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中秋節吃什麼
1、與中秋節有關的食物
1、月餅:月餅種類的特色,因地而異。蘇式月餅多是酥皮,油多糖重,鬆脆香酥。廣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不易破碎。京式月餅素油素餡,且多為硬皮。而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食之鬆脆滋潤。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套月月餅,專供饋贈之用。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縮小,一套月餅像個寶塔。而且每個月餅上都有不同的花樣,組成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
2、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3、螃蟹
秋天也是盛產螃蟹的季節,是很多喜愛海鮮的饕客嘗鮮的好時機。螃蟹性冷,吃螃蟹最好趁熱吃,並多沾些姜酒類食品,以去其寒。
4、蒓菜鱸魚燴
杭州的蒓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蒓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蒓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蒓菜成為思鄉的象徵。蒓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蒓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蒓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5、水鴨公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因此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
6、麥箭
山東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吃的一種應節食品。它先用白面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
7、芋艿
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8、田螺
在廣東許多地方,中秋節還會有吃螺螄的習慣。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而且螺肉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
2、台灣過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
自閩粵先民移民來台傳承至今數百年。近日,雖然還沒到中秋節的正日子,晚間已能不時遇見一群男女老少圍著爐子,烤起肉片、玉米、蘑菇等食材。據了解,各地超市應節推出了烤肉專櫃,生意十分紅火。
吃柚子也是閩台地區人民的中秋特色習俗。中秋恰逢柚子產季,吃完烤肉再品嘗解膩的柚子,似乎是再好不過的搭配。而柚子又有「佑子」的諧音,蘊意吉祥,歡慶佳節之餘,也討了個「彩頭」。
在台灣,買月餅也可以做慈善。島內的一些慈善組織與企業合作,吸收殘障人士做月餅,為他們增加收入。在超市裡,人們可以參加慈善組織舉辦的為殘障學生認捐月餅禮盒的活動,在傳統節日里傳遞一份可以溫暖更多人心的大愛。
(2)高雄中秋節吃什麼擴展資料: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後來歷法變動使用陰歷(夏歷),「秋分」這天在夏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
3、中秋節吃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3)高雄中秋節吃什麼擴展資料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月餅
4、中秋節習俗吃什麼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可謂是節日的必備禮品了。那麼除了吃月餅,你還知道中秋節應該吃什麼嗎?
1、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食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A是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吃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者手手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2、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桂花酒香甜醇厚,度數較低,不易飲醉,色澤美麗透明,一年四季皆可飲用,男女老少皆宜。常飲桂花酒對養顏美容、護膚很有幫助。古人認為桂花為百葯之長,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故在古代,桂花酒多為人們敬神祭祖的上品。中秋佳節,在一輪圓月之下,與家人共同品味桂花酒的醇厚美味,想想都令人神往呢!
3、吃團圓饃
中秋佳節,烙一個團圓饃,全家人分享,在外的遊子不能歸來,也要保留一份,直到歸家時吃到家鄉的味道。團圓饃,即陝西關中農家自製的大圓月餅,用精麥面做制三至五層的大圓餅,每層周圍雕塑著各式各樣的花朵。此餅看起來十分美觀,象徵著家庭大團圓。拜月時作為向月亮的獻禮,拜月後分而食之。一家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塊。合起來是一個大圓餅(團圓);分開時一人一塊,表示大團圓,全家人通力合作。
4、吃月餅
月餅象徵那一輪滿月,團圓美滿,又是合家分吃,是中秋節的必吃食品。古人把月餅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從唐朝開始。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季的瓜果為主。民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關於月餅的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意欲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無計傳遞消息。謀士劉伯溫便想出一條妙計。說今年會有冬瘟,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逃過一劫。大家紛紛買了月餅,回到家中,人們咬開薯宏月餅,發現裡面藏著首嫌一張號召大家起來反抗元朝統治者的條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5、台南地區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麻薯在中秋意味著什麼?
在台北過中秋,是要祭祖的。普通台灣人的家中都供有祖先。中秋節的時候,會在擺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擺上「三牲」和「三素」。所謂的「三牲」是指雞肉、豬肉和魚肉,所謂的「三素」是指三種水果,至於什麼水果倒沒有特別的界定。
在台灣農民中,過中秋時,則要祭拜土地公。此習俗是要感謝土地公保佑其有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在台灣南部,森林茂密,農民們在中秋之日,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閩南話中,月亮被稱為「月娘」或「月娘媽」。每逢中秋,台灣民眾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祈求闔家平安。祭月的活動男士可以參加,但拜月的活動男士就不能參加了。所以在台灣,「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鏈賣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跟祭祖先一樣,台灣人過中秋節也不能少了烤肉。每到中秋節的傍晚,家家戶戶就會拿出已經腌好的肉在自家的陽台或者庭院里開烤。中秋節當天,公園里到處都是來燒烤的人。台灣人認為烤肉活動的時間比較長,能大大促進親友間的情感交流。
每值中秋,台灣街市上都會賣一種用來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源於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段運姿如人形。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轉變成了「中秋」的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多樣:有武士形,商販形,還有剃頭師和裁縫師形等,其多樣化的造型豐富了兒童過中秋的情趣。
吃柚子也是閩台地區人民的中秋特色習俗。柚子有「佑子」的諧音,蘊意吉棚燃逗祥。柚子皮剝成花瓣一樣的形狀,好給小朋友做帽子。戴柚子帽是台灣的中秋習俗。在台灣,柚子又稱作文旦,小孩子喜歡以文旦作為裝飾戴在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