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禮物推薦 » 文言文收到

文言文收到

發布時間: 2023-02-12 05:00:20

1、收到獎勵文言文

1. 古文中的精華美文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陽欲頹,沉鱗競曜。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丘遲《與陳伯之書》收到「強將投戈」的奇效,在於不僅曉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其中最動情的一段為: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

對江南風物寥寥數筆的勾勒,足以撩動對方的鄉土情思。再如吳均《與宋元思書》曰: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以上三篇南朝寫景寄情之文,我最為喜愛,欲罷不能

2. 《淳於髡》、《鄒忌諷齊王納諫》文言文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

1、齊威王下令後,進諫者由「門庭若市」到「時時而間進」,再到「無可進者」,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這種變化說明,齊威王聽勸鄒忌關於獎勵群臣吏民進諫等推行的改革取得了成效。

2、鄒忌勸諫齊王的策略,高明在哪裡?

詞解,諷:諷諫,諷喻。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諫。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別人(採納自己的意見)。

鄒忌用妻、妾、客人誇自己美的事例,巧妙地諷喻齊王不要受人蒙蔽,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3、你認為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這篇文章的主題:本文以鄒忌向妻、妾、客人問答「(自己與徐公)孰美」的小故事,引出自身的生活體悟。繼而由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家大事相聯系。用自己的「蔽」,婉諷「王之蔽甚」,勸齊王廣開言路納諫除弊,改革齊國政治。表述了鄒忌的從政謀略。

4、仔細閱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通過比喻、類比來說理的。

本文以生活小事比喻治國大事。以鄒忌受蔽於妻、妾、客人的自身體驗,類比齊王(國君)(不可)受蔽於眾臣(而誤治國大事),來勸說齊王納諫除弊。

5、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的現實意義?

本文的現實意義:領導者要自知之明,廣開言路,積極聽取不同意見(尤其是批評意見),推進國家、地方、企業等各項改革,努力實現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淳於髡

1.解釋括弧內詞語:

沉湎不(治):治,治理(政事)。

(朝)諸縣令長:朝,詔令。。來朝。

2.翻譯句子:

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使國家受過屈辱。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只鳥不飛罷了,一飛就直沖雲霄;不叫罷了,一叫就使人驚異。

3.將此文與《鄒忌諷齊王納諫》進行比較,淳於髡與鄒忌在勸諫的方式上有什麼異同?

《鄒忌諷齊王納諫》,方式採用的是,鄒忌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比喻、類比治國大事。

而淳於髡採用的方式是,激勵(激將法)。

相同處,都是諷諫。不直指其事,而用曲折的言語巧妙地進諫。設喻說理。

3. 常見的文言文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4. 古文翻譯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

白天父親睡覺,小的到床頭偷酒喝,大的問道:『為什麼不拜?』回答說:『偷(本來就是無禮的),哪能行禮啊!』」「孔融(因罪)被收監,家裡家外的人都十分驚惶恐怖。那個時候孔融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玩琢釘游戲,一點沒有急迫的表情。

孔融對緝捕的差官說:『犯罪只限於自身,兩個孩子能不能得到寬恕?』兒子徐進說:『您看到過傾覆的鳥巢,還有完好的鳥蛋嗎?』隨即也被收到監獄。」「鍾毓兄弟小時候,恰好父親白天睡覺,合謀一起偷喝葯酒。

那個時候他們父親已經醒了,還假裝睡著了看著他們。鍾毓行禮之後才喝酒,鍾會喝酒卻沒有行禮。

完了之後問鍾毓為什麼行禮,鍾毓回答:『喝酒是一個莊重的事情,不敢不行禮啊。』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回答說:『偷本來就是無禮的,所以就不用行禮了。

』」。

5. 莊子欲刺虎

有兩虎爭牛而斗者,卞莊子將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

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然之,立須之。

有傾,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兩虎之功。

今韓,魏想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

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惠王曰『』善「 大國果傷,小國果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

