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五毒醒意味著什麼

端午節五毒醒意味著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23 21:27:55

1、「端午到,五毒醒」是什麼意思,是指的哪五毒呢?

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數年前,蘇軾被貶惠州、觸景生情,便寫下端午感慨:“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

在這首詩中,包含了“沐浴、午葉符、纏五綵線、懸掛菖蒲、”等傳統習俗。這些習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極深的節日講究。

除此之外,古人用他們的勤勞智慧結合端午節當日的天氣、環境、人文等做出一句“端午到、五毒醒”的俗語,這句俗語流傳至今,婦孺皆知。關於它的真實含義卻鮮有人知,“五毒”指的哪五毒?人們口中的“五毒之首”又指什麼?

一、端午安康

不同於其他節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節日,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滿心歡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傷悲。

很多人在這天不會說“端午快樂”,而會說“端午安康”,一個“安康”承載了眾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眾人只希望這天可以安然度過、健康無憂。那麼,為什麼會這么說呢?

首先,我們來普及一下端午節的來歷,愛國詩人屈原憂國憂民、報國無門,在一腔憂悶中投江身亡、以死明志,這種愛國情懷感動了很多不願淪為亡國奴的愛國人士,歷朝統治者認為屈原是愛國模範的不二人選,為了紀念屈原、鼓勵眾人學習屈原的愛國情懷,便將其作為“節日標桿”不斷宣傳,後期的發展中,端午節不斷的被完善,全國各地有了不同的“祭祀”方式,這天在古人心中不僅是“節日”,更多的是“毒日”。

二、五毒月,九毒日,端午為何成為“毒王”?

《黃帝內經》對五月曾這樣描述:“農歷五月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這十天內,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

通過參考相關史料我們可以得知:五月份是天地交換之日,天地氣場不正,從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到二五、二六、二七,這九日是“最毒”日。那麼,五月初五作為五月毒日的第一天,被稱為“五毒之首”並不為過。

既然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毒日”,那“規避毒氣”的習俗有依據嗎?

古人何等聰明智慧,既然通過觀察得知了節氣講究,必定會有解決方式,所以端午這天,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開始“閃亮登場”。像眾人熟知的“劃龍舟、吃粽子、采艾草、射五毒”等,都在彰顯著古人的智慧。

《論衡》曾記載:“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這天出生的嬰兒陽氣過正、克父克母,視為不祥,很多人在這天會把嬰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以此躲避災難。

《灤州志》曾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這天是天地交泰之日,邪氣過正,不適合夫妻久待,為防止引入邪氣、帶來禍患,女子會被娘家人接回家中,視為“歸寧”。說到五毒,必然和動物有關,你會想到哪些帶毒的爬行動物?

三、五毒

當然了,端午作為“九毒日之首”之首,必定會衍生一些“毒物”,這些毒物令人望而生畏、頭皮發麻。很多人喜歡在端午這天“射五毒”以此來驅邪,這五毒並非凡間之物,它們五個個個都是“頂級毒”,接著就來普及一下五毒。

第一:毒蛇。

提到毒蛇,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吐著蛇芯、冒著綠光”的眼鏡蛇。蛇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旦被毒蛇咬傷、不能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之憂。

當然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古人上山采葯、趕路經商,甚至種菜耕耘,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隨時出沒”的蛇,沒有“急救車、急救葯箱”的情況下,人被毒蛇咬傷,想要死裡逃生無異於天方夜譚。

五月天氣炎熱、雨水落多,田間地頭常有蛇出沒,這些原生態的蛇在沒我快防護網沒有驅蛇儀器的情況下,“肆意橫行、任意而為”,手無寸鐵的百姓完全不是蛇的對手。因此,蛇成為了人人畏懼的動物之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此可見,蛇對人的影響過於刻骨銘心!無論哪種蛇,對人的傷害都是“終身陰影”。

