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收到罰單
1、廣發銀行兩分行收1700萬巨額罰單,究竟是因何被罰的?
原因比較專業,主要是涉及到員工的行為管理和同業間銀行的結算賬戶內控管理。
對於銀行這樣的機構而言,如果銀行不能夠對自己的分行進行嚴格管理的話,很可能會出現財務的紕漏。用戶既然選擇了銀行這樣的機構,就說明對銀行非常有信心,如果銀行做出屬於管理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傷害到銀行的公信力。
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
這個事情是銀保監會官網上的一個通知,我們可以看到廣發銀行有兩個支行收到了巨額罰單。這兩家銀行分別是廣發銀行的泉州分行和福州分行。正如我在上面所提到的那樣,銀行這樣的機構一定要嚴格管控自己的行為,不要做出傷害自己公信力的事情。對於那些違法違規的行為,銀保監會一定會嚴格監管。
處罰的原因涉及到了管理問題。
通俗點講的話,就是這兩個支行沒有進行有效的支行管理,不僅涉及到了員工間的行為管理,也涉及到了銀行和銀行之間的風控管理。之所以會開出1700萬的巨額罰單,主要是因為風控環節這一環,因為風控管理會直接涉及到整個銀行的業務和流程,不僅僅會對這兩個分行造成影響,甚至會對整個銀行業造成破壞。
我非常支持這樣的處罰。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處罰過頭了,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我覺得銀保監會就需要給出嚴格的監管和大額的處罰,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其他銀行做出違規的事情。有些銀行可能會違規辦理所謂的承兌匯票,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及到了現金流的流通。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樣的行為已經屬於透支公款了,對於如此嚴重的違規行為,給出這樣的天價處罰也不為過。
2、廣發銀行內控漏洞頻出,罰單不斷,廣發銀行為何頻頻「作死」?
今年以來,廣發銀行接連收到銀監部門和人民銀行開出的10張罰單,金額總計294萬元。上述罰單涉及廣發銀行溫州分行、西安分行、營口分行、丹東分行、台州分行、福州分行、泉州分行,其中2張罰單開給個人。
梳理發現,銀監部門開給廣發銀行的罰單中,多數與貸款資金方面的違規有關。如:西安分行貸款轉定期存款,以貸轉存,被罰48萬元;曹柏雄負有直接責任,潘磊負有管理責任,被警告處分。廣發銀行營口分行因未按規定進行貸款資金支付管理與控制。丹東分行沒有對貸款資金進行嚴格的支付管理與控制。台州分行貸款資金轉為銀行承兌匯票保證金。
3、圍堵經營貸流入房地產 各地監管溯源嚴查開罰單
針對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問題,監管部門持續保持嚴查態勢。8月6日,記者獲悉,廣東銀保監局日前一連開出12張罰單,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4家銀行下屬12家分支機構及10名責任人被罰,罰款金額合計1090萬元,案由均為經營貸、消費貸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
其中,工商銀行廣州天平架支行、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分行、廣州環城支行等分支機構因個人經營性貸款被挪用流入房地產市場,被處罰達500多萬元。興業銀行廣州花城支行、廣發銀行廣州分行、招商銀行廣州分行也因個人經營性貸款或消費貸款被挪用流入房地產市場而「吃罰單」。
從全國來看,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紛紛開出多張針對銀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的罰單。
7月27日,上海銀保監局「一口氣」公開17張罰單,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上海農商行等銀行在滬分支機構因涉及流動資金、消費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被監管處罰。
從公布的行政處罰案由看,該局對轄內銀行機構近幾年的信貸資金流向進行了溯源,從而發現多處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問題。
建設銀行浦東分行因為2017年4月至6月以流動資金貸款形式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以及2019年6月該分行個人消費貸款違規用於購房等事項「吃罰單」。建設銀行上海閔行支行因2013年3月發放房地產貸款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事項被處罰。
今年5月下旬,深圳銀保監局也一連開出十幾張罰單,多家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深圳分支機構因個人經營性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審查不盡職導致信貸資金被挪用等問題收到罰單,罰款金額達上千萬元。
