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產產品贈送他人可以稅前扣除嗎
1、為什麼贈送商品的成本不允許所得稅前扣除?
通常類似公司的行為可以歸為實物折扣。但在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規定的折扣主要是指價格折扣,而對於實物折扣按規定是要視為無償贈送,在流轉稅方面要視同銷售處理。而且此類捐贈不屬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在所得稅方面不允許稅前扣除相關成本。所以按單位的操作模式,稅務機關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而按照稅法規定可以扣減的折扣是價格折扣,如果單位能將贈送實物的政策轉化為價格折扣,即在公布政策時和實際銷售開票時,將所謂的贈送產品折算成價格折扣,並在同一張發票上載明數量金額和折扣,這樣通常就不會產生認識分歧。
另外,《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折扣折讓行為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6]1279號)規定:「納稅人銷售貨物並向購買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後,由於購貨方在一定時期內累計購買貨物達到一定數量,或者由於市場價格下降等原因,銷貨方給予購貨方相應的價格優惠或補償等折扣、折讓行為,銷貨方可按現行《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的有關規定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你單位有類似情況發生時也可以按照該函精神辦理。
2、關於自產的產品對外捐贈的會計處理問題
自己做分錄的時候是否公益對分錄影響是無區別的。自產的產品對外捐贈,視同銷售。
比如成本是80,市場價100.應該交的增值稅是100*0.17=17
分錄:
借:營業外支出 97
貸:存貨 8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17
等到交企業所得稅的時候,是否公益就有區別了。在填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單子的時候,在視同銷售收入里填寫117,視同銷售成本97。接下來,如果非公益捐贈,就視同銷售利潤交稅,如果是公益捐贈,則視同銷售成本在利潤總額12%以內是不交稅的,超過12%的部分就需要交企業所得稅了。
(2)自產產品贈送他人可以稅前扣除嗎擴展資料:
按照新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所得稅法》有關規定,企業對外捐贈資產,包括捐贈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應按正常會計處理要求核算,待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再按計算的會計利潤根據稅法要求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企業所得稅。企業對外捐贈資產分為捐贈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兩種情況。不論企業對外捐贈何種形式的資產,一律作為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賬戶。
借:營業外支出—— —對外捐贈 1070000
貸:庫存商品 900000
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000
捐贈外購材料企業捐贈外購材料的會計處理與捐贈自產商品的會計處理最大不同就在於增值稅的處理。企業捐贈外購材料屬於改變材料用途,外購材料的增值稅不得抵扣,應將原已計入進項稅額的增值稅通過「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賬戶和材料成本一並轉入「營業外支出」賬戶。
例1 2008年度,甲公司將材料一批通過非營利組織捐贈給災區,材料實際成本50萬元,同類材料在公開市場的不含稅售價50萬元,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另外,甲公司還以支票一張,直接捐款給某村小學5萬元。有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 —對外捐贈 635000
貸:原材料 500000
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85000
銀行存款 50000
捐贈固定資產等非流動資產企業對外捐贈屬於增值稅生產型轉為消費型後購進的固定資產,應注意在捐贈時按公允價值計算其增值稅。按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增值稅銷項稅額之和計入「營業外支出」賬戶。
例2 2008年度,乙公司通過慈善總會向災區捐贈設備一台,原值30萬元,累計折舊5萬元,公允價值30萬元,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有關分錄如下:1。注銷固定資產:借:固定資產清理250000累計折舊 50000貸:固定資產3000002。捐贈固定資產:
借:營業外支出—— —對外捐贈 301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250000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1000
3、公司將自產的產品作為福利贈送給員工,需要確認銷項稅的,對應的進項稅可以抵扣嗎?
你好,將自產的產品贈送給員工,視同銷售,對應的進項稅是可以抵扣的。
4、為什麼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或單位不是視同銷售作為收入?