第二:蟾蜍。

蟾蜍在古文記載中曾是神獸,它帶有靈氣、具有守護作用,但真實的蟾蜍卻是繁殖能力最強的毒物之一。蟾蜍渾身是毒、它的俗名叫做“癩蛤蟆”,癩蛤蟆的毒性有目共睹:一旦被咬中,在古代將會無葯可醫,就是這個“奇醜無比”的蛤蟆讓很多人避而遠之。把它列為“五毒”之一也不難理解。

第三:壁虎。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好奇:可愛的小壁虎咋就成為了毒物?小壁虎不是能吃蚊子的動物嗎?這種思想是現如今的看法,在沒有分類分科的封建社會中,小壁虎的“斷尾再長”乃是“怪象”。

古人認為:壁虎作為爬行動物,會爬到人的耳朵、嘴巴里,它那條尾巴會斷在人體體內導致人耳聾耳鳴,這種說法在現在看來是無稽之談,在當時卻被人奉為不容置疑的權威說法,他們眼中的小壁虎乃是鑽人耳朵的“惡蟲”。

第四:蜈蚣。

蜈蚣“晝伏夜出”,雖然體型小,卻毒性極大,這種百腳蟲,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這種動物能幹掉一頭大象,可見其毒性之大。

第五:蠍子。

它被封為“五毒之首”,蠍子的毒性從古至今都有增無減,形容一個人惡毒大多會用“蛇蠍心腸”,蠍子的攻擊讓人防不勝防。蠍子的起源由來已久,它自存在起就有四億三千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自然進化中都未能淘汰,可見其生命力的頑強程度。

延續至今,蠍子種類多種多樣,瘦長的身體幾乎遍布毒性,每種蠍子都帶有毒性,毒性不分大小,毒性不分體積,其他“四毒”見到蠍子都會繞道而行,可見蠍子的毒烈程度。

五毒毒身,古人以毒攻毒,如何在端午攻下“五毒”?

四、攻 “五毒”關於“五毒”由來已久,它們的傳說也層出不窮,無論哪種毒物,都有一定的毒身效果,古人為了求取安寧,也發明四種攻毒方式。

第一:吃。

難道是吃掉五毒?自然不會殺害它們將其吃掉。古人注重心安,所以,將五毒畫作符號放在餅上,稱為“五毒餅”,吃掉它寓意為排毒。五毒餅香糯可口,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歡。

第二:畫。

在端午節當天,大人會用雄黃酒畫在兒童額頭,稱為“畫額”,這個畫額很有講究,並非亂畫,要在孩子額頭中間畫個“王”,除了額頭中間,手心、腳心都要塗上雄黃酒,一是為了借雄黃辟邪,二是為了用“老虎”鎮邪。

第三:掛艾草。

因為艾草不僅可以提神醒腦,也可以驅邪鎮邪,它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古人的掛艾草並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依據。艾草氣味清新,可以驅蟲,這些蟲子在艾草的熏香下,大多會繞道而行。

第四:跳鍾馗。

鍾馗面目嚴肅、氣場強大,在古人心中是難以超越的神,民間會通過跳鍾馗的舞台劇來驅趕鬼神、規避邪氣,這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卻極能安撫人心。

總的來說,這四種攻毒方式是古人智慧使然,他們在物質及其匱乏的年代想法設法祈求安寧,這是古代條件下的限制。

而“五毒”並非古人杜撰而來,雖然它們誕生於封建背景下,但這五毒大多出現在繁殖旺盛的五月,五月是它們出沒頻繁的月份,所以,五月是毒月、五蟲是毒中皆能對其解釋。

除了“九毒日、五毒蟲”外,端午還有其他說辭嗎?