今年6月8日,北京銀保監局公布消費貸、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專項核查結果,發現4家銀行約有3000萬元的信貸資金涉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該局發布的6張罰單顯示,廣發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及郵儲銀行在北京的分支機構因涉及消費貸、個人經營性貸款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問題被罰,處罰金額達530萬元。
整體看,自年初以來,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針對銀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為了封堵經營貸流入房地產領域,3月26日,銀保監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發布《關於防止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的通知》。同時,各銀保監局、地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聯合開展了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問題專項排查,加大對違規問題督促整改和處罰力度。
在嚴監管下,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7月末,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房地產貸款增速和集中度雙降。今年以來,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6月末,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9.8%,增速創8年來新低。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由2019年的高點29.2%降至6月末的28.2%。
來源:上海證券報
4、疫情不改嚴監管 有銀行涉房貸款違規收千萬罰單
短短兩個月,銀保監系統已經開出710張銀行罰單,合計罰款金額高達2.12億元!不僅如此,央行也罕見地對銀行業開出了兩張千萬級罰單,罰款總金額超過4000萬元!合計下來,金融監管平均每張罰單罰款近34.76萬元,平均每天罰款424萬元。
透過這三組數據可以看到,盡管受到疫情沖擊,監管機構對銀行業的嚴監管態勢仍未改變。
金融合規榜
千萬級反洗錢罰單
央行重罰兩銀行
開年兩個月,千萬級罰單就出現了三張,分別是民生銀行被人行罰款2360萬元、中信銀行被銀保監會罰款2020萬元、光大銀行被人行罰款1820萬元。值得關注的是,三張千萬級罰單都是在疫情發生以後開出的,顯見嚴監管態勢不改。
其中,民生銀行與光大銀行被央行重罰,均事涉違反反洗錢規定。據南都記者梳理,這也是央行首次對違反反洗錢規定的金融機構開出千萬級以上罰單。具體來說,民生銀行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和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被央行總計罰款2360萬元。光大銀行因同樣理由被央行總計罰款1820萬元。
根據現行的《反洗錢法》,金融機構因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的頂格處罰,包括罰款500萬、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經營許可證等,但可以對多個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累加處罰。此次首現千萬級罰單,顯然是「數罪並罰」的結果,也表明了央行加大反洗錢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的決心。
除了金融機構被重罰,相關責任人也受到央行處罰。其中,民生銀行被罰12人,光大銀行被罰8人,涉及合規部、信息管理部、信用卡中心等多個部門。
有銀行涉房類貸款違規
再收千萬罰單
而在銀保監系統中,本期統計的最大罰單歸屬中信銀行。19項違規中與房地產相關的違規就高達13項。被罰案由包括: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信貸資金被挪用流入房地產開發公司;個人經營性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等。
事實上,此次2020萬元的罰單,已經是一年多以來中信銀行第三次被罰2000萬元以上。在中信銀行收到的多張巨額罰單中,多次出現涉房類貸款違規的身影。早在2018年12月,中信銀行就因理財資金違規繳納土地款等6項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款2280萬元。去年8月,又因為「以流動資金貸款名義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等13項違法違規事實,被銀保監會罰沒2200萬元。
不手軟!兩個月732張罰單
NDFRI進一步統計分析了2020年1-2月的監管處罰情況,央行與銀保監系統共開出732張銀行罰單,合計罰款金額高達2.54億元,平均每張罰單要罰沒近34.76萬元,平均每天罰沒424萬元!
