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中醫教材贈送
1、准備自學中醫了,請推薦幾本教材?
呵呵,你好,朋友,先稱贊你的精神和素質。我仔細為你說下吧,這個想法是一定要大鼓勵的,因為於人於自己都大有好處的,學成了也別忘了永遠無償給人看病,幫人的忙。
你上面說的三本書先不要看,因為入不了門的。你可以先看下面三本,逐漸從外圍深入:
1,秦伯未:中醫入門
2,劉力紅:思考中醫
3,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這些書適合沒任何基礎的人看,是深入淺出的,很深又很淺,其他各種好的書籍,你來我們古中醫扶陽正脈的帖吧看吧,好的書我不斷在介紹。同時裡面有個帖子是專門介紹入門要看的精深的書的,你可以做參考,地址是:http://tieba.baidu.com/f?kw=%B9%C5%D6%D0%D2%BD%B7%F6%D1%F4%D5%FD%C2%F6%CD%C5%B6%D3%CB%F9%D3%D0%D7%CA%C1%CF%B5%C4%C9%CF%B4%AB%BC%B0%CC%D6%C2%DB%B4%A6
再會,好運。
2、中醫教材一共有多少版,各版本有什麼特點?哪版最好?
中醫教材中第五版最好,一共有十版本,特點就是業界大家比較認同,上海科技出版社的5版教材,也是不少中醫院校考研指定用書。
中醫理論,裡面的內容都在不斷的革新中,有些經過研究和臨床實踐檢驗,都有了更新,如果是考試和臨床運用的話,不更新是不行的,就容易出錯,起碼在考試答題的時候,不符合新版內容的那肯定就算錯的啦,有人說五版的好。
你可以對比一下就知道了,裡面中規中矩,沒有發揮,但是也有錯字漏字,所以最好多個版本互參。不同的版本都會涉及到,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是經常考的要點,也就是說五版教材沒有,而七版教材有的可能考,同理,七版教材沒有。
而五版教材有的也可能考。以前大多注重五版,不過現在逐漸向七版傾斜。中基最好看看五版教材,好像是上海科技出的,現在都很少找到了。我用的我們學校圖書館的,一共也不到十本。然後別的可以用自己學著的,都差不太多。
五版中醫教材目前很難買了,是建國以來最經典的中醫專業教材。看書我還是覺得實體的好。第5版是1983年出版的,距今已經近40年了。40年來,醫療條件、診療水平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學習40年前的知識,很難滿足現在的臨床需要。
一般認為,中醫知識更新非常慢,一兩千年也變化不大。所以,有的人覺得學什麼時候的中醫書都差不多,而且是越古老越好。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遇秋認為,如果本身有一定的中醫基礎,有一定的規范化知識。
3、誰能給我推薦一套學中醫的教材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的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 還有中醫科普類的 像思考中醫啊 什麼的很多 新華書店 當當網都有賣的
4、我想學中醫按摩推拿,有啥書籍推薦?
學習推拿如果沒有中醫基礎,還是學學保健推拿類的,如果是從事小兒疾病的推拿治療,最好是先學習下中醫的基本理論,可以先學習下李德修的三字經流派,穴位少,操作簡單,在實踐中不斷的體會、理解,在真的取得療效時對理論會有更好的把握。其實推拿作為一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理論與實踐,這都需要想從事這門專業的人要有一定的定力,受得了孤獨寂寞,不能急功近利,療效才是這門技藝傳承的動力。從小兒推拿方面小探討下,歡迎指正。
推拿學習建議跟師學習,而且要長期練功,錯誤的手法不僅不能起到治療作用,對操作者的身體也會造成傷害。
書籍方面有兩本書可以推薦
這兩冊書是中醫院校常用教材,不管是臨床還是興趣閱讀都是不錯的選擇。
王雅儒,臟腑圖點穴法 不錯。1962年出版。網上有復印版。以點穴治病為主。
好啊。
首先。必須先從中醫審斷學開始學起。
其次。熟記經絡穴位。
再次。學習手法。
若是只學手法。不知審斷。不懂經絡穴。遲早害人。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理論可以通過書本上的知識得到強化,類似於錦上添花,但也脫離不了專業老師的講解,所以僅通過書本知識來達到推拿技術的精湛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
1、推拿是通過雙手來運作的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技術。
操作起來如何能做到「持久、均勻、沉穩、滲透」及「滾、撥、提、捏、揉、拍」等手法,其力度及技術的精髓僅靠書本是很難掌握的,必須要經過言傳身教。
2、關於推拿理論和實踐這兩方面,對於初學者而言,實踐的重要性大於理論。如想更進一步達到技術的精湛及超越同行的水平,理論和實踐兩者合一則是必不可少。
3、很多人說中醫可以通過自學來達到技術的巔峰。這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講,這完全脫離現實。可以斷定說此話的人,沒有完全融入在中醫學這個行業。
4、很多人喜歡拿張丹溪40多歲以後自學中醫成才的例子來激勵那些僅想通過書本知識就能學會中醫自我成材的人。有此等激勵想法是好的,可「想像是美好,現實很殘酷」。
