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在家過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在家過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5-30 19:16:23

1、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來說,端午節意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提到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罩緩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將疾病、災害鏟除。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三、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會戴香囊,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五、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別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簡單介紹物鍵模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2、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吃粽子、拴五色絲線、飲雄黃酒賽、龍舟、懸艾葉菖蒲、打馬球、吃咸鴨蛋、佩香囊、吃打糕、踏青等。

1、吃粽子

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則是在晉代,這一時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2、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辯碰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3、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古時候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祥灶世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4、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5、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謹肢  


 

 


3、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些端午節的習俗吧~

端午節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棚叢閉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4、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歷端午節,「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准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裡去,這便是挑「端午擔」。

5、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鏈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端午飲食

1、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2、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鄭禪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4、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

賽龍舟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比如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龍神等等,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死後,人們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魚蝦啃食他的屍體,此後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就流傳下來了。

端午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起龍舟」後,還有采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來源。現在吃粽子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

✅3、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①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②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4、拜神祭祖

端午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最重要習俗之一,所以在端午節,不少人都會在家擺「各種水果、粽子」拜神祭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物槐喊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5、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①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②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罩野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以辟邪,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明喊。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演變而來。端午節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辟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6、喝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喝雄黃酒的由來,①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投江的時候,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②此外,還有著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的故事。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以上為部分端午節習俗的內容和來源傳說的分享,不知道有沒有你熟悉的習俗呢?

5、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6、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2009年,端午節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傳統節日。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端午節一直是我國全民避瘟驅邪、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節日,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下面我們來說幾個端午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懸鍾馗像

端午節是驅邪辟毒的節日。掛鍾馗像也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不僅是中國傳統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簡罩鎮宅聖君」,他還是一位驅疫大神。端午懸掛鍾馗像是相沿已久的民風習俗。

《清嘉錄》里記載:「五月,堂中掛鍾馗畫像一月,以祛邪魅。」因為農歷五月天氣濕熱多瘟疫,端午掛鍾馗一方面可以辟邪,另一方面是避瘟。明代萬曆、崇禎至清代康熙年間氣候異常,導致癘疫流行,家家戶戶懸掛鍾馗像,希望藉助鍾馗像達到驅疫的功效。

3、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裡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4、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帆液。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5、喝雄黃酒

最早知道這個習俗,還是因為三十年前的《新白娘子傳奇》。端午節這天,白素貞誤喝了許仙准備的雄黃酒,直接現出了原形,那時候就明白了,雄黃酒是蛇的剋星。

沒錯,端午時節天氣炎熱,容易滋生蚊蟲,蛇也經常出沒,對人的危害很大。而雄黃是一種中葯材,可以當作解毒劑、殺蟲劑。所以農歷五月初時,人們就把雄黃磨成粉,倒入白酒或黃酒中泡製,就成了雄黃酒。把雄黃酒撒在門窗、角落裡,或直接塗抹在身上,就可以驅趕攔轎鬧蛇蟲鼠蟻,保家人平安。

習俗因傳承而深入人心,這些習俗不僅豐富了端午的節日內涵,也表達了人們寄情言志、團圓孝親、強身健體的良好祝願。

7、端午節在家都是怎麼過的?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的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多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到戰國時代。比賽中,鼓聲急促,眾槳翻飛,刻成龍形的獨木舟你追我趕,不相上下 ,既是競渡游戲,亦是以祭神與樂人的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又一傳統習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狀不盡相同,花樣繁多。如包成牛角狀的叫角粽,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稱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棗的叫大棗粽……統稱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有用大黃米(粘黃小米)的,還有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3、懸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喝雄黃酒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房檐下,或懸於堂中。端午節前後是一年中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智慧的古人通過這些方式來達到驅邪避瘟的作用,為健康保駕護航,具有一定養生意義。

4、吃雞蛋、撞雞蛋

因為蛋形如心,民間相傳吃啥補啥,吃蛋生心,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最早主要是吃雞蛋,後來就每逢端午,都要煮上各種蛋,雞蛋、鴨蛋、鵝蛋。

5、掛五綵線、葫蘆、走馬芹、佩香囊

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會給小孩手腕、腳腕、脖子上戴五綵線,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綵線是用青、白、紅、黑、黃五色絲線編成,代表木、金、火、水、土,又象徵東、西、南、北、中,民間認為它蘊涵著五方神力的庇護,稱為「五彩龍、」「長命線」。

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吉祥平安。後來便不再僅僅用這五種顏色,只要是五種線,越新鮮越好,小孩子更喜歡。

8、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或 「端陽節」。端午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和風俗。那麼你們了解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隨我一起來看看吧。

1、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仿慶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

在農村有句諺語,叫「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所以每年的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過節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插艾葉和菖蒲,所以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把庭院打掃干凈,在門楣上插上艾葉、菖蒲,或懸掛在屋中,可以防蚊蟲、祛病辟邪。也用艾草、菖蒲、大蒜、榴花、龍船花等,製成香包,佩戴在身上,能驅除瘴氣。乾枯後艾草可以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癢,它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小夥伴們,現在你們家還有插艾草的習俗嗎?