五、端午的其他說辭

自然是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後世的不斷傳承中,“毒”不再是簡單的蟲子,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毒”。

任何時代,華夏兒女都追求精神高雅,所以“吃、喝、嫖、賭、騙”也被稱為五毒,這五毒乃是精神境界的“毒”,不被認可、被人恥笑。一旦有人有五毒之一的惡習,那將會貽笑大方、備受排斥,誰都不願和自甘墮落之人朝夕相處。“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從古至今,端午節都是人們寄託哀思的重要節日,它是一個家族對先人的緬懷,是一個家族對安康的祈求。那些傳承下來的傳說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縮影,更是一個朝代的思想映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屈原作為已逝詩人,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的愛國熱情,是歷朝歷代愛國人士的最佳典範,以此為榮、以此為鏡,屈原留在世間的不朽之作“離騷”激勵著一代代人“吾將上下而求索”。

綜上所述,端午由來已久,後世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些封建時期的迷信思想應當被剔除,像所謂的“五毒”不應被沿用,它們會影響孩子們的判斷力和識別力,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中,應當以科學為主。

當然了,端午節不僅僅是個節氣,更是一種文化沉澱,在端午節,舉家團聚吃粽子祈福,是精神的寄託,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節日習俗被迅速普及,“九毒日、五毒蟲”等說法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並非糟粕,應當繼承完善。

2、「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是哪五毒,位於五毒之首的是?

端午到,五毒醒。這其中的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蠍子,蟾蜍,壁虎。雖然在這其中的5種動物中,壁虎並不具有毒性,但是因為古代人們對於動物的認知不夠全面,自然而然地將庇護也誤以為是具有毒性的動物了,而這五毒的名稱不單單只代表了古人認為這5種動物身上具有毒性,還代表著,這幾種動物身上有極大的葯用價值。在古代講究以毒攻毒中醫理論上認為用帶有一定毒性的毒物,入葯之後,能夠緩解人體自身產生的毒素,兩者相剋之後,毒素兩清能夠起到治病的作用。而之所以說是在端午過後,是因為從節氣上來說穀雨之後,端午之後天氣逐漸升溫,隨著氣溫的升高,各種毒蟲都會進入繁殖期,等到天氣更熱之後,毒蟲就會從繁殖期進入成熟期然後會次數較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於是古代的人們就總結了端午這天,他們希望通過插茱萸、掛艾草的方式來驅蟲。而“驅”不單單只包括了屈從這一項,還包括著驅邪祟。毒物往往代表著象徵意義,古人們覺得讀不出來,這代表著有更大的邪祟也要出來了,所以在端午這天他們還會跳鍾馗。在古時候,民間傳說中能夠驅趕鬼邪到大神是鍾馗,所以人們在端午節這天會跳鍾馗,他們會將表演者化妝成鍾馗的樣子,在戲台上跳舞,作為端午節的演出。常常還會將鍾馗的畫像掛在家中以求平安,最主要的寓意就是為了驅邪鎮妖。而其中的五毒之首則是蠍子,之所以是蠍子,是因為蠍子相對於其他的幾種動物擁有較強的毒性,雖然對於人來說沒有致命的危險,但是被蠍子蟄了之後,就會引發灼燒般的疼痛,與蛇不同的是,任何蠍子都具有毒性,而有的蛇是無毒的,並且其他的4種毒物見到蠍子之後都會逃走,所以大家也就公認蠍子是五毒之首。

3、端午節射五毒的意義

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
為了防五毒,在州裂端午節,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還專門縫制五毒衣如如、五毒背心,讓小孩子穿上護身;也有人在孩子脖頸、手腕、足頸上纏繞五色絲線,以求長命百渣跡啟歲;大人們還給孩子穿上老虎鞋,圍上老虎兜,據說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4、端午節習俗大多圍繞著除五毒,請問五毒是什麼?

