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掛五官什麼意思

端午節掛五官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6-18 10:24:38

1、端午節習俗中,為了避邪,家家戶戶都懸掛誰的畫像?

端午節習俗中,為了避邪,家家戶戶都懸掛誰的畫像?鍾馗。

1.在民間傳說中,鍾馗可以辟邪,所以端午節時人們經常在家裡懸掛鍾馗的塑像。而這個源頭就是和唐有關的。根據很多史書,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與之相關的故事。據說鍾馗雕像可以辟邪,嚇跑惡靈,保平安。沒有鍾馗,鍾馗的形象來源於李隆基的一個夢,裡面一個身材魁梧的大鬼幫自己吃了一個一直在害自己的小鬼,於是命人把畫像畫下來貼在門上,後來就流行到了家家戶戶。

2.據說鍾馗能在鎮宅驅邪,所以掛他的畫像,鍾馗其實應該沒有這個人。古鍾馗寫鍾馗或鍾馗,是古山東「椎」字的方言讀音。古人相信鍾馗能追鬼,所以晉宋人常以此為名。鍾馗其實是鍾馗或者鍾馗傳下來的。鍾馗的存在無疑給了百姓一些安心,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在家裡不用擔心鬼神,因為鍾馗掛像會默默保護他們。端午節掛鍾馗就像在家裡驅邪一樣,但歷史上並沒有鍾馗這個人,這都是因為伸椎。

3.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家家戶戶掛鍾敲鍾驅邪,求家人平安。鍾馗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鎮宅驅邪之神,冥界鬼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唯一全能的神,他要什麼就給什麼。鍾馗是初唐鍾南山的一位學者。他看起來很奇怪,但他聰明正直。他因其醜陋的外表而被皇帝拒絕。一氣之下,他撞到台階上死了。死後成為法官,從事捉鬼工作。春節時是門神,端午節時是五毒宗師。鍾馗因為相貌醜陋,被皇帝撤下了狀元的位置。一怒之下,他撞上樓梯,死了。和他一起參加考試的杜平,把他隆重安葬了。做了鍾馗的鬼王後,為了報答杜平生前的恩情,他親自帶領鬼王在除夕夜返鄉,並把妹妹許配給了杜平。這就是著名的「鍾馗娶妹」。「鍾馗娶妹」已成為繪畫、戲劇、電影等的重要題材。,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2、端午節的習俗胸前掛什麼

端午節佩戴習俗及寓意:
1、戴香包
小孩佩戴香包,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用含有多種香味的葯用植物做成的香包也可以預防疾病。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2、戴「艾虎」
根據晉代《風土志》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把具有防蟲害功效的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或用彩布剪出一個虎形,然後再用艾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稱為「艾虎」。
3、戴虎頭帽
 人們在自然力和自然現象面前軟弱無力,對疾病不了解,認為是妖魔鬼怪在作祟,為了驅魔辟邪,就用虎頭帽、老虎衣的「虎」來抵抗無形的魔。《風俗通義·禮典》上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在傳統觀念里,虎被當作一種瑞獸,可以鎮邪、驅邪,所以民間流行戴虎頭帽、穿老虎衣來躲避五月之邪。
4、戴五毒兜
五毒兜是指綉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種毒蟲圖案的肚兜,多為純紅色棉布底料、彩色綉線手工綉制,取五毒不侵、健康平安之意。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6、戴五彩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3、端午節為何要懸掛鍾馗像?真的有鍾馗這個人嗎?

端午節要懸掛鍾馗像是為了辟邪,是真的沒有鍾馗這個人。

01.  掛鍾馗像的原因

在民間傳說中,鍾馗是可以驅鬼辟邪,所以人們常常在端午節的時候在家中懸掛鍾馗像而這一來源是與唐明皇有關。根據不少歷史書籍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與之有關的故事。

唐明皇受瘧疾鬼的影響,醫生們用盡了許許多多的方法都無法讓唐明皇痊癒。一次晚上,唐明皇做了一個很神奇的夢,夢中看見了兩個不同的鬼。其中小鬼就是影響自己的瘧疾鬼,大鬼就是鍾馗。鍾馗很快便把小鬼抓起來了,並把自己的身份告訴了唐明皇。唐明皇夢醒後,折磨他許久的病莫名其妙就好了,他認為與夢中的鍾馗有關。於是,他把自己看到鍾馗的樣子告訴了吳道子,讓吳道子畫出來,並讓家家戶戶都張貼鍾馗的畫像。這樣一來,就不會再有鬼去騷擾百姓了。久而久之,人們就形成了,要在端午節掛鍾馗像的傳統。