NDFRI統計顯示,按機構類型劃分,罰單數量最多的是農商行,共領到285張罰單、被罰6183.5萬元;罰款金額最高的是股份行,共被罰6222萬元,領到76張罰單。
到底哪些領域是處罰「重災區」?NDFRI梳理罰單顯示,內控管理不審慎、信貸業務違規、涉房類貸款違規、票據業務違規依舊是銀行業的痼疾。其中,僅內控管理不審慎和信貸違規的罰單數佔比就超過7成,而罰沒金額佔比也超過5成,合計處罰金額近1.2億元。
另一方面,包括涉及理財業務的違規、信用卡業務違規等更多新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NDFRI注意到,隨著今年資管轉型力度的加大,更多新的問題也在逐步走向台前。比如,廣發銀行杭州支行就因「未按監管要求隔離理財業務和自營業務風險,同業投資資金部分對接本行理財非標投資」被罰款50萬元。
涉房類貸款違規罰得最重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涉房類貸款的罰單數量,與內控不審慎、信貸違規罰單數相形見絀,但從罰沒金額來看卻相差無幾:涉房類貸款違規的罰沒金額高達5282萬元,而內控不審慎共罰6190萬元、信貸違規共罰5679萬元。換言之,涉房類貸款的罰單平均處罰金額最高,力度最重!
嚴監管以來,涉房類貸款一直是監管的重點。NDFRI統計顯示,在今年前兩個月,銀保監系統開出的710張銀行罰單中,涉房類貸款違規就有86張,罰單金額高達5282萬元,占總罰款金額的25%左右。
NDFRI進一步深入分析涉房類貸款違規,發現除了違規向房企輸血外,個人貸款違規流向房地產也是銀行涉房類貸款被處罰的重點。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個人消費貸款、經營貸款,甚至信用卡資金被違規挪用於購房。如杭州銀行因「個人經營性貸款管理不審慎,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等案由被罰款225萬,長安銀行也因「信用卡資金監管不到位,流入房地產領域」被陝西銀保監局處以21萬元罰款。
5、廣發行僑興窩案,如何評價銀監會的天價罰單?
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監管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已基本結束,銀監會對整個涉案的銀行業機構共處罰金逾20億元,創下歷史記錄。
2017年12月29日,銀監會官網公告,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恆豐銀行、興業銀行鄭州分行、興業銀行青島分行、天津濱海農商銀行、中鐵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河北省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吉林環城農村商業銀行、吉林舒蘭農村商業銀行、吉林永吉農村商業銀行、吉林蛟河農村商業銀行、吉林公主嶺農村商業銀行、吉林乾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罰沒金額合計13.41億元。
其中,銀監會沒收前述機構違法所得6.61億元,並處1倍罰款6.61億元,其他違規罰款1930萬元。同時,對這些出資機構的45名責任人作出行政處罰,其中,取消6人高管任職資格,禁止3人一定期限直至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對36名高級管理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分別給予警告和經濟處罰。
這些銀行也都牽涉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至此,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監管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已基本結束,銀監會對整個涉案的銀行業機構共處罰金逾20億元。在廣發銀行百億不良資產虛假出表、四處騰挪的窟窿曝光一年後,銀監會對全部涉案銀行業機構作出嚴肅處罰。這是一次銀監會重拳整肅銀行亂象、以重塑銀行紀律的舉措。
6、黃金大案多少家銀行卷被罰款?
