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兒時的中秋節是什麼樣子

兒時的中秋節是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3-05-27 10:59:28

1、我們現在過的中秋節和小時候過的中秋節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越來越沒意思呢?

我們現在過的中秋節和小時候過的中秋節的不同,越來越沒意思:之前大家希望逢年過節,是由於能夠有好吃的,能夠會讓大家歡聚,因此人們會擁有更美好的期待。如今我們的生活十分的富有,之前逢年過節才可以吃到的特色美食,如今每天都能吃,因此人們對節日也沒有那麼的羨慕了。現在大家希望節日的唯一覺得,就是能夠放假了歇息。

因此,節日的氣氛也也會減少許多。放假了以後,很多人都會休息睡覺,找朋友聚會,或是出遊。而且現在我們的生活較為繁忙,日常吃的東西又豐富多彩,因此,在這里之外大家就希望可以放鬆放鬆休息一下,那樣合理安排時間。因此現在人並不是不希望假節日,現在人也期待,現在人希望假節日接著是希望可以輕輕鬆鬆放鬆。對於節日斗正罩的氣氛,如果說可能就順理成章較淡了。


日月潭的傳說,對於目前人,唯一更期待的一個節日或許就是春節了。由於新春佳節休息假日會非常長,大清培家可以更加徹底地放鬆一下,減輕一年的工作疲倦,因此春節是大家都會期盼的。新春佳節的氣氛也稍微有一定的緩解,大家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一起吃飯聚會或飲酒。現今新春佳節,已不像小時候中秋佳節有很多別名:古時候有立秋夕月(拜月)活動,故名「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因此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關鍵主題活動都是基於「月」所進行的,所以又別名「月節」;中秋佳節月亮完滿,代表闔家團圓,因此也叫「團圓節」。

中秋佳節月亮完滿,家人團聚,嫁出去的女兒回家團圓,因而又被稱為「團圓節」、「女空鬧兒節」。在廣府地域,中秋佳節別名「月光誕」。仲春季節各種各樣瓜果蔬菜完善發售,因稱「果實節」。侗族稱之為「南瓜節」,仫佬族稱之為「又生節」等。

2、雲南大山裡的人家,兒時記憶里的中秋節,給你講述不一樣的故事

#中秋話團圓# 當穀子曬干收回家,芭蕉黃了,奶奶便使喚著我去山地里拔花生​,到田裡割葵花籽盤,有時則去山地里挖地蘿卜。

花生挖回來,剝去殼,用石臼舂成泥,煮出來的湯雪白雪白的,奶奶說用新鮮羅松煮出來的湯較養人,小孩子要多吃,我添飯加湯,就著麥果飯和西紅柿炒雞蛋,可以連吃四季豐收碗那麼大的三大碗。

而芭蕉則放在米糠里,要焐上三七二十一天後才能吃。葵花籽用棍子敲下來,曬在土掌房上。當所有的這一切忙完後,我知道,離吃糖粑粑的節日不遠了。吃糖粑粑的日子便是中秋節,糖粑粑就是月餅,我們鄉下人把這天管叫做八月十五。

快要到到八月十五的時候,天上的月亮,一天比一天亮,一天比一天圓,村裡的人,抬頭看到天上的月亮,總會嘆息一聲,隨口念道「月亮粑粑攤,狗咬老四娘」。

每當聽到這句話,我總是想,狗,為什麼會咬老四娘?而不咬別的人呢?於是我懷著這樣的問,懵懵懂懂的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八月十五。

其實,我家裡的老四娘長得水靈靈的,可好看了,身後還垂著一條烏黑的大長辮。我曾偷偷的問過村裡年長的阿奶,為什麼狗會咬老四娘?阿奶笑得岔氣,邊笑邊說你家老四娘俏唄,我一聽她的笑聲,惱了,轉身就跑,再也沒問過誰了。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媳婦,背著小娃娃在明亮的月亮下,土掌房上跳著,嘴裡念著這句話,孩子在背上咯咯咯的笑著時,我才領悟到這句話其實是逗小孩子玩的,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也算是詮釋了這句話所有的含義吧!

