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禮物推薦 » 歐盟感謝台灣

歐盟感謝台灣

發布時間: 2023-01-23 01:13:25

1、台灣加入歐盟是哪一年

你好,台灣加入歐盟是哪一年。答案是,1949年。因為根據相關公公開的資料顯示,得出結論。因此台灣加入歐盟是1949年

2、100分!求一篇文章

感謝各位風塵僕僕由台北等地坐飛機、搭火車或公共汽車來到廣州、還來不及休息,便接受邀請,共同探討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內部發展和兩岸關系這個重大的問題。

我建議,今晚的討論,可以從當前的實際、爭論、問題出發,但是不要停留在具體的事務、人物、問題之上,而要跨越界限、分歧、爭論,著眼於台灣內部和兩岸關系今後三、二十年的發展及其趨勢之上。比如說,我們把「三一八選舉」和「五二○」民進黨上台及民進黨政府的建立,理解為台灣政治結束了自一九五○年代以來國民黨統治下的第一個五十年,現在是第二個五十年的開始。

由於台灣本土經營條件及環境的改變,許多產業被迫紛紛出走,特別是這半年來,由於新政府的意識形態和經營管理的某些失�言吳�,再加上兩岸將加入WTO等問題的沖擊,台灣新興的科技產業正在排山倒海地向大陸轉移。這種西進現象可否理解為,台灣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調整和轉型的狀態?不久之後勢將有一個以大陸市場、西進政策為主要內容的第二個五十年?而與政治經濟轉型相呼應的,在文化敎育、對外關繫上,台灣是否也需要有「第二個五十年」的概念呢?

或許,也可以請大家思考一下,兩岸關系的「第二個五十年」,在理論、實踐、政策、模式上,會有甚麽新的發展;大陸因素——兩岸關系是否會成為或者說如何成為主要的動力,需要大家心平氣靜地加以分析、議論。

如何看待新政府上台以來的台灣經濟問題

我首先想請大家談的是,自「三一八」特別是「五二○」新政府上台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情況到底怎樣,新政府如何因應面臨的經濟發展問題,以及其效果如何?

非經濟因素是影響股市持續下跌的主要因素

吳榮義:二○○○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主計處估計是百分之六點四七,我們估計是百分之六點三七,一至十月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二十四點八,是十二年來最好的,物價穩定,通貨膨脹率不超過百分之二,失業率百分之三點一一,十月份公布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三點一九,從百分之三點一一到百分之三點一九的確是惡化,不過基本上大家還可以接受。還有,我們的投資,還算不錯。所以基本來講,經濟還是不錯。二○○一年的預測一般是百分之六左右,應該也不是太壞。

現在大家擔心的是股票,近半年來股票一直往下往下,甚至跌破五千點。影響股市的因素很復雜,不過大概非經濟因素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包括新政府上台,總統是民進黨的,立法院國會是反對黨多數,這樣的結構本來就有問題。另外,我個人覺得,五十年來是國民黨執政,現在突然換一個黨執政,對誰都會不適應。就是說,一方面,從來沒有執過政的民進黨不知道怎麽執政;另一方面,過去長期執政的國民黨也不知道怎麽做一個好的在野黨。這樣,大家心裡就會產生不確定感。

對於台灣經濟的前景,我個人還是有信心,朝野政黨大概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調整,會慢慢恢復正常。當然這個時間需要多久,還很難說。

比較憂心國人在台灣投資有停滯的情形

陳麗瑛:近半年多來台灣股市大幅下跌,主要是非經濟因素造成的,就是政治的不穩,所以造成人心的不穩,股市本來是反映信心的地方。

這半年經濟發展的資料,除了剛才吳院長提到的以外,還有兩個東西在成長:一是外銷訂單在成長,二是外人來台投資在成長。不過,我們比較憂心的是,國人在台灣的投資好像有停滯的情形,這與政治情形有關。

對於新政府對台灣經濟問題和長期規劃的處理,我們的確是覺得新政府比較缺乏財經的專才,不過我們也知道他們在努力地學習,希望他們學習得很好。

黃枝連:最近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預測,台灣會發生本土性金融風暴,可否結合這個問題來分析新政府上台以來的台灣經濟情勢?

