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端午節為什麼要用樹枝掛葫蘆
1、為什麼東北過端午節要掛葫蘆?
每年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在我們東北各地,家家戶戶都有掛紙葫蘆和插艾束的習俗,在門旁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在插房檐下插上艾葉。說是為了避難,以求吉利,保佑平安。據說這里邊還有一段傳說的故事。
掛葫蘆的傳說,據老人們講,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不知從哪聽來的消息,說要殺十萬個人,用這十萬個人的頭祭天,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就派一個叫賈勝的大將,帶領五千名御林軍去殺人。賈勝領旨,點齊兵士,三聲炮響,沖出城去。一路上不管老、弱、婦、小,見人就殺,只殺得屍骨成堆,血流成河。可一點人頭數,還是不夠十萬顆。
這天正是五月初四,賈勝率領士兵正走著,忽然看見一個農婦背上背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手裡領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顯然她已經筋疲力盡了,跌坐在地上。賈勝追上去問道:「村婦,你為什麼背著大孩子,卻領著小孩子呢?」村婦哀求著說:「大的是我弟妹的孩子,這小的是我孩子呀!」說著說著跪在地上哭了起來。賈勝一聽,覺得這個村婦的心地太善良了,就對她說:「我看你心眼兒挺好的,決定放你們回家去。」賈勝他又轉念一想,不行!便對這個婦女說:「那麼多人家,我們也不知道哪個是你們的家呀?」賈勝靈機一動說:「明天你在你家房檐下掛上一個葫蘆,只要看見房檐上的葫蘆,就知道是你的家。」村婦千恩萬謝地走了。
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賈勝帶領人馬來到這個村子,一看,家家戶戶的房檐上都掛著葫蘆。賈勝一看恍然大悟,知道是好心的村婦回村後把消息傳開的。於是,賈勝就對士兵們說:「兄弟們,哪個村子的人不都像村婦那樣善良呢?你們跟我都犯下了大罪!但是,這不怪我,也不怪你們,只怪那皇上,他昏庸無道,還想長生不老。從現在起,咱們不要再殺人了,我們都各奔前程吧!」士兵們原來也不願意殺人,聽賈勝這么一說,把兵器摔的摔,扔的扔,然後都各自回家去了。
插艾束的由來,據說,燕王打了幾次敗仗,氣急了,發誓要把沿途村莊殺得雞犬不留。老百姓都逃光了,燕王大怒,催馬加鞭,終於追一個婦女背著個大孩子,牽著個小孩子,累得快走不動了。「這年頭還偏心眼,為什麼背大不背小?為什麼吃穿不一樣?」婦女說:「侄兒大,衣服穿新的,穿小了給兒子穿,只有一個白面饃饃,兩人你推我讓,最後,兒子搶到了窩頭,把饃饃塞給哥哥……」,燕王說:「你不怕耽誤了時間,被大軍追上性命難保嗎?」婦女說:「一個人只要心好,就是碰到了不幸,死了也不懼怕,請大王開恩饒我侄兒一命,也對得起死去的哥嫂了。」燕王拔下路邊一束艾蒿說:「把它插在你家房檐下,大軍過時就不會找你麻煩了。」這天正是五月端午,她們三人奔走相告,家家門前全部插艾束避災。
從這以後,一到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用各種色紙疊成葫蘆,掛在門上,到山上采來艾束插在房檐,比喻來避過災難,一直傳流到今天。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心地善良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2、端午節掛葫蘆是什麼典故?