有兩只老虎為了爭奪一頭牛而打鬥,卞莊子要去刺殺老虎,館舍里的一個僕人制止他,說:「兩只紶酣官叫擢既規習海盧虎正要去吃那頭牛,當它們吃得胃口很香的時候就會搶起來,一搶必定互斗,斗的結果必然是大虎受傷,小虎死亡,你再朝著受傷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殺死兩只老虎的美名。」卞莊子認為這個僕人說得對,就站著等待。

過了片刻工夫,兩只老虎果然鬥起來了。大的受傷,小的死了,卞莊子朝那隻受傷的大虎刺去,這一下子果然立下了殺死兩只老虎的功勞。

(1)莊子:此指卞莊子,春秋時魯國的大夫,有勇力。 (2)館豎(shù)子:此處指卞莊門下的客卿或僕人。

豎子,小子(蔑稱),或地位低下的人。 (3)方且:正要 。

(4)立須之:須,等待。之,代詞,這里指這件事。

(5)止:勸阻 (6)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7)然:正確。

(8)須:等待 。 (9)有頃:表示時間的詞語,指過了一會兒。

(10)斃:倒地死亡。 (11)旋:一會兒。

(12)功:效果。 (13)曰:說 從童僕的角度上看: 同樣一件事情,由於掌握的時機、處理的方法不同,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時機,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兩只老虎身上看: 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卞莊子殺雙虎的功效的原因? 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 成語表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一舉兩得 不知道題目是什麼 給你些資料吧。

2、收到用文言文怎麼說?

文言文一般說「收訖」,現在很多嚴肅的信件也會這么說。
滿意的話請採納我的答案

3、收到家書的文言文怎麼說

收到家書的文言文這樣說: 吾父吾母,安之乎,定當安之。

4、收到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翻譯

142:兼罪以前(有一天),韓昭侯喝醉酒然後睡覺,負責皇上帽子的人看見皇上寒冷,所以給皇上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

(皇上)睡醒感到愉悅,問左右侍從:「誰添加衣服的?」,左右侍從說:「負責帽子的人」。皇上於是定罪給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為它沒有做到他要做的職責;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為它越權作了不屬於職責范圍的事。

不是不討厭寒冷,是因為越權辦事的危害比寒冷更加可怕啊!143.郢書燕說」比喻曲解原意,以訛傳訛。 郢書燕說 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

因為燭焰偏低,飄忽不定的燭光夾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顯得有一點昏暗,所以這郢人對侍者說了一聲:「舉燭。」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

誰知他在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里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里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後,反覆看了好幾遍。他始終覺得信中的「舉燭」二字非常費解。

久聞四海之內唯楚有才,難道這就是一種莫測高深?燕相國想到這里,忽然靈機一動。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

照這樣看,郢人致書突出『舉燭』二字,其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燕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他以相國的政見為原則,廣招賢士,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144.原文: 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①:「其才可將五百乘②。」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③,而食人二雞子④,故弗用也⑤。」

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也⑥,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⑦,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⑧,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⑨,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

公再拜曰:「謹受教矣⑩!」 譯文: 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 戰國 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注釋: ①: 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戰國初期哲學家。衛侯:衛國國君。

②: 將:率領。乘(shèng):古代馬車的單位名稱。

一車四馬為一乘。 ③: 賦:收稅。

④: 雞子:雞蛋。 ⑤: 弗:不。

⑥: 聖人:明智之人。官人:用人.官,任用 ⑦: 杞(qǐ):樹名,即杞柳.梓(zǐ):樹名.連抱:合抱 ⑧: 爪牙:指猛將。

⑨: 干城:保衛國家。干,盾牌,引申為保衛。

城:城郭 ⑩: 再拜:連拜兩次。表示尊敬。

謹受:虛心接受145.【原文】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1),若蠅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運斤成風(3),聽而斲之(4),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5)。

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譯文】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裡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

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

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146.齊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會獵。

魏惠王說:「齊國也有寶貝嗎?」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說:「我的國雖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徑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車前車後各十二輛的珠子有十枚。

