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不一樣的中秋節有什麼好處
1、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徵是什麼?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著名的詩歌,它表現了濃濃的思鄉之情。眾所周知,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是八月十五日的月亮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十五的月亮又圓又大又亮,最重要的是當天是中秋佳節,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在中秋節日里,不能歸家的小夥伴們可能就會在月亮之下與親朋好友們打電話聯絡,看著同一輪月亮,遐想著團聚。而今天呢,小編想跟大家說說中秋節的美好寓意的內容。
一、中秋節的美好寓意
中秋節時,月亮圓滿,象徵著團圓。
中秋節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中秋節時,在外的遊子都會趕回家,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所以,中秋節象徵著家庭的圓滿、人們的團聚,也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關於中秋節的美好祝福:
1、又是一年中秋節,送你一盒圓月餅。成份:百分百純關心;配料:美心、開心、愛心、樂心;保存方法:真心珍惜;保質期:心若在愛就在的所有日子;製造商:知心愛人。祝福你中秋開心、幸福喜心!
2、明月九霄掛,清風八方來。四季悄聲過,一年明鏡台。中秋幸福日,八月團圓牌。舉杯邀明月,低頭樂開懷。祝福隨風至,好運踏月來。
3、一輪金黃的圓月已經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向地上灑下皎潔的月光,像輕紗似的一般溫柔。天空中雲很淡,風很輕,月光很美,這構成了一幅漂亮的畫。在深藍色的夜空里,月亮顯得更圓、更亮、更美了。這圓月非常調皮,一會兒鑽進雲姐姐的懷里,一會兒和星星談話,一會兒唱歌跳舞……真拿它沒辦法。
4、不知覺中,淚水滴落在中秋的銀色之中,猶如夜色綻放的煙花,絢麗卻難以封存,只有殘留的余溫,相伴啜泣,在流動是夜色中,有誰相知,點滴鐫刻的磨痕,誰在那裡,駐足長留。
二、中秋節的寓意和象徵
1、中秋節的意義是:團圓慶賀。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范疇。
2、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3、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著符合民眾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中秋節象徵親人的團圓。
5、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度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三、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是什麼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最後起義成功了,朱元璋便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好啦,以上就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中秋節的美好寓意 中秋節的寓意和象徵」內容了,希望大家能明白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的美好寓意,然後度過一個美好的中秋團圓日。說一些中秋節的祝願的話或許能給人帶來美好企盼,從而提高幸福指數,大家不妨試試喔。
2、過中秋節有什麼好處
節日的起源與歷法有密切的關系,中秋節的起源絕不例外。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是因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節,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謝土地等神靈的祭禮,也稱「秋報」。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節期的確定應該還與人們祭月、賞月的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就有「夕月」,是皇家於秋分時候祭月的禮儀。中秋的月兒最圓最亮,最堪清賞。後世的人們在這一天,將「秋社」及祭月、拜月、賞月、觀潮、賞桂,饋食月餅等節俗活動融合,並逐漸賦予這個節日以團圓等新的意義,從此,一個極富蘊意的節日就形成了。
從純屬農事祭禮的「秋社」,轉而成為象徵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耐人尋味。「秋社」與「團圓」,從心理層面說,自然也存有某種共同的追求。祈求農豐或舉行向天地神靈酬謝收獲之祭禮,其蘊含的無疑是對豐厚物質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願;而期盼團圓,不也就是對美滿、幸福生活的祈盼嗎?但兩者之間的差別也不難分析,前者似更關注於物質的豐足,後者則似尤矚目於對和諧的家族、人倫關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則中秋的「團圓」品格的形成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中國人對親情,對和諧的家族、和諧的人倫關系的追求是超過對物質的追求的。反過來,中秋節俗的存在,又對中國人的重親情、重家族及人倫關系和諧的精神氣質起了潤物細無聲的熔鑄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謂「破四舊」時期,人們也不能忘情於中秋節,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它紮根於極為深厚的傳統倫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從前家家戶戶於庭中設供桌,擺放月餅、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節令食品祭月。清代顧祿《清嘉錄》載吳地百姓中秋「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本世紀初,我到松江農村作民俗調查,村民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們都會設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齋月。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這不是十分難得的么,這不是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共處與和諧的表徵么?同時,暫時放卻勞作,闔家男女老少,歡聚賞月,一邊嘗食月餅、節物,一邊談談家常,這圖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體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與美,體味到我們中國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人們親朋相攜,步出戶外,賞明月,嘗節物其樂融融。除了賞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觀潮之俗,唐宋之時,錢塘江觀潮就盛況空前,蘇東坡出知杭州期間,曾多次觀潮,還寫下《中秋夜觀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揚州之曲江也是觀潮的好去處。