離​八月十五最近的那一街子天,山裡人是要去趕街的,趕街買各種餅子,弊困顫買各種干鮮果品,然後在當天宰上一隻雞或者一隻鴨子。若是家裡養了鴨子​或者有吃不完的板栗,核桃和花生,也會挑到街上去賣。

我的老家沒有種有板栗和核桃這兩種樹,也沒有柿子樹,最多的是石榴樹。種石榴的人家,會把石榴背到街上,賣到錢後,然後買回租敗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記得我家的石榴樹較少,能賣的東西只有大米,據說八月十五前打的穀子才是新米​,之後就成老米了。所以,母親在過節之前,都要背上一袋一百多斤的新米去街子上去賣,然後換回我們愛吃的糖粑粑,板栗和松子。

記得有一年我家沒有賣米,母親由於忙碌,沒空去趕街,給了我三十元錢,讓我跟四娘去買點過節的東西。

那時的四娘已經結婚了,姑爹是鄉上衛生院的醫生,他們已有了孩子。那年的八月十五,是她背著孩子帶著我去趕的街。

趕街要走上十多公里的山路,代替步行的工具只有拖拉機​,偶爾路過一輛拖拉機,上面坐滿了陌生人,在顛簸的土路上,隨著拖拉機吃力的前行,左右搖擺。

末了,從拖拉機排氣管噴出黑團團的煙霧​和帶起的灰,旁人都是歪向一邊避免吸入鼻中,而我卻傻乎乎的嗅著煙,感覺那排出來的煙沁如心脾的香,我感覺此刻的我與常人有點不同,我問自己這是不是所謂的傻?

到了街上,所有的鄉下孩童,心心念念的還是那碗米線​,那碗米線,我們叫晌午飯。米線碗里騰起的熱氣里裹著醬香,還有韭菜的香味,讓饞嘴的我連連直咽口水,直到喝完最後一口湯,扒干凈碗底的肉末,空碗見底,才心滿意足的跟著四娘去買東西。

那時的街子可真是熱鬧的,我個子矮,只看得見行人的腿和腳​,扒開人群還是腿和腳,擠了一身的汗,讓拖拉機煙薰過的臉更花了。

於是四娘讓我坐在路旁的石頭上​,她給我去賣月餅,板栗和松子。我坐在石頭上,大太陽曬得我直睜不開眼睛,汗淌到臉上,猶如螞蟻在爬,癢癢的。我就這樣靜靜的呆坐著,數著汗水淌在臉上的次數,看著亂哄哄的人群,才發現趕集原來是一種煎熬,那時,我是多麼的想離開此地,回到家裡。

好在四娘手腳麻利,不一會兒就買到了很多的東西,她還買了一隻鴨子,讓我抱著。然後確定東西都買足了,才徒步回家。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她說汗淌到臉上十一次了,她才買到東西,讓我好一陣等,四娘聽了尺鎮後輕輕用手指推了一下我的頭,噗嗤一聲笑了,說了句憨妞。

來來返返,近三十多公里的山路,從早上六點出發,回到家已經是下午四點了。路上很熱腳很疼,感覺很累,我抱著的那個鴨子一路嘎嘎嘎的叫著,我緊緊的捏著鴨子的腿,手心的汗,把它的腿都浸濕了。回到家​後,我只想喝水和睡覺,關於吃糖粑粑的其它事,也不想了。

我把媽媽給我的錢交到媽媽的手裡,東西全是四娘買的,錢沒用上,我倒在床上就睡著了,至於後來媽媽說什麼,問我什麼,我都沒有聽見。

直到母親把板栗炒熟,鴨子煮好,所有的飯菜端上桌子後,才把我叫醒,此時,我又活了過來,頓時像打了雞血一樣,感覺肚子餓,想吃東西,然後和妹妹跳出跳進,因為馬上就要吃大餐了。

中秋節這天,天黑的較早,月亮出來的也較早,吃完飯,奶奶就早已准備好一切東西,帶著我們爬上土掌房頂上,祭拜月亮。

小木桌上擺滿了石榴,核桃,松子,月餅,花生,蘋果和一些糖果吃食,然後在桌中間點上兩只蠟燭,擺上兩碗新米飯,兩雙竹筷。

奶奶說,拜了月亮我們才能吃糖粑粑,月亮公公在下一年才會賜給我們月餅吃,否則它會生氣。奶奶弄好一切,就和我們一起跪在草墩上,口中念念有詞:月亮公公,我們來拜你啰!一拜福祿壽喜來,二拜五穀豐收糧滿倉,三拜全家團圓好吃好在……

