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蕭山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1、端午節有哪些習俗..55?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2000餘年。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那麼你們了解哪些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呢?
1、劃龍舟劃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敗渣拍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葯水洗草葯水,端午節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察羨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了,小伙梁橘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2、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吃粽子: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2、掛艾葉菖蒲: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4、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5、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重要的是全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2)2021年蕭山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資料:
端午節風俗的起源故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端午節當天都有哪些民俗活動?
1.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2.劃龍舟
劃龍船時,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3.掛艾草與菖蒲
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
5.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6.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7.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8.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各地習俗差異
海外端午習俗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吃啥?
各種粽子的做法:
4、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活動
端午節的活動主要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佩香囊、浸龍舟水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4、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5、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後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於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雲布雨。
5、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端午節有以下民俗活動: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
6、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端午傳統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7、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不同的城市在端午節都會有不同的活動,端午節的活動其實還挺多的。如果你想去不同的城市去體驗不同的端午節活動,那就先去了解當地的活動有哪些,一起看看吧。
老北京端午節活動端午節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個大節日,與春節和中秋合稱「三大節」,因為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婦女可攜子回娘家歸寧,朋友們可以借機聚會,呈現出熱鬧的節日景象。節日民俗事象獨具特色。
北京地區的端午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以密雲縣產的小棗最有名。許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裡出售的粽子以南味為主,近郊農民推車進城賣的以黃米粽子為主。系粽子用馬蘭草,是北京特產。
端午節這一天,兒童喜歡玩一種鬥百草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兩人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然後用「打贏家」的順序賽下去,直至選出最後勝利者。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韌的草或花莖作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斗」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天壇「辟毒」遊玩。中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賽龍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騎馬射柳的習俗。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皇家園林遊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辟毒」,所以遊人較多,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悶攔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節的遊玩之地。
山東端午節活動鄒平縣在端午節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在端午節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市端午節,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做的項鏈)
,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河南地處中原,端午吃粽子、糖糕、菜角等油炸食品。豫南的信陽等地,喜食櫻桃、桑椹等時令鮮果,還盛行給小孩系綉有蛇、蠍、蜘蛛、蜈蚣、蟾蜍的紅色肚兜。鄭州等地受五月為「惡螞銀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的影響,還流行一些陋習,如五月不宜搬家,不宜糊窗,小孩不宜剃頭等。這與江蘇「五月是惡月,嚴禁小孩於五月剃頭」的習俗相同。
安徽端午節活動端午節在安徽省的含山縣有早餐喝茶、吃綠豆糕和粽子的習俗。人們以為該日邪毒之氣最盛,習俗大多與驅邪相關。這一天,吃大蒜、咸鴨蛋,以雄黃酒灑於住所內,塗於小孩耳鼻額頭等部位,於正午將菖蒲、艾葉割下懸於門旁;掛鍾馗畫像於堂上;給孩子掛「端午錦」(此錦內裝大蒜、樟腦、雄黃、陳香粉等物,以花布縫就,香氣四溢)
,穿虎頭鞋,掛長命鎖,圍綉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蠍子、蟾蜍)
的肚兜,此習俗逐漸少見。另外,端午日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葚,民諺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此外還有在節日給長輩拜節的習俗。
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出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過去趙縣在端午節時地方官府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搏哪飲賦詩,稱為「踏柳」。
8、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感謝您的邀請,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再加上受氣候,歷史因素,環境影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特色,即便過同樣的節日,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就拿端午節來舉例,南方和北方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飲食: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原本是上古先民祭祀龍祖的節日,現在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因此,也有了吃粽子的習慣。
南方愛吃咸粽子,一般會用鹹蛋黃,香菇,排骨,肥豬肉包粽子,而北方喜歡吃甜餡,比如,紅棗,蜜棗,豆沙,果脯等甜食作為包粽子的餡料。
除了餡料不一樣之外,南北方包粽子的方式也不一樣。南方包粽子包法豐富多樣,比較常見的是三角形,還有火炬形,方形,而北方的包法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較統一。
熱帶地區的海南喜歡用芭蕉葉包粽子,廣東地區愛養生,因此做出來的粽子餡料也是豐富多樣的。
而北方地區包粽子的包法比較傳統,以糯米和各種甜食為主。
戶外活動:
端午節的時候,南方有賽龍舟的習慣,這其實是一種原始的祭祀活動,目的在於保健,消災,辟邪。而北方以打馬球和馳馬射為主。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些地區會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活動,以此來紀念屈原。
習俗:
端午節當天,南方的人們會把菖蒲,艾條插在門楣,旨在辟邪。以前還有搶龍水的風俗,當地居民會跑到汨羅江搶第一桶水。這個「第一桶水」可以用來洗臉洗頭,還能辟邪。而北方,主要是以佩戴五毒銅錢來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