02.  沒有鍾馗這個人

鍾馗又被稱為是鍾葵,這在我們民間的方言中,被認為是椎字的發音。而你若仔細看不少鍾馗的畫像,都會發現鍾馗手中無一不拿著一個椎子,這個椎子就是鍾馗降妖除魔的法寶。由此更是可以推測出來,鍾馗其實就是由椎子引申出來的,並不是真的在現實世界有這個人。但是鍾馗的存在,無疑是給了百姓一定的安心,讓百姓能夠自由生活,不用再擔心家中會有鬼神作怪,因為懸掛的鍾馗像會在默默之中保護著他們。

綜上所述,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是為了家中驅鬼辟邪,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鍾馗這個人,這都是源於引申椎子。

4、為什麼端午節門上要掛「看門猴」?

掛布猴,布猴民間有「看門猴」之說,是北方端午的傳統習俗,布猴手拿苕把,寓意為將一切瘟神,妖魔及不祥之物全部掃地出門。

除此之外別的地方還有掛五綵線,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後來五綵線也叫五穀線,象徵著五穀豐登。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繩剪掉,扔在雨中順水漂流,這樣就能為孩子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也是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小粽子,除了應景之外,小粽子也有長輩對孩子的祝福在裡面,包粽子的「包」通「保」,有「保護」「保佑」的寓意在其中,也是對孩子平平安安健康成長的祈願。

(4)端午節掛五官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習俗

1、點雄黃酒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而且雄黃酒有殺菌驅蟲以及解五毒的效果,端午節當天家裡年長的長輩給未成年的子孫頭上、耳鼻處、手足心處等塗抹一些雄黃酒可以消毒防蟲,驅蚊等效果。

2、佩香囊

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家裡父母都會綉上一些香囊,裡面塞上艾葉,驅蚊辟邪、遠離瘟疫。

3、掛艾草

門兩邊掛上艾草,可以消除疾病,去除家裡的晦氣,尤其是艾草可以煮雞蛋、或者是燃燒了之後放在床底下達到驅蚊的一個效果。

5、端午節這個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端午節的起源和形成,不是某一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發生的偶然產物,而是民族文化素質在民俗心態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具體地說是對華夏人文初祖伏彝氏創造的太極八卦學字文化----河圖洛書中的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和55的俗化紀念。陰歷五月初五,當作天乾地支記歲記日月時辰的數字和陰陽合和的極端是子來經念。中國發俗諺語中說:「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薩;五月五,過端午;六月六,曬絲綢;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陽;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數陽九,十二月臘八年到頭。」幾乎每個月都有節,都是數字重復。中國人的數字觀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為十是陰陽運行規律。因此,伏彝文化的數學科學,成就了中國的干支記歲。黃帝時代創造的中國歷書,成為世界科學的第一個驕子。歷書與同時期的《黃帝內經》都運用陰陽五行的辨證法將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巨大的系統,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論休系。由此,我們偉大的祖先對「五」這個數字有著一種特殊的親近感和神秘感。於是,人類誕生時「五五」這個數字就伴隨而來:人的一手五指,「五五」互動向自然索取;一足五趾,二五互換行立於天地間;生化的五官、五臟等等的「五」,給人的是先天的自然和諧。所以面對五月五日這個歲月數字,華夏子孫與生俱來在不自覺間便把遠古文化的根子帶了出來,五月端午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也有說法,說是為了紀念人類始祖女媧,「媧」與「娃」同音,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請「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中國人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次深刻的教訓。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娃娃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紀念女媧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六,紀念女媧說。在甘肅慶陽地區過一直保留著濃厚的端午節習俗。這一天是女人耍線,打扮娃娃的節日,所以被說成是娃娃節或女娃節。娃娃背上一個刺綉的大青哇,或背上一盤蛇。再配上五毒,頭戴虎頭帽,足登虎頭鞋,肓上點綴雙虎,胸前戴著裝草葯的香包,樣式五花八門(這些後面統稱為慶陽香包)。手腕、腳腕拴上五色綵線搓成的花花繩,都是從女人手裡做出來的。這種節俗傳承起源於何時何代,無法也無資料考證,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傳(慶陽香包在0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將這些民間口頭語言及娃娃的佩戴與歷史上的一些東鱗西爪的記載相印證,就不難發現它與華夏人文一脈相承的脈絡關系。「娃」與「媧」同音,「女娃」也與「女媧」同音,民間俗話說的端午節是娃娃節,女娃節即為女媧節。由此推測,發生在華夏發祥地慶陽地區的端午習俗,應是當地人對人類孩提歲月的追思和紀念,是紀念女媧的,屬母愛的一種傳遞方式。母愛與童稚關系的潛在性,對一代對一代人產生著神秘召喚,積淀成一種民俗意識。它的起源年氏已經很久遠了,遠到比目前考證的時代更要古遠。這就是端午的源頭,它為後來「五字打頭」的中國大文化系統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成為華夏後人對自然起源的思維框架。

