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中秋節是怎麼過的
1、中秋節怎麼過 ??
中秋節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賞燈籠
燈籠本是民間的一種工藝品,其用途是照明,很多家庭的門口都會懸掛燈籠。不過中秋節時,花燈也成為一種藝術性的產物,它在漢朝時興起,到了唐代時就已興盛,戶外花燈活動的規模比較大,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會在夜晚賞燈。
2、賞桂花
在中秋時剛好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關聯,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話故事。而桂花作為一種名貴的品種,它也有著喜慶、吉祥的象徵,因此民間不少人都會栽種,在中秋這一天賞桂花,聞著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樣的味道,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3、燒塔
在南方地區,燒花塔的游戲流傳已久,這一活動一般是孩子參與,通常會在野外撿拾瓦片等,將其堆成圓塔,在月亮出來後進行燃燒,等瓦片燒紅了後,再放上一些煤油在其中,一直燃燒到深夜,此時大家都會去圍觀,之所以有這個活動,傳說是紀念抗法英雄劉永福。
中秋節習俗由來
在這個節日時,人們總會在夜晚時賞月,這個活動早在魏晉時就已開始,到了唐宋時就興盛起來,明清後,每逢節日時大家就會將月餅、柚子等擺放在外面,一邊賞月一邊吃喝,期待未來的生活事事順利,也希望親人能夠幸福快樂。
也有一些地方有「祭月」的習俗,希望月神能夠讓一家幸福,這一天不管下雨還是無月,祭月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當然中秋也是團圓節,古代文人志士總會用「月有陰晴圓缺」來表達寄託之情,在宋明清,賞月的規模更大。
2、中秋節怎麼過
合家賞月。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陸橘節這天可以和家人一起在室外拆鄭吃著月餅,共賞一輪圓月。在圓月之下,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賞月。大人向孩子說著關於嫦娥的美麗傳說,一家人其樂融融。
中秋節原本旅悉頌就有闔家團圓之意,圓月和月餅都象徵著團圓美滿,這一天,可以回家看看父母,一家人共做一頓佳餚,圍坐著一張圓桌,聊聊工作和生活。父母要求子女的不多,陪伴就是最好的回報,中秋佳節只有兩天的假期,對於一些家離得比較遠的人來說,不方便回家一趟。
中秋介紹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代。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祭月作為民間過節的重要習俗之一,逐漸演化為賞月、頌月等活動。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
是一個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傳統節日。
3、采訪長輩如何過中秋節650?
過中秋節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了,它給人們帶來快樂;帶來興奮;帶來各種各樣歡歌笑語,我愛中秋節。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剎那間,已經是2019年了,今年又是(滑雪作文)我們祖國70歲生日。在這每一年中,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它們代表著不同意義,給人們帶來無限喜悅,給時間增添一絲微笑,就讓我們盡情地歡樂吧!中秋節——我的最愛。今年,我特別高興,因為有姐姐的陪伴,讓我感到溫暖,月亮圓圓的,隨著皎潔的月光,我更加歡樂,在這歡樂的節日里,我懂得了親情的含義,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擁有了親情的幸福,我甜絲絲的笑了。15那天,媽媽去上街,我和小妹、大姐在家,等待著落日的消失,這樣就可以吃團圓的月餅了,落日終於消失了,媽媽到家了,這時我的嘴好讒呀,逼著媽媽要吃月餅,媽媽無可奈何地答應了,我見媽媽拿出一個又大又圓的月餅來,切成五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塊,笑眯眯的走了,那時我的心裡無比的高興,因為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節日,親人團圓了,中秋啊中秋,你到底蘊涵著什麼?當年,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實際上,中秋節只是一個節日,它主要是讓每一家的親人團圓,月餅是圓的,人也應該像月餅一樣圓罷了,今年的中秋節,我真的感到好高興,好幸福,我擁有了人生第一次幸福的節日,我高興得歡蹦亂跳,歡樂的—中秋節。讓我們張開雙臂去迎接下一年的中秋節吧!