5、因為中醫學的精髓多數是來源於實踐,它並不在書本上,包括針推學也是一樣。
張丹溪的醫學實踐,他必然有通過拜訪各個名師及同行,並得到他們親身指導或教學才能得到,這其中艱辛只有他自己自知。
6、對於初學中醫者而言,「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學習前期理論和實踐基礎的夯實,至關重要以免以後走彎路,就猶如蓋房必須把地基打牢是一個道理,就針推學而言也是如此,理由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7、要成為推拿高手,不想僅懂皮毛,理論和實踐缺一不可。在熟練掌握了基礎理論和實踐並融入到這個行業時。在此前提下,一些書本上的知識可以提高你原有的技術水平,否則你將無所適從,屬於沒用。
8、綜上所述:推拿(含針灸)是實踐性要求很強的一門職業技術,建議剛學習推拿這行者,可以多看一些教材版書籍。比如:《經絡與腧穴學》、《正常人體解剖學》、《中醫基礎理論》等。
基礎理論和實踐熟練以後,再去看一些高、精、深的相關書藉。一步一步來,不要好高騖遠。
另外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在臨床上,推拿所用到的穴位和針灸上所用的是穴位,是可以互通互用的。
以上分享!
我在10年前學過一年半的中醫,學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礎。只是當時缺乏實踐,這10年來完全不接觸,也忘得差不多了。後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開始學習後,是先簡單復習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後大致從傷寒金匱--火神派--黃元御--彭子益--溫病學這么一路學下來,當然中間也穿插著看一些雜書,但大致是這么個脈絡。
對於一個對中醫完全陌生、但有一定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讀物。我個人看過的最好的是羅大倫的那幾本書,古代的醫生、陰陽一調百病消等等。說實話,正是受了羅大倫的古代名醫故事的激勵,我才最終決定,求醫不如求己。要解決家父的問題,還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較暢銷的還有《走近中醫》、《思考中醫》、《問中醫幾度秋涼》等等興趣讀物,也可以拿來隨便看看。看完這些書,如果對中醫的興趣更濃了,而且立下了學好中醫的志向,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正式開始學習了。
對於初學者,我仍然建議先從教材開始學。大致次序是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現在的教材雖然質量不高,經常被人詬病,但至少觀點比較綜合,不偏激(中醫流派很多,各執其說,各有所偏。如果單從某一派開始學,比如起手就學現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讀得太鑽進去,不必在這階段花太長時間。有些東西暫時看不懂沒關系,不必深究,後面進入從傷寒開始的下一階段學習後,很多東西自然而然會開始懂。
學完這幾本教材之後,就能夠對中醫學有了個總體的認識。然後就是傷寒和金匱,這兩本書要精讀,歷代注家很多,限於時間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讀遍,我個人是從劉渡舟的書和郝萬山的視頻開始入手,然後後面學的是黃元御的註解。
學完傷寒金匱後,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醫學基礎(方葯這一路,不包括針灸)。然後可以看看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長沙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論、圓運動,建立一氣周流、土樞四象、天人相應、河圖洛書、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中醫的概念。
再後面,就必須學溫病學了。溫病學對於臨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補充了傷寒的不足。傷寒溫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麼對於大部分的疾病(不僅僅是外感病,包括內傷雜症),都會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證思路。而且這兩門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完全可以邊學邊用,學通了這兩門,至少治個感冒、咳嗽一類的小病,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見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醫洗腦的現代人所能夠想像的。中醫,絕不是大多數老百姓的概念里那個只能調理調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東西。這個我自己,已經有相當多的體驗。