傳統產業問題多但不會發生嚴重金融風暴

朱雲鵬:台灣整體經濟基本面不錯,但在整體裡面,分布很不平均,有的部門非常好,如電子、電機業,坦白說台灣經濟主要靠其支撐。

台灣目前問題比較大的是傳統產業,剛才提到最近的失業率創新高(百分之三點一九),其實都跟傳統產業有關,營造業、紡織業等勞力密集產業的員工,失去工作後很難找到新的工作。二○○○年一到八月,經濟部列管的二億元以上的所謂重大投資案,大概有五千五百億左右,其中王永慶的六輕石化廠,一次性投資大概一千三百億,剩下四千多億,幾乎都是電子電機業,其他行業兩億元以上的重大投資案非常少,大部分都掛零。行業萎縮與失業率上升有個時間差,即日後失業率可能進一步上升。

至於金融問題,由於台灣大部分銀行和金融機構,不是公營就是由政府控制,有些銀行,比如像彰化銀行,表面上已經民營,政府股份已經低於百分之五十,但政府還是最大的股東。台灣比較差的是基層金融,如農會信用部,還有合作社,不過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及其存款在整個金融體系裡面的比重很小。所以如果個別金融機構出現問題,只要政府控制或有影響力的機構能夠穩住,應該不至於從個別的產業演變成系統性的金融風暴。不過這是假設股市不會再跌。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台灣股市跌到六千點,就已經超跌了,可是後來還是往下跌,甚至跌到四千八百多點。

不過,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刊登這樣的報導本身,我是很擔心的,因為很多金融風暴是由心理因素引發的,如果每個人都認為,哪個地方在甚麽時候會發生金融風暴,它就可能真的會發生,因為所有的債權人都怕,所以就會要求預先繳款,銀行要預先抽銀根。本來沒有要匯出美金的人也會匯出美金,或者提前匯出。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的話,本來沒有風暴也會有風暴。

銀行有錢但不敢放出去

吳榮義:台灣存在一些經濟金融問題,特別是年初或舊歷年的時候,都會有些公司倒閉,有些銀行年終會比較緊一點。但最近台灣通過金融機構合並法等,是好事,所以就算有些銀行,如中型銀行有問題,處理起來也比較簡單。基本上現在銀行是錢太多,而不是沒有錢,只是不敢放出去。所以發生金融風暴的機會很小,除非是剛才所講很多情形,如股票一直下跌等。

新政府的決策模式有問題且太政治化

李紀珠:對於半年來台灣經濟的走向和政府的對策,我的看法是,因為陳水扁自己都可能沒有預期當選,加上民進黨沒有執政經驗,不太可能在執政之前就經濟發展問題做好基本構想及長期規劃。不過,提到經驗問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新政府財經部門的人,事務官基本上都是國民黨時代的事務官,只有政務官換人。在政務官這個部分,坦白講,我個人覺得都是一些還不錯的學者,都是我們經濟圈裏蠻優秀的學者。一些很有經驗的事務官和一些在經濟圈裏還不錯的經濟學者在作政策上的決定,理論上講不應該走到目前這麽糟的地步。

走到目前這樣的結果,一個重要原因是,新政府上台的時候,面對一些對經濟有很大沖擊的因素,加上新政府的政治主張和思考模式跟舊政府不一樣。比如大家都很清楚,兩岸關系,基本上來講,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第二就是有關核四,這個東西對台灣經濟的沖擊也非常大。這些問題,新政府必然會碰到。但是,如果新政府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決策團隊。可能有些問題處理得給人家感覺起來沖擊不會這麽大,這麽突兀。