4、中秋節經典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之夜,月亮顯得非常的圓,也特虧畝芹殊亮。家家戶戶都喜愛座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 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經典習俗有:祭月、賞月、拜月、燃燈、猜謎、觀潮、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銷畢花燈等等。我認為在中秋節怎麼多的習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中秋節經典習俗之一:拜月🌷🌹
拜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拜月習俗的遺痕,拜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了,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民眾的生活非常艱難。後來有一個叫後羿的神射手,在昆侖山頂,用彎弓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
後來,後羿去了昆侖山求取道術,在回來的途中碰到了前來訪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後羿一直都想修煉成仙,為了表彰他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勞,西王母就賜給了他一顆不死仙葯。後羿還想為自己的妻子在求一粒,但被西王母拒絕了。回到家後,後羿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嫦娥,並答應不會丟下嫦娥,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耐沖,將不死葯交給了嫦娥保管,不料這些事情被後羿的徒弟蓬蒙給聽到了,面對著成仙的誘惑,他拒絕不了。
蓬蒙在後羿帶領弟子出去打獵的時候,找了個借口留了下來。等後羿走後,他馬上來到後羿的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葯,被逼無奈的嫦娥只好自己吞下不死葯,飛升月宮成仙了。蓬蒙看到嫦娥飛升成仙之後,知道自己的師傅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就逃走了。
後羿回來後,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連忙命人拿來妻子愛吃得點心,遙祭嫦娥。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就開始拜月,久而久之拜月習俗就流傳開來。
🌹🌷中秋節經典習俗之二:猜燈謎🌷🌹
中秋節猜燈謎是中秋節的一項傳統習俗和活動,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
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
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彭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中秋節經典習俗之三:吃月餅🌷🌹
月餅,又稱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國的漢族傳統美食之一。 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中秋節經典習俗之四:賞桂花🌷🌹
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中秋時節,叢桂怒放,美如天堂的蘇杭沉浸在桂花的清香里。風清月圓之夜,家人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在一起,許多詩人吟詩填詞來描繪它、頌揚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也正是桂花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宋代韓子蒼詩:「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稱桂花樹「自是花中第一流」,近代,經群眾性評選,桂樹一躍登上10大名花的寶座。桂花的名稱很多,因其葉脈形如圭而稱「圭」,因其材質緻密,紋理如犀而稱「木犀」,因其自然分布於叢生岩嶺間而稱「岩桂」,因開花時芬芳撲鼻,香飄數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自古桂花樹就與月亮關系密切,而且寓意吉祥。傳說中月亮里有桂花樹,高五百丈。漢朝時有個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到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雖然吳剛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佳節,馨香四溢。也只有中秋節這一天,吳剛才能在樹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中秋月圓之夜,在桂花樹下伴著桂花的清香賞月,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託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贊美。
🌹🌷中秋節經典習俗之五:飲桂花酒🌷🌹
自古,我國就有中秋節飲「桂花酒」的習俗。在老一輩的記憶中,一個傳統的中秋夜,三種元素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明月、月餅和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時節,大家的第一選擇就是吃月餅,因為月餅有甜膩感,吃多了會感覺到很膩。所以長輩們,喜歡喝點桂花酒,或是桂花茶來解膩。素來有著「九里香」美譽的桂花,也可以做成很多的食品。味道香濃的它,做成其他食物,味道也非常不錯。例如,我們常聽到的桂花糕還有桂花茶,這些都是桂花的製成品。入秋後,桂花盛開,在中秋來臨之際開始掉落。人們會將桂花拾起,釀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釀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喝過之後,余香會存留很久。吃過月餅,喝一些桂花酒起到解膩的作用,而且,桂花酒對睡眠有一定的幫助。
除此之外,中秋喝桂花酒,其實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貴、吉祥的象徵。「桂」與「貴」同音,是一種富裕的象徵。因此,桂花酒很受人們的歡迎。關於桂花酒,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吳剛,大家都知道吳剛,他是住在月亮上的仙人,被天帝懲罰,在月宮砍伐桂樹。據說有次,他在仙酒娘子的門口差點凍死,仙酒娘子救了他。所以他用桂子報答了仙酒娘子,桂子種下之後,成長為桂樹,開出桂花,滿園桂香。人們過中秋,一輪圓月掛在天空中,人們在院子里吃月餅,喝著桂花酒,這大概就是中秋的模樣吧。人們之所以在中秋喝桂酒,就是因為以上所說的這些。桂花有「九里香」之譽,中秋節賞桂花的習俗由來已久。
🌹🌷中秋節經典習俗之六:觀潮🌷🌹
在浙江一帶,中秋節現還有觀潮的習俗。觀潮可謂是中秋節的一大盛事,早在漢代的史書上就有記載。現在的中秋節,已經被國家定為法定節假日,不但中國重視中秋節,在國外的一些華人和華僑也都會過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夜月亮又圓又大,如果能夠站在岸邊遠眺一輪明月,那麼不僅可以烘托節日氣氛,而且可以將中秋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南宋時期觀潮習俗更為興盛,周密曾作《觀潮》詞:「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蘇軾也曾在詞中寫道:「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