奶奶說完後,讓我們朝著月亮許個願,我記得我許的願望只是單純的吃,能吃到的糖粑粑比村裡三妞家的還要大,餡料更好吃,天天都能吃。

現在想來,這個願望是如此的簡單,集市上天天都可以買新鮮剛出爐的大月餅,有小碗大的,大碗大的,還有盆大的,像蛋糕一樣的,餡料也是多種多樣。

記得節後我問過三妞,她許了個什麼願,她說自己許了個能考100分,在班上排第一名。我聽了後著實的後悔了好一陣子,我怎麼就單純的想著吃呢?為什麼不許當第一名呢?當她問我時,我自然不好意思說出,吱吱唔唔老半天,發出的聲音比蚊子還小,當她又一次問我時,我撒謊說,我許當學習委員。

當我們祭拜完月亮後,奶奶終於讓我們吃月餅,吃各種果子了。月餅有蕎麥做的,也有麥子面做的,餡料有豆沙的,五仁的,還有蜜餞的。

母親用刀在蕎餅上劃個「米」字,月餅就分成幾小塊,然後我們就搶著吃,一直吃到肚子圓滾滾的。這天,是我們快樂的時光,家裡的人從未有過的齊,我們邊吃邊聊,聽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計其煩的聽從她口裡講述的「老秋夫故事」,然後猜古經,讓她教我們說哈尼話,一直侃到月亮升起老高都還不想睡。

到了最後,吃飽了還要玩一會丟手絹,家裡人圍著木桌坐著,然後先從我開始,圍著大家跑,口中念到:月亮月亮團團,簸箕簸箕團團,火燒大老團團​,有人買米,逛(摔)下海底,海底開花,開出朵大紅花。念完後,我把手絹悄悄的扔在家人的後面。

也有的時候,妹妹和我背對背的站著​,兩人把手一扣,一個背一個,玩舂粑粑的 游戲 ,我們也叫做小白兔搗葯 游戲 。

如今,年長的去了,年輕的變老了,小的變大的。再一年過去,母親也去了,中秋節更落莫了。

中秋節年年過,糖粑粑可以天天吃,而我卻再也沒有吃到過小時候那種月餅的味道了。

近日,常常陰雨連綿,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田野里收割過後到處呈現出一片落莫,當大雁從頭頂哀鳴飛過,我知道又近中秋了。

3、小時候過中秋的習俗

小時過中秋的習俗是早上吃餃子,美人再分一塊月餅。這就是小時過中秋節的習俗。

4、小時候人中秋節和現在的中秋節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小時候就覺得那麼有意思?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所以每年中秋節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邊吃邊賞月。在這個節日來臨之前。家長們都要買一些相應的菜,水果,孩子們愛吃的零食等等。做好飯後,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吃個團圓飯。。。

當十五的月亮高照時,家人們就望著明亮天空吃月餅,稜角,水果等賞月。這時孩子們是最開心的。在這里祝所有的家庭中秋節快樂!因為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平常時大家都要工作,忙忙碌碌,利用中秋節大家聚在一起,看著圓圓的月亮,吃著甜甜的月餅,相互祝福,聊一些所見所聞,共同度過一個既祥和又幸福快樂的中秋佳節,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呀!

還記得小時候過中秋前幾天,就開始興奮了,因為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月餅,還有好看的大大的「月亮爺」月餅,加上雕刻精美的西瓜花籃,是真的讓人期待。

小時候家在農村,只有在中秋節的時候才會有月餅吃。中秋之前爸媽就會在院子里做一個爐子用來烤月餅。烤月餅的時候,媽媽在家裡揉面弄餅子,爸爸在院子里烤月餅,我和哥哥在家與院子里來回跑。第一爐月餅總是那麼香,看著烤好的月餅,早饞的直吞口水。「等涼了再吃,怕吃膩!」這時爸媽總會叮囑不讓熱吃,所以我和哥哥就眼巴巴地瞅著月餅,時不時用手小心試探,看還燙不燙。

到了晚上,一家人熱熱鬧鬧包餃子。看爸爸把西瓜雕刻成漂亮的花籃,一家人把平時吃不到的水果,加上烤得大大的「月亮爺」,一起放在大盤子里,把盤子擺到院中,供月亮爺。

5、回憶那兒時的中秋節作文

記憶中,無論農活多麼忙碌,八月十五這天,母親仍然會放下手中的農具,換上干凈衣服三五人一道去趕集,買回一些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同時,住校念書的我們也盡可能趕回家,既為了全家團圓賞月,也為了滿足腸胃對美好食物的渴望與需求。