也就是說,不是新政府里的人才不好,而是它的決策模式可能有問題。比如,新政府也知道一些重大決策出來之後,對社會的沖擊會很大,所以開始時是採取拖的辦法,不想做決定,但是當社會覺得政府應該表態的時候,尤其當在野黨主導要政府表態的時候,政府不得不匆促做決定,讓大家沒有一個心理准備就做一個決策。所以大家會覺得,新政府的決策模式跟原來國民黨的決策模式不太一樣,大家覺得國民黨政府的決策方式有跡可循,往往不會出現一些預期不到的效果,包括預期不到的政治後果。可是現在新政府就會讓民眾有這樣的不確定感。新政府內部各個部會,甚至是同一個部會裡面,常有不同聲音和主張,也讓民眾感到困擾。

所以,我覺得這一陣子台灣的經濟表現,不如之前理想的地方很多。雖然剛才朱敎授說有不少投資案,看起來還不錯,但實際上這些投資案是在蠻早之前就做好的,不是新政府上台之後看到未來情形很好才這樣做。前陣子我們做的消費者信心的預測,廠商對未來景氣的信心,都比較悲觀。

現在之所以會有這麽多問題,並不是人的素質不好,也不是沒有一些有經驗的事務官,而是因為新政府的決策模式有問題,以及它太多的政治考量。政府現在花很多的時間去應急,這樣的決策模式,沒有辦法去做長期的規劃。

至於金融問題,我認為台灣行庫的逾放比率確實蠻高,而且實際數位比我們看到的百分之五點多高很多。其中一部分呈現是,我們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就做了很多對產業的紓困方案,新政府上台後也持續在做,而且我們還透過降低營業稅的方式幫助銀行打銷呆賬,這使銀行的逾放比率表面上看起來不那麽高。台灣傳統產業的經營環境不好,銀行對很多產業只好做展期的措施。所以只要是在做展期,就不能算作逾放。如果經濟情況好轉,這些傳統產業可能有生機,這些公營行庫就有機會。如果總體經濟環境轉差或是傳統產業沒辦法繼續發展,對公營行庫的沖擊就非常大。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台灣的逾放比率很高,但民眾對此並沒有很大的信心問題,因為大家都覺得,公營行庫在整個銀行體系裡頭的市場佔有率很大,萬一銀行發生危機,政府會去救它。

其實,即使不暴發金融危機,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也可能出現問題,現在銀行的問題是出在有錢不敢貸出去,因為現在實在很難找到一個適合借錢給它的產業,銀行把資金控管在手上的數額非常大。同時,對於貸出去的錢,為了避免企業馬上倒閉,所以常常就讓它展期、再展期,來支援下去。所以整個資金流動性卡得非常緊。因此,要看未來總體經濟有沒有辦法恢復活絡,如果活絡起來,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就不會那麽高。

經濟最後還是要回歸經濟面政治還是要回歸政治面

梁崇民:剛才聽了許多專家的介紹,主要是講政治和經濟的互動關系,台灣有許多經驗很特殊,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因為台灣是個小島,離它最近地方是一百五十公里、一百八十公里以外的大陸。所以,台灣很多東西可以用假想的方式把它圈隔起來,使別人進不去,台灣的電訊業、銀行業即是如此。歐盟各國的銀行並購得很厲害,如果你不並購的話,不繼續擴大成長,造成相當的實力的話,很可能被其他銀行並購。現在台灣也開始想到這一點,能夠讓銀行彼此並購,金融機構能夠自由化。自由競爭在歐洲、美國已經好多年了,台灣因為可以用很多假想的、人工的措施加以限制,所以造成目前這種銀行、金融的特殊的台灣經驗。如果外資能夠進入並購台灣企業的話,將會對台灣許多金融企業、保險、銀行造成很大的沖擊。我認為,經濟最後還是要回歸經濟面,政治還是要回歸政治面。政治和經濟一樣,都不喜歡不穩定性,太大的波動都不好。

經濟發展分兩個階段,一個是不斷地創造,創造到一定階段就不斷地分享,不斷地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台灣現在剛走到創造的階段,還沒走到分享的階段就碰到一個體制的更疊,執政者還不知道怎樣經營這麽大的機器,碰到了一個摸索的障礙。一個新政府上台,如果沒有執政經驗,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的學習時間,在這一到兩年之內,最重要的是建立政府體制的信心和金融體制的信心,否則可能發生很大的錯亂。如果能夠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度,台灣的金融問題,藉由這一次的清洗,可以徹底的被清除,使台灣經濟慢慢走上一個比較健全的道路。