「觀潮」是一種流行於浙江杭州,以及嘉興地區的中秋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錢塘江有大潮,漲潮時浪濤排山倒海氣勢十分壯觀,素有「天下第一潮」之稱。
中秋節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節日。中秋節風俗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而這些節日也給在家團聚的人帶來了許多無窮的樂趣。
5、習俗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已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願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覽志余》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系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餅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風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加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叫「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傳,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酥是酥油,飴即飴糖),說明當時的月餅製作已經比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間傳說,元末朝廷為鞏固統治地位,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郵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著小字條,約定起義時間:「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派人四面秘密傳遞,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軍,起義得以成功,後來終於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餅也記錄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壓迫斗爭的光輝歷程。明清時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詩人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此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增多,質量有很大提高。民國時期,廣式月餅最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載,中秋展出月餅80餘種,多為廣式。極為名貴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已告別中秋節日食品單一的功能,逐漸演變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點。其中,京式、蘇式、廣式、寧式、潮式等月餅廣為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近年來,媒體不斷有披露,一些月餅生產廠家,專門製作了一批造型別致的「超級月餅」、「天價月餅」,包裝極為精緻,標價幾千元、上萬元不等。這哪是在品嘗月餅,而是在吃「派頭」,月餅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義被歪曲、異化,變成一種畸形的消費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們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傳說起源於唐初。唐高祖李淵與群臣歡度中秋節時,興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獻的裝飾華美的圓餅,指著天上明亮的圓月,高聲笑道:「應將圓餅邀蟾賒 。」隨即把圓餅分給群臣,同慶歡樂。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製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咸、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習俗-打糍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糍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徵團圓;糍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徵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糍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范圍是全國性的,而打糍粑的習俗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武隆縣志》)打糍粑,就是舂糍粑、搗糍粑,其製作並不復雜。據《墊江縣志》記載:中秋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早上糯米蒸熟後,用木棒在碓窩內舂融,做成糍粑,拌糖或黃豆麵食之。」其具體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搗細——團成糍粑(撲上炒黃豆粉)。
打糍粑是中秋節的高潮。常常是節日的佳餚美酒都擺上了餐桌,就等這最後一道糍粑大餐。正當一家老小圍在石碓窩旁「看熱鬧」時,大嫂子將蒸好的熱騰騰的糯米端過來,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糍粑棒)的兩位大力士你來我往,有節奏地打起糍粑來,既舂又搗,既揉又扯,從幾十次到幾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號子聲,一時間,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觀者繼續鼓勵,有時也來打幾下。在全家的熱心關照下,糍粑終於擺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團圓飯。三峽庫區的涪陵農村,傳唱著這樣的童謠:
鴉雀尾巴沙(張 開),喜到主人家;紅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糍粑。
中秋佳節,秋收大忙季節已經過去,家家置辦佳餚美酒,打糍粑,推豆花,煮臘肉,喜慶豐收,短暫休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八月十五打糍粑,必用新糯米製作,含有享受豐收成果之意,過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後才能食用,稱為「報秋」。食用時須讓席上長輩或家中老人首先嘗鮮。農村男女訂婚,女家必打兩個大糍粑,做工特別精細講究,還要貼上兩個大紅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圓圓滿滿配一對。
