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過端午節怎麼供奉
1、福州端午節風俗有哪些
午時書
每逢端午節正午,福州家家戶戶都在門楹貼上「午時書」,午時聯與春聯稍有不同,形制較為短小,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據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詩話》記載,午時書之風,最早可以遠溯到唐朝,歷史極為悠久。端午時節貼午時書是福州十邑所獨有的風俗。
喝午時茶
每年端午節,人們到山上、田邊等野外採集許多可食用的野草樹葉,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葉等混在一起曬干,收存備用。因為它是端午節的時候製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時茶」。誰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誰家的大人頭疼腦熱,將「午時茶」用開水沖泡喝下。或在炎夏時節泡點「午時茶」當茶喝,有防暑降溫的作用。
煮粽子的水洗臉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後,會把留在鍋里的水用來洗腳、洗臉、洗身子等,據說洗後夏天不會生痱子,不會被蟲咬。另外,端午節中午,家家戶戶會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裡屋外、屋前屋後的角落,有驅蚊的效果。端午節後,天氣漸漸炎熱,正是蟲類活躍的時候,熏黃煙、撒煮粽子的水,滲透著福州人的一種積極的、樸素的衛生理念。
戴紅肚兜
過去福州人在夏型陵天時,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慶鍵有戴紅肚兜的習慣。特別是在端午節,人們有戴新的紅肚兜的習俗,說「穿紅肚兜」能辟邪譽租巧。端午期間,氣候尚有涼意,戴紅肚兜,可以不讓肚子受涼。
2、福州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福州端午節習俗有采蓮、穿肚爿、佩香囊、懸蒲艾、飲雄黃酒、驅五毒/掛鍾馗、放黃煙、裹粽、競渡。
一、采蓮
「采蓮」即為籌募龍舟競渡的經燃扒亂費。每年從四月下旬起,「采蓮」成為鄉間的頭等大事,各村便以2人一組,敲鑼打鼓高舉本鄉龍舟的旗幟,挨家挨店齊唱「采蓮鼓」以籌集經費。
二、穿肚爿
肚爿即肚兜,穿肚爿是漢族重要的穿著習俗之一,過去大人小孩穿上肚爿,能保護人體胸腹這一重要部位不受風寒。大人還利用「肚爿袋」存放錢票,防止被偷。
三、佩香囊
香袋送給家人或親友的小孩子。端午節這天大人們給孩子洗完澡、穿上新肚兜、換上夏裝後,把香袋掛在孩子腰間,香氣四溢,有益避邪氣。
四、懸蒲艾
端午節當天,人們以紅紙束菖蒲艾葉,懸於門上「以禳毒氣」。菖蒲葉形狀挺直狹長似寶劍,將其掛在門廳、床頭等處,刃鋒之下,邪蟲惡豸自是不敢輕易進屋。菖蒲、艾葉涼干之後還此者可用於小孩子洗浴。
五、飲雄黃酒
閩人古有端午節飲菖蒲酒的習俗,菖蒲酒可以起殺菌、保健、防止瘟疫作用,發展到後來,又加入雄黃形成雄黃酒。
六、驅五毒/掛鍾馗
在衣飾上綉制、在糕餅上綴「五毒」圖案,取驅除之意。如用黃紙摹印張天師像並繪上「五毒」圖,懸戶上,曰「天師符」;以黃紙印普庵佛像,貼在朝東壁上或門欄,曰「普庵符」;在廳堂上掛鍾馗「捉鬼圖」、「執劍蝠來(「只見福來」諧音)圖」等 。
七、放黃煙
端午節這天,人們在室內屋壁、床帳之上燃放黃煙,黃氣漸漸彌漫,熏殺躲藏在屋角牆縫的毒蛛惡蟲。
八、午時書
午時書是早年福州端午節特有的一種文化活動,其形式頗似皮檔春聯,但內涵比春聯更廣。
九、裹粽
裹粽,即包粽子,粽子是端午節傳統節日食品。福州俗語有「熱_涼粽」一說。但粽子不宜多吃,以防消化不良。
十、競渡
福州民間的龍舟競渡有二千多年歷史,閩越族的先民「習於水斗,便於行舟而往若飄風」。
3、福州端午節供祖宗用什麼
1、要准備11碗或者13碗食物,筷子要11雙,米飯一鍋,金箔紙、4柱香。
2、端午節肯爛肆老定少不了粽子。少不了炸醋肉。菜包飢升_也是泉州特色小吃之一,外層是用蒸熟地瓜和糯米充分混合,內陷是用蘿卜干、五花肉、香菇、干貝雹指等食材混合而成。包好的菜包_上鍋蒸熟就可以。
4、福州端午節風俗
福州游旅行網fuzhouyou.co m有對端午風俗的介紹和旅遊線路介紹。按民間習俗,每年端午節期間福州人需要做十件事情。這十件事情分別是:包粽子;唱《采蓮鼓》;賽龍舟;外婆要給外孫(女)送紅肚爿(肚兜),當作節日禮物;大人們把裝著樟腦的香袋掛在孩子腰間,驅蟲、辟邪;門上插菖蒲(或艾葉),還要用菖蒲泡湯洗澡;喝雄黃酒祛毒;到葯店買些雄黃做成煙消毒;在家中掛鍾馗像辟邪;最後一件事情則是家家戶戶像貼春聯一樣,在門楹貼上午時書。
5、福建端午節習俗
走"貢王"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
在漳州,人們把端午節視為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民間有裹粽、鹵面、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的習俗,同時還有是年喪家不蒸粿做粽及向喪家贈粽的風俗。