端午節習俗大多圍繞著除五毒,請問五毒是什麼?五毒是蛇、蜘蛛、蠍子、蜈蚣、壁虎。

端午節的習俗避開了五毒,因為在老北京人的觀念里,農歷五月是邪月,據說在這個月里,所有的毒蟲和疾病都出去讓人生病。這種毒蟲數量巨大,被稱為五毒。端午節把鍾馗掛得像個習俗解釋者,賦予了他新的功能。鍾馗斬五毒。五毒是蛇、蜘蛛、蠍子、蜈蚣、壁虎。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得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被視為「九毒」之首,所以民間流傳著許多驅邪、消毒、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帶動「五毒」是提醒人們注意防病。避「五毒」是「端午節」的初衷。端午節前後,是初夏時節。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的季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人們將艾葉編織成老虎的形狀。據說老虎能震懾百蟲,辟邪,祛瘟疫。

端午節時,古人會將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編織而成的彩繩,系在家中小孩的手腕、腳踝或脖子上,又稱「五彩長生縷」,寓意長壽五毒,以避退。古人除了佩戴彩繩,還製作各種香囊,與彩繩相比較,用於祈福。香包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這些香囊大多含有中草葯,如熏香、硃砂、雄黃等,使五毒避之不及。這樣,當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毒物試圖靠近民眾時,聞到這些草葯的味道就會不戰而降。同時,這種香囊不僅具有驅五毒的功能,還成為端午節戀人贈送的小禮物,可謂「虐狗滅蟲」。

端午節有許多別稱,如「草葯節」和「菖蒲節」。這些名字都是由當地習俗演變而來的。端午節之際,人們常常在門前懸掛菖蒲和艾草。既能招財辟邪,又能防止蚊子靠近。「端午節到了,五毒醒了。」從端午節的習俗可以看出,人們在慶祝端午節的同時,也通過一些習俗驅趕五毒。端午節,孩子們要帶綉有五毒(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圖案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確保身體健康。或者媽媽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暖蛋,或者把暖蛋在小肚皮上滾幾下,一邊做一邊說「一年都不會痛」之類的話。

5、端午到,五毒醒,有什麼含義?營養專家:這么吃就能平安無憂

馬上就到端午節了,又到了吃粽子劃龍舟的時候,民間有說,端午到,五毒醒,古人也稱五月是五毒月的說法。這個說法有什麼含義嗎?端午期間飲食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端午到,五毒醒

端午節 歷史 悠久,在影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喝雄黃酒解五毒的演繹。民間所說的「五毒」其實指的是毒蛇、蜈蚣、蠍子、蟾蜍和壁虎五種生物。這是由於端午節正好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節,此時正逢蚊蟲增多,細菌病毒滋生,況且古代衛生條件沒有現在這么好,所以很容易出現由於細菌感染、蚊蟲叮咬的疾病。那時候又沒有抗生素,所以只能用艾草、雄黃來驅蛇避蟲,還會把一些有驅蟲香味的草葯做成香囊掛在家裡或者身上。所以所謂的「端午到,五毒醒」有一定的民間智慧在,對於現代 社會 ,就成為一些風俗習慣了。

端午飲食應該注意什麼?

(1)吃粽子要適量

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粽子熱量高、難消化。糖尿病、高血脂、老人和兒童等人群食用不慎,可能反而導致身體不適。吃粽子要注意不要空腹吃,加熱之後吃,睡前2小時最好別吃。

(2)補充水分和鹽分

夏季天氣炎熱,出汗會導致體內水分和鹽分的丟失也增加。所以炎熱的端午時節,多補充水分或者多吃水果、蔬菜,可以防止因為天氣炎熱導致的中暑等疾病。

(3)清淡飲食

夏天應該盡量少吃或者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我們腸胃的負擔。清淡的飲食,比如黃瓜、木耳、苦瓜之類清爽可口的蔬菜,有助於平心靜氣、清熱解火。

(4)不吃太過生冷的食物

到了夏天,冰淇淋、冰鎮可樂等冰冷的食物就會很受人們的喜愛,特別是小孩子。而這些食物一次性吃過多會刺激胃腸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所以人們吃的時候要注意不宜吃過多,喝過猛。

結語

端午佳節,無論是「躲五毒」,還是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都希望大家能夠在享受假期美好時光的同時注意合理的飲食。希望大家能夠享受一個 健康 開心的端午假期。

6、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這句話的後半句是什麼意思?