除中秋打糍粑外,長江中上游和烏江流域的農村男女訂婚、孩子滿月時,往往也打糍粑、送糍粑。
中秋節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里,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要「樹中秋」。各家在節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於高罕上或樹於瓦檐露台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花燈包括各種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扎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裡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後製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製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桿中,再豎到高桿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
中秋節習俗-敬老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戶慰問老人,並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民間中秋節敬老的習俗更足由來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贈送中秋禮物,表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晚輩要向長輩贈送節日禮品,表示慰問的同時,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節還足我國人民互相送禮的三大節日(另兩個是春節、端午節)之一,中秋節的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另;——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喜歡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宴席卜的豐盛佳餚。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月光下,一杯瓊液,幾盤月餅糖果,共同賞月、賞菊、賞桂敘家常,談論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中秋節的習俗、聯系古代神話故事,已成為今天歡度中秋的新時尚。
中秋節的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地區中秋節的習俗,在香港銅鑼灣大坑地區從農歷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晚都要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中歡騰起舞,熱鬧喧天。
中秋節的習俗-團圓蘿
陝西長安一帶,中秋節家家要做團圓蘿。模有頂、底兩層,中間夾著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徵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一隻頑皮的「小猴子」站在「石頭」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後放在鍋里烙熱。吃時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中國北方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又稱「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中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胃而帶蠢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間取月中蟾賒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順遂吉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後,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居民爭相購買,放在屋內,或供奉在祭月幾案上。
中秋節的習俗-燒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燒瓦子燈就是燒塔,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做底,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節晚上便點燃木、竹、谷殼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迥異,中秋節的過法也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樹中秋、請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使得中秋節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慶之一。
中秋節的習俗-報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動,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秋社則是一年豐收後的秋報,大體在八月十五前後莊稼成熟或收割之時,時間上與秋分相近。這便是春祈秋報。秋報儀式上要唱歌跳舞、飲酒,搞得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既是娛神,也是人們自娛。在《詩經》中就有慶祝豐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記載。土地公也即社公,相傳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後來就把他畫到布上、牆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樣子是白發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寶,讓人感到和藹可親。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財的職能,所以人們很敬重他,有的發了財便說是「賺土地爺的錢」,為喜慶的中秋節習俗。
6、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開始於唐朝時期,在宋朝時期盛行,到了明清之時,中秋節已經發展成為了能夠和春節起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了,當中,不僅僅是中國在過中秋節,一些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東亞、東南亞國家也會過中秋節,尤其是這些國家的華人華僑,更是以此來懷念自己的祖國文化。
中秋節,又有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一系列名稱,是傳承已久的一種漢文化,中秋節日期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因為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為「中秋」了。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國家將中秋節定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