中秋前後還是金桂飄香的時節,賞桂之風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這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與人們的內在情感體驗之間會相應相合,人們對月亮,對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於是變得靈敏,賞月之際,每每使人逸興遄飛,形之歌詠,豈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們的想像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吳剛的神話傳說,讓這個節日充滿了神秘氣息,使很多中秋詩文呈現瑰奇幽麗的面貌。中秋詩文之多,真可謂不計其數。有的作品,甚至唱徹中華大地。然則中秋節的節俗,不僅讓我們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獲得審美享受,而且它還不斷地在陶冶著、提升著我們的審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節日,但從前有的地方婦女在中秋有她們獨特的節俗活動,如「拜月」,俗傳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稱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吳地有「走月亮」之俗,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直到天明雞唱,猶婆娑月下。近日蘇州民俗博物館中,就有一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畫了吳地「走月亮」的場面。婦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間信仰有關,有些地方拜月活動結合求子儀式,是其證明。閩南及台灣地區的婦女,中秋節有「聽香」之俗,聽香人燃香禮拜後,或靜立或出遊,注意竊聽別人語言,以占卜吉凶。
我想特別指出的是,從前中秋節,更是兒童的節日,這天兒童的民俗活動很為豐富,從前有些地方,兒童要行拜月之禮。北方兒童,每於中秋之夜,拿著大餅邊吃邊唱:「唱月來,唱月來,來年日子好過來;唱月餅,念月餅,明年是個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們有「摸秋」之俗,孩子們手拿火炬,結隊到田野間,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還有兒童「堆寶塔」的習俗:在野外拾取舊磚瓦,堆成七層寶塔狀。塔前置小桌一張,上供果子餅餌。至夜間,塔之內外點上燈燭。胡樸安先生於記載此俗後贊嘆:「一片光明燦爛,直與天上明月爭輝。兒童則坐於塔前賞月,並作種種游藝,以表示其歡娛,實一幅天真爛漫兒童行樂圖,惜無人繪之耳。」(《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七)廣東兒童中秋夜有「提燈之會」,孩子們提著燈籠,沿街遊行唱歌,興高采烈。廣西中秋的兒童燈會更具特色,孩子們用竹篾紮成蜻蜓、蝴蝶、蝦公、兔子等,塗色插燭,持燈上街,相互比美。燈與丁諧音,中秋節的這些關乎燈的習俗,所寄寓的是人們對家族繁衍、人丁興旺的祈願。從前中秋節的兒童習俗,很多並未得到傳承,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視傳統的當今時代,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如何讓兒童也在傳統節日中盡享游娛之樂並受到有益的熏陶,無疑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最後談談關於月餅的一個民間傳說:元朝末年,統治集團為了維持其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怨聲載道。張士誠為了號召人民起義,中秋節前,在每個月餅中夾一字條,約定起義時間。中秋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傳單,紛紛揭竿而起。明清時代吃月餅之風興起,就是為了紀念反元的人民起義。此傳說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它讓月餅及中秋節包含了反壓迫、反暴政的內容,當然也是極有意義的。
3、現代的中秋風俗與古代的有什麼不同?
古代中秋節習俗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偷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流傳著中秋夜「做賊」的習俗。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們偷偷地出動了,她們躡手躡腳,借著月色摸到別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5、送月餅
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6、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7、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環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著粉紅色的臉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著一股英氣、機靈勁兒,非常可愛。
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8、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為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綵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游者則或登於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核餚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游型的玩月。
當然,古人玩月,並不僅僅是只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9、吃芋頭
中秋時節,正是收獲芋頭的好時節,在一些地方,中秋夜一家人聚在院子里,沐浴在皎潔的月色中吃的不是月餅,而是芋頭。人們把一大鍋芋頭帶皮煮熟,先以芋頭來祭拜祖先,然後圍坐在一起剝芋頭皮,再把剝好的芋頭吃掉。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關於這一習俗,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軍滅了南宋,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其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清朝的《潮州府志》中有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中秋食芋頭,也有寓意辟邪消災,或不信鬼邪之意。
今天,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但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4、童年的中秋節和現在的中秋節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中秋節,相對於小時候的中秋節再也聽不到村子裡的老人給自己講她們知道的嫦娥故事了;也再也體會不到那種在一處安靜地方吃著月餅喝著清茶賞月的愜意了。
現在的中秋節晚上都是喝不完的酒,趕不完的一場場酒會,要麼就是一場場人數眾多的燒烤大會,油膩且無趣。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卻也知道小時候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因為自己已經長大了。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