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和端午節有什麼區別
1、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屈原,那賽龍舟和他有什麼關系呢?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龍舟節等,是中國的法定節假日,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時間的推移,風俗文化也開始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是很多人卻不會忘記這個節日,因為它能給我們三天小長假,對於很多上班族而言,法定節假日的魅力可遠遠要比吃個粽子要大。
但當我們在享受端午節小長假的時候,不能忘記這是屈原用生命換來的。
那麼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當然有吃粽子,賽龍舟,有些地方還會出現放風箏等等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賽龍舟和他有什麼關系呢?
回答這個之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一下屈原。
屈原的才能。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可以說他是戰國時期楚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能看清時局並且具有大才大能之人,很多人的印象中屈原只是創作了楚辭,但是很少人知道屈原還是出色的改革家和外交家。
公元前321年,秦國進犯楚國,這時只有19歲的屈原,組織當地的青年奮起反抗,給了秦國沉重的打擊,屈原在楚國初露鋒芒,隨後漸漸登上楚國政壇高層。
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5年,是屈原大放才華的時間段,這幾年裡,屈原在內政外交上都有所作為,外交上,屈原和韓、趙、魏、燕等四國,組成了五國伐秦的聯盟,雖然並未重創秦國,但也讓秦國看到了合縱的威脅。
在內政上,屈原主張效仿秦國一樣改革變法,為此屈原不惜以自己家族屈氏的利益開刀,以實現強楚的目的,但是改革卻遭到了大貴族們一致的發對,讒言不斷的楚國政壇,導致了屈原的改革中斷,他也被楚王漸漸疏遠。
屈原的政治遠見。
屈原的一生除了剛入政壇的那幾年裡,幾乎不是在流放就在去流放的路上,雖然中間斷斷續續被召回楚國,但都不是楚王真心實意要重用屈原,而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楚懷王可以說是楚國由盛轉衰的操刀者,從張儀欺楚這件事就能看出,張儀為了分解齊楚的聯盟,就用秦國六百里土地為誘餌,讓楚懷王放棄聯盟,並且不惜得罪盟友齊國,這時候屈原看出了張儀的陰謀,但是並未楚王採納。
公元前299年,秦楚關系緩和,但是秦王卻用和盟會見的借口把楚懷王騙到秦國,並且把他軟禁在了咸陽,一直到死後,遺體才被送回楚國,這件事,屈原也看出了秦國的陰謀,但還是勸阻無效。
可以說屈原從一開始就看出了秦國才是楚國最大的威脅,所以屈原竭力主張和東方強齊做好聯盟,只有如此,才會讓秦國忌憚,但是臣子有心,君王昏庸,所以楚國雖有屈原這一大才,卻並不重用,所以強大的楚國終究抵擋不住要衰落的結局。
屈原的憤而投江。
屈原的一生起起伏伏,但起的時間太短,而跌的時間似乎又太長,屈原從青年時期,就做了很多對百姓有利的事情,所以在百姓心中,屈原是難得的好官,百姓也十分愛戴他。
在屈原被流放的路上,屈原內心的不滿都通過詩詞來表達,屈原開創的辭也是中華歷史上無價的瑰寶,雖然總被流放,但他也一直關心著楚國的時局,雖然不被重用,但他依然憂國憂民。
公元前278年,強秦進一步加大對楚國的進攻,白起率領不到十萬的秦軍,連克楚國大片疆土,直接攻破了楚國的重鎮鄢城和國都郢都,並且採用了大水漫灌,楚國死傷軍民幾十萬,史稱“鄢郢之戰”。
楚王和楚國貴族在白起的進犯下蒼茫東逃,但遠在汨羅江流域被流放的屈原,卻內心的憂郁非常,他聽到了山河破碎,百姓遭難,決定以身殉國,這年,屈原已經62歲了,本該看淡世間滄桑的他,卻自沉汨羅江,這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屈原和端午節習俗。
汨羅江畔,總有一些漁民以打漁為生,遠離國都郢都,人們的生活雖然平常,卻也愜意,但是屈原的投江,好似平地里一聲炸雷。
汨羅江畔的淳樸人們,看著屈原沉入江底,為了避免海底的魚兒啃咬屈原的身體,就用粽子葉子包裹著糯米投進江里喂養魚兒,就這樣慢慢的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就慢慢形成了。
那麼賽龍舟的習俗又怎麼來的,其實還是和屈原投江有關,當屈原投江時,附近的漁夫看到了此情此景,紛紛劃動小船,奔向屈原投江的地方,想要解救屈原,就這樣賽龍舟的習俗也慢慢形成了。
屈原沒能被救起,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都用同樣的方法紀念屈原,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端午節。
飛魚說: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屈原,那賽龍舟和他有什麼關系呢?可以說是汨羅江畔那些淳樸的人們為了救活屈原的無心之舉。
當我們在享受端午節小長假的時候,不能忘記這是屈原用生命換來的,當他自沉汨羅江的那一刻,已經對楚國喪失了信心,在屈原看來,國都被破,楚國的覆滅也已經不遠了。
屈原的一生起起落落,伴隨著他的不是被楚王懷疑,就是被小人讒言中傷,楚國自楚懷王開始,楚王的周圍已經聽不到什麼是忠言,看不清什麼是忠臣了,親小人,遠賢臣,這是無數朝代沒落的最根本原因。
有些人活著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卻一直活著,屈原無疑就是後者,他的事跡讓我們想到感嘆,他留給我們的文學作品也至今不衰,我們就是屈原永遠活著的見證人。
2、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而賽龍舟的起源眾說紛紜,廣為傳頌的是人們為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中國龍舟,因地而異,從形制上劃分,有27種之多,馬頭舟、鳥頭龍舟、獸性龍舟、巨型龍舟、小龍舟。這些龍舟都是民俗龍舟,多用於慶典。而現在,龍舟躋身世界競速比賽項目,在比賽中,龍舟的形式和造型開始有所規定,材質也從木質變成了現代合成材料。
賽龍舟的參賽人數
龍船人數,限額為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後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數。
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以上內容參考 澎湃新聞-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3、什麼是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虧埋答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液高承歷史中。 [1-4]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139]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49] [127-131] [135]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銷慧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130]