端午節掛葫蘆這是傳統的習俗,我從小記事時就有.前些年都是手工製作的,各種顏色的都有,家家都把葫蘆系在綠樹枝或者艾蒿上然後插到房檐上,那時多都是草房,花花綠綠的也挺有節日氣氛的。端午節吃雞蛋吃粽子和紀念詩人屈原有聯系,.但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葫蘆當年卻不太清楚,孩提時代只是覺得好玩,後來讀中學時,一位本村的老學究韓老師講訴了端午節掛葫蘆的典故:說早些年黃巢舉兵起義的時候,傳說黃巢的兵就象當年日本鬼子進村一樣,殺人放火,啥壞事都干,特別是見小孩就殺。就在端午節這天,黃巢帶隊伍行軍路過一個村莊,見到一個村婦身上背著一個大孩子,手上領著一個小孩子,非常驚慌地往外跑,就象逃命一樣的。黃巢見此情景很是蹊蹺就下馬問村婦:"老夫人你跑啥啊?""聽說黃巢的兵殺小孩啊!"村婦喘著粗氣回答,但腳步並沒有停下,黃巢又接著問:"那你怎麼還背著大的,領著小的啊?"村婦說:"小的是我親生的,大的是別人家的."黃巢聞聽此言很受感動,就對這個村婦說:"你不要跑了,回去在你家的房檐下掛個黃葫蘆,黃巢的兵就不會殺你家人了."隨後又叫衛兵給村婦一袋米。端午節掛葫蘆就是這樣來的,這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掛黃葫蘆可以免災保平安.但這習俗延續到今天有點演變了,什麼顏色的葫蘆都掛,很少有自己手工製作的,掛葫蘆只是為了裝飾節日氣氛而已.我家每年端午節都掛葫蘆,除了增添節日氣氛外,也有求人口平安的意思.今年端午節我家和店鋪里分別掛一個大葫蘆,是用多樣顏色紙製作成的,很鮮艷的,我一清早去野外採回帶有露水的艾蒿做掛桿,因為艾蒿也有消毒驅病的作用啊!同時我也把這帶有吉祥安康幸福的葫蘆送給我的朋友,希望他們掛在心理
3、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葫蘆
你知道端午節習俗除了吃粽子外,都還有哪些習俗嗎?在我的家鄉,還有在家門口掛葫蘆的習俗。可是端午節為什麼掛葫蘆呢?其實主要是因為葫蘆通“福祿”的音,對此民間關於其由來有很多傳說。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葫蘆呢,我告訴你來歷。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葫蘆傳說一
關於門上掛葫蘆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在古代有一位賣油的老翁走村串鄉賣油,他這樣喊:“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註:在過去一斤為十六兩,半斤為八兩),於是,很多人為討便宜都打四葫蘆。
這時唯獨一村童只打一葫蘆,老人問他為什麼不打四葫蘆,村童說出了其中的原由,賣油老翁認為這孩子誠實,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將有大災大難,如在自家門上掛個葫蘆便可免災。
村童回家將其賣油老翁的話告母親,並如此照辦,果然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避免了一場災難,從此在民間便有了五月端午門上掛葫蘆的習俗。
傳說二
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
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
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
傳說三
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葯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葯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傳說四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用柳枝紮成葫蘆狀,糊以紅紙,掛在門口。此俗相傳由黃巢起義演變而來。
黃巢舉兵起義的時候,傳說黃巢的兵就象當年日本鬼子進村一樣,殺人放火,啥壞事都干,特別是見小孩就殺。就在端午節這天,黃巢帶隊伍行軍路過一個村莊,見到一個村婦身上背著一個大孩子,手上領著一個小孩子,非常驚慌地往外跑,就象逃命一樣的。
黃巢見此情景很是蹊蹺就下馬問村婦:“老夫人你跑啥啊?”“聽說黃巢的兵殺小孩啊!”村婦喘著粗氣回答,但腳步並沒有停下,黃巢又接著問:“那你怎麼還背著大的,領著小的啊?”村婦說:“小的是我親生的,大的是別人家的。”
黃巢聞聽此言很受感動,就對這個村婦說:“你不要跑了,回去在你家的房檐下掛個黃葫蘆,黃巢的兵就不會殺你家人了。”隨後又叫衛兵給村婦一袋米。端午節掛葫蘆就是這樣來的,這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