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用糯米包
1、端午節吃粽子,你知道這個習俗的的由來么?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南北方統一的習俗,之前在網上還上演過咸甜粽子之爭,相傳粽子和屈原有關。相傳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屍身受損,就把竹筒裝著的飯團投入江中喂魚,飯團就是粽子的前身(我知道的版本)。但吃紅雞蛋這個習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經過查閱資料,發現我國江西南昌端午有吃紅雞蛋的習俗,吃了紅雞蛋可以平平安安、逢凶化吉。下面我們一起來進一步了解這兩個習俗的由來吧。
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更有人情味,就是前面說的人們為了保護詩人屈原的屍身不被破壞,於是將飯團倒入江中,讓魚兒飽餐一頓,這樣子魚兒就不會打屈原的主意了。說實話,這個傳說還是很浪漫的,感覺以前的人們非常淳樸善良。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心裡有點恨那個楚懷王,沒眼光,不重視屈原,才導致大詩人落寞的結局。後面投江的飯團慢慢變成了我們端午必吃的粽子。
第二個版本更接近現實,粽子的起源和介子推有關。我不是說祭奠屈原就是有人情,祭奠介子推就不是了,而是說粽子原來是寒食節的食物,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成了端午的必吃食物。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祭奠屈原的傳說,更多地是後人附會形成的。現在也有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二、端午吃紅雞蛋
先說一下個人的推斷。因為我們這里沒有端午吃紅雞蛋的習俗,只有誰家生娃娃了,才會每家每戶的發紅雞蛋,來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歡喜。在以前,雞蛋也算比較貴重的營養品了,要不是高興,誰捨得吃紅雞蛋啊。由此推斷,端午節吃紅雞蛋,有可能是人們想要在節日里吃點好吃的東西來慶祝一下。下面來說一下整合資料以後,得出的吃紅雞蛋的由來。
端午吃紅雞蛋和躲避災禍有關。傳說端午這天,瘟神會跑到人間釋放瘟疫。雖然他工作很努力,但人們可一點都不高興,於是就有人向女媧娘娘求助。(端午過後,天氣炎熱,小孩子很容易得病。)於是我們偉大的女媧娘娘就跑去教訓了一下瘟神,臨走前對瘟神說:「脖子上戴一個蛋的都是我的人,看到了躲遠點。」然後人們到端午這一天都會煮雞蛋或者其他的蛋,把它們放在用線做成的網兜里,掛脖子上,結果瘟神見了就跑了。因此紅雞蛋也被賦予了「平平安安、逢凶化吉」。(小聲說一句,這個傳說和「立夏蛋」的由來一模一樣,可能傳說和美食一樣,是可以混用的。前面寒食節的美食不也成了端午美食了嗎?)
以上就是端午節的兩大美食,粽子和紅雞蛋的由來。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紅雞蛋的習俗是一些地區的風俗,聽當地老一輩人說由來,可能會更准確一些。個人感覺拋去這些傳說故事,這些美食並不會因此而變得不好吃,但是有這些傳說故事的加持,這些食物便有了更深層次的意味。
2、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先人屈原,為什麼要包粽子賽龍舟?
每年的五月五日,我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慶祝端午節。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自家的門前掛上艾草、吃用粽葉包著糯米的粽子,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還會分成隊伍,在江邊、河邊進行劃龍舟比賽,家家戶戶都會出來觀看比賽,好不熱鬧!那小夥伴們知不知道為什麼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插艾、包粽子、賽龍舟呢?
這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據說在2300年前有一位偉人叫做屈原,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也是一位有名的詩人,想必大家上高中都背過屈原的《離騷》吧,《離騷》便是屈原的著作。但就是這樣一位有才又忠心愛國的賢能,受奸臣陷害誹謗,昏庸的楚王非但不採用屈原提出主動抗秦的主張,還聽信小人讒言,放逐屈原,發配邊疆之地。直到後來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著國破家亡,心情十分悲痛,便獨自走到了汨羅江邊,將准備好的繩子捆住大石頭綁在自己身上投江殉國。聽聞這一消息的百姓,都覺得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官,害怕江里的魚蝦會傷害屈原的身體,便家家戶戶乘著小船,往江裡面投糯米食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粽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了。
其實早在屈原之前,有些地方便已經存在這種類似的習俗了。因為愛國詩人屈原有才有能、品德高尚、忠貞愛國,人們都十分敬重他、愛戴他,所以人們便將這些習俗活動同保護屈原身軀聯系起來,久而久之,這便演變成了今天我們過端午、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先人屈原。作為祖國成員中的一員,我們也要向屈原學習這種勇敢、愛國的偉大精神!