新政府口號多負面表述多投資人對前景沒信心

高孔廉:我相信前面講到的一些經濟增長資料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必須了解,這些統計數位等到它反映成為統計數位的時候不知已經落後多久,所以只能表示過去的成果,而事實上經濟看的是未來。何況在統計數位裡面還有很多是平均數,平均數裡面一些個案的數位,比如失業率,個別行業、特定年齡、特定地區的失業問題是非常嚴重的。這些情況將來可能從經濟問題轉成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

有關金融風暴問題,逾放比率看起來好像還不錯,百分之五點多,百分之六的樣子,可是這裡面一樣隱藏很多問題,像剛才提到的基層金融機構,甚至一些新銀行,他們的逾放比是非常高的,此外,企業倒閉、外移出走的問題,都還沒有顯現出來,當這些企業還不起錢的時候,銀行問題就會像滾雪球一樣去滾。

銀行合並法聽起來好像是一個利多,好像符合世界潮流的趨向,可是不要忘了,剛剛很多專家都提到,公營的,或者至少公股佔大部分比例的銀行佔大多數。而這些銀行能不能合並,合並能不能產生效益,我是很懷疑的。因為他們一再宣稱,這些銀行行員都已在抗爭了,然後政府一再宣稱說絕不裁並,絕對不裁員,絕對不減薪,如果是這樣的一個合並方式,能夠產生甚麽效益呢?我實在是很懷疑。

新政府對於這些問題,我的感覺是口號很多,負面表述非常多,甚麽這個不要,那個不要,但是我們聽不到正面的,不知道政府到底要做甚麽東西。現在的政府官員,懂個體的人有,沒有懂整體的人,沒有一個全面觀。法律掛帥的有,言辭辯論的有,但都是見樹而不見林,所以長遠的觀點,總體的觀點,定出一個正面的經濟政策,似乎還欠缺。
我希望台灣經濟能夠更好一點,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信心,沒有信心就沒有人會投資。現在去問企業界的人,根本沒有人想投資,大家都拚命出走。即使不出走的人,也在觀望。也就是說,未來的投資實際上是在減少,而且減得非常厲害,包括新竹科學園區都有人失業。因此,如何恢復對未來的信心,如何創造一個好的投資環境,才是根本的問題,而不是阻擋人家不要出去投資,不可以到大陸投資。如果今天台灣投資環境很好,有賺錢的機會,你叫人家走,人家都不走,對不對?新政府上台後,股票跌成這個樣子,一下子又說核四不準建,那個水庫又不準建,搞出來的都是負面的東西。

新政府結構有問題想法、講法、做法根本對不上口

湯紹成: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切入,即剛才大家所提到的非經濟因素問題。過去半年來,陳水扁繼承了一個由國民兩黨修憲得出來的一個怪胎,這個怪胎的重點就是權責不符,有權的沒有責,有責的沒有權。這樣的制度怎樣運行?以目前的情況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前幾個月已經經歷過了,即在野黨在替執政黨制定政策,執政黨在執行在野黨的政策。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結構性的問題不解決,前景是非常堪慮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權力的傲慢,就是執政黨接了這個爛攤子以後,他沒有一種更好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承擔原來的成果,另一方面來駕馭這個大機器,新政府的決策程式、跟在野黨的互動方式,都讓大家覺得,他們的政治經驗或政治常識,都是非常欠缺,根本沒有辦法達到一個能夠治理台灣的水準。

所以,一個是制度,一個是人,目前都已經顯現出缺陷,如果這兩個因素無法解決,我對台灣經濟的前景是比較悲觀的。

至於兩岸關系問題,新政府也始終讓老百姓摸不著頭腦,不曉得政府到底要怎麽做。新政府的想法、講法、做法,根本就對不上口,無法讓一般的投資大眾看到前景。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進行經濟活動的基礎都根本不存在,因此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現在新政府可能運用一個自己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一個是WTO,一個三通,我認為這是新政府剩下的最後兩個籌碼,可能讓兩岸關系稍微有一點轉圜。我們非常期待這個交往能夠慢慢導向一個良性的互動。可是我們對這種前景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疑問。

