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端午節有什麼說法
1、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端午節的來歷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但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1)老家的端午節有什麼說法擴展資料
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制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綵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綵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2、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3、端午節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
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ー個大大的
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
裏蒸粽了。
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
朦朧的。而符里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
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
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么個大鐵鍋,
都張大著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
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端午節的時間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又名端陽節,俗稱
單五"。是古代(戰國未期)愛國詩人屈原殉難
日,後人為紀念他,把這天定為節日。與春
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
日。
端午節的家鄉習俗一
各家包食粽子;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
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緊
多。從餡料看,主要是棗粽;豆沙、火腿、蛋
黃等餡料的較少。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
盛行不衰。
端午節的家鄉習俗二
是插艾草,這是傳統習俗之一。艾草代表
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插在門口,可
使身體健康。端午節這天ー早,各家在大門
房門、廚房門、欄門及所有窗口的上端兩側和
床底下插放艾條,以防毒驅邪。
端午節家鄉習俗三
以雄黃酒酒室內外角落並塗擦小ル
手、足、耳、目、口鼻等處,以驅逐蛇、、
娛蚣、等毒蟲。
端午節的典故
1、屈原投江
屈原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
被削職流放出去。後來楚國亡了,屈原便於五月初
五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里
端午節的慶祝方式
1.吃粽子
吃粽子是全國各地共同的習俗,已經維持了好
幾百年。在古代,粽子也被稱為角黍,筒粽。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當時的
人們為了保護這位偉人的屍體,便包了很多粽
子放入河中,吸引魚蝦,自此之後便有了吃粽
子的習俗。
因為各地區的習俗和飲食習慣不同,所以各地
區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別,最早人們祭祖的時
候,往往會使用到牛角,所以一開始粽子的形
狀也和牛角非常相似。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
逐漸出現了正三角形或正四角形的粽子,粽葉
的材料也越來越豐富。
2.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它的由來
也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在屈原跳江之
後,楚國人不願看著這位偉人死去,便劃著船
去追趕,眾人爭先恐後,一直劃到了洞庭湖,
最終也沒能找到屈原的蹤跡。賽龍舟的習俗最
開始流行於南方,後來逐淅成為了全國性的習
俗。
4、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1、端午節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
2、戴艾葉
山西省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3、踏石
陝西省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4、買石首魚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5、出端午佬
四川省石柱縣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5、端午節你的家鄉有什麼傳統習俗?
端午節除了最常見的吃粽子,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傳統習俗,例如賽龍舟,掛艾草,戴香囊,系五彩繩,還有點雄黃酒,當然,這些只是我的家鄉習俗,坐標江西,不知道你的家鄉有什麼傳統習俗呢?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傳統習俗之一,聽說最早的時候,是因為楚國人不捨得屈原投江,他們劃船趕去相救,但他們最後並未尋得屈原的蹤跡,於是他們就決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這種習俗在吳、越、楚的時候極為盛行,並延續至今,不過現在的賽龍舟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民間的習俗活動了,也是一種體育競技項目。
二、掛艾草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見掛艾草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的活動,因為人們認為這些艾草可以驅蟲辟邪,保佑家人安康,以及帶來好運,這些艾草一般都是掛在大門兩側的。
