒」是哪五毒?要吃的「十二紅」是哪十二紅?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有毒動物合稱五毒。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影響,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古代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是便有了避五毒的習俗。
十二紅:紅燒黃魚,紅燒趴蹄,紅燒牛肉,紅燒雞塊,鹹蛋、香腸、花蘿卜、四熏魚,炒莧菜、炒豬肝、炒河蝦,脆炒鱔絲。
(9)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是哪裡擴展資料:
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認為五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每到端午節,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由於古時人們自然知識匱乏,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