溫病學方面,我是從趙紹琴的書和劉景源的視頻教程開始入門的。現在剛學了兩個月。後續的必讀書,包括《溫熱經緯》、《溫病條辨》、《重訂通俗傷寒論》、《時病論》等。
再後面,就很難說了,我目前為止,也只學到溫病的階段。中醫學史上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在學完傷寒溫病這兩大基礎後,要對中醫學的發展脈絡、內難傷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學說有個綜合了解,確定後續的學習方向,任應秋的《中醫各家學說講稿》,以及網文有一篇《看歷代名醫名著,論大中醫觀》的網文,均值得一看。
個人推薦,後續可以先看看慎齋學派的書(《醫家秘奧》等),深入掌握脈法與虛勞內傷的辨治;以及陳士鐸或傅青主的書,重視肝血腎陰的一路,對於臨床相當實用。另外,輔行訣值得一讀,藉此可以對葯物性味之體用與五行生剋有更深的理解。
至於有些朋友提到的學醫從《內經》開始……個人以為這條路太艱難了,除非你絕頂聰明,否則對於大多數初學者而言並不適宜。當然後世的所有醫家,其理論基礎都從內經發源而來。而且看後世醫家的書,也會經常看到引用內經的理論和文字。但是對於內經的系統學習,個人感覺,還是要等到有了相當深厚的功力以後。至少我目前,還不太敢去看。
★我的臨床實踐
關於實踐問題,對於業余愛好者,缺乏醫生處方,很多葯店可能不讓抓葯。這也正是困擾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終沒有繼續學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現在淘寶網上,什麼都買得到,葯材又便宜,質量又好(我是買散葯、自備小天平,自己在家裡配葯的),網上論壇里還有很多學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求醫無門而渴求網診的網友。只要好好學習,根本不愁實踐機會。
★我對中醫的感悟
學中醫是一條很艱難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濃厚的興趣、強大的動力和堅強的毅力。我前前後後學了三年有餘,自知不過剛剛入門而已。現在是中醫的沒落時代,但是民間藏龍卧虎,藉助於當前發達的網路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
學好中醫,終生受益。不僅利己利家人,對於廣交朋友、對於你的事業和生活(心態放寬一點,不要指望靠這手藝掙銀子,就純當作業余愛好和生活需要),都會有很好的幫助。而且中醫絕對是一門美妙的藝術,高明的處方象一首首優雅的小詩(正象編程也是一門美妙的藝術,優美的代碼結構也像一首首美妙的樂曲),那種潛心思索之後靈機乍現所帶來的美感,以及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後那種成功的喜悅,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質享受所能夠替代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匯總一下我看過的醫書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寫作當時),一轉眼,學醫前前後後已經四年多了。過年在家有閑,回顧一下我這些年來的學醫歷程,匯總一下看過的書,供大家參考。
2000春-2001秋啟蒙時代
教材(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醫基礎理論》--還算有趣,有點哲學意味(咱本來就對哲學感興趣),基本算是學進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對人體水液代謝循環(脾、肺、腎、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記得當年很長時間,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麼回事兒。
2.《中醫診斷學》--實在太枯燥了,硬著頭皮看完,很佩服當年讀書的毅力。
3.《中葯學》--實在太枯燥了……不說了。
4.《方劑學》--當時看的這些書里頭,就數這本書看了覺得最有收獲,大概知道中醫是怎麼開方子了……若干年後,唯一記得的一個經方,就叫「小青龍湯」。至於組成葯味,早忘了。
5.《中醫內科學》--邊看邊摘筆記,寫提綱摘要。
6.《中醫各家學說》--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簡單,靠學的那麼點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里的知識,無法理解後世醫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論。
7.《中醫四大經典學習指導》--人衛出版社的,內經+傷寒+金匱+溫病,草草瀏覽一遍,實在看不懂。
趣味讀物
8.《中國傳統醫學漫話》--印象中蠻有趣的,也算看得懂,還推薦給同事看。
9.《中醫解夢》--主要用內經理論來解夢。較多應用五行理論,有點意思,但沒看完。
其他