2021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2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布,2022年端午節: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140]
4、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擾譽迅、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緩此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虛嫌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5、為什麼端午節又叫龍舟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肆攔返》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衡謹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裂飢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6、端午節龍舟的寓意和象徵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的一項活動特別重要。那就是賽龍舟。端午節賽龍舟已經不似吃粽子那樣常見,但是沒有人能否定賽龍舟的地位,端午賽龍舟的由來傳說很多種,現在端午節賽龍舟的寓意其實沒有那麼復雜,就是圖個好彩頭,努力向上。在福建一些地區,仍然會開展賽龍舟比賽。
端午節賽龍舟的寓意
傳說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嫌殲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民間百姓對他的紀念形式之一。
端午賽龍舟的象徵
端午和賽龍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有握鍵著悠久的歷史。
賽龍舟時候的注意准備事項
賽龍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芹皮沖含有封建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7、端午節時,賽龍舟的習俗有何特殊含義?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流行。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龍舟賽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和娛樂項目,已經流傳了2000多年。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據史料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發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僅是一種運動和娛樂,更體現了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龍舟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的距離內,同時起航,為了到達終點已經決定了名次。中國各民族的龍舟比賽略有不同。
漢族人通常每年都舉行端午節,船長20-30米,每艘船上約有30名水手。【緣起與發展】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穆天子傳卷五》「天子駕鳥舟,龍舟浮於沼澤。」在《九歌湘君》年前的《今日驅龍北,豬玀刀溪洞庭》《石瀨淺,龍婀娜》中,學者也認為「龍」就是龍舟。《湘君》是一首關於湘人駕龍舟,將沉入河中(類似於將一個孩子扔入河中)悼念某歷史人物的詩。這與《魂舟》和楚國《人物御龍帛畫》的形象不謀而合,可以相互印證。《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叫沐浴蘭花節。又是一日,爭,爭雜葯。」此後,詩、注、志中參賽的記載數不勝數。龍舟和普通的船不一樣,大小不一樣,水手人數也不一樣。比如廣州黃埔區和郊區的龍舟長33米,路上有lOO人,大概80人在路上。南寧龍舟20多米長,每條船大概有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的龍舟長16-22米,24-48人抓手。
福建福州的龍舟長18米,32人抓手。龍舟一般又長又窄又窄,有龍尾,也有龍尾。水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三種,類似於不同姿勢的龍燈頭。一般都是用木頭雕的,畫的(也是用紙或者紗線扎的)。衛龍經常用整塊木頭和鱗片雕刻而成。除了龍尾,龍舟上還裝飾著鑼鼓、旗幟或船身畫。比如廣東順德的龍舟,用龍牌、龍尾旗、帥旗裝飾,綉對聯、花草等。以及羅傘上綉有龍風、八仙等圖案。一般龍舟沒有那麼多的裝飾,但是都是用各種錦旗和掛色來裝飾的。
古老的龍舟也很華麗,這是王振鵬畫的,他是一名賽龍舟的人,花了0.103010元。圖中龍舟龍頭高,巨大雄壯,雕刻精美,尾巴高,身披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現實的,可以證明古代龍舟的美。再比如《龍池競渡圖卷》畫的蕪湖龍舟,也是高龍頭,有地板。在一些地區,龍舟仍然古老而美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因不忍向河水跪拜而死,很多人劃著船去追救。他們沖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後每年5月5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裡的魚,免得吃了屈原的屍體。跨族習慣盛行於吳越楚三國。
8、春節,端午節,龍舟,中秋哪個不是同一類的
龍舟不是,春節、 端午節、中秋節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活動。
賽龍舟是發源於中國,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是盛行的民間活動。龍舟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賽龍舟最早興起於漢代。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悠久歷史文化繼承性和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蠢灶。
傳統節日帶凱扮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孫搏。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