趕集歸來,母親空空的籃櫻帶子里便多了一些讓我們垂涎的東西。割上斤把肉那是少不了的,手頭寬泛的話還會捎回條魚。因為是中秋節,自然少不了月餅、蘋果和柿子,但蘋果、柿子多是三五個,一般也就是剛好夠我們姐弟三人的,月餅更是只買五塊,一個人一塊,用母親的.話說,這些都不能當飯吃的。但為了圓孩子們中秋美夢,母親更多的便是製作手工月餅來給我們解饞。

趕集回來,母親便把「糟頭」(做餅時留下的一塊生面,主要用於發面)用溫水泡在瓷盆里,午飯後便開始和面。在醒面的間隙,母親把家中的芝麻拿出來選干凈然後放在鍋里炒,冷卻了以後便用家裡的石臼把它搗碎然後拌上糖,這樣月餅餡便做好了。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村裡只有我們家才有那個石臼,聽父親說那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因此,每年中秋節的下午,故鄉的老屋便始終彌散著芝麻的香味。這時面已發好母親便開始揉面,並把它們做成盤子那麼大小的餅,裡麵包上准備好的芝麻糖,用簸箕盛著端到鍋灶上,一塊塊地放到鍋裡面烤。當然,一鍋最多隻能放四塊,而且火候也要適中,大了就被烤糊了,小了有可能不熟,所以烤餅是一個細致活,當然,這對於母親而言自然不是什麼難題。

晚上,皎潔的月亮早早地就掛在了空中,好像她也知道今天要受人們祭拜似的。母親和姐姐便把桌子抬到院子里,放上早已用盤子裝好的蘋果、柿子、月餅和母親做的月攜沖餅,然後還要認真祈禱一番,無非是祈求平安、豐收之類的話語,具體說得是什麼聽不明白也聽不清楚更不想聽,因為心早已被那些食物給勾走脊隱蘆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便起床為我准備回校的東西,自然少不了要在我的書包里裝些月餅,有時,姐姐還把她沒吃的蘋果悄悄地塞到我的手裡。這些生活的細節與往事讓我記憶猶新,令我珍藏永遠。

6、鄉情散文:小時候的中秋節

文:張宗龍

小時候我們老家把元旦、五一、十一這一類以陽歷安排的節日是不當一回事的,因為那時農村人大都以農歷計算日子,再說,那時既不過雙休,也不拼長假,這些節日感覺和農村的農戶人家關系並不大。但在我們農村卻把中秋節過得相當隆重,簡直可以和春節一樣重視。

中秋佳節,月是朗潤的,天是湛藍的,風是微甜的,地是溫厚的。在地下生長了一夏的蓮藕、落生、芋頭,到了秋季才露出笑臉和人們熱烈相擁;在樹上躲藏了春夏兩季的蘋果、核桃、鴨梨、這時都綻開了紅朴的笑臉和農人親密接觸;還有那農民視為命根子的棒子、穀子、高粱,也都在迎風招呼辛勤的人們去收割。雖然大雁正在北飛,青蛙即將冬眠,但田野里仍然蟲鳴鳥啁,一派盎然。在這美好的季節,在這豐收的時刻,不期迎來了中秋佳節,哪個人心裡不美滋滋的呢?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些古詩是小時候大人教會我們的。但小時候的我,去得最遠的地方是滕縣縣城,離我們最遠的親戚是鄒縣的大舅和大姨家,幼小的心裡並沒有思念誰的感覺。到了中秋節這天,除了盼著吃一塊青紅絲餡的月餅,我是既沒有遠處的親人可思念,更不會有秋思落誰家的深切體會的。