把《家庭醫學全書》里的中醫篇的一百多頁也啃了一下……還有一本《太醫名醫奇案賞析》讀了幾頁,算是當年唯一看過的一點醫案……話說當年因為一位朋友的誘導,激起了一點點小興趣,然後從這一點興趣出發,想對一門有趣的傳統學問,作一些了解。然而實在沒啥書可看啊,沒有網路,也不知該從何學起,就覺得學教材總沒錯,於是就從上海書城買了幾本教材回來啃。至於學習方法,還是學校里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的那一套。但也正因為書少,四大基礎,每本都讀了兩遍以上,算是「精讀」了吧。當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過了一兩年後還能記得多少,是另一回事。當年,年紀輕無家無口,上一輩的身體還好,又沒有網上買葯的途徑,沒有任何臨床實踐機會,其實學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自學中醫黑暗時代
只記得中醫之脾不等於西醫之脾,拿這個與人辯論中醫科學不科學的問題。又記得教材里說溫病學說是中醫學在清代的大發展,於是跟人說中醫也並不固步自封,中醫也在發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強還記得起五行生剋的順序,還有什麼滋水涵木、補土生金等幾個名詞。其他的……都還給課本了。記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書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醫》。拿起來翻了翻,不知道說些什麼,只覺玄之又玄。搖搖頭,又放下了。
2010年文藝復興時代
前期以興趣讀物為主,後期以復習中醫基礎教材為主。
興趣讀物
1.馬悅凌:《溫度決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2.中里巴人:《求醫不如求己》I、II、III、IV
(馬悅凌和中里巴人的書是我單位里的徒弟買的。我有點興趣,想借來看,她就乾脆送給了我。這兩套書對於我,不啻於但丁的神曲,預示了一個復興時代的誕生……)
3.蕭宏慈:《醫行天下》。看後很羨慕,也很震撼。羨慕的是蕭老師醫行天下的瀟灑,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網上得知蕭老師在北京開課,頗想去北京拜他為師。
4.劉力紅:《思考中醫》--前前後後看了兩遍。作為興趣讀物,值得推薦
5.李陽波:《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
6.田原:《人體陽氣與疾病》
7.盧崇漢:《扶陽講記》
8.羅大倫:《古代的中醫》全集。真正的啟蒙讀物!我是下載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評論,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連著看完的(後來買了全套書收藏,還另買了一套送給朋友)。看了就不捨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淚流滿面。正是在書中那些古代大醫精神的激勵下,我立下了自學中醫的志向。
9.羅大倫:《陰陽一調百病消》
10.艾寧:《問中醫幾度秋涼》(當散文看不錯)
11.方舟子:《批評中醫》--反面教材。下的電子版,記得剛開始看時還戰戰兢兢,怕這本書會說服我。怕這本書真的證明了中醫是偽科學。看了以後才知道……肘子連半壺水都稱不上。不過是以偽科學的精神來批判「偽科學」而已,方老師的這本書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這本書後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醫道,要以事實向身邊所有的朋友證明方氏邏輯的荒謬……
很多正在學習中醫推拿或者想自學的朋友,想買一些推拿相關的書,但市面上中醫推拿方面的書實在太多了,一時間不知道選擇哪些書好,也不知道該買哪本書。如果大家真的有心學習中醫推拿相關方面知識的話,這里就給大家推薦幾本中醫推拿相關的書籍。
中醫推拿
科普:古中醫按摩八法。一書在手即可。實際上按摩和針灸都不是能長期做的。按摩常做會損及筋骨。針灸常做則會傷(損傷)及內氣(元氣)。你也可以理解為,血循環變慢。一般三十五歲後盡量少做按摩。按摩和針灸在古中醫是一種治療手法。而並不是常做有益(有利)於 健康 。
我是道醫,專研人體、中醫基礎理論、構架研究三十多年。
河北泊頭渡生堂(宣)
這類書箱書店裡都有
我給你推薦吧,書名可能不完整,我個人覺得《按摩與解剖學》,《民間實用點穴療法》,《一指禪推拿》,《劉壽山正骨》,《壓痛點推拿》,《軟組織外科學》,《穴位解》,《經筋療法》,《經筋學》,《實驗推拿學》,《實用推拿學》,《中醫基礎理論》,《八段錦》,《觸診》,《佛學》,《推拿功法學》,《正脊通督術》,《書法》,大概先推薦這些吧,有的書名可能存在點誤差,屬於記憶問題
5、想要羅大倫漫畫中醫全6本的pdf版,不知道哪位大神有,可否相贈~
漫畫讓中醫更通俗「不是中醫有多麼難懂,而是講得不夠通透。」這是我們采訪中,羅大倫提得最多的一個觀點。
6、中醫本科全套書籍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兒科學,金貴要略講義,中醫婦科學,推拿手法學,中葯商品學,中葯學,方劑學,醫古文,溫病學,針灸學,內經講義,生物化學,推拿治療學,傷寒論講義。