象齊國這樣大的國家怎麼會沒有寶貝呢?」齊威王說:「我所以認為的寶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個叫檀子的,讓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為寇作亂,泗河旁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見;我的臣子有個叫盼子的,派他守衛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往東在黃河上打漁;我的官吏中有個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國人就會面對徐州的北門祭祀求福,趙國人就會面對徐州的西門祭祀求福,遷移過來要求居住於齊國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鍾首的,派他防備盜賊,就會做到路不拾遺。

這四個臣子,能照耀千里,豈止十二輛馬車呢!」魏惠王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 147.其出處是《禮記·大學》【解釋】 焉:代詞,相當這里。

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2. 四篇文言文翻譯

"Huangzhou new *** all bamboo house in mind," "A Sima Jian Yi book", "Father and Hung nephew horse", "and Wang's"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黃岡這地方出產很多竹子,大的有房椽那麼粗。

竹工破開竹子,剃去竹節,來代替用泥土燒制的瓦,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因為這樣做價錢便宜而且又可節省工時。黃岡城的城西北角。

城上的垛牆坍塌了,草木叢生,荒蕪著無人整理,我就在這地方建了兩間小樓,與月波樓相連接。(站在竹樓上)遠處山色盡收眼中,江上水波如入懷抱,這地方安靜,又給人以遼闊的印象。

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聽起來像有瀑布聲;遇到冬天下大雪,聽起來像玉石碎裂聲。這地方適宜彈琴,琴聲高揚而流暢;這地方適宜吟誦詩歌,吟詩聲高亢美妙;這地方適宜下圍棋,棋子敲擊棋盤聲叮鈴著響;這地方適於作投壺之戲,投出去的矢擊打在壺中的聲音錚錚作響:(形成這種令人歡悅的聲音)都是這竹樓的幫助。

公事完畢回來的時間,我披著用鳥羽絨織成的大氅,頭戴華陽巾,手裡拿著一卷《周易》,點著香,面對香爐不出聲地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江山之外,只見風中船帆、沙灘上的鳥、如煙的雲、眼前的竹材而已。

等到酒力漸散,茶爐的煙氣漸漸停歇,送走夕陽,迎來夜月,這也是我在謫居之地的一個景象。那齊雲樓、落星樓,高大倒是高大啊!井干樓、麗譙樓,華麗也倒是華麗!但它們只用來收容歌妓、 *** ,不是詩人的事,我不欣賞這種地方。

我聽竹工說:「竹作瓦,只可用十年,假如加上一層竹瓦,就可以用二十年。」啊!我在至道至乙未年,從翰林貶到滁州;丙申年,又改派到揚州;丁酉年,又回到京城進中書省;戊戌年除夕,我接到被眨齊安(黃州)的命令。

己亥年閏三月,我到黃州郡。四年之間,往來奔走,沒有空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麼地方!我那裡害怕竹樓的朽爛呢?希望以後來黃州的人與我志趣相同,接下來修茸竹樓,希望這竹樓能不朽爛。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答司馬諫議書》 安石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

我認為,我和您往來相好的時間很長了,但商討政事卻常常合不來,這是因為我們所採取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後也未必能聽得進去,所以過去只是簡單地給您回封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辨白。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反復辯論中,我不應草率,所以現在向您詳細說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許能得到您的諒解。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其在於名和實的關系問題。

名實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現在您來信指教,認為我越權、惹事、搜刮錢財、拒絕批評,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我卻認為受皇上的委託,研究法令制度,並在朝廷上加以商討修訂,然後交給專職的官吏去執行,不能叫作越權;推行先王實行過的政事,興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為國家理財,不能叫作搜刮錢財;駁斥邪說,責問壞人,不能叫作拒絕批評。至於有很多怨恨和誹謗,那我本來早就料到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數以不憂慮國家大事、隨波逐流、討好眾人為上。皇帝要想改變這種狀況,而我不考慮反對派的多少,要出力幫助皇帝對抗這些人,那麼大家怎麼能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怨恨,並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

盤庚並不因為有人埋怨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因為他是考慮了是否合理才行動的,認為做得對因而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如果您責備我任職很久而沒有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為,以造福於人民。那麼,我承認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什麼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而已,那我就不敢領教了。