中秋是豐收的季節,對於真正的農人來說,過中秋並不是寄託思念,而是歡慶豐年。中秋節正值三秋大忙時節,院里堆滿了棒子,坡里曬滿了穀子,樹上掛滿了果子,坐在收獲的莊稼旁邊,抬頭遙望那一輪圓盤似的月姥娘,老人感嘆著好年景,大人品嘗著高粱酒,小孩分吃著甜月餅,這就是人間最美的日子呀!清冷的月宮里、金黃的桂樹下,手捧玉兔的嫦娥仙子是否會羨慕我們的幸福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美好的意境小時候我們也無可體會。後來,經常收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檔專門為兩岸文化交流而深度報道的節目,就替台灣同胞橘拿有了一道海峽隔兩岸、同種同根難相見的憂傷;再後歷伍梁來,我到訪了位於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景區,也去了祖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市,見識了中國的幅員遼闊,學習了中華民族的苦難 歷史 ,才深切感受華夏同慶中秋實屬來之不易;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成了遊子遠離了故鄉,新疆、四川,東北、江南,都有親人在各地打拚,才真正明白了中秋之時,一輪白月在海上冉冉升起,此時此刻不管你在祖國的任何地方,或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會升騰起對祖國母親的殷殷思念,對故鄉舊友遠方親人的深深想念。

小時候過中秋,我們其實很少吃到月餅的,那時候月餅對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是奢侈品,一般只有家裡有女兒剛定了親的新客送禮才送兩斤月餅,普通家庭通常是包餃子代替月餅。但那時的月餅都是冰糖餡的,加了一些紅紅綠綠的東西,我們老家叫青紅絲,吃起來有一種怪怪的味道,月餅其實也並不是我們的最愛。我們的最愛是地里新刨的落生、樹上新摘的果子,一人一捧脆生生的落生,一人一個紅彤彤的蘋果,就足夠我們激動好幾天的。

到了中秋節這天,農活再多,大人再忙,他們都會像過年一樣,早起剁餡子包餃子,還會把肢運自家從春天開始養的小公雞殺上一隻,做一盤辣子雞,也會到我們村賣魚的趙大爺家,買一條微山湖的四鼻孔鮮美肥魚,紅燒成誘人的美味。到了晚上,我們就會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滿院的棒子堆里擺上一個案板桌,噴香的辣子雞和紅燒魚是主菜,再擺上好吃的瓜果零食,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喝著酒等待玉盤似的月姥娘從東方升起。等到院子里和田野里一片銀光,月姥娘高高掛在天空的時候,我們就搬著小凳坐在大門口,大人看著那皎浩的皓月給我們講遙遠的故事,和同樣坐在門口賞月的鄰居高聲打著招呼,說些祝福的話。老人還會在院中放上供桌,擺上供果,燒香磕頭,祈求神仙保佑,感謝天賜豐年。

小時候的中秋節,我們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樂趣。那時我在村裡有幾個最好的夥伴,小文、小斌、來振、小田,我們幾個從小光著腚一塊玩耍,背著糞杈子一塊拾糞,牽著老牛一塊放牛,背起書包一塊讀書,到了中秋節,我們自然也是要一起喝酒賞月的。小時候我們幾家生活都很艱苦,誰家也沒有時間和能力為我們准備一桌豐盛的酒菜供我們浪漫,我們幾個常常兌菜聚餐。在各自家裡吃完大餐,我們就相約一起,有的端一盤白糖拌的洋柿子,有的端一盤蒜泥拌的鮮黃瓜,還有的端一碗燉茄子,或者端一盆熬白菜。其實這些都是家常菜,但兌在一起就顯得豐盛多了,也有了莊重的儀式感。那時我們經常是聚在小斌家的院子里,他媽還會給我們烙餅子,給我們一人倒一杯自釀的葡萄酒。我們仰望著一輪明月,憧憬著未來的生活,祝願著我們的友誼也會天長地久。

但小時候的我們再怎麼展開豐富的想像,也沒想到我們會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我們雖然天各一方,很少聯系,甚至回村見了面也很少再聚在一起,但每到中秋節,我還是會想起他們,想起我們小時候的幸福。我相信,他們在兒孫繞膝的農村老家,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也一定會在記憶深處找尋得到兒時的歲月,尋得見我們一塊過中秋的剪影,因為我們誰也不會忘記小時候的生活,更不會忘記小時候我們一塊過中秋的日子。

小時候的中秋,成了越來越清晰的回憶,成了越來越遙遠的鄉愁,成了切也切不斷的鄉緒,也成了現在過中秋時一道美味的大餐。現在很多人都遠離家鄉和故土,在外過中秋都有一種「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凄美,但有了兒時過中秋的回憶,就不會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吧。