台灣是否需要新的經濟發展計劃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

黃枝連:大家都說台灣經濟的基本面不錯,不過新政府有個學習操作的過程,有的處理太過政治化,那麽在野黨也有一個怎麽跟新政府配合搞經濟的問題。所以在野黨也好,執政黨也好,太過政治化似乎是台灣經濟困擾因素之一。

接著請大家談一個新問題,即台灣的經濟,從它的政策,到它的結構、內外關系,是不是到了一個重組的重要階段?台灣過去有四年計劃、六年計劃、十年計劃,搞得很有成就,但大概有成就之後就沒有甚麽計劃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台灣是否需要一個五年或十年發展計劃?如果需要的話,又該怎麽做?企業、敎育各界人士又該如何各在其位、各謀其政?

政府能夠做的事越來越少
吳榮義:我認為,隨著台灣經濟的自由化、國際化,政府能夠做的事越來越少,不過老百姓還是覺得政府像過去國民黨政府一樣,希望政府做多一點。其實,自由化國際化以後,政府不需要做甚麽,政務官一切依法行政就可以了,立法院通過預算後,政府不能動這個東西,政府能夠拿出來用的也很有限。政府的預算在整個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

黃枝連:政府總是有些角色吧?

吳榮義:當然是有了,但是越來越小。在法制化的國家,政府能夠做的事情越來越有限。當然不是說不要政府,而是相對來講。所以也不需要甚麽幾年計劃,很多人都反對這個東西。當然,政府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玩,選舉就有一批人在做,可是做生意還是要看是不是能賺錢,甚麽地方投資有錢賺,就到甚麽地方去。現在的台灣,你要求人家怎樣是你的事,人家要怎麽樣是人家的事,政府管不著。像兩岸的事情也是這樣,政府說要管,但政府實際能管的很有限,因為資金已經流動,政府沒辦法管,所以,即使政府想做,也講了很多,但是講了等於沒講一樣。

黃枝連:企業界在未來十年能夠做些甚麽事?

吳榮義:企業界要增加競爭力,要做研究發展,政府能夠給的越來越少,企業要自己謀生存。

黃枝連:那你們這些智囊團、專家學者未來十年要做些甚麽?

吳榮義:叫政府最好少管一點,叫立法院少吵,趕快把法令修改,把法令規章現代化,制訂一個公平合理的游戲規則,讓企業自己去競爭。當然敎育、公共建設是可以做的。

黃枝連:台灣的敎育制度是不是要調整?

吳榮義:噢,那一定要,要大幅的調整,敎育改革要積極地去推動,因為敎育還是要配合台灣整個經濟的發展需要。
黃枝連:政府、企業、專家學者、敎育界應該在未來十年台灣經濟發展中做些甚麽工作:

政府可以不用做很多事但絕對不要做太多的錯事

林仲廉:我很同意剛才吳院長所說的,在民主開放的國家,政府能夠做的事情會越來越少。我認為,政府可以不用做很多事,但是絕對不要做太多的錯事。目前台灣的特殊性,是政府做了蠻多錯�言吳�的事情。就拿核四案來說,我本身是學科技、理工的,我再怎麽分析,都不覺得核四有那麽大的危險性,但是我很奇怪的是,蠻多學人文、學經濟的,或者不是學科技的,都認為核能電廠非廢不可。所以行政院長以所謂的道德良心、為下一代負責的理由,宣布廢核,被清華大學原子能科學院的敎授們批評為完全不懂科技的人所說的科技的話。

另一個觀感是,覺得政府在某些部分需要強力介入,比如說公共建設方面、水污染方面、電力方面,以及敎育制度方面,過度的自由化並不是一個好的事情。

政府應先把政局穩定下來

葉欣誠:今天的討論會是經濟研討會,但我們討論的問題都是政治問題。事實上,任何問題,政治討論如果無法妥善解決,我們搞科技的人、經濟的人談的東西,到了決策的人的地方,都會加上一些條件,然後把它曲解。