一、無償贈送他人納稅人沒有收益,只按成本結轉營業外支出就可以了,而對外投資納稅人是有回報的,得到了對方的股權,所以要按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再結轉相應的成本,這樣就會有一個銷售毛利。但是稅法規定要視同收入。
二、視同銷售,是為了防止公司少繳稅金。這種規定只強調稅務的問題,所以一般不會強調公司帳面是否確認收入,所以帳面把應交稅金和轉出的庫存商品統統放在相關科目(無償捐贈在營業外支出),一般不單獨確認收入。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
貸:存貨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三、另外還要注意的是:
1、在所得稅納稅調整中,對外捐贈如果不符合允許稅前扣除的條款,則還需要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2、如果捐贈的是消費稅納稅產品,則應交稅金中還要增加應交的消費稅。
(4)自產產品贈送他人可以稅前扣除嗎擴展資料:
對視同銷售行為進行正確披露,對「收入」的正確理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近日,財政部在2006年2月頒布了新《企業會計准則》,其中《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第2條,對收入則界定為: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其根本點是: 收入的本質是企業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其通常表現為新增資產的取得或原有負債的消失。而這種流入,不一定是以現金的形式。
如果有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就牽涉到該種利益是從外部流入的才可,該種行為體現的應該是企業與外部的關系。如果行為體現的是企業自己內部的關系,則談不上有「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視同銷售行為屬於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業務,從表面上看,大多沒有發生直接的現金流入,但並不等於它們不包含有「經濟利益的流入」的本質,只是這個過程復雜一些而已。
5、為什麼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也視同銷售?
視同銷售,是為了防止公司少繳稅金。原因可以見樓上的回答。
我想說說會計分錄。
這種規定只強調稅務的問題,所以一般不會強調公司帳面是否確認收入,所以帳面把應交稅金和轉出的庫存商品統統放在相關科目(無償捐贈在營業外支出),一般不單獨確認收入。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
貸:存貨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
1、在所得稅納稅調整中,對外捐贈如果不符合允許稅前扣除的條款,則還需要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2、如果捐贈的是消費稅納稅產品,則應交稅金中還要增加應交的消費稅。
6、贈送產品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如何計算
一、贈送給正常購買本企業產品的客戶
將自製產品贈送給正常購買本企業產品的客戶(包括單位客戶和個人客戶,下同),此情況一般都是按照各客戶購買產品數量的多少,或按照客戶購買數量劃分的等級高低分別贈送一定比例或相應數量的產品,很明顯,該情況是甲公司以客戶購買其產品為前提,對客戶已購買本公司產品行為的一種饒讓或獎勵,本質上屬於甲公司為促銷產品採取的商業折扣行為,不屬於贈送行為,因此,不需要考慮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的問題。但是,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折扣額抵減增值稅應稅銷售額問題通知》(國稅函[2010]56號)的規定,納稅人採取折扣方式銷售貨物,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分別註明是指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的"金額"欄分別註明的,可按折扣後的銷售額徵收增值稅。未在同一張發票"金額"欄註明折扣額,或僅在發票的"備注"欄註明折扣額的,折扣額不得從銷售額中減除。因此,企業的折扣銷售行為,銷售額和折扣額必須在同一張發票上"金額"欄分別註明的,可以按照折扣後的銷售凈額計算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如果企業將折扣另開發票,或僅在發票的"備注"欄註明折扣額,則不論財務上如何處理,均不能從銷售額中減除折扣額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由此可見,此情況下對客戶"贈送"的產品必須符合稅法對折扣方式銷售貨物的相關規定,即一方面應符合國稅函[2010]56號文對發票開具的規定,另一方面,《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確認企業所得稅收入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75號)規定:"商品銷售涉及商業折扣的,應當按照扣除商業折扣後的金額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
然而,由於甲公司作為計算"贈送"基數的銷售收入的相關銷售行為在發生"贈送"行為前已經完成,且已全額對外開具銷售發票(很可能分次開具了多張銷售發票),所以,甲公司對本次"贈送"行為已無法在此前已經對外開具的同一張銷售發票上註明折扣額,此給執行稅法"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分別註明"的規定帶來困難。為此,筆者認為,甲公司可以將"贈送"食品的金額及折扣額在以後開具給相關單位的銷售發票上同時註明,即在以後開具給相關單位的銷售發票上先全額加上"贈送"食品的數量和金額,然後再將"贈送"食品的金額作為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的"金額"欄減去(實際還是此筆銷售發票的原銷售額),由此達到符合稅法"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分別註明"的要求。