7、散文:中秋節里憶童年

中秋夜,月亮彷彿帶我們回到了小時候,天空中的它常和我們玩起捉迷藏的游戲。我們仰著頭、張望著卜咐彎,找尋那一輪圓圓的身影。可是,它好像又不只是在雲中,還在水中、在鏡中……它好像無處不在卻怎麼都抓不住。我整理了中秋節里憶童年散文,歡迎欣賞與借鑒。

兒時的中秋節也無非是這樣——吃月餅,看月亮。

先說吃月餅。兒時的月餅很便宜,大都是幾塊錢一斤,用發暗的草紙包著,連包紮的細繩子,也是草紙做成的。一斤月餅有八塊的,也有四塊的,但八塊的居多。吃時,還要用刀切開,把一塊月餅再分成四小塊,順著刀口,就能看到讓人直流口水的月餅餡。記得月餅餡里有白冰糖,有黑芝蔴,有紅紅的楂糕絲,有香噴噴的花生仁。

中秋節的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每人都拿起一小塊月餅來,捧在手心裡,慢慢地品嘗。吃第一口月餅時,我常常是閉上眼睛的,讓月餅的香甜直滲透到骨頭里邊去,以至於多年之後還回味不已,彷彿就在昨天。

兒時吃的月餅之所以讓我久久的回味,也許是如今再也吃不到那樣的月餅的緣故。報上說,今年的月餅,有的還用去年的剩餡,哪個敢吃!月餅的豪華包裝,更讓人不敢親近。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用於月餅包裝的費用已達幾十億元之巨!型悶至於月餅的價格,用天文數字來形容都不為過的,有一年的中秋,我特意作過統計:

在長春,一盒月餅售價1800多元,禮盒里裝有一副高爾夫球桿!

在鄭州,一盒名為花好月圓的純銀月餅重一公斤,月餅上鑲著56顆天然寶石,標價6900元!

在天津,一盒所謂的極品月餅定價99999元,八塊月餅中的七塊分別以食用金箔及鮑魚、魚翅、燕窩等為主料製成,另一塊則為重達500克的純鈦金「月餅」!

在昆明,一盒月餅標價31萬多元。月餅禮盒除配有奧林巴斯數碼相機一台、攝像機一部、五糧液一瓶、派克金筆一支、名牌打火機一個外,還配有高級保健品、茶葉等。更為離譜的是,這盒月餅還配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這些與時俱進的月餅,與我兒時的月餅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如今的中秋節,常讓我望餅興嘆!

再說看月亮。中秋節的月亮最圓最亮,然而我剛從鄉下來到城裡時,最想看的是星星,還寫過一首《尋找星星》的小詩:

為何要躲避我呢?星星/每天,每天/我都要尋遍夜空/望眼欲穿/不見星星的'蹤影

城市的夜晚/比白晝更加抒情/影樓舞廳/街頭幻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不能替代一顆星星

還有什麼/能比夢/能比夢里向我眨著眼睛的星星/讓我感動

城市不懂/找不到北斗的日子/我的心情是多麼的沉重

到了中秋節,我要尋找的就不僅是星星了,還要尋找月亮,然而也同樣讓我失望。後來聽城裡人說,月亮和星星都是城裡的稀客,難得露面的,因為污濁的空氣就像蘑菇雲似的,把一座座城市給籠罩住了。

看不到月亮,我就更加思念月亮了。記得兒時中秋節的晚上,我會早早的呆在村口,等著那輪明月慢慢地升向天空,那激動的心情,也只有在泰山上看到了日出才能與之相比。當月亮照到家門口時,我和姐姐就簡悉把飯桌從屋裡抬到月光下,一邊吃著香甜的月餅,一邊望著月亮幸福地笑。

雖然如今的中秋節看不到月亮了,但兒時的那輪圓月,仍能把我的心裡照亮。

8、童年的中秋節和現在的中秋節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中秋節,相對於小時候的中秋節再也聽不到村子裡的老人給自己講她們知道的嫦娥故事了;也再也體會不到那種在一處安靜地方吃著月餅喝著清茶賞月的愜意了。

現在的中秋節晚上都是喝不完的酒,趕不完的一場場酒會,要麼就是一場場人數眾多的燒烤大會,油膩且無趣。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卻也知道小時候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因為自己已經長大了。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9、年年月相似歲歲人不同,中秋思鄉,你記憶里的中秋是​什麼樣的?