蟄伏過後,萬物蘇醒,端午將至。天氣也很熱,五毒也覺醒了。農村說法中所說的「五毒」是蛇、蟾蜍、壁虎、蠍子、蜈蚣。端午節前後,也是他們的活躍期。人們可能經常在它們出來覓食和繁殖的時候碰到它們。隨著天氣變熱,大多數人都穿著短褲和拖鞋,大部分地方的溫度都在30度以上,這是最熱的時候。因為天氣乾燥多雨,蚊子滋生,容易受到五毒的侵襲。在古代,人們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比如在房前屋後撒雄黃,在門上橫艾草和菖蒲來抵禦蚊子和五毒的入侵?五毒是農村人對一些有毒生物的概括。

在農村,蛇、蜈蚣、壁虎、蟾蜍、蠍子被稱為五毒。都是劇毒生命,對人的生活影響很大。但端午期間,為什麼說「五毒醒,不得安寧」?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端午節氣溫明顯升高,這些有毒生物的生存環境在這個時候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比如蛇的洞穴壓力會增大,為了生存不得不出去。蠍子非常喜歡寒冷潮濕的環境,端午節恰好是雨季。很多人類的生活環境會比較寒冷潮濕,所以蠍子會選擇這些地方生活。

其實在民間,預防五毒的方法有很多,端午插艾草香囊是非常實用的方法。端午節的艾草是一年中含油量最豐富的時候。這個時候,艾草散發的香氣就可以辟邪這些有毒的生物。艾草曬干後,我們可以把它掰開,做成香囊或者放在口袋裡,可以有效減少我們的傷害。除了艾草,我們還可以在生活區撒一些雄黃酒或者石灰粉等刺激性的東西,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我們的安全顧慮。

據說端午節前後,氣候炎熱,蚊蟲增多,毒氣上升,疾病易多發。古人認為雄黃可以用作解葯和殺蟲劑。於是在端午節,人們將雄黃酒倒入酒中飲用,並將雄黃酒塗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額頭、手、腳等地方,希望這樣可以保護孩子免受蛇和昆蟲的侵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雄黃酒有毒,不要喝!

7、俗語「端午到,五毒醒」,五毒之首到底是指什麼呢?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十分重要的節日,於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成為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是上古時期人們的天象崇拜,其中包含了古老的形象文化,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在仲夏端午日,蒼龍七宿會飛升到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對應《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此時,龍形處於大吉之位,因此,端午又被看做是一個吉祥的日子。

後來,楚國屈原在端午日以身殉國、以死明志,端午節從此成為了紀念屈原的日子,並誕生了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傳承至今,千古不輟。

但與之相反,在中國古代北方一些地區,卻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形成了「躲端午」、「避五毒」的習俗,還出現了「端午節,天氣熱,五毒蘆迅雹醒,不安寧」的俗語,這又是為什麼呢?

惡月惡日

自戰國起,古代北方人民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更有「不舉五月子」的說法,意思是在端午這天出生的嬰兒,不能撫養成人,否則會有禍害父母的行為,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對此的解釋是:


「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意思是說,一年從正月開始,到五月是陽氣最盛的月份,在這個月份出生的孩子,陽氣過盛,會克父母,成為禍患。

因此,端午節這天,有很多避諱,比如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在這天被父母接回娘家,以躲端午之惡,在清朝光緒年間的《灤陪帆州志》中,都還有躲端午習俗的記載:


「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可見端午日在中國古代北方,確實是一個讓人不得安寧的日子,可為什麼原本一個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會被視為惡呢?這得從祛病驅邪說起,而驅邪的本源,則是五毒。