沒有機會見面,我不勝衷心仰慕之至。 《與洪甥駒父》 駒父外甥推官:收到你的來信及你寄來的新近詩作,文辭很清雅,文理很充沛,我內心的欣慰和喜悅說不出來。

外甥你風度高超文雅,就像我們家長輩中有文采能寫文章的人,忽然看到你的文章句法像這樣,大概是想不辜負我這番培養教育你的心意。君子侍奉父母,應當在德行操守上有建樹,行聖賢之道。

揚名在後。文章只是國家糧倉里的稊米罷了。

這是真實話,決不騙你。又聽說你為飲酒賦詩而荒廢公事,這雖說是小毛病,也不能不努力去掉它。

公務方面的瑣碎事也不可忽視。我過去也曾經有過為飲酒賦詩而荒廢公事的過失,多吸取失敗的教訓有好處,那種說法很可信啊!鄧老先輩也很愛你,提起你來也談到這一點。

懇切希望多珍重(以改掉缺點),不一一說到。九舅寫。

《與王立之》 每每想到你有時刻進步的氣概,很想用文字和你交往。你我相隔很遠,公事私事很匆忙,本沒有空閑時間,只能遠遠的仰慕你罷了。

承蒙你給我來信,知道身體很好,以次為安慰。你家中的人前往懷州,幾時回去啊?寄給秦觀的回信,語句和內容恰好互相照應,好作品啊。

如果把經書史書都讀透,使文詞和文氣都剛勁有力,就是不愧古人了。劉勰的《文心雕龍》,劉子玄的《通史》,這兩部書讀過嗎?所評述的雖然很不高深,但是要評論古人文章的缺點就不能不讀這兩部書。

這封信是我抽空用高麗紙寫的。事情很多,信寫得很潦草。

3. 文言文翻譯

意思是:崇尚光明,這就要選拔賢德的人來加以任用。

【原文】

郢人有遺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這則寓言尖銳地諷刺了一些人隨意穿鑿附會的治學態度。它說明,做學問不能斷章取義,胡亂解釋前人的片言只語,從中尋求什麼微言大義。同時也告誡人們,對待人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主觀意斷,以免造成不良的後果。請以「態度」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譯文]

楚國的都城有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了一封信,他是在夜裡寫的,寫時光線不夠亮,便吩咐捧蠟燭的人說:「舉燭!」說著,便隨手在信上寫上了「舉燭」兩個字。其實,「舉燭」這兩個字並不是信里要說的旨意。燕國的相國收到他的信後,卻解釋說:「舉燭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呵!崇尚光明,這就要選拔賢德的人來加以任用。」燕國的相國便對自己的國君說了這個意思,國君聽了十分高興地照著去辦,國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國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舉燭」畢竟不是信中的旨意。如今的學者也多有類似的情況。

4. 文言文翻譯

黨進徼巡京師,市井間有畜鷹鷂音禽者,進必令左右解縱之,罵曰:「不能買肉供父母,反以飼禽乎?」大宗有藩邸,有名鷹鷂,令圉人調養。進忽見欲解放,圉人曰:「晉王令養於此。」且欲走白晉王。進遽止之。與錢令市肉。謂之曰:「汝當謹視此,無使貓狗所傷。」小民傳之為笑。 (選自江少虞《事實類苑》)

——《事實類苑》

黨進在京師巡迴檢查,市集里有飼養鷂鷹和鸚鵡的主人,黨進見了就命令左右把鷂鷹和鸚鵡放了,並罵道:「不能買肉來供養父母,反而用來喂養鳥兒?」大宗(周代宗法以始祖的嫡長子為大宗)有府第,有名鷹鷂,命令飼養的人調養它。黨進忽然看見了就想放了它,圉人(古代養馬的人,這里指養鷹的人)說:「晉王命令養在這里的。」並且要跑去告訴晉王。黨進立刻阻止他。給錢讓圉人去買肉。並對圉人說:「你應當恭謹地看護它,不要讓貓狗傷了它。」百姓把他這種厚此薄彼的表現傳為笑話。

