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節什麼講究
1、五月初五端午節有什麼禁忌
<
2、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午日節、端午、重五、艾節等等。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大致還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一、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就是紀念屈原。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當地的老百姓聞訊後,大家就馬上劃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現屈原的屍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後,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劃船到洞庭湖上來。為了寄託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後就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
二、吃粽子
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傳說,和賽龍舟一樣,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後,被水中蛟龍所困,人們哀憫同情屈原,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就將五色絲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驅趕蛟龍。後來,粽子便成隱啟了最受人們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節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葯,針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願望。
四、戴長命縷,保佑安康
端午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命縷、續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長命縷一般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彩色線繩,或者做出各種形狀的小飾品,在端午節的那一天,掛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脖子上,據說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端午節的美好寓意
1、祈福平安: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坦攜尺草葯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依舊沒有降讓高低過,甚至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
2、驅邪消災:端午節有一項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驅邪消災。所以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掛艾草、掛菖蒲、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點艾條、黛蒼術、曬百日姜、掛黃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繩、佩豆娘、貼五毒圖、掛鍾馗像、喝雄黃酒等等,以此來化解災劫、驅散蟲蟻。
3、五月初五的節日和風俗是什麼?
五月初五的節日是端午節,風俗是:
1、午時水是節日習俗,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在台灣,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
傳統說法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2、端午節浸龍舟水是中國嶺南的傳統節慶習俗,因為龍舟寓意吉祥,人們認為龍舟水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完龍舟水後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3、五色絲線,漢族節日習俗,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端午習俗甚多,由陰陽五行術數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習俗。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習俗之一。
五色絲線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4、祭龍祈福萬民同樂藏族先民和世界其它地區的先民一樣,經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有過天真爛漫的幻想,獨特的思維方式,宇宙構想。
5、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55?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2000餘年。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那麼你們了解哪些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呢?
1、劃龍舟劃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敗渣拍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葯水洗草葯水,端午節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察羨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了,小伙梁橘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5、五月初五是什麼節,這天有什麼習俗,為了紀念誰
五月初五即端午節,這天的習俗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等,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將端午節與屈原聯系在一起,其實要到六朝才出現,不過這種說法卻最為流行。屈原是楚國人,春秋時各國歷法均不相同,如屈原在楚歷五月五日投江,秦歷也只會記作二月五日(據睡虎地秦簡,秦「五月,楚八月」)。
(5)五月初五端午節什麼講究擴展資料
端午一詞,與我國古代天乾地支紀年法(同時紀年、月、日、時)有關,按「干支」紀月法,五月為「午月」。「端」字有始、正的意思。
中國民間也俗稱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天醫節、端禮節、五月當午等等。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端午食粽與扒龍舟,已不僅僅是節日習俗,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不斷浸潤著古人對於節令的認識,也不斷融合著神話、傳說、歷史與風俗。
6、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或 「端陽節」。端午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和風俗。那麼你們了解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隨我一起來看看吧。
1、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仿慶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在農村有句諺語,叫「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所以每年的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過節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插艾葉和菖蒲,所以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把庭院打掃干凈,在門楣上插上艾葉、菖蒲,或懸掛在屋中,可以防蚊蟲、祛病辟邪。也用艾草、菖蒲、大蒜、榴花、龍船花等,製成香包,佩戴在身上,能驅除瘴氣。乾枯後艾草可以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癢,它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小夥伴們,現在你們家還有插艾草的習俗嗎?
3、食粽子每年的端午節是大家賽龍舟,紀念屈原,吃粽子的日子。一般,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製成的食品,是漢族最傳統的慶祝端午節的食物之。粽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沉澱,其傳播范圍遠大。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
粽子是我國國內非常流行和傳統的食物,粽子的主要食材是糯米。多吃粽子可以模鋒有效的健胃消食、補中益氣。對於一些脾胃虛弱和消化不良的人具有很好的輔助治療和改善的作用。
4、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5、吃鴨蛋據說端午節吃咸鴨蛋的習俗始於江南地區。 在這里,端午節午餐必須吃十二個紅旦大晌酒。 顧名思義,這是十二道紅色的菜餚。 江蘇高郵的咸鴨蛋因其鮮紅色的蛋黃而成為十二個紅色之一。 清源美《隨原食譜》誇高郵鴨蛋,高郵鹹蛋因此而出名。之後越來越多的地方沿襲「十二紅」的習俗,端午節期間也吃咸鴨蛋了,尤其是生活在江浙一帶的人,咸鴨蛋可以說是端午節必吃的食品。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5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哪些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吧。
7、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如下:
1、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比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還有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但是大家熟知的是紀念屈原說,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虧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2、習俗。
要包粽子,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於粽子的記載,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
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賽龍舟這個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鏈帶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有也人認為劃龍舟是為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他。
在端午節時,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
戴五彩繩這個習俗是起源於漢代,在那是端午節也被稱為小兒節,就是到了端午節的時候給孩子佩戴五彩繩,等到端午節以後第一銷喚亂次下雨,然後摘下來扔進雨水中,五彩繩就會化成小龍帶走一些不好的東西。
端午節的傳承發展:
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
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中國南方地區的特色。
8、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歷: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風俗: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端午節的影響
日本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歷5月5日。
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並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成為日本五大節日之一。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
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盪鞦韆、穿韓國的傳統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可見其本來源於中國,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直到1926年,因為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歷四月十五持續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