http://ke.baidu.com/view/2567.html?wtp=tt

具體的可以在這里看,不過最近聽說這個習俗讓韓國「注冊」去了,這個將不是中國的傳統了.....

6、端午節寓意著什麼意思

端午節寓意如下:
1、祈福平安。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草葯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直到今天我們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依舊沒有降低過,甚至將其設立為法定節假日。
2、驅邪消災。端午節有一項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驅邪消災。所以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掛艾草、掛菖蒲、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點艾條、黛蒼術、曬百日姜、掛黃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繩、佩豆娘、貼五毒圖、掛鍾馗像、喝雄黃酒等等,以此來化解災劫、驅散蟲蟻。
3、自然崇拜。端午節也有著自然崇拜的寓意,這與端午節最初的來源有關。早在上古時候起,人們就對自然充滿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要祭祀龍圖騰和自然,所以民間有著賽龍舟的習俗,直到今天賽龍舟依舊是端午節最主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7、端午節抹在臉上的,叫什麼

端午節抹在臉上的,叫雄黃酒

在古代,五月被稱為「惡月」、「毒月」、「修善月」,因為是惡月,人們怕有觸犯,禁忌就多,端午節的生活,就因惡月而產生它的一些內容和形式。
南齊人宗測,祖籍南陽,世居荊州,不樂功名,政府屢次徵辟而不就,移居廬山,周遊衡山等地,他的游歷含有隱居性質,此外也是上山采葯,自雲到廬山的原因是:「少有狂疾,尋山采葯,遠來至此。」而在這里的衣食是,「量腹而進松術,度形而衣薜蘿」(《梁書》卷五十四《宗測傳》)。看來他是懂得中草葯的人。
據記載,宗測在五月初五日雞還沒有報曉的時候出發,採摘像人的形狀的艾,回來治成艾絨,用以治病,很有療效。宗測的用艾治病,反映當時人已認識到艾的葯物性質。端午這一天,荊楚地方的人采艾,編織成人形,懸掛在家門口,祈禱消除毒災(《荊楚歲時記譯注》)。自此,形成人們於端午節在大門上掛艾人的風俗。
南朝時端午日,人們競相採集各種草葯,南宋人也是「采百草或修制葯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勝錄》卷三)。自采草葯,到明清時代在大城市發展為葯鋪施葯,即在端午日,居民到葯店要應節的消毒葯品,如雄黃、芷術等。順便說一句,直到20世紀上半葉有的鎮的葯店仍在端午節施捨雄黃荷包。因為城居之人采葯不便,故有這種變相的形式。采葯是為應用,端午就喝菖蒲、雄黃泡的酒,並把這種酒塗在兒童臉上,劃上王字,以求辟毒、辟邪。
南朝人過五月節,要在手臂上系著五色絲織物,叫做「辟兵」,大約是祈求不發生戰爭,從而不產生瘟疫,以免病害。這是當時南北朝混戰時期人們極易產生的精神寄託。到宋代出現各種百索,有綵線的,有珠子的,給兒童系在頭上。明清時衍化為香袋,內裝香料,做成各種形狀,年輕的婦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葯用價值,又有美觀作用。
南朝人要搞劃船競賽,這個風氣歷代延續不輟。越到後世,龍舟競賽更成為節日的大項目,節日的標志。在明代,南京競渡搞得最熱鬧,福建規模也大。這些地方的大江大河中競技,一船可坐十人,大的到二十人,擊鼓劃船,一會兒幾里地下去了(張瀚《松窗夢語》卷七)。
端午節流行的飾物、用物、食物、玩物,從南朝至清代,在總的方面變化不大,表明它的傳承性。這種傳統節日形成一個民族文化的特點,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