上文是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左右),天台學官江少虞在他的《事實類苑》一書中寫的一篇諷刺作品,文章短小精悍、犀利幽默,其成就可與俄國契訶夫的《變色龍》媲美。但它的產生年代卻比《變色龍》早了770多年。

全文雖短,卻有一波三折的情節,使中心含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首先,所記事件雖簡單,但情節安排錯落有致,迭宕起伏,層層深入地刻畫了黨進的奴才性格,令人啼笑皆非,收到了含蓄深刻的藝術效果。其次,文中僅有三 句對話,但富有戲劇性,起到了表現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文中沒有描寫和評述性的語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都是通過人物對話表現出來,可以說,對話是人物性格外化的一種手段。情節發展到關鍵之處,人物的語言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再次,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使故事鮮明生動。文章不直接採用諷刺和嘲笑的手法來鞭撻黨進,而是通過黨進前後矛盾的語言,前後變化的態度兩相對照,暴露出了他的愚蠢和可笑。總之,全文場面集中,結構嚴謹,刻畫細膩、使一個媚上欺下,出爾反爾,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反面形象躍然紙上,讀之不禁令人啞然失笑。

5. 文言文翻譯``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全文譯文:【譯文】太史公像牛馬一樣供役使的走仆司馬遷再次拜言。

少卿足下:早先一段時間,委屈您給我寫信,教導我要慎重地待人接物,把向朝廷推舉賢能人士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情意十分誠摯懇切,但怨我不效法於您去推薦賢才,而聽信俗人的見解。我並非敢這樣做。

我雖然庸劣低下,但也在旁聽到品德高尚的人遺留下來的風范。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處在污穢低賤的地位,一有舉動便受到責難,本想能給事情帶來好處,反而招致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愁苦悶而向誰去訴說?當時流行的俗話說:「為誰去做,讓誰來聽我的?」(即謂自己已處在卑賤的地位,即使想有所作為,推賢進士,誰也不會願意接受自己的推薦,也不會有人願意聽從自己的話)。

鍾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輩子不再彈琴。那是為什麼呢(則:起轉捩和加強設問語氣的作用)?賢士樂於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打扮。

至於我這樣的人,身軀已經虧殘,縱使懷有像隨侯珠、和氏璧那樣寶貴的資質,品行像許由、伯夷那樣高潔,終究不能用這些來引以為榮,只會被取笑而自取污辱。來信本應及時答復,碰巧我侍從皇上東巡迴來,後又為煩瑣之事所逼迫,彼此見面的時間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沒有片刻空閑來詳盡地表達心意(指回信)。

現在您蒙受難以赦免的大罪,(再)經過一月,臨近十二月(漢代法律規定,每年十二月處決死囚),我侍從皇上到雍地去的日期也逼近了,恐怕突然之間無法替您避忌(古忌言死,實際說:恐怕您很快便要被處死),這樣最終使我無法向您抒發心中的壓抑煩悶之情,那麼永遠離去的人的魂魄會永遠留下個人無窮的遺憾之情。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鄙陋的見解。

隔了很久未回信,希望不要看成是(我的)過失(即謂請不要怪罪於我)。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善於加強自我修養,是睿智的證明;同情與施捨,是仁愛的開端;求取什麼,給予什麼,是道義的表現;以受辱為恥,是勇氣迸發的決口;樹立名望,是品行的最高准則。

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後就可以託身於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圖私利更慘痛的了,悲哀沒有比挫傷心靈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

受刑後倖存下來的人,沒有可以與別人相提並論的地方。(這種狀況)不是一個時代的事,由來已經很久了。

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於是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憑著宦官景監的推薦得見秦孝公而做了官,趙良為此感到失望;太監趙談(子:尊稱。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與趙談同名,為避父諱,此改稱「同子」,即與我父親同名的那位)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盎(字絲)為之臉色大變(指發怒):自古以來,人們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可恥的。

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事情關繫到宦官,沒有不挫傷志氣(指感到屈辱)的。又何況志氣激昂,有遠大抱負的人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麼會讓刀鋸之下倖存下來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傑俊才呢?我依靠先人的余業,才能夠等待加罪(是做官的謙虛說法)在皇帝身邊任職做官,二十多年了。