我們民族眾多,地域寬廣,過中秋節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
在廣東地區,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因此在中秋之夜只能由婦女和小孩拜月。婦女孩童們在院子里或陽台上擺上桌子,桌上放燭台香爐,瓜果點心來進行祭拜,燭火香火與月亮交相輝映,預示著紅紅火火的日子。
山東省的一些地區,在中秋節這天祭拜土穀神,稱為「青苗社」,並且要上墳祭祖,燃放鞭炮,祈求祖先庇佑。家裡有工廠的,中午要宴請工人,對工人的辛苦勞動表示感謝。有些地區還有有拋帕招親的習俗,在這天晚上,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會扮成嫦娥,在舞台唱歌跳舞,同時將一些手帕扔向台下,若觀眾接得的手帕顏色與嫦娥手中的手帕顏色相同,即可登台,若是引得嫦娥喜歡,會有戒指相贈,雙方可以單獨約會。
在陝西,中秋夜男子會劃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無論窮富,每家每戶都要吃西瓜,以示團圓。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江蘇無錫一帶,每逢中秋之夜,人們會用畫有月宮景色的絲綢糊在香爐四周,隨著香火燃燒,青煙繚繞,紅光點點,別有一番風味。
福建地區有一浦城縣,縣內有一座南浦橋,每年中秋節,家家戶戶的女子都要穿過南浦橋,祈求長壽,女孩子穿著漂亮的服裝行走在大街上,場面十分熱鬧。建寧縣的人們會在中秋夜在院子里掛滿彩燈,以此來向月宮祈求得子。在龍岩的一些地方,人們吃月餅之前為了表示對長輩的尊敬,要把月餅中央挖出一個小圓並供長輩食用。
南京人的中秋節,除了月餅之外,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吃桂花鴨。桂花鴨是南京流傳已久的名菜,以桂花為佐料做成,肥而不膩,香甜可口。中秋之夜,南京人會在院子里團聚而坐,吃菜飲酒,稱為「圓月」;酒足飯飽之後遊走於市井街道,稱為「走月」。
江西省吉安的農村地區,中秋傍晚會用稻草燒瓦罐,燒紅的瓦罐內倒入醋,香味就會飄滿整個村子,配上天空的星光明月,讓人心馳神往。
在四川的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要吃蜜餅、吃麻餅、打粑等,並在門口掛上橘燈慶祝,兒童手裡攥一把點燃的香,上街奔跑舞動,稱為「舞流星香球」
在台灣地區,中秋節的夜晚有「偷菜求郎」之俗。身著盛裝的未婚女子,趁著月光,去別人菜園里偷摘大蔥和各種蔬菜,如果能順利偷到,就預示著以後會遇到如意郎君。所以在台灣地區,有一句諺語:「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
盡管各地的風土人情造就了各地豐富多彩的習俗,但是人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祈求風調雨順、福壽安康,以月亮為載體,寄託千里相思之情是一樣的。概括的講有八種習俗:
一是賞月。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二是吃月餅。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三是祭月。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四是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五是觀潮。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六是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七是玩花燈。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八是飲桂花酒。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 在中秋佳節,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7、中秋節之後,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呢?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告唯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四、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
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襲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葯),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
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為祭兔時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宮女榮兒說:「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襪拍培機會,都是爭著參加。」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賀棚,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七、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8、你們家那邊的中秋節都是怎麼過的?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自古以來就有家人團圓的美意。
為了迎接中秋節的到來,不同地區也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自迎接佳節的到來,我的家鄉也不例外,下面我就分享一下家鄉的慶祝方式。
團圓饃
我的家鄉位於陝西西安,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城市。作為北方城市,避免不了的就是麵食。因此即使在中秋節,我們這邊也會做一種中秋特有的麵食。
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以表中秋團圓之意。
「團圓饃談兆」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
團圓饃
饃在鍋里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
出嫁的姑娘,娘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吃月餅
提到中秋一定逃不開的就是月餅,各式各樣、不同口味的月餅就如同那圓圓的月亮一樣甜到人心裡。
傳統的五仁月餅包含著先輩們的智慧,而如今的新式月餅也在今人的巧手下迸發了別樣活力。
月圓之夜,老人家都會搬個凳子喚嫌坐在門口,手裡撲著扇子,趁著明亮的月光,一邊嘮家常,一邊吃著那香甜酥脆的月餅,感概今天生活的美好。
團圓飯
中秋圓月,也象徵著家庭團圓和侍手。中秋節的存在也為各家提供了團圓機會,提醒在外的孩子們常回家看看。
8月15這天,所有的家人都會不遠萬里趕到家裡就為了吃這一頓團圓飯。不是說團圓飯有多好吃,主要是家人常聚在一起不容易。
家人們坐在一起,聊聊知心話,談談自己生活的趣事,吃著團圓飯,共賞一輪明月,何其美哉!
結語:
其實怎麼過中秋節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們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無論在哪裡過中秋,都是甜蜜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