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不想吃米飯吃什麼

端午節不想吃米飯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18 10:02:06

1、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吃粽子,糖糕,鴨蛋
摘山菜,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2、端午節吃什麼食物?

1、粽子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產黍,用黍米做粽,角狀,古時候在北方稱「角黍」。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2、雄黃酒

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

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3、五黃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及雄黃酒。也有其他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據民間說法,在正午食用五黃可以更好的驅毒避邪。

4、打糕

中國南方地區的漢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族的打糕(糍粑)是由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有帶餡的,也有無餡的,又因為流行地區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就帶有當地特色,食用方法也多種多樣。

多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如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

5、煎堆

煎堆,傳統小吃。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廣西又稱油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

煎堆風味獨特,製作考究。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的寓意。

3、端午節要吃什麼呢?

要說端午節吃什麼,最重要的是吃粽子,端午節也稱粽子節,各式美味粽子在這個節日吃更顯美味。其次,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還要吃面條,因為這時蔬菜品種最多,吃面條除了打鹵,就為了多吃蔬菜,這時可以吃到全菜碼,再配上三鮮打鹵美味爽口。再有就是根據個人生活習慣,隨意做些可口飯菜也很愜意。

4、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1、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

5、端午節的習俗吃什麼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河北省: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西省: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湖北省: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台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其實我自己也對端午節不怎麼了解,只知道吃粽子,賽龍舟什麼的,過的也不怎麼正式了····
這些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6、端午節主要吃什麼食物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屈原,一位愛國詩人,5月5日,他跳入河中。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在河中吃掉屈原的身體,人們把大米和雞蛋放進竹桶里。有些人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那時起,為了紀念他,每年5月5日人們都會到河邊扔粽子,劃龍舟。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吃蛋

端午節吃雞蛋的來歷同粽子一樣,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孩子嘴邊。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但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

3、吃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省藍田縣的一項傳統習俗,是和掛艾草、包粽子同等重要的講究。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4、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5、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端午節本身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6、吃「五紅」、「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7、飲菖蒲酒

飲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士子陳可常,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葯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製成的一種葯酒。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8、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9、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10、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11、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象徵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禦中暑。

7、端午除了吃粽子還吃什麼?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習俗,但是不同的地方,除了粽子之外還會吃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在我們福建這兒,端午節就會吃一種叫做“面餅”的東西。

就是將麵粉加入雞蛋、水進行調和,調成糊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韭菜、花蛤肉、蟶肉等等,用於提鮮,味道會更好。福建人嘛,就是喜歡吃海鮮。調好了之後,在鍋里倒入適量的油,然後舀一勺糊倒入鍋里。

就像是煎雞蛋餅一樣,煎出來的面餅就是一片片圓圓的。在福建這兒,面餅就跟粽子是一樣的地位,端午節都是要吃的,缺一不可。

在江西一帶,端午節要吃蛋,各式各樣的蛋,比如說雞蛋、鴨蛋、鵝蛋等等。把這些蛋都用彩紙滾成紅色的,然後用袋子裝著。這些袋子五顏六色的,看起來就很喜慶。然後再把雞蛋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樣就能夠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

端午節就是人們所說的毒五月,端午節這一天又是毒五月中最毒的九日的頭一日。在過去,毒五月來臨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行男女之事。老人家認為如果在這段時間里行房事的話,那麼對男人的陽氣損耗是非常大的。

所以,非但不能夠行房事,還要吃一些補陽氣的東西。比如說喝雄黃酒,就是最典型的補充陽氣。除此之外,還會佩戴香囊,或者是插艾草,用這些來辟邪。

在台灣,端午節這天還要吃桃子、茄子以及豆子。因為在台灣有古話,吃了這幾樣東西,就能夠長命百歲。所以,不同的的確端午節吃的東西還真不一樣。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