三、戴香囊
戴香囊主要是兩個目的,一是為了避邪驅蚊,二是為了點綴好看。然後香囊裡面都是一些能醒神醒脾的中草葯物,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的,可以放心佩戴。
四、系五彩繩
五色是指『』青、紅、白、黑、黃「,在古代人們認為五色是吉祥色,而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大人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家孩子的手腕繫上五彩繩,據說這樣可以讓自家孩子免受那些壞東西的傷害,不過一定要記得哦,在孩子戴完之後,要把那根五彩繩扔到河裡,讓水沖走,這意寓著把壞運沖走。
五、點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葯材,據說可殺百毒,於是大人們會喝雄黃酒,但由於小孩不能喝酒,大人們就會把雄黃酒塗抹於孩子的腦門,以及手腳腕處,也能起到驅蟲避邪的作用,不過現在雄黃酒比較少見,人們會用黃酒來代替,以此增添節日氣氛。
最後我們就來說說最常見的吃粽子吧,粽子最早是用來祭祀的,據說是為了不讓河裡的那些魚蝦去吃屈原的身體,每到端午這天他們就會投大量的粽子到河裡,不過慢慢的,人們意識到了這種行為是浪費,便不再投粽子,而是自己吃,於是端午吃粽子也成了一種傳統習俗。
其實種種的習俗都不過是人們寄寓著美好願望的一個載體,是希望自己以及家人朋友們能夠幸福安康。
6、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吃粽子: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2、掛艾葉菖蒲: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4、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5、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重要的是全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6)老家的端午節有什麼說法擴展資料:
端午節風俗的起源故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7、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端午節民間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接下來我就詳細介紹5個端午節的習俗吧,一起來了解一下。
1、吃粽子粽子作為端午節的搭伏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啟侍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將疾病、災害鏟除。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在中國南方地區,每當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煎堆」就是糯米麻團,海南稱「珍袋」,廣西又稱「油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雖然現在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最早源自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炸食品的一種。廣東「煎堆」,為拳頭大小的油炸糯粉團,表面沾著一層芝麻,風味獨特,製作考究。它色澤金黃,外形渾圓卻中空,口感芳香酥脆,柔軟綿糯,有團圓甜蜜的寓意。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4、游百病游百病,為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知旁攜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了解哪些呢?
8、端午節,你的家鄉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我們家鄉的人都會吃粽子、煮雞蛋還有腌咸鴨蛋,這是最傳統的過節方法。其中包粽子最有講究,粽子葉要去採摘新鮮的蘆葦葉回家洗干凈,碼整齊一打一打並排放齊放鍋里,倒入清水大煮軟,待徹底涼透再放進涼水浸泡。
糯米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一個小時,浸泡完的幾個粽子葉疊在一起再輕微一折折成一個漏斗狀,將適量的糯米倒入粽子葉里,如果喜歡紅棗就加入紅棗,如果喜歡臘肉就加入臘肉,最後將粽子包好用繩子纏起來,我姥姥不用繩子直接就可以用粽子葉綁的緊緊的。
就希望粽子就包好了,但是我們家鄉一般不在端午節這天包粽子,我們會選擇提前幾天包好然後放進高壓鍋里蒸好等放涼了放入冰箱等端午節這天拿出來熱著吃。
家長的老人們每次一包粽子就會包許多然後分給子女食用,因為年輕人工作比較繁忙所以年輕人一般不會自己包粽子吃,多數都是家長包完了分給孩子們吃,所以包粽子不僅僅是端午節的習俗更是寄託著父母對子女的關愛。
當粽子辦好了以後會放在鍋里煮,這時放入幾個雞蛋和粽子一起煮等出鍋了,雞蛋就會充斥著粽子葉的香氣,濃香四溢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就可以一起出鍋了。
我們家長還有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傳統,就是用七種顏色的線編製成手鏈送給沒有上學的孩子,讓他們帶在手腕上目的為了驅邪治病,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沒有災難。
我們家鄉的傳統很普遍就是普羅大眾的過法但是雖然形式簡單但是節日里寄託著家裡人的愛,親情融化了一切生活中的苦難!
9、端午節的習俗及意義是什麼?
首先,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二、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三、佩香囊(帶荷包):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四、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五、手腳綁五色線:
用來裝飾,也是甘肅這邊對端午節的另一種寓意和和發展。
六、喝雄黃酒:
在端午節這天大人要喝雄黃酒,小孩子在這天也可以少少喝一點雄黃酒,意思是蛇蟲從此避而遠之,不敢近人。
其次,端午節的意義:
一、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這是端午節最原始的意義,也是端午節的開端和源頭。
二、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