北方的天八月十五銀河碧綠,萬星閃爍,掛在空中的月兒唯禪前又圓又胖,地上像點銀燈一樣光亮,秋爽舒人!躺在地上,嘴裡啃著月餅,翹起二郎腿,雙眼目視天空,浮想翩翩,這種神仙享受的時候,一年或多年才一次襲畝呀!南方盡是陰天,看不見月亮!

我記憶中,工人放假,農民又開始忙於收割。中秋國慶都政府官員的節日,同時是農民的辛苦日到來!

我小時媽媽給我們兄妹們做的中秋月餅,做出來的月餅是百層五色美味香甜,我的記憶現在也吃不到了媽媽做的大月餅。

事業生活家庭和睦,團團圓圓,吃月餅。。

六七十年代,八月十五(中秋節)生產隊殺豬,有果園的大隊分蘋果;家家戶戶殺雞,買月餅,一家人不論山南海北有多遠,都要回家相聚,也就是一家人擺好酒席,桌上一般都應該有月餅和蘋果(象徵一家人平安團圓),然後一大家人圍坐在月台上已經擺好灑席的桌子上,等待八月十五那一年最明亮的月亮升起,天氣好的情況下一般到半夜才入睡。這半個夜晚的團圓,去等待月亮達到半夜最亮的時刻就叫圓月。以此來祈禱月神能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團圓,詩中的月下相思,對月思鄉,可能也是以團圓為題材吧。就說這些吧,謝謝大家。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年中秋到

萬家燈火共此時

《中秋月夜遊》是夜中秋,皎亮明月,一輪當空。渡步街頭,人顯稀少。華燈初上,萬家燈火,星羅棋布。大多商店,關門閉戶。上下百姓,合家長幼,盡享團圓之氛。唯賓館飯店,生意如火如荼:有海外歸僑相聚的; 有親戚朋友相擁的; 有熱戀情人相會的; 有失戀獨自澆愁的; 更有打工伙計咬牙奢侈一番的。不遠處聞得優雅樂聲,是舞廳夜會,隔窗觀望,男女情對,扶肩埋首,轉步節拍…一曲終了,各自歸座。徒然帝高樂蹦起,一群青年男女,魚貫入池,扭動身軀,狂歡作樂,忘即一切,尤如燈紅酒綠,不盡敖述。人世間貧富高低難免,只求愉悅,足矣。想吾一介草民,不求高官厚祿,溫飽即足; 不求二奶情婦,賢妻即夠。

再次抬首,明月偏西,更亮更圓。歲月永恆,人生有限。苦樂賦年華,各自去求索。(自蹉跎浪子雜文,二零零五年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一首詞《水調歌頭》,將我們帶回兒時記憶,小的時候過中秋節是很簡單的,在北方過中秋更習慣說是過「八月十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人們過中秋節是對秋收繁忙勞動後的一種獎勵,飽含著對一年收獲喜悅心情。

那時農村過節,生產隊是要殺豬的,每家每戶都分上一份豬肉,北方人習慣燉著吃。過節當天,大人們依舊要正常出工上班,孩子們也都正常上學 ,只要家庭婦女們,在家忙活半天做過節的午飯。一般人家都是拌個冷盤,炒個熱菜,主打菜是粉條燉豬肉。中午大人孩子圍在一起,吃個團圓飯,條件好的家庭飯後再切開一個西瓜吃,八月十五大餐就算是吃完了。

孩子們的吃完午飯後,就要去上學了,大人們繼續去出工勞動。晚上,應該吃月餅,但是,那時農村很窮很困難,只有部分人家能吃上月餅,大部分人家在晚上都是吃點水果:葡萄啊、梨、蘋果、大棗什麼的,也算是增添了與以往不同的節日氣氛。小孩子們晚飯後 ,就乘著夜色,三五成群的開始屬於他們的活動了,玩 游戲 ,捉迷藏、你追我趕,好不熱鬧。

那個年代,一年中重要的節日有三個指清: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無論日子如何困難,這三個節日是必須要過好的,兒時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八月十五的大圓月 ,家鄉那輪明月,真的是讓人思念啊!

