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什麼活動素質拓展
1、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食粽、栓五色絲線、戴香包、放紙鳶、懸鍾馗像、飲雄黃酒、吃薄餅、吃煎堆等。
1、賽龍舟
賽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當天中的重頭戲中的重頭戲。在龍船競渡前,要先請龍進行祭神。祭過神後再安龍頭、龍尾,之後才能正式進行競渡及賽龍舟比賽正式開始。祭神實際上是表達了對來年的美好祝福,希望第二年可以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家裡平安無怪事,事事如意。
2、掛艾草與菖蒲
民間有一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掛艾」。端午節當天掛上艾草與菖蒲是這一天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鬼怪退讓。艾草和菖蒲產生的奇特香氣,可驅散沖蟻,凈化空氣,同時還具有殺蟲滅菌。所以在那個時候,古人就非常聰明的把艾草和菖蒲掛在家門口。
3、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是這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各種各樣的粽子,三角粽、小粽、大粽還有咸粽、甜粽、白粽等等。用菰葉包裹住上好的糯米,糯米裡面還包裹著板栗、紅豆、黃豆以及大紅豆還有肉,放上去蒸一會出鍋的時候簡直飄香四溢。每年的端午節,我家裡都會包粽子,各種各樣的粽子,簡直就是把粽子當飯吃。
4、栓五色絲線
絲線由青、紅、白、黑、黃五色構成,那個時候我們稱為吉祥五色線。把它系於臂上或者手腕上,那個我媽跟我說是用來驅邪的。帶的時候不可以折斷,不可以隨意丟棄,也不能把自己帶過的跟別人交換。然後在晚上洗澡的時候就可以把它取下來丟到河裡。
5、戴香包
那個時候我們的香包是村裡的一些老人給我們的並不是自己家裡製作的。端午節當天老人就會拿來幾個香包給我們帶上。我記得那種香包有一種很奇怪的味道,但是聞起來還是蠻香的,現在看來,應該是拿來驅蟲的,但是以前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帶,那我也要帶。現在我家裡面還有兩個香包,不過估計也已經達不到驅蚊的功效了,只是留在那裡做個紀念。
6、放紙鳶
放紙鳶散臘茄,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
7、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局銷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沖察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8、飲雄黃酒
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不宜提倡直接飲用。
9、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10、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2、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與菖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端午節是我國傳統佳節,歷史悠久,除了以上的主流活動以外,各個地區還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如跳鍾馗、拜神祭祖、洗草葯水等活動。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3、端午節游戲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游戲活動有以下幾種:
1、扒龍舟。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伍晌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岩橘御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2、紙鳶。紙鳶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3、端午節活動猜猜猜。這個游戲看老師的嘴型、表情、動作,猜出生詞,猜對有獎(書簽)。基礎好的同學猜對生詞粗岩後用該詞造一個句子,以增加難度。
4、端午節活動游戲點名。。每個學生一張生詞卡,卡上生詞為學生臨時名字,老師念「XX」,手持「XX」的學生就要高舉生詞卡,並大聲而准確地讀出來,其他學生跟讀一遍;若被點到名而沒有反應過來或是讀錯,則失去生詞卡,並罰讀三遍老師指定的生詞、短語或句子。
4、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一、賽龍舟
賽龍舟的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龍舟競渡」在戰國時代已有習俗,人們在急鼓聲中競渡,劃著刻有龍形的獨木舟,帶有半宗教半娛樂的性質。清乾隆年間,台灣開始流行賽龍舟,龍舟作為一項水上運動,並且隨著華人華僑遍布各地的文化帶入,也在國外吸引了眾多的龍舟愛好者,除了端午節紀念古人和慶祝節日之外,還起到了一定的溝通作用。
二、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艾草的莖和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蟲,凈化空氣,中醫上可入葯,獨特的艾灸也得益於此。總之,或早晨,或前一天,一些阿姨們都會樂於采一些回來,作為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端午食粽子
在中國,無論節日大小,吃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題,在端午節,粽子是最流行的食物和禮物,在北方可能過節吃餃子比較流行,但是端午節食粽子的習俗全國人民佔有的比例還是很高的,粽子的包法和食材的選擇有所不同,糯米是必不可少的,甜的紅豆粽,鹹的肉粽,江浙一帶還流行蛋黃粽,也有些白米粽,紅棗粽,果脯粽等等,很多年紀大一些的長輩們最擅長老式粽子了,也是口味最純正的,有很多年輕人過節回到家裡返程的時候,總要帶上一些家人親手包的粽子回去,或與人分享,或慢慢享用。
四、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裡面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是一種裝有香料、色彩鮮明或美觀的絲織物或粗布類縫制而成,佩香囊雖然是一種民俗,但是在中國古代卻是預防瘟疫的方法,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和家人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隨身佩戴,給孩子佩戴以求健康等。香囊的形狀也有扎口袋的形狀、菱形、圓形、花型等等樣式,在現代,香囊的裝飾功能占據了大部分的佩戴原因,人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裝上自己喜歡的香料,除了自己喜歡嗅其味之外,也可以遮蓋一些環境中的異味。
五、栓五色絲線
端午日,天氣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飾以五色絲線,符合五行之觀念,這也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延申,民俗中,人們在端午節給小孩兒手腕上帶上五色絲線,在端午過後的第一場雨時,將絲線扔到雨里,就會扔掉不好的事情,帶來一年的好運,並且五毒不侵。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因此,民間有些地方也有避五毒的習俗。
除了這些大部分人還在參與的活動之外,還有一些少部分人參與的活動,如放風箏、佩豆娘、花額、飲雄黃酒等等。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細微的、獨特的活動和民俗來紀念和慶祝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