我們給台灣新政府四個字,就是「阿彌陀佛」。我們一直談經濟問題,或者政府該做甚麽,不該做甚麽,或者像核能電廠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在上課的時候跟同學提到過,像台灣政府在面對核能電廠或美濃水庫問題的時候,是先把答案確定下來,然後再用它的政策來解釋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是說,「我已經決定了不建核四,我已經決定了不建美濃水庫」,但是又不能跟老百姓說經濟不要發展,但事實上不建這兩個東西對經濟真的會有影響。如何自圓其說,我覺得新政府對於演戲這個部分還沒演練得那麽熟練。大部分的台灣老百姓覺得,政府做的、說的,聽起來都是「怪怪的」,覺得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甚麽事情,因為政府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觀點,今天跟明天說的不一樣,總統跟行政院長說的不一樣,副總統跟總統有時候說的也不一樣。吳院長剛才也說,從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政府應該越少干預越好,不過有時候,不是政府做錯了才會被罵,政府面對有些事情採取觀望不做事的態度有時也是犯罪,比如地震災後重建過程中,如果該處理的事不處理可能就是犯罪。所以我覺得,政府的功能或角色,應該是提供給民眾一個好的環境。現在政府需要做的事,首先是把政局穩定下來。

黃枝連:未來十年,政府、企業界、專家學者和其他層面,應該怎樣相互配合,推動台灣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企業要做研發和升級工作政府要松綁和制訂規則

陳麗瑛:剛才林副校長先是說政府的干預越少越好,但後來還是需要政府來擬定產業政策,其實這也就是台灣以中小企業為特質所發展出來的特性。許多中小企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指引,就不知道怎麽辦。

3、現在在歐盟中,哪幾個國家親美,哪幾個國家反美,和中國關系最好的是誰,老大是誰?

可以說歐盟大部分國家都是親美派,即使不是親美也沒有反美的,和中國關系最好的應該屬西班牙,捷克等國了,西班牙做為西方國家可以說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從來沒有正面立場的反對過中國!

4、歐盟移民台灣有哪些要求

你是用什麼方法移民

5、為什麼台灣請求美方軍隊來台灣救援?

樓上的怎麼都不明白呢???真正的原因是一旦美國在台灣駐軍,那中國就不會強行進攻台灣,投鼠忌器,台灣的目的是希望靠美國的強大威懾力來震住中國,但是中國真正是不怕美國的,不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的真正原因是:1.採取軍事行動就註定有傷亡,並且中國士兵的培養極其不易;2.美國日本等國家遲遲不明確表態,中國為了不引起世界規模的戰爭不能輕易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最後再說一句,台灣政府請求美國援助是假,假借美軍來威懾中國是真,因為美國政府有正規的救援隊伍,完全用不著美國出動軍隊,一旦美國軍隊到達台灣就回不去了,台灣政府一定會用各種手段留下美軍,看清台灣政府的險惡用心吧,台灣有50萬以上的正規軍,還有100萬以上的預備役士兵,用得著美國那可憐的數千軍隊嗎

6、台灣四大面板廠遭歐盟罰260億新台幣

台灣四大面板廠被歐盟指控,和韓國廠商聯合壟斷市場價格,需繳交高額罰款,而市佔率最大的三星因為認罪,免受罰。

最近台灣的新聞傳出,三星一方面以技術性方式來檢舉台灣業者,卻又另一方面、大張旗鼓進軍大陸市場。台灣學者分析,台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三星,這一次向歐盟檢舉台灣廠商協議價格壟斷市場,就是企業布局手段之一,加上韓國已經取得進入大陸市場資格,對台灣業者將是很大的壓力。

我對大陸的面板市場不甚了解,只知道大陸這幾年積極研發面板產業。大陸官方打的算盤類似高鐵技術模式,短程目標是至少扶植自家品牌撐起內需,中遠程才是外銷。老實講,對大陸面版業其實沒有負面的影響。

7、歐盟委員會主席三種語言感謝中國,身為主席的他到底有多厲害?