一起橫跨豫陝兩省涉及19家銀行190億元貸款的假黃金騙貸大案被銀監會曝光。昨天,銀監會披露,經過立案、調查、審理、審議、告知、陳述申辯意見復核等一系列法定程序,陝西、河南銀監局依法查處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並處罰104名責任人。
假黃金騙貸案涉及19家銀行
2016年5月,陝西潼關縣聯社發生一起2000萬元質押貸款案件。結合案件情況,陝西、河南銀監局迅速組織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全面排查,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陝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准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35名外部涉案人員。案發後,陝西、河南銀監局積極指導督促相關機構多措並舉化解風險,並啟動了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
2016年5月初,潼關信合因一筆約2000萬元的黃金質押貸款逾期而聯系借款人張某,但張某一直未接電話。隨後,潼關信合工作人員將張某堵在辦公室,他借打電話機會逃脫,從此杳無音信。因為催款無果,潼關信合決定處置質押黃金,結果在處置過程中發現黃金摻假。一起橫跨豫陝兩省的假黃金騙貸案浮出水面。
「金磚」外金內鎢
隨著陝西金融機構隨後的自身盤查以及公安機關的偵查,潼關信合發現更多的質押用的是假黃金,隨後西安市長安信合也發現了質押用假黃金。
這些被抵押給金融機構的假黃金,鎢的含量佔62%左右,黃金約佔38%。金磚外表是標准金,裡面則裹包著鎢塊。不法分子選擇鎢來造假,主要是因為鎢的密度與黃金接近,鎢的密度為19.25克/立方厘米,黃金密度19.3克/立方厘米,兩者僅相差0.05克/立方厘米,普通儀器很難測出如此細微的差別。因此,這種以鎢塊為「核心」的假金磚,如不用熔煉和打鑽的檢測方法很難查出破綻。此外,鎢與黃金之間熔點差距很大。黃金的熔點是1064 ,而鎢的熔點高達3410,不法分子從銀行收回假金磚後,只要溫度達到黃金熔點,很容易將兩者分離。
據報道,制假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從材料選購、加工、運輸,以及辦理質押貸款業務,都有專人負責,且核心團隊成員均已離異。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最初幾年,他們憑借「炒金模式」和利用假黃金質押貸款投資的方式賺取上億元,再次入場後,因金價持續走低難以抽身,只能用假黃金持續從多家銀行質押騙貸,用於還清利息,最後難以為繼,徹底崩盤。
19家銀行業機構被罰5250萬元
據悉,陝西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1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款合計5000萬元,其中對陝西省聯社及潼關縣聯社等11家縣級農信社聯社罰款3600萬元,對郵儲銀行陝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市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1000萬元,對工商銀行陝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400萬元。對上述機構的95名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8人1年至終身高管任職資格,對87人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相關機構按照黨紀、政紀和內部規章,對262名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此外,陝西銀監局對內部監管履職不力人員進行了執紀問責。
河南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工商銀行河南三門峽靈寶支行處以罰款250萬元,對該支行及工商銀行三門峽分行9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5人3至8年高管任職資格,對4名高管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工商銀行對省、市、縣三級分支機構48名責任人給予了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
銀監會痛批貸款「三查」形同虛設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
首先是貸款「三查」形同虛設。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貸款審查不嚴格、貸後管理缺位,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其次是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第三是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該負責人表示,銀監會將繼續堅持依法監管、嚴格監管、公正監管、廉潔監管,堅決剎住亂象,堅決治癒沉痾,著力防範化解銀行業風險,引導銀行業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
兩個月里披露4起惡性大案
自2017年12月8日以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加上昨天這起假黃金騙貸案,銀監會已經對外披露4起涉案金額巨大、涉及銀行眾多的惡性大案。
銀監會2017年12月8日公布了「僑興債」事件處理結果,廣發銀行被罰沒7.22億元,這也是銀監會成立以來單家罰款金額最高的案件。銀監會將其定性為「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巨大,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壞,為近幾年罕見。」
「僑興債」融資鏈條過長,涉及地方交易所、互聯網平台、銀行、保險等多種機構,在交易結構上層層嵌套。12月29日,銀監會又公布了進一步懲罰決定,對涉及「僑興債案」的郵儲銀行、恆豐銀行等13家出資機構作出行政處罰,罰沒金額合計13.41億元人民幣。
今年1月19日,長期有著「不良貸款零記錄」的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收到一張高達4.62億的天價罰單,金融圈再次震驚。
銀監會在官網通報稱,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銀監會認為「這是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手段隱蔽,性質惡劣,教訓深刻。」
8天之後的1月27日,中國銀監會通過官網再次公布一起極為惡劣的「違規票據案」——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這次的主角是「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郵儲銀行甘肅省分行在檢查中發現,吉林蛟河農商行購買該支行理財的資金被挪用。銀監會最終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銀監會認為「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內外勾結、私刻公章、偽造證照合同、違法違規辦理同業理財和票據貼現業務、非法套取和挪用資金的重大案件,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十分惡劣,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
據統計,2018年1月銀監系統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全年各級銀監部門罰沒金額近30億元。也就是說,僅新年第一月,各地銀監局罰沒的資金就是去年全年的近三分之一。
有關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對於銀行業亂象將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尤其是對於大案要案將堅持依法、頂格處罰,不設上限。
7、不守規矩只顧賺錢這些銀行行長丟掉了飯碗都有誰?