但必須注意的是,由於甲公司作為計算"贈送"基數的銷售收入在發生"贈送"行為前已全額在賬面反映,所以,在對"贈送"食品按照折扣銷售行為進行會計處理時,不僅不需要再增加銷售收入,而且也無需扣除商業折扣額,僅需直接將贈送產品成本(即折扣額)作為銷售成本結轉,甲公司需在發生"贈送"行為開具紅字發票的當月末,在結轉當月銷售產品成本時加上贈送產品的15萬元成本一並結轉,應做如下會計處理:
借:主營業務成本 15萬元
貸:庫存商品 15萬元
這樣處理後,甲公司因增加銷售成本而減少會計利潤15萬元,並進而減少當期應納稅所得額15萬元,最終達到15萬元折扣額在稅前扣除的目的。
二、贈送給購買本公司產品客戶單位的個人
實際上,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將自產產品贈送給客戶單位個人的情況較多,如通過舉辦的各類促銷活動將自己生產的食品贈送給客戶單位的管理人員、業務人員及其他相關個人,從會計處理的要求來看,盡管甲公司賬面上應將相關產品成本直接作為業務招待費計入管理費用,不作銷售核算,但對於此類情形,需分別考慮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的問題,並由此產生相應的會計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財政部令2011年第65號)第四條第八款"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其他單位或者個人"需視同銷售的規定,甲公司對用於贈送的這15萬元產品在增值稅方面應視同銷售,並按照正常銷售價格20萬元計算繳納增值稅,需計繳的增值稅為20×17%=3.4萬元。但必須注意的是,此情況下,甲公司為生產該批產品相應的增值稅進項稅可以正常抵扣,如果相關進項稅已正常抵扣,則甲公司僅需做計繳3.4萬元增值稅銷項稅的會計處理,即僅需做"借: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3.4萬元,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萬元"的會計處理。
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12號,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於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的規定,甲公司在對贈送行為進行會計處理"借: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15萬元,貸:庫存商品15萬元"的同時,還必須進行相應的所得稅處理,即應對贈送行為作視同銷售的涉稅處理,但甲公司僅需在計繳企業所得稅時調增計稅所得額5萬元(20-15),無需作調增業務收入的會計處理。
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甲公司在此情況下可以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的問題合並作如下兩筆會計處理:
1.借: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 23.4萬元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萬元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萬元
2.借:主營業務成本 15萬元
貸:庫存商品 15萬元
可能有同仁認為,所得稅視同銷售僅是對涉稅處理的要求,會計上無需作銷售處理,因而不同意上述會計處理,特別是不同意其中的:"借: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20萬元,貸:主營業務收入20萬元",但筆者認為,盡管視同銷售是稅法規定的要求,但進行上述會計處理可以起到維護企業自身合法利益,防範相關涉稅風險的好處。
在日常實務中,一些企業往往直接以對外贈送產品的成本額作為業務招待費的實際發生額(如本案例中的15萬元),且以此計算實際可以稅前扣除的業務招待費並進行納稅調整,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在進行了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的會計處理後,計入費用的不含稅計稅成本已由15萬元變為20萬元,含稅成本則變為23.4萬元(20+20×17%),由於業務招待費的進項稅不可以抵扣,所以,其實際計稅成本應該是包含未扣除進項稅的全部金額23.4萬元,即上述會計分錄中計入管理費用的23.4萬元,既不是15萬元,也不是20萬元。
由此可見,如果甲公司作了上述會計處理,不僅是為了遵循稅法對增值稅和所得稅視同銷售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方便、清晰和准確計算相關費用計稅成本和稅前扣除總額的需要(下面"三、贈送給不確定對象"也存在類似問題,不再重復),但其缺陷是不符合會計准則及會計制度對此無需做銷售收入的原則。
三、贈送給不確定對象
凡是贈送給不確定的對象,如在產品促銷展銷會或產品新聞發布會上贈送給受邀與會的各類客戶、個人,或光臨商場展廳的其他不特定的流動顧客,由於這些情況下贈送的對象包括現有客戶、潛在客戶,甚至可能僅是對本公司贈送產品感興趣的流動顧客或人員,總之,贈送對象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贈送產品的目的僅是為了宣傳、推銷本企業產品的需要,此類情形下的贈送行為其本質應屬於業務宣傳性質,所以,發生的費用應屬於業務宣傳費的列支范圍。
從會計處理的角度講,盡管甲公司賬面上應將贈送的相關產品成本直接作為業務宣傳費計入銷售費用,無需作銷售核算,但是,對於此類情形,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同樣需分別考慮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的問題,所以,甲公司對用於贈送的這15萬元產品應視同銷售20萬元,計繳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甲公司應做如下會計處理:
1.增值稅視同銷售:
借:銷售費用-業務宣傳費 3.4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萬元
2.所得稅視同銷售:
借:銷售費用-業務宣傳費 15萬元
貸:庫存商品 15萬元
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甲公司在此情況下可以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的問題一並作如下兩筆會計處理:
1.借:銷售費用-業務宣傳費 23.4萬元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萬元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萬元
2.借:銷售費用-業務宣傳費 15萬元
貸:庫存商品 15萬元
然而,很可能有人認為,由於業務宣傳費可以全額稅前扣除,此情形下所得稅視同增加的銷售額與列入費用全額稅前扣除的金額完全一致,最終調整的結果對計稅所得額沒有影響,所以,此情況下可不進行所得稅視同銷售的納稅調整。事實上,從上述會計分錄可以看出,在單獨考慮所得稅視同銷售的情況下,其視同銷售的銷售額與列入銷售費用全額稅前扣除的金額雖同為20萬元,也確實似乎可以不做所得稅視同銷售的稅務處理,但是,由於《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執行中若干稅務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02號)第一條明確規定:"企業在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費用扣除限額時,其銷售(營業)收入額應包括《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視同銷售(營業)收入額。" 所以,在甲公司對贈送產品進行所得稅視同銷售的納稅調整後,其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費用扣除限額的收入總額基數應加上20萬元。很顯然,做了上述會計分錄後,不僅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費用扣除限額的收入總額基數要增加20萬元,而不是增加15萬元,同時也避免了遺忘將20萬元作為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扣除限額基數的可能性,從而使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影響。
但還需特別提醒的是,由於在規定范圍(比例)內的業務宣傳費可以全額稅前扣除,超比例部分最多產生時間性差異,所以,稅務機關對將自產產品用於業務宣傳並作為業務宣傳費支出的確認非常嚴格,因此,企業必須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能夠證明業務宣傳活動確實已經發生的充分證據,不僅要提供業務宣傳的計劃安排、實施過程及實施結果的相關報告,而且還要能夠提供整個業務活動實施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資料和證據,以便讓稅務機關有充分理由相信贈送產品確實屬於業務宣傳而不是業務招待。
7、贈送要交稅嗎
法律分析:贈與財產要交稅。親屬之間發生財產的贈與時,根據情況不同,所交納的稅款也是不同的。在現行的規定中,對於財產轉讓的稅收規定還不是很明確。大家在贈與時最好通過公證處進行公證,使贈與行為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對於個人無償贈與不動產行為,稅務機關對受贈人將全額徵收契稅,並在納稅人的契稅和印花稅完稅憑證上加蓋「個人無償贈與」印章。為防止房屋雙方利用假贈與行為,偷逃贈與環節和將受贈房屋對外銷售環節的營業稅(增值稅),將無償贈與行為區分為一般贈與行為(包括繼承、遺囑、離婚、贍養關系、直系親屬等)和其他無償贈與行為兩類。稅務總局要求,納稅人在辦理無償贈與減免稅手續時,必須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填寫《個人無償贈與不動產登記表》並作出無償贈與聲明,稅務機關審核通過後方可辦理無償贈與減免稅手續。稅務總局明確,受贈人取得贈與人無償贈與的不動產後,再次轉讓該項不動產的,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以財產轉讓收入減除受贈、轉讓住房過程中繳納的稅金及有關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適用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第四條 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其他單位或者個人,視同銷售貨物。
《企業所得稅法》 第九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而無償贈送給非公益性社會組織和非政府相關部門的支出,不允許在稅前扣除。
8、將自產電視機無償贈送他人徵收增值稅嗎
自產貨物無償贈送他人是要徵收增值稅的。
無償贈送應按《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單位或個體經營者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的行為,視同銷售貨物,是要徵收增值稅的。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
9、為什麼贈送商品的成本不允許所得稅前扣除?
通常類似公司的行為可以歸為實物折扣。但在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規定的折扣主要是指價格折扣,而對於實物折扣按規定是要視為無償贈送,在流轉稅方面要視同銷售處理。而且此類捐贈不屬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在所得稅方面不允許稅前扣除相關成本。所以按單位的操作模式,稅務機關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而按照稅法規定可以扣減的折扣是價格折扣,如果單位能將贈送實物的政策轉化為價格折扣,即在公布政策時和實際銷售開票時,將所謂的贈送產品折算成價格折扣,並在同一張發票上載明數量金額和折扣,這樣通常就不會產生認識分歧。
另外,《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折扣折讓行為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6]1279號)規定:「納稅人銷售貨物並向購買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後,由於購貨方在一定時期內累計購買貨物達到一定數量,或者由於市場價格下降等原因,銷貨方給予購貨方相應的價格優惠或補償等折扣、折讓行為,銷貨方可按現行《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的有關規定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你單位有類似情況發生時也可以按照該函精神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