端陽日祛病驅邪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跟驅邪祛病有關。因為在端午日,陽氣最盛,很多邪祟都會出來作怪,人們要在這時通過一系列活動,驅趕邪祟,同時,那些蟄伏了冬、春兩季的害蟲毒物,也會在這時蘇醒過來。

掛艾草:

中醫認為,艾草有極高的葯用價值,可以治病、還可驅蟲,甚至可以辟邪,因此人們在端午時,爭相採集艾草,掛在家門口,艾草有十分特殊的清香味,一陣微風吹過,整個家裡都飄著艾草香味,令人心曠神怡。

畫額:

畫額是指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畫「王」自,一來是借雄黃驅毒、二來是借猛虎鎮邪,除額頭之外,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以塗抹雄黃酒,據我父親說,在他小時候,每到端午節都會在手心、腳心、鼻子、耳朵等地方塗上很多雄黃酒,除了驅毒鎮邪,還可以祛病延年。

跟雄黃酒有同樣功效的,還有蒲酒、硃砂酒等,都是在端午日這天引用或塗抹,起到祛病驅邪的作用,流傳甚廣。

跳鍾馗:

跳鍾馗又叫鬧鍾馗,是晉代就形成的端午節、春節習俗。鍾馗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趕鬼邪的大神,人們常常會把鍾馗像掛在家中,以求平安。到了端陽、春節時,則有表演者會化妝成鍾馗,在戲台上跳舞,作為端午節演出,寓意也是昌戚為了驅邪鎮妖,求四季平安。

除去以上3種祛病驅邪的民俗活動,端午日還有最重要的一項民俗,那就是避五毒,五毒是什麼呢?

五毒

前面我們說了,端午被古代北方人看作是惡日,民間更有「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的俗語,從農歷二十四節氣上來說,穀雨之後由於氣溫升高,各種毒蟲進入了繁衍期,所以在穀雨時節有貼穀雨貼的習俗,以祈求家庭平安。再從穀雨到端午這段時間,陽氣到達鼎盛,氣溫也逐漸進入最熱的時期,毒蟲則從繁衍期進入成熟期,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加上眾多民間傳說,就形成了五毒作祟,危害人間的說法,人們為了祈求安寧,就要避五毒。

五毒是古人眼中五種具有強烈毒性的動物:蜈蚣、毒蛇、蠍子、蟾蜍、壁虎。這其中當然有一些不科學的地方,比如壁虎實際上沒有毒性,這是古人對世間萬物認知的局限性所致,把這五種動物歸為五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葯用價值。


蜈蚣:在文學作品或傳說中,蜈蚣通常是作為妖怪出現。是一種十分常見且繁殖能力超強的動物,具有一定毒性,但並不強,但如果被蜈蚣叮咬,非常疼痛難受,古人對其深惡痛絕,故加入五毒之列。而根據中醫理論,蜈蚣是五毒中葯用價值最大的一毒,因此也被評為五毒之首。

毒蛇:古人評選五毒中的蛇,不單指毒蛇,而是所有蛇類。因為被蛇咬的事情實在太常見了,很多人都對蛇有恐懼感,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即使蛇也分有毒無毒,但在人們心中,只要是咬人的蛇,就非常討厭,打入五毒之列。

蠍子:具有較強毒性,可以毒死小體型的昆蟲和動物,但對人沒有致命危險,只不過被蠍子蟄了會引起灼燒般的疼痛,比蜈蚣更厲害,而且蠍子和蛇不一樣,任何種類的蠍子都有毒性,它們體型又小、又常見,讓人防不勝防。而且其他四毒見到蠍子都會逃走,故而有蠍子才是五毒之首的說法。

蟾蜍:跟其他四毒比起來,蟾蜍就具有十分強的毒性了,嚴重者會致人死,而且蟾蜍是五毒中繁殖能力最強的一種,所以人們對其尤為深惡痛絕,沒成為五毒之首,大概跟蟾蜍被神話有關,這點我們在後面細說。