歐盟委員會主席於3月18日分別用三國語言(英語、德語、法語)錄制視頻感謝中國對歐盟的防疫工作的幫助和支持,並表示“高度贊賞、十分感謝”。那麼身為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她到底有多厲害呢?讓小編來告訴你把!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前身是歐洲共同體,在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生效,遂歐盟才成立,歐洲聯盟是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組織,至今歐洲有27個國家都加入了歐盟,相信我不用過多贅述大家也明白歐盟性質和權力了吧。歐盟委員會主席是負責決定立法、政策的歐盟最高行政官,同時有組織和解僱委員會成員的權力。歐盟正式成立後有三位主席,而德國人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就是第三位現任主席。

德萊恩出生於比利時,上學時就是一名女學霸,先後畢業於哥廷根大學、敏斯特大學,後來去了倫敦經濟學院繼續深造,後來在Hannover大學學得醫術成為一名婦科醫生的他同時在物理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她父親也是歐盟前身的成員和政治家,受父親影響德萊恩於99年進入政壇,擔任過州議員、政府內閣成員、政府部長、最高擔任過德國的國防部長,也是全球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女性,後於19年12月在歐盟選舉中得到383票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上一次出任這個職位的德國人還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歐盟前身,此外他也是歐盟歷史上(包括歐盟前身)第一個女性主席,她同年月還獲得19年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第四名,而且有很多人認為它將會出任下一任德國總理。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生育了7個孩子,有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豐富的朋友們都知道,僅僅是養育7個孩子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把事業和家庭融合一體的能力尤為突出”,他的好朋友這樣表揚他,而這位好朋友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這樣一位女學霸、醫學界物理學術界精英、政壇常青樹還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可以說是家庭事業兩手抓的成功女性代表,真可謂是人生大贏家。

 

不過這樣的人生贏家也並不是沒有人生的低谷,在2015年正當他在德國國防部長任中,就因有人指出他抄襲學術論文而被調查。不過瑕不掩瑜,德萊恩的政績給總統和德國人民非常深刻的影響,有他突出的工作能力為他背書,相信也沒有人會不喜歡這位漂亮的歐盟主席。甚至連德國的鄰居法國人也非常喜愛尊敬這位德國籍的歐盟女主席,在選舉歐盟主席的特別會議上第一個題名讓德萊恩當主席的居然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由此可以看出德萊恩的人格魅力所在。

8、歐盟與中國的關系

1995年,歐委會把歐洲同中國所有的聯系置於一個單一的戰略框架下。歐盟認識到重新確立和更新其對中國的政策的需要,從而確保同中國進行更好的協作,確保歐洲的利益得以充分的考慮。歐盟對中國的全球政策即歐中關系長期政策包含了貿易、經濟和政治關系、人權、改善一系列領域的合作等內容。該政策為歐盟中國邁入21世紀的關系勾畫了一幅藍圖。

歐盟-中國貿易

1985年歐洲共同體-中國貿易合作協議為歐盟中國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年度召開的歐委會中國混委會回顧中歐關系進程,展望新的合作前景。混委會輪換在布魯塞爾和北京舉行。

歐盟堅決支持中國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然歐盟希望通過這些國際協定確保歐洲企業家在中國市場上享有象中國企業家在歐洲市場上所享有的類似的准入和運作條件。

中國現在是歐盟的最大供應商,也是歐盟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已是歐盟在世界上第四大供應商。如果加上歐盟從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及台灣的進口,中國便成為歐洲的第三大供應者。在出口方面,中國是歐盟的第七大市場。但是,如果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和台灣包括在內,那麼這就意味著中國是歐盟在世界上的第三大出口市場。歐洲市場對於中國不斷發展的出口業來說很重要,在進口方面歐洲不僅是向中國提供投資、物品、機械的主要供應者,還是提供高級技術的供應者。到1996年中,歐盟和中國之間簽署了3,297項技術轉讓合同,總價值達265億美元。這占據了中國技術進口總量的49%。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