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人們什麼的傳說
1、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哪些?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這個節日除了有三天的假期,還能吃到甜甜的粽子。在端午節這天還有很多習俗,比如賽龍舟、喝雄黃酒、放紙鳶以及采艾草,一些大人也會給我們講端午節的傳說。
在我小的時候,家裡的老人就喜歡給我講故事,什麼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還有吳剛伐月桂樹,我都聽得津津有味。
當然,我印象最深的傳說有三個,一個是春節講年獸的傳說,一個是中秋節關於嫦娥的傳說,還有一個就是端午節的傳說。
我記得有一次端午節的時候,我去村裡的一個爺爺家裡玩,他不僅給我拿了一個香甜的粽子,還給我講了一個端午節的傳說。
這個傳說和黃巢有關,爺爺說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黃巢,他和我們一樣都是農民出身,不過這個人很有想法,他為了反抗當時統治者的殘暴,於是就率領一群人造反了。
有一年五月份的時候,黃巢的軍隊進攻河南,他的軍隊打到了鄧州城下。為了方便進攻,黃巢騎馬來到城外查看地形,這時他看到很多的民眾急急忙忙的跑出城外。
其中有一個老奶奶牽著一個小孩子,手裡還抱著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黃巢感到很奇怪,就跑到老奶奶身邊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黃巢問道:大娘,你們匆匆忙忙是要去哪裡啊?大娘答到:我們聽說黃巢是個殺人如麻的壞蛋,馬上就要進攻鄧城了,現在男人們都去當兵了,我們這些老弱病殘要趕緊逃出去。
黃巢奇怪的問道:既然是逃命,為什麼讓小孩走著,卻抱著大一點的孩子呢?老人答道:手裡牽著的是她的孫子,但是懷里的是鄰居家的孩子,他們家只剩這一個孩子了,所以就算自己的孫子出了問題,也要保護好這個孩子。
黃巢聽完特別感動,他告訴這個老人黃巢的軍隊已經包圍鄧城了,還是趕快回去吧。回去之後,只需要把艾草和菖蒲掛在門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們了。
老人聽完有些懷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中,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剛好是端午,黃巢的軍隊攻進鄧城,只見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滿了艾草和菖蒲,黃巢看完果然遵守承諾沒有傷害一個人。
為了紀念這件事,所以每到端午的時候,很多人家門口都會掛上艾草和菖蒲,寓意著保護一家人的平安。
當然,除了這個故事,還有屈原投江的傳說,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所以我講一下掛艾草的傳說,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主要有屈原抱石投江自盡、伍子胥被陷害而死、孝女曹娥救父投江這三個。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端午節為紀念抱石投江自盡的愛國詩人——屈原。當秦國軍隊踏破楚國都城的時候,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選擇抱石投了汨羅江。百姓聽聞此事,紛紛劃船江上打撈屈原屍體,卻一無所獲。
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關於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3、端午節相關傳說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中非常重要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在印象中,端午節好像是一個紀念屈原的專屬節日,實際上端午節絕非屈原專享,這是一個經歷了數千年演變、南北文化不斷融合的盛大節日。
一、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最早出自於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以及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又被蛟龍所困,世人都為此事感到悲哀,所以每當到了此日就會投五色絲粽子到水中去,為的就是驅蛟龍。還有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的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搜尋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在打撈賢臣屈大夫的時候,喊念碧就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就盪舟在江河之上,在這之後才逐漸地發展成了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是相關的,這里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肯。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老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普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四、紀念台駘[tái dài]
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台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
當時台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台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台駘治水要早於大禹,台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高基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台駘)台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台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能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五、紀念介子推
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背著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起來。後來重耳發現此事,悔之莫及,親自到綿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來。誰知火燒了三日,介子推竟抱著大樹和母親被活活燒死。為了紀鄭舉念他,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在房檐上插上楊柳,人們把這種插在房檐上的楊柳稱為「招魂柳」。
古老的端午節,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和傳承下,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全民參與、活動多樣、內涵豐富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如今大家過端午節,傳承的是一種文化,延續的是民俗民風,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是紀念我們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