壁虎:壁虎並沒有毒性,且以害蟲為食,是一種益蟲,被列入五毒簡直是天大的冤枉,這也體現了古人對事物認知的不足,他們認為,壁虎會鑽入人耳,並把尾巴斷在耳朵裡面,導致耳聾。

因五毒的存在,在北方地區的端午節還有吃五毒餅的習俗,就是把五毒的形象刻在面餅上然後吃掉,寓意自然是驅毒了,更常見的避五毒方式則是前面講過的三種習俗。避五毒最著名的橋段就是《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把許仙嚇死。白素貞可是極有修為的千年蛇妖,連她都害怕雄黃酒,可見雄黃真是五毒的天敵。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很多小說或游戲中,把蜘蛛列入五毒,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純屬想當然耳。因為我國古代特產的蜘蛛,幾乎沒有毒,唯一帶給人的煩惱是結網,都稱不上麻煩或負擔,所以人們也沒有把蜘蛛視作威脅。最重要的是,蜘蛛不能入葯,前面說了,五毒的共同特徵並不是有毒,而是能不能入葯!

8、五毒指的是什麼?

「五毒」原來是良葯
「五毒俱全」,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會用的詞。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五毒俱全」,那麼此人就堪稱「死有餘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麼,卻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堪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吃、喝、嫖、賭、抽」,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有人認為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系。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五種葯性猛烈之葯。《周禮.天官》說:「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就是石膽,丹沙、雄黃、礐石、慈石。在這五種葯材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沙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瘺,慈石主周痹風濕。一般認為,所謂的「五毒」並不是每種葯材都有劇毒,譬如丹沙、慈石並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葯材通過加工之後合成,其葯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作法是:將這五種葯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葯。此葯共塗抹患處,據說有相當的療效。
很顯然,「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卻可以毒攻毒,最後卻成了五味良葯。

9、端午到,五毒醒,「五毒」到底都是什麼?喝雄黃酒能避開嗎?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與中秋節、清明節、春節並稱為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邪避毒。

五月初五這天更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認為這一天最容易被這些邪物所侵襲,於是就衍生了各種驅毒驅邪的習俗,例如在門上掛艾草、身上佩戴香囊、飲用雄黃酒等,老百姓認為這樣做可以去驅毒避邪,以防「五毒」上身。

端午到,五毒醒」,古人稱五月為五毒月,因為此時仲夏之交,陽氣旺盛、濁氣上升,而人體在這個時節易出現問題。在古人看來,五月是多災多難季節,各種病毒瘟疫泛濫,而這時也是 蛇、蠍、蜈蚣、蟾蜍、壁虎 等民間盛傳的「五大毒物」出沒的時期,在這天大人們都會喝一些雄黃酒來防瘟疫驅五毒,小孩則是將雄黃酒塗抹在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上等,以此來避「五毒」。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傳說喝了雄黃酒可以殺菌驅蟲、解五毒,而在經典影視作品《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喝雄黃酒解五毒,避百邪的說法。

而白素貞也是在端午節當天喝了雄黃酒後才現出了蛇形,由於《新白娘子傳奇》的廣泛流傳,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家更加相信了雄黃酒的「魔力」,但喝雄黃酒真的能避五毒嗎?

事實上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學名叫:四硫化四砷,確實是也是一味中葯,也可以作為殺蟲劑。但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可以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常說的砒霜。

使用雄黃泡出的酒會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利用這種氣味確實可以驅趕蛇蟲鼠蟻等毒物。

大人們會喝雄黃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黃酒塗抹在身上,以此來避「五毒」。但雄黃具有毒性,在泡雄黃酒時需放極少量的雄黃,避免飲用不當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除了喝雄黃酒,民間還有門上掛艾草、佩戴五色線、佩戴香包等民俗,其實都是利用同樣的道理,民間的習俗雖沒有嚴謹科學依據,但是仔細觀摩,都是有民間的大智慧在裡面的,能流傳千百年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6月吃什麼#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