平常看起來「養尊處優」的銀行業,著實過了一個神經緊綳的2017年。
不是面臨裁員、降薪、打破「鐵飯碗」,而是直面中國銀監會的3452張罰單!其中有1877家機構、1547名責任人員被罰,罰沒金額近30億元。
然而2018年開始,銀監會就已在1月12日、19日分別開出2張大額罰單,昨日(1月27日),銀監會再次開出億級罰單:12家銀行違規共計罰沒2.95億元!這似乎預示著銀行業的2018將依然會神經緊綳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巨額罰單一個接一個
銀行業監管史上,從來沒有這么多銀行機構在一年內吃了這么多罰單。與2016年相比,處罰機構數量增長近3倍,罰沒金額超過10倍!
1月27日,銀監會公告稱,查處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對涉案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
2016年12月末,郵儲銀行甘肅省分行對武威文昌路支行核查中發現,吉林蛟河農商行購買該支行理財的資金被挪用,由此暴露出該支行原行長以郵儲銀行武威市分行名義,違法違規套取票據資金的案件,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
▲圖片來源:銀監會公告截圖
而就在2017年12月,廣發銀行收到自銀監會成立以來的「史上最大罰單」:7.22億元!其中,沒收違法所得17553.79萬元,並處以3倍罰款52661.37萬元。一時業內震動。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得知,2016年12月20日,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的兩家公司在「招財寶」平台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無法兌付,該私募債由浙商財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但該公司稱廣發銀行惠州分行為其出具了兜底保函。之後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後向廣發銀行詢問並主張債權。由此暴露出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案件,涉案金額約120億元,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約100億元,主要用於掩蓋該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和經營損失。
銀監會方面表示,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巨大,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壞,為近幾年罕見。
▲圖片來源:銀監會公告截圖
接著1月12日,據黑龍江銀監局消息,中國工商銀行黑龍江省轄內分支機構的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違規案多涉及違規修改合同文本銷售對公理財產品。其中,工行齊齊哈爾分行、工行大慶分行、工行黑龍江省分行營業部的違規案由還包括越權私售對公理財產品。黑龍江銀監局稱,按照過罰相當原則,依法對工行黑龍江省分行及所轄13家二級分行及責任人予以累計3400萬元罰款。
▲圖片來源:銀監會公告截圖
除此之外,在2018年1月19日,銀監會公告了近期另一起億級的天價罰單: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因掩蓋不良貸款等問題被罰4.62億元。
銀監會官網公告顯示,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2名副行長、1名部門負責人和1名支行行長分別給予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警告及罰款。給予成都分行原行長開除、2位原副行長分別降級和記大過處分,對195名分行中層及以下責任人員內部問責。
▲圖片來源:銀監會公告截圖
2017有最密集的監管令,2018會有啥?