自己所想到的:最高方面,不能對君王進獻忠誠,獲得謀略突出、富於才乾的稱譽,使自己得到英明皇上的賞識;其次,又不能提出(皇上)所遺亡的事情,彌補(皇上)所欠缺的地方。招納賢才,推舉能人,發現隱居的賢士;對外,不能在軍隊供職,攻城野戰,以建立斬殺敵將、拔取旗幟的功勞;從最次要的方面來看,又不能累積時間和辛勞,謀得顯貴的官位,憑著(這些)給宗族和朋友們帶來榮耀。

這四個方面沒有一處實現,勉強附合皇上的心意,求得容身。我沒有特長可以奉效,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了。

早先時候,我曾經夾雜在下大夫(指太史令)的行列,在外朝(漢代把朝廷官員分為中朝和外朝,太史令屬於外朝)上發表些微不足道的議論,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弘揚國家的法度,竭盡才思,現在已經虧損形體,成為清掃(穢物)的僕役,處在卑賤者中間,竟然(還想)高高地昂起頭,眉飛色舞,評論陳述是非,不也是輕視朝廷、使當代的才子感到羞恥嗎?唉!唉!象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說的!還有什麼可說的! 並且(含承接並遞進之意)事情的前因後果不容易弄明白。我少年時欠缺非凡的才能,成年後(也)沒有得到鄉里的稱譽,皇上寵愛我先人的緣故,使我能夠獲得奉獻微薄才能,出入宿衛周密的地方(即宮廷禁苑)之中。

我認為頭上頂著盆子,怎麼還能望天(意謂戴盆與望天不能同時收到,用來比喻自己既一心營職,就無暇再顧及私事)?所以斷絕賓客的來往(知:相知,指社交來往),把家室的事拋在腦後(意謂沒有考慮個人家庭的事),日夜都在考慮竭盡自己平庸的才能,致力於一心一意經營職事,以求親近皇上。然而,事情竟然嚴重違背(初衷),不是這么回事。

我和李陵同為侍中曹的官員(西晉後改「侍中曹」為「門下省」),平素並沒有特別親密的關系,進退之路並不相同(比喻雙方誌向並不一樣),不曾飲一杯。

5、收到,立即去辦用文言文怎麼說

收到,立即去辦可以用文言文表達說:遵命,即刻執行。

6、收到換成文言文怎麼說

1. 網路流行語,換成文言文怎麼說

原文:你咋不上天呢!

翻譯:問君何不乘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原文:重要的事說三遍。

翻譯:一言難盡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主要看氣質。

翻譯:請君莫羨解語花,腹有詩書氣自華。

原文:你們城裡人真會玩!

翻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汝家子弟,嬉戲何多。

原文:嚇死寶寶了。

翻譯:堪驚小兒啼,能開長者頤。

原文:別睡了,起來嗨!

翻譯: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原文:有錢就是任性。

翻譯:投擲千金買一笑,任性乃從骨里傲。

7、收到用文言文怎麼說

1. 收到禮物後用文言文怎麼感謝對方

收到對方禮物後,可用如下文言文表達:感君為吾擇禮,吾甚喜。

「感君為吾擇禮,吾甚喜。」的文言文解析(即文言文中的用法):1. 感[gǎn] ①感動。

《愚公移山》:「帝~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竇娥冤》:「定要~的六齣冰花滾似錦,免我屍骸現。」

②感觸;感慨。《蘭亭集序》:「後之覽者,亦將有~於斯文。」

《岳陽樓記》:「滿目蕭然,~極而悲者矣。」 ③感嘆。

《歸來去辭》:「善萬物之得時,~吾生之行休。」《琵琶行》:「~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④感傷。《秋聲賦》:「百憂~其心,萬事勞其形。」

《春望》:「~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⑤感覺;感受。

《莊子?刻意》:「~而後應,迫而後動。」《紅樓夢》:「太夫人並無別症,偶~了些風寒。」

⑥感激;感謝。張華《答何劭》:「是用~嘉貺,寫出心中誠。」

2. 君[jūn] ①君王;君主。《趙威後問齊使》:「苟無民,何以有~?」 ②君臨;統治。

《五蠹》:「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國。」 ③古代的一種封號。

如「信陵君」、「平原君」等。④對對方尊稱。

《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又逢~。」《鴻門宴》:「~安與項伯有故?」 ⑤妻子對丈夫的尊稱。

《孔雀東南飛》:「~既若見錄。」 ⑥用於姓氏後,構成對某人的尊稱。

《獄中雜記》:「余感焉,以杜~言泛訊之。」3. 為[wéi] ①做;干。

《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發明;製造;製作。

《活板》:「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活板。」 ③作為;當作。

《公輸》:「子墨子解帶~城,以牒~械。」 ④成為;變成。

《察今》:「向之壽民,今~殤子矣。」 ⑤是。

《出師表》:「宮中府中,俱~一體。」 ⑥治;治理。

《論積貯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其名。」

⑧以為;認為。《鴻門宴》:「竊~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張楚。」

⑩對待。《鴻門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餚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 ⑿擔任。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相。」 ⒀對付。

《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動。

《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宋國笑。」 ⒂如果;假如。

《戰國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葯尾,表示感嘆或疑問。

《蘇武》:「何以汝~見?」《鴻門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魚肉。」4. 吾[wú] ①我;我們。

《廉頗藺相如列傳》:「顧~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②我的;我們的。

《餚之戰》:「秦不哀~喪而伐~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5. 擇[zé] ①選擇。

《〈論語〉六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區別。

《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焉?」6. 禮[lǐ] ①原指祭神敬祖,後成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總稱。《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不辭小讓。」

②禮貌;禮儀;表示敬意的語言或動作。《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九賓~於廷。」

《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愈至。」 ③尊敬;以禮相待。

《赤壁之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士。」 ④禮物。

《信陵君竊符救趙》:「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無所用。」 ⑤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包括《儀禮》《周禮》《禮記》三部書。

7. 甚[shèn] ①厲害;嚴重。《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觀之,王之蔽~矣。」

②比……厲害;超過。《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於防川。」

③深奧;繁瑣。《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解。」

④很;非常。《論積貯疏》:「生之者~少而糜之者~多。」

⑤什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官人,吃~下飯?」8. 喜[xǐ] ①喜悅;歡喜。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欲狂。」 ②喜愛;喜好。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士,名聞天下。」 ③喜事;吉慶的事情;令人高興的事。

《國語?魯語》:「固慶其~而吊其憂。」 ④專指婦女懷孕;身孕。

《紅樓夢》:「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

8、收到了你的信文言文

1. 看到你的文言信札開場白,結束語還有什麼講究嗎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不贅。

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余客後敘。余容續陳。客後更譚。

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

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復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

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允:

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切:

伏惟珍攝。不勝禱企。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禱

節勞為盼。節哀順變(用於唁函)。

表示感謝之情:

諸荷優通,再表謝忱。多勞費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

2. 我想你了文言文怎麼表達

可以用這三句文言文回答:「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天涯地角有窮時,惟有相思無盡處」。

1、「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大白話就是:我想你,好想你,干什麼都會想到你。

2、「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天涯地角有窮時,惟有相思無盡處

這句話是吳越王對自己的王妃寫的信,田間的小花已經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一邊慢慢的回來。

3、天涯地角有窮時,惟有相思無盡處

古人的思念更加透徹,也更加富有詩意!但思念本身,就是一種讓人心碎而又美好的感情!如果你用文言文來表達自己思念的話,就會讓人記憶深刻,也會看著很有意境!

現代人表達感情是非常直接的,喜歡誰,不喜歡誰都會很直白的告訴對方。古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很含蓄,見一次也不容易。

9、我已收到你的來信,稍後會予以你答覆,書面語怎麼說。。就是文言文。。

尊札已捧誦,容少待復命。
大札收悉,略待即復。

10、收到恩惠的文言文

1. 別接愛別人的恩惠,有哪句古文是這意思的

嗯,前面的這位回答,反應蠻不錯的,但貌似不太對。