說來也奇怪,人總是不斷的憧憬未來,但同時又不斷的追憶過去,認為過去的時光充滿樂趣。

記得小時候,總盼著過中秋節。因為只有過節,才能吃到美味佳餚和香甜可口的月餅。雖是中秋時節,西風蕭瑟,葉落草黃,寒蛩鳴叫,但畢竟瓜果遍地,粱稻豐收的景象令人無限欣喜,因為辛苦一年的農民就盼著秋天的好收成。田野里高粱火紅,穀子金黃,棉花雪白,飽滿的玉米像小棒槌一樣耷拉著腦袋……又是一個好年景。人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色彩,田間路上都充滿歡樂的笑聲。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人們(那時叫社員)都到生產隊統一上工勞動,大地里車馬喧喧,人來人往,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佳節來臨。家裡買上二三斤豬肉和兩包月餅及一些水果,准備過節。只有這個時候,才感覺生活無比幸福,有滋有味,充滿希望。中秋節當天,家家都做好吃的,炒菜的香味四處飄溢,充斥大街小巷,聞一聞令人垂涎。吃晚飯的時候,家人團座於桌前共享美酒佳餚和那一年僅能享受一次的月餅。吃著香甜的月餅,欣賞一輪碩大金黃的月亮,一天的疲憊一年的辛苦都煙消雲散了,心底翻湧的都是快樂和幸福。

時光流逝,晚年的我們趕上了中華盛世。正因為過去的年代生活艱苦,所以偶有幸福便感可貴,總是去懷念。而現在我們天天坐享幸福生活,反倒感覺平淡了。其實感覺也好懷念也罷,過去已成 歷史 我們不應忘記,但現實如此美好我們更應珍惜。

你覺得呢?

我出生於1956年,連閏月加在一起一共過了七十個中秋節。小時生活困難,中秋節沒有月餅,母親即用芋頭切得圓圓 。烙熟擺在盆子里。有甜有香的,滿滿一大盆。

為了不讓孩子們搗亂,媽媽說,月亮未出沒有拜過,誰人偷食就會割耳朵的。因此小妹妹們都很規矩。

我們耐心等待,月亮升起,起初黃黃的像個大餅。月亮越升越高,像個大銀盆。

在庭園中央,媽媽搬來一張小圓台,教我點三支香,一支蠟燭三杯茶,沒有酒。帶我兄弟姊妹念念有詞:「月亮光光照四方,月亮姑,月亮娘,我們合家請您下來聊一場,保涯合家幸福身體又 健康 ,萬事順利,家門大吉昌,世代有書香……」

我長大了有了工作,單位也發了月餅。有時多了就派發給鄰居。

現在,人人家庭幸福,家家奔小康,家家八月十五都噴餅香。

10、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送禮都送月餅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物資生活非常貧乏,雞鴨魚想都別想,過節時有點豬肉吃那就很不錯了。中秋時節,青黃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罷園,冬季菜剛種下,因而只能用罷園殘留的葫蘆、豇豆燉一鍋,或者葫蘆豇豆茄子燜一鍋,那也就香得我們只顧悶頭吃而顧不得說話了。當然,那時候我們還小,並不圖肉菜的香,只圖八月十五月兒圓,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壩里嬉戲玩耍;中秋節的節名也不時興叫,都直接說「過八月十五」了。

小時候逢年過節總是特別的開心。因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會殺上一隻雞或者一隻鴨,用雞鴨的內臟煮一份粉絲,超級好吃的。中秋的團圓飯會比平時早一點,因為吃完飯以後,哥哥和我還要拿著爸媽買的月餅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將月亮捧在手裡,,讓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後才到我們吃。

八零後的兒時的中秋節雖然過得簡單平淡卻是快樂而滿足的。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爸爸媽媽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農活,中秋節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過的,跟平時沒什麼分別,並沒有特別的慶祝,也沒有豐盛佳餚,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飯,不過晚上吃完飯後,每人的手上會多了一個月餅,月餅是那種用紙包著的,紙里包著四個月餅為一筒,都是這樣賣的。

那時候覺得拿在手上的月餅聞著特別的香,都捨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點點的捏來吃的,吃在嘴裡香甜可口,覺得好好吃哦,感覺好滿足。那時的我就是這樣一邊吃著手上的月餅,坐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聽著奶奶重復說著有關月亮的傳說故事……現在想起兒時的中秋節還是滿滿的回憶,但是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感傷!

飯都吃不飽還走什麼親戚。過年實在沒法了,就到供銷社花幾角錢買上一包桃酥點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節。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實在沒錢。到七十年代後期逐漸能吃飽飯了,有點余糧。走親戚蒸白面饅頭,一鍋十一個饅頭不知有什麼講究。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