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給誰的古詩
1、關於贈東西給別人的詩句
2、關於送禮的古詩詞,急用,請大家幫幫我!!
一,贈范曄詩南北朝 · 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釋義: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給遠在隴山的友人。江南別沒有更好的禮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報春。
二,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唐 · 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釋義:這把明晃晃的寶劍從古代傳下來,最後傳到了我的手裡。我們就要分開了,既然您也很喜歡這把寶劍,我就把它贈送給您吧,希望您好好保存它、使用它,可不要用它去報私仇啊!
三,憑闌人·寄征衣元 ·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釋義:想要給你寄冬衣,又怕你不再把家還;不給你寄冬衣,又怕你過冬挨凍受寒。是寄還是不寄,我拿不定主意,真是感到千難又萬難。
四,登飛來峰 宋 ·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五,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灰飛煙滅一樣。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猶如一場夢,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
3、適合贈送給領導的詩句有哪些?
1、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答武陵太守》
唐代:王昌齡
釋義:戰國時,曾在大梁做過門客的人,都沒有辜負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攜,也決不忘記您對我的恩惠。
2、緩歌春興曲,情竭為知音。
《恩制賜食於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
唐代:張說
釋義:放聲高唱,即席賦興,譜首詞曲奉和,為報答君王知音之情,盡忠竭智輔佐。
3、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放後遇恩不沾》
唐代:李白
釋義:東至日本,南到曾經貢獻白羽雉雞的越南都享受到這次皇恩。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短歌行》
兩漢:曹操
釋義: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5、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代:林則徐
釋義: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
6、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宋代:陸游
釋義:列聖仁澤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詔令快似疾風迅雷。
7、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重別夢得》
唐代:柳宗元
釋義:如果皇恩浩盪允許回家種地,晚年就日夕相處做鄰居老翁。
8、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答張十一功曹》
唐代:韓愈
釋義:皇帝深恩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餘生而已。
9、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南征》
唐代:杜甫
釋義:當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時候,一顆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10、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唐代:賈至
釋義:共受皇恩同職風凰池上,日日執筆染墨侍候君王。
4、贈什麼人的古詩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
歌
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李 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宣州謝月(左)兆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5、關於送人的古詩有哪些?
關於送人的古詩有: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6、《贈注倫》是誰贈送給誰的詩,贈送的原因是什麼?
《贈汪倫》是(李白)贈送給(汪倫)的詩,贈送的原因是(李白要告別好朋友汪倫,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
原文: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踏歌:唐代一作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
不及:不如。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要離開,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倫相送之情。
賞析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地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大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7、送友人的古詩或宋詞
1、唐代:駱賓王《送別》
原文選段: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釋義:
寒冷的更點長夜裡敲個不停,清涼的夜晚像秋天中那麼澄澈。
離別的時候心裡拿什麼贈送給你,我這自有如裝在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的真情。
2、唐代: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原文選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釋義: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3、唐代:王之渙《送別》
原文選段: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釋義:
春風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麼方便,應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4、唐代: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原文選段: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釋義: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麵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里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後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後,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會?
5、唐代:王維《送別 / 山中送別》
原文選段: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釋義: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閉。
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8、贈東西給朋友的詩句
1
9、《贈劉景文》蘇軾贈送給誰的一首詩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①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
話》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②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③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④君:你,指劉景文。
⑤蓋:車蓋,這里比喻荷葉。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並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於橘,因為「橘」象徵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於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