7、你能把全套中醫五版教材發給我嗎?要pdf格式的,謝謝你了,我找了好久了,都沒找到。
中醫教材|中醫五版教材|中醫教材相關電子書第十版 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tK92SYCka6jgkwjtq9q6LA 提取碼: q3tg
8、我想學習中醫,有沒有什麼書籍可以幫助我自學一下。推薦幾本。
中醫書籍
中醫學生說說我學自學中醫的經歷。最初大一的時候中醫基礎理論完全不能滿足我,我就開始看內經。素問八十一篇我只看到50多篇就看不下去了,啃夜啃不動,然後開始看難經,強逼著自己去看。最後把八十一難看完以後發現自己根本什麼都沒學會,因為看不懂還強逼著自己去看的結果就是這樣,最後看不懂不說還浪費了時間。於是我開始思考,中醫歷史那麼悠久古書那麼多,我到底改該看哪些,把哪些作為專攻道路?
回答中的所有中醫書籍均出自圖中中醫書籍右下角處,如果需要這些中醫書籍的話可以看看
自學中醫可以先看這些書籍,如《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之類,而且這些書我也翻過,很多觀點有些偏頗,不是很推薦。
有些書又太深,比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四聖心源》之類,全是文言,很多內容還很難從字面意思理解,
先看看《名老中醫之路》,這是很多中醫大家對於他們學習歷程的總結,每個人的建議都不盡相同,接下來看看印會河教授主編的五版《中醫基礎理論》,算是能對中醫有個整體的框架。之後看一看《臨證脈學十六講》,《醫方集解》《萬病回春》《臨證指南》《蘭室秘藏》《頻湖脈學》,《中醫診斷學》以及舌診類圖譜,對中醫診斷方法有個系統了解。
再接下來就可以大致涉獵一下經典了,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之類,但是,直接看還是會很難,建議結合網路上的名家課程一起看,
最後就是臨床學科了,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等等等等。同樣,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樣很好。這個階段可以看的書太多了,隨便舉幾個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兒葯證直訣》《醫學衷中參西錄》《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脾胃論》,同時還有大量的臨床經驗總結,驗方薈萃之類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趙紹琴臨證400法》之類的,這要是想寫全了,寫幾百本出來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顯然比較困難了。所以這個階段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的涉獵吧。
現在艾灸、推拿、拔罐多少都會一些,也頗治好了家人不少小病,但感覺明顯遇到了瓶頸,就是嚴重缺乏實踐的機會,沒有經驗累積而對脈診和辯證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身邊一個能交流的人都沒有;中醫愛好群里不是騙子就是伸手黨,參加了幾個覺得索然無味;親戚中唯一精通針灸的長輩卻是學「腕踝針」(西醫針法)的,中醫理論基礎連半吊子都沒有。真是寂寞難受。
後面又陸續的看了這些中醫書籍,感覺挺不錯的,推薦你可以看看
這些中醫書籍在圖中右下角處,其內這些中醫書籍都在裡面
中醫書籍目錄:
中華養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百科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
中醫師承十元叢書(全5冊)
中醫師承大學堂叢書 張錫純醫學師承學堂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
中醫方劑大辭典(十一卷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中醫歌訣白話解系列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高清版)
中醫經典臨證發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
中醫葯學高級叢書
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百科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9、誰知道北京中醫葯大學中醫學本科全套教材
這和專業有關,每個專業的主修教材是不一樣的,三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 四大經典 傷寒 金貴 溫病 內經。中醫的內外婦兒科,針灸學,推拿學。還有西醫的正常人體解剖學,三理一化,生理,葯理,病理,生物化學。西醫診斷學 西醫內科 西醫外科學。 加上急診學。 基礎的必修就這些了。 其他的什麼輔助的 氣功 醫學倫理,自然辯證法啊什麼的,這些都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