給古井「洗澡」
華安縣仙都鎮大地土樓群二宜樓內,每年端午節給古井「洗澡」,這是他們延續200多年的習俗。端午節當天中午12點後,清洗者先是拆開古井的地面部分,清洗一片井蓋和兩瓣副井蓋。
接著抽乾井水,由一人下到4米深的井底,清除淤泥、雜物等。清理完後,還要往井內撒放5斤鹽,以清除異味,接著封上井蓋。
水上賽捉鴨
廈門的海峽兩岸龍舟賽,名聲在外,水上賽捉鴨是流行於閩南地區的端午節獨特風俗。龍舟競渡時,在桅桿上掛上一個裡面藏著鴨子的籠子,也有裝小豬崽的。
桅桿橫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桿上塗抹油脂,自願參加抓鴨子的人,要沿著桅桿快速走向海面,到達桅尾抓住籠子,這時鴨子飛入海中,再游泳追趕把鴨子抓住。好多人走到桅桿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觀眾陣陣歡笑聲。
據說這是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操練水兵的方法,這種習俗在泉州等地也很盛行。
6、福建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1.劃龍舟
劃龍舟無疑是福建端午節最盛大的節目之一,每到端午節,江面上上百艘龍舟飛馳,鼓聲如雷!那畫面簡直是震撼人心!而且,今年的端午節,在福建福州,還將舉行中華龍舟大賽,想要看精彩刺激的比賽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了!
2.吃粽子
都說,劃龍舟和美食簡直是絕配,而粽子,就是家家戶戶在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每到端午節,見面的第一句話,一定都是——吃粽子了沒?!香軟可口的甜粽,噴香誘人的咸粽,你更喜歡哪個呢?
3.佩香囊
在福建,端午節的小孩一定要佩香囊,傳說中,有辟邪的作用,香囊中有硃砂,雄黃,香葯等成分,佩戴上去清香四溢。
除了上面三個比較通用的習俗,還有福建的一些地方,有一些特定的習俗
比如說
夜渡龍舟
在福州的長樂三溪村,劃龍舟比賽只有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才開始,這是一個已經傳承了600年的習俗,據傳,以前村民白天要辛苦勞作,到了晚上才有閑暇,於是白天外出勞作趕不上龍舟賽的人,傍晚一收工就趁著暮色挑燈競渡。
也正因為這個習俗與眾不同,三溪的夜渡龍舟早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盛事,每到端午,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以及攝影愛好者成千上萬
水上捉鴨
「水上捉鴨」一般流傳於閩南地區,一般用一根長6、7米的長棍子伸到水面上,棍子上塗滿黃油,參與者要赤腳走到棍自那頭才能抓住鴨子
海上潑水節
在泉州蚶江,端午時期舉辦的海上潑水節已經被列入了福建省首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十分精彩了!
7、福州端午節習俗有貢地主嗎
有。走「貢王」
漳州詔安縣數百滾悶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大好彎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年端午節,詔安當地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
寫午時聯
「午時聯」是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貼聯的。位置僅限於廳門上,張貼的時間為正午。「午時聯」常用聯語有:「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襪碼邪保平安」、「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等。
吃煎堆
泉州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正是梅雨季節,雨下個不停,古時據說是天空「漏了」所致。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媧氏煉石補天的做法,因此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
8、端午節福建人是怎麼過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 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都是在中國北方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國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