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月餅是怎麼來的
1、月餅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做敬森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稿御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盪然無存。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中秋節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發展民國年間,南京的月餅市場為廣(幫)式、蘇(幫)式和本地(幫)產「三分天下」,廣式的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樂園等。它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戰為手段,在報上刊登巨幅廣告,於櫥窗布置霓虹燈。著名的蘇幫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製作上頗具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質量不遜於廣幫,價格則較之便宜,故而節後盤點,財源滾滾勝於廣幫。廣幫的顧客是達官貴人、豪商巨賈;蘇幫的顧客多為小康人家;而廣大普通市民則樂趨本幫,雖然其餡料不過是葷五仁、素椒鹽兩種,全市100多家本幫點心鋪的店容店貌亦老氣橫秋,既不布置櫥窗,更不打廣告,但都靠質量和誠信及價廉贏得顧客盈門,市場份額相對廣幫、蘇幫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意義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純畝:「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葯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2、月餅的起源
月餅最初是祭月的祭品。
月餅最初是祭月的祭品,月餅最早來源於我國古代時的外藩國,是從國外傳進來的一種外來食物,在當時月餅不叫做月餅,而是被稱為胡人餅。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相結合,贈月餅、吃月餅,象徵人賀春月兩團圓。圓拍纖傳說唐高祖李淵與文武百官歡度中秋,他興致勃勃地看著吐蕃送來的圓圓的「胡餅」,指著天上明月說要以圓餅邀明月。
後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開來。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在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設大香案橘仿,擺上月餅、水果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3、月餅是怎麼來的?
月餅是最早出現在我國殷、周時期,第一個做月餅的無記載。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北宋之滑罩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擾巧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3)端午節的月餅是怎麼來的擴展資料
月餅的餅餡一般分為軟硬兩種,軟餡中含水分較多,只能保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餡月餅則可保存1個月左右。盒裝月餅,應將盒蓋打開,使其通風;另外,因月餅中含脂肪較多,存放時還應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
月餅要輕拿輕放,尤其是蘇式月餅因皮酥鬆,最容易破碎。如果餅皮脫落,不僅影響外觀,而且影響口味、質量,並且易受潮變質。
月餅含有豐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熱受潮都極易發霉、變質,所以一定要將月餅存放在低溫、陰涼、通風的地方。一般來說,月餅皮軟、水分大、易變質,最好將月餅連帶包裝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用前一小時取出,可保證它的口味。
在25℃的氣溫環境下,杏仁、百果等餡心月餅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蓮蓉、棗泥等餡心月餅,存放時間則不宜超過10天;如果氣溫超過30℃,月餅存放的時間還應該適當縮短,一般不宜超過7天;至於鮮肉、雞絲、火腿緩讓鍵等月餅,應隨買隨吃。
4、月餅的來源和故事
月餅的由來故事如下:
傳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尺氏得勝,八月十五凱旋歸來。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消中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著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便將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的寓意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陵橋散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5、月餅是怎樣來的
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飲食文化,但是你知道嗎?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吃月餅的由來是什麼?
傳聞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端。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殿內盛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展開至明朝則成為全民一起的飲食習俗。
月餅一詞最早見渣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一起存在,並且是「四兄梁晌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顧主」。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出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稱謂的來歷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月餅,在我國有著十分悠長的前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開山祖師」。在漢代的時分,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月餅還可稱為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華夏廣大人民不勝忍受元朝控制階級的嚴酷控制,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抵禦力氣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索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方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告訴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照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照應,起義軍如燎原之火。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快樂得羨鋒急速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隱秘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季節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來越精細,種類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贈給的佳品。往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當地還形成了許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古往今來,人們經常用「月圓、月缺」 來描述「悲歡離合」,旅居異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予厚意。 中秋節是個陳舊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著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峻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習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殿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劃。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奇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逢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劃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月餅的製作從唐代往後越來越考究。那會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進口貨而叫做餅,是楊貴妃中秋吃月餅的時分看到月亮,心血來潮地說就把它叫做月餅吧,便湊趣一般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於了楊貴妃。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較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標志。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聚會,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發展到今天,種類更加的繁復,風味因地各異。其間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寓意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生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香甜、安全,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全家分吃,所以逐步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月餅標志著團圓, 陰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新年的第二大的傳統節日。 中秋之夜,月色皎白,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標志,因而,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你中秋節吃月餅了嗎?
6、月餅是怎麼來的,誰發明的啊
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芹隱棗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據說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發展至今,中秋節和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6)端午節的月餅是怎麼來的擴展資料:
五仁月餅
五仁月餅內餡多採用植物性原料種子,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蓮蓉、紅攜判小豆、棗泥等。
五仁月餅是中國傳統糕點之一,全國各地都有各自做法的五仁月餅,在中秋節各式月餅中最為嫌拆著名。它具有配料考究、皮薄餡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於攜帶等特點。 這種月餅,呈鼓形,邊稍鼓出,花紋和字跡清晰,形狀端正,不破皮,不露餡,邊角分明;邊緣呈象牙色,底面棕紅色;口味香甜,綿軟帶酥,有多種果仁香味。
7、月餅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吃月餅的風俗最早起源於我國唐朝時期,而月餅則是起源於我彎慶國上古時期祭月的貢品。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數鬧纖果屢建奇功。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開始了慶祝活動。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餅盒,取出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薯仿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8、月餅的來歷是什麼?
月餅的起源已無從考證。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陵迅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裂渣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尺源此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9、月餅怎麼來的傳說
月棚悄李餅起源於西周時期的「太師餅」,直至唐朝中期,貴妃楊玉環將其改名為「月餅」。為了不破壞月餅的整體,楊玉環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按人切塊分食。
中秋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古人認為月亮上住著神仙,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月圓時祭拜月神。與小年「祭灶節」一樣,到了中秋時,人們會製作各種各樣的祭品,用於運氏供奉月神。年輕的姑娘們祈求月神嫦娥保佑自己貌美如花,早日找個如意郎君。祭祀完畢後,便會分食這些供品,其中就有代表月亮的圓形餅子,此乃月餅的最初原型。
簡介:
據史料記載,古代月餅又香又甜,不只有烘烤出來的,還有上鍋蒸煮出來的月餅。餡料五花八門,製作手法也是不盡相同。漢朝之前,民間稱呼月餅為小餅、團圓餅、太師餅,唐朝初年中秋節徹底定型。
因為隋唐二朝南北文化得到空前包容,許多游牧民族為了與唐朝打好關系,特意製作出餡料豐富的月餅進貢給皇親國戚,但此時的鏈遲月餅還被稱之為「胡餅」。
10、月餅是怎麼來的
關於月餅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是,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在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設大香瞎跡遲案,擺上月餅、水果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
第二種說法是: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歸來。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著磨李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第三種說法是:唐朝天寶初年的中秋佳節時,唐玄宗和楊貴妃一邊賞月,一邊品嘗「胡餅」,唐玄宗覺得「胡餅」的名字不雅,這時候楊貴妃看到一輪明月,心有所念,提議就稱為「月餅」,唐玄宗欣然同意,州備從此「月餅」才開始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