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由什麼變了
1、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
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起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夏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的習俗: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2、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日期在農歷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關於中秋節節日的來歷,民間流傳了很多個版本的故事,但是只有三種來歷說法流傳較廣,但是中秋節的習俗還蠻多的,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之一:祭月演變🌹💛
祭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後。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中秋節的來歷之二:源於周禮說 🌹💛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由於《禮記》有「秋暮夕月」的記載,祭月、賞月、拜月的習俗流傳千年,中秋節正好在秋高氣爽的月圓之日,所以提起中秋節,人們總會想到月亮、賞月以及與月亮有關的神秘傳說。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中秋節的來歷之三:源於嫦娥遙祭說 🌹💛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了,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民眾的生活非常艱難。後來有一個叫後羿的神射手,在昆侖山頂,用彎弓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
後羿受到了天下人民的愛戴,又取了帝俊的女兒姮娥,就是大家熟悉的嫦娥。後羿收了很多徒弟,傳授自己精湛的箭術,生活空閑之餘,都會帶領自己的徒弟出去打獵,一邊磨煉箭術,一邊採集食物。
後來,後羿去了昆侖山求取道術,在回來的途中碰到了前來訪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後羿一直都想修煉成仙,為了表彰他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勞,西王母就賜給了他一顆不死仙葯。後羿還想為自己的妻子在求一粒,但被西王母拒絕了。
回到家後,後羿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嫦娥,並答應不會丟下嫦娥,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將不死葯交給了嫦娥保管,不料這些事情被後羿的徒弟蓬蒙給聽到了,面對著成仙的誘惑,他拒絕不了。
蓬蒙在後羿帶領弟子出去打獵的時候,找了個借口留了下來。等後羿走後,他馬上來到後羿的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葯,被逼無奈的嫦娥只好自己吞下不死葯,飛升月宮成仙了。蓬蒙看到嫦娥飛升成仙之後,知道自己的師傅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就逃走了。
後羿回來後,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連忙命人拿來妻子愛吃得點心,遙祭嫦娥。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祭。
二、🌷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之一:觀潮 🌹💛
在浙江一帶,中秋節現還有觀潮的風俗。觀潮可謂是中秋節的一大盛事,早在漢代的史書上就有記載。現在的中秋節,已經被國家定為法定節假日,不但中國重視中秋節,在國外的一些華人和華僑也都會過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夜月亮又圓又大,如果能夠站在岸邊遠眺一輪明月,那麼不僅可以烘托節日氣氛,而且可以將中秋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南宋時期觀潮習俗更為興盛,周密曾作《觀潮》詞:「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蘇軾也曾在詞中寫道:「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
「觀潮」是一種流行於浙江杭州,以及嘉興地區的中秋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錢塘江有大潮,漲潮時浪濤排山倒海氣勢十分壯觀,素有「天下第一潮」之稱。
💛🌹中秋節的習俗之二: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是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徵意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中秋節的習俗之三飲「桂花酒」 🌹💛
自古,我國就有中秋節飲「桂花酒」的習俗。在老一輩的記憶中,一個傳統的中秋夜,三種元素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明月、月餅和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喝桂花酒,其實是有寓意的。桂花是富貴、吉祥的象徵。「桂」與「貴」同音,是一種富裕的象徵。因此,桂花酒很受人們的歡迎。關於桂花酒,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吳剛,大家都知道吳剛,他是住在月亮上的仙人,被天帝懲罰,在月宮砍伐桂樹。據說有次,他在仙酒娘子的門口差點凍死,仙酒娘子救了他。所以他用桂子報答了仙酒娘子,桂子種下之後,成長為桂樹,開出桂花,滿園桂香。人們過中秋,一輪圓月掛在天空中,人們在院子里吃月餅,喝著桂花酒,這大概就是中秋的模樣吧。人們之所以在中秋喝桂酒,就是因為以上所說的這些。桂花有「九里香」之譽,中秋節賞桂花的習俗由來已久。
中秋節習俗和來歷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和來歷牢記心中,代代相傳。
3、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4、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引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中秋節,有條件的基本上都會與家人團圓。那麼對於中秋節你又了解多少呢?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節、拜月節,月娘節、團圓節等。關於中秋的起源和習俗你都知道嗎?
一、中秋節起源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根據中國的歷法,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2個月,因此被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經開始祭月拜月,後來逐步傳於民間;到唐朝初期,中秋成為固定節日;而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明清時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二、中秋節的神話關於中秋節的神話,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其中最出名的應當是嫦娥奔月和吳剛折桂。這兩個都是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故事,在這里小編就不多進行贅述了。在這里小編要講的是中秋節和唐玄宗的故事:相傳唐玄宗在和天師道士一起中秋賞月時,突然玄興起,想去逛一逛月宮,於是天師做法,三人一起踏上青雲漫遊月宮,由於月宮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此時,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精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回到凡間後,唐玄宗回憶月宮的音樂歌聲,自己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三、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時,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中秋節的習俗共同之處不外乎: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除此之外,每個地方還有民間拜月、兔兒爺、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橋、拜月娘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