3、為什麼要在農歷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有什麼意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到了五月初五,大家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粽子了,粽子除了美味之外,還有端午節特地賦予它的專屬意義,雖然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粽子已經不再是端午佳節的專屬習俗,但是每年在五月端午當天的粽子似乎格外的甜,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休假期間和家人或者三兩好友小聚,氛圍使然。
但是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要在農歷五月初五採用糯米或蒸粽糕投入江中嗎?
其中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吃粽子來源絕卜是因為春秋時期,租宏衡屈原大夫勸諫皇帝,但是卻被奸人所害。最終憤懣不已,在農歷五初五當天報大石頭跳汨羅江自盡,而統治者在屈原去世以後才懂得了他忠君愛國,當地人民自發組織投米入河,避免魚兒啃食屈原屍身。遂將農歷五月初五作為端午節,起先是專門紀念屈原的節日。不過,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為了紀念這些忠君愛國之輩。
屈原在當地做官時,深受民眾愛戴,在他跳下汨羅江以後,大家紛紛劃船打撈屍體,但是因為水流比較湍急,最終打撈無果。古人比較注重魂歸故里,為了防止江中的魚咬壞屈原的屍身,所以當地人自發的煮一些糯米飯或者粽糕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劃龍舟和吃粽子就變成了端午佳節的習俗。雖然煮的糯米飯和粽糕並不是一定能夠保護住屈原的屍身,但是這也可以看出他深受民眾的愛弊做戴,畢竟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將糯米和粽糕投入江中已經是百姓們為了保護屈原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的節日,包括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大家都會說新年快樂,但是端午的時候一般都是說端午安康。
4、為什麼做粽子不用大米,而都用糯米來包?
吃粽子是端午節少不了的習俗,很多人都會在端午節假期里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粽子,其樂融融,不僅可以吃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又可以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
細心的人會發現,其實糯米空辯有兩種,一種是長糯米,另一種是圓糯米,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種糯米有什麼區別,包粽納搭子時洞虧拿,感覺用什麼米都差不多,其實包粽子選米是最關鍵的,用什麼品種的米來包粽子,口感味道也會差別很大。
日常食用的大米一般分為三種:粳米、秈米和糯米
1、粳米一般產自北方,東北、黃河流域比較常見,其中比較著名的品種的如稻花香和五常大米等就是粳米,顆粒飽滿且偏長、富有彈性,透明度高,煮出來的米飯綿軟香甜。
2、秈米多產自南方,一年兩季,產量很高,但是口感沒有粳米柔軟,煮出來的米飯香味稍遜於粳米,但是它吸水性很強,出飯率高,蒸熟以後顆粒分明,黏性小。
3、糯米一般顏色乳白色,不透明,黏性比其它種類的米更高,適合做年糕、湯圓、八寶粥、粽子等風味小吃。正因為糯米的黏度比較高,而且口感黏糯,蒸熟後更容易成型,因此更適合包粽子。
包粽子時是用長糯米還是圓糯呢?
糯米在北方又稱江米,長糯米和圓糯米從營養價值來說,區別不大,主要的差別在於口感,用來包粽子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長糯米
長糯米屬於秈糯,主要產地在南方,米粒形狀較長,顏色粉白,製作成熟之後透明高,通常用來做蓮藕糯米丸子、糯米蒸排骨等,成品晶瑩剔透,口感彈牙,用來包粽子,煮熟以後會比較鬆散。
圓糯米
圓糯米屬於粳糯,米粒顆粒飽滿,形狀較圓,口感軟糯,因它生長在北方,氣候比較冷,生長周期長1年只能收一季,但它的甜度要高於長糯米,而且圓糯米煮熟後比長糯米軟糯,更容易消化,用來包粽子更合適。
——老井說——
每種米都有適合自己的烹飪方法,但是包粽子的話,還是要選擇香甜軟糯的圓糯米更為合適,千萬可別選錯了,否則口感還真是差得很大。
5、端午節為什麼包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