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在門口掛什麼
1、中國古代中秋節時在街上掛什麼東西和現如今的綵帶一樣?
在古代,中秋節不掛綵帶而且掛燈籠,古代晚上走路都是提個燈籠,燈籠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幸福團圓的象徵。一支民謠說出了它的喜慶色彩和功能:「正月十五鬧花燈,五月端午掛紅燈,六月無風放天燈,七月十五蓮花燈,八月十五玉兔燈,九九重陽孔明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在一些地區,中秋節做燈籠有添丁之意。剛出嫁姑娘的娘家,會在中秋節這天給自己的姑娘送燈籠。這不僅是讓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有一層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夠為夫家不斷添丁。因為「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連綿不絕。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朴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
2、中秋節這天可以掛門扁嗎
可以。掛匾的時候都是要披著紅布的上的紅布,在不遮蓋字型大小的情況下,可以掛1-3天取下。
3、誰能提拱一中秋節酒店大堂各門口的布置方案,要有節日氣氛.急!急!
要有點古典氣息.中秋節是中國的節日,當然要有代表中國特色的裝飾物.
主色調以月亮的那種奶白色為主調.不要中國紅,會讓人誤會春節的.
燈光柔和的淡黃色,烘托出團圓的氣氛.
背景音樂中國樂器彈奏的緩慢音樂,不要西洋樂器,切忌鋼琴.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
大廳里有點水的感覺,嘩嘩聲消失.平靜的如鏡子,或有一點點的漣漪.讓人感覺很和諧的樣子.
其他的可以根據當地的習俗布置.
我是學會展專業的,現在只是個學生.希望這些能給貴酒店一點參考.
最後可以給客人酒店自己做的月餅做紀念.
4、中秋節還有哪些習俗
1、賞燈籠
燈籠本是民間的一種工藝品,其用途是照明,很多簡棗家庭的門口都會懸掛燈籠。不過中秋節時,花燈也成為一種藝術性的產物,它在漢朝昌鉛時興起,到了唐代時就已興盛,戶外花燈活動的規模比較大,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會在夜晚賞燈。而到了宋代時,賞燈籠的文化更是發揚起來,到了明清時還出現了燈市。
2、賞桂花
在中秋時剛好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關聯,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話故事。而桂花作為一種名貴的品種,它也有著喜慶、吉祥的象徵,因此民間不少人都會栽種,在中秋這一天賞桂花,聞著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樣的味道,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3、燒塔
在南方地區,燒花塔的游戲流傳已久,這一活動一般是孩子參與,通常會在野外撿拾瓦片等,將其堆成圓塔,在月亮出來後進行燃燒,等瓦片燒紅了後,再放上一些煤油在其中,一直燃燒到深夜,此時大家都會去圍觀耐咐好。
4、觀潮
在浙江地區,每年中秋前後,觀潮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早在漢朝時就已經流行起來,人們會聚集在錢塘江,看著江浪沖擊的壯觀舉動,顯得很是威武,直到今天觀潮都很是流行。
5、賞月
在中秋節賞月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之一,每逢中秋佳節,全家人都會一起坐在院子里賞月,因此,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
6、吃月餅
將餅干、糕點做成圓形狀,在中秋節食用,稱為月餅,人們還會在月餅上繪制各種各樣的圖案,月餅的口味也越來越多樣。
5、中秋節為什麼要掛燈籠呢?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6、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都有什麼樣的習俗?告訴我吧,大哥哥大姐姐們,急!
春節習俗1、祭財神 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財神的傳說,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2、貼春聯 貼春聯是我國人民民間過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的習俗。農家會花幾個錢買幾幅。春聯貼在門框上,意義:一是增加新年的喜慶氣氛、一是祈求來年有個好用運程。
3、貼門神 貼門神據說也是起源於掛桃符。在唐代以忘尉遲恭、秦叔寶逐漸演變成「門神」。每到春節,人們便會在大門上張貼二人畫像,驅災壓邪。
4、貼「福」字 春節時候,人們還喜歡在門楣,箱櫃上貼福字。並且,紅色的「福」字要倒著貼,取「福到了」的吉利話。每到春節,大大小小,字體各異的「福」字使春節的氣氛更加喜慶,更加熱鬧。
5、放鞭炮 「爆竹聲聲辭舊歲」,每到春節,人們都喜歡燃放鞭炮,以此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每年臘月三十日,從半夜時分開始,鞭炮之聲便此起彼伏,興奮的人們早早地起了床,迎接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燃放爆竹來驅災避邪;祈求來年好運。直到現在,燃放鞭炮還是人們過春節時,必不和少的程序。
6、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時家裡最熱鬧的時候。吃年夜飯是一家人團聚之時,一年的辛苦都會因這頓年夜飯而得到補償,一年的企盼都會因這頓年夜飯而得以實現。團團圓圓、熱熱鬧鬧正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一大心願。 在年夜飯餐桌上的「魚」。「魚」是「余」的諧音,「年年有魚」喻示著「年年有餘」,「喜慶有餘」。有的地方,年夜飯流行吃餃子,因為它的形狀像金元寶;有的地方流行吃長面,喻示長壽;有的地方流行吃餛飩,象徵一個好的開端。(「餛飩」與「混沌』同音)。 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 初一,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掃塵,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守歲 ;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爆賣洞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除夕夜不掃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財神掃出或倒出;不動刀剪,動則主兇殺或口角......
端午節習俗;1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2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避蛇患,避毒蟲。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 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神配迅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
4劃龍舟;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
5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6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中秋節習俗;1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民間中秋節有賞月活動。
2吃月餅;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
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贈送親友。
3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游此的記述。
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重陽節習俗;1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2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