以前,幾十萬元的罰款對「家大業大」的銀行來說無所謂,一些機構心存僥幸鋌而走險。這次監管啟用了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1至5倍罰款的監管條款,上億元的罰款對年利潤上百億元的銀行來說,雖然不至於破產,但也足夠讓其「肉疼」長記性。
這場監管風暴始於2017年一季度,剛剛履新的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對外釋放出強監管的信號。
不久後,銀監會的監管令一道緊接著一道,全年出台各種文件數十件,業內直呼「文件多的學習不過來」。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對「違法、違規、違章」、「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等亂象的專項治理,以及十大亂象的整治,業內俗稱「三三四十」。
據新華社報道,在這場大檢查中,監管部門發現問題5.97萬個,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這項艱苦的工作為進一步出台針對性的監管舉措打好了基礎。
面對「畫風大變」的監管機構,有的機構心驚膽戰,惴惴不安,而有的機構則表示,「心裡終於踏實了,早就該這樣了。」有銀行人士表示,以前同行之間見面通常談的是業績規模,而現在談的多是合規經營。
感受到壓力的不僅是市場機構,還有監管者自身。
就本輪銀行業監管來講,其實沒有出台多少新政策,大多是對以往政策措施的強調或者梳理,但卻讓機構感到空前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以前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加強對一線監管執法者的問責和約束,才能保障監管政策落到實處。
2017年7月,銀監會「公私分開」和「履職迴避」制度出台,讓監管者擺脫關系困擾,敢於動真碰硬。
要斬斷利益關聯,也要擺脫定位偏差。銀監會公開表態,將監管重心定位於防範和處置各類金融風險,而不是做大做強銀行業。
上百家銀行主動縮表,同業業務、銀行理財、表外業務均出現收縮,貸款增速超過資產增速……銀行業治理亂象的「阻擊戰」初戰告捷。
2018年1月5日,銀監會2018年1號令《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強調「穿透式」股權管理,意味著銀行業監管進入「啃硬骨頭」的深水區。
隨後發布的《2018年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要點》,列出了8個方面22項的重點整治領域,對每一項都有詳細的闡釋,可以說是把過去市場機構違法違規的各種套路一網打盡。
繼續拆解影子銀行、清理規範金融控股公司、有序處置高風險銀行業機構、深入整治各種違規金融行為……
每一項任務都不輕松,銀監會的2018年,想必會更忙碌。
必須懂法,才能賺大錢。
8、廣東信訪投訴廣發信用卡為什麼轉廣州信訪
廣發銀行困局!信用卡等業務屢遭投訴、大小案件頻發
屢遭投訴、「罰」不單行、上市未果的廣發銀行,在迎來國壽系掌舵人之後,其「手術刀」能否治癒廣發銀行內控頑疾,重拾擱淺上市夢?
曾推出堪稱真正意義上的visa信用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廣發銀行近期卻因為信用卡業務,慘遭客戶投訴。
3月13日,在聚投訴平台上,有用戶投訴「廣發信用卡樣樣行分期隱瞞消費者知情權」,稱該行在沒有經過持卡人同意的情況下,私自開通「樣樣行」消費分期業務,導致欠款是越還越多,本來1.8萬額度,現在已經總欠了7萬多,還了2萬9,還有4萬2未還。另外,在該投訴平台上,關於廣發銀行信用卡分期、催收的帖子還有很多。
文章圖片1文章圖片2
「行長要參」發現,除了信用卡業務被用戶投訴之外,2019年11月6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就曾發布公告,通報過廣發銀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例。廣發銀行的問題主要在於,推介私募股權基金過程中存在5方面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另外,廣發銀行還因內控管理失效,出現個人貸款資金被挪用等原因,接連收到處罰,成為銀行界「罰單大戶」,顯露出廣發銀行內控不足的弊端。
廣發銀行作為國內首批全國制股份制銀行之一,早早就在布局上市的大棋,但是如今,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行早已上市,也有相當數量的城商行、農商行,接連邁入IPO大門之內,而廣發銀行卻至今還位列僅有的3家未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2018年12月,國壽集團董事長王濱接替楊明生擔任廣發銀行董事長,2019年7月,國壽副總裁尹兆君接任劉家德,兼任該行行長,國壽系掌舵人的「手術刀」能否治癒廣發銀行內控頑疾,重拾擱淺上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