3、食粽子

每年的端午節是大家賽龍舟,紀念屈原,吃粽子的日子。一般,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製成的食品,是漢族最傳統的慶祝端午節的食物之。粽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沉澱,其傳播范圍遠大。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

粽子是我國國內非常流行和傳統的食物,粽子的主要食材是糯米。多吃粽子可以模鋒有效的健胃消食、補中益氣。對於一些脾胃虛弱和消化不良的人具有很好的輔助治療和改善的作用。

4、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5、吃鴨蛋

據說端午節吃咸鴨蛋的習俗始於江南地區。 在這里,端午節午餐必須吃十二個紅旦大晌酒。 顧名思義,這是十二道紅色的菜餚。 江蘇高郵的咸鴨蛋因其鮮紅色的蛋黃而成為十二個紅色之一。 清源美《隨原食譜》誇高郵鴨蛋,高郵鹹蛋因此而出名。之後越來越多的地方沿襲「十二紅」的習俗,端午節期間也吃咸鴨蛋了,尤其是生活在江浙一帶的人,咸鴨蛋可以說是端午節必吃的食品。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5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哪些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吧。

9、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說到端午節,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吃粽子,不過除了吃粽子之外,我想到卻是楊柳的香味,想到甜醅子,想到戴香包,更想到了家鄉的端午節。我的家鄉廣東的端午節除了常見的習俗外,還有其他一些習俗的,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1、扒皇舟💝💝

深圳人將劃龍船稱為「扒龍舟」,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趙罡當時被元軍前截後追,從失守的宋都臨安(今杭州),經福建沿海倉皇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期間恰逢端午節,趙罡觀看了當地的龍舟比賽,一時興起洞賀,以護駕有功為名,御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扒龍舟從休閑娛樂活動,演變成競賽運動項目,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2、喝「午時茶」💝💝

廣東北部地區有在端午節喝「午時茶」的習俗。所謂「午時茶」,其實就是涼茶,也是葯。因民間講意頭、重口彩,認為「喝葯」不吉利,所以多講「喝茶」, 端午這一天喝的涼茶就是「午時茶」。

端午節前後,是百草生長茂密的季節,極為適宜采葯草。在廣東北部各地城鄉許多老人、婦女,上山採集如菖蒲、茵陳、木香、勾藤、檬槌草、綉花針、夾食茶等多種驅濕熱的草本植物,曬干備用。端午節當天中午封開當地人會帶上籮筐或麻袋,一蠢顫或家大小到野外採摘草葯,用草葯煮泡「午時茶」。當地人認為端午當天採摘的草葯功效最好,喝了「午時茶」能驅除穢氣,清熱解毒、防病治病。

💝💝3、吃艾糍💝💝

廣寧縣的端午節好比「衛生防疫節」,很多習俗都跟衛生息息相關,比方說與端州一樣,習慣將艾草、菖蒲懸於門戶。有的地方還喝蒲酒,把酒灑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蠍。廣寧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時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氣、避瘟疫,並認為端午節始源於「夏至」,因此廣寧民間素有「到五月節才收棉被」之說。

💝💝4、吃「灰水粽」💝💝

灰水粽是惠州一種傳統製法粽子,深受當地人喜愛。灰水粽是由一種名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灰做成灰水製成。用蚊驚製作灰水粽,當地有一個俗語:一升灰一升米。也就是說,一升蚊驚的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來製作灰水粽。要燒一升的蚊驚灰,約要30公斤的蚊驚。可以看出傳統灰水粽的製作還是比較繁瑣的。煮熟後的灰水粽的米粽顏色呈淡黃色,看起來非常誘人,韌勁十足,清香四溢,讓人愛不釋口。

💝💝5、曬「百日姜」💝💝

潮汕人過端午節還有曬「百日姜」的習慣,即將生薑洗凈,用細繩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頂上,讓其日曬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節取下,剛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風散寒。

「百日姜」製作的選材和過程也是很有講究的,生薑採掘來之後除了簡單的去除泥土之外,不能對生薑進行任何處理,用來帶伍曬姜的瓦片也最好是老房子的瓦片,不能用琉璃瓦,才能保證效果;此外,曬姜需在端午當天正午時披曬,把姜用麻繩綁結成串,披掛在房屋的瓦片之上,自晾曬開始至收獲時,人不可去觸碰,要保留姜最自然原始的氣息,以免沾染人氣。直至中秋節當天中午收獲,曬「百日姜」的工作才算真正完成。

這幾年,每當端午節到來之時,我總是會想到童年時過端午的情形。又是一年端午,我還是和村裡的大人小孩們一起折楊柳,跟親人們寒暄,聽他們講端午的故事,給家門上插上楊柳。節日里的甜醅,品一口,還是那麼的沁人心脾。楊柳送香,在美好的節日里,放下喧囂和紛擾,帶著對端午的情意,走在楊柳飄香的村莊小路,傾聽親人們的訴說,去感受佳節的溫馨和美好,透過那甜醅的香甜,去體會人間的美好。

10、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賽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二、端午食棕🌟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銷搏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三、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跡毀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四、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五、拜神姿斗備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一片艾葉,滲透情誼的芬芳;一條龍舟,搏出熱情的高漲;一個粽子,裹滿生活的蜜糖;最後祝您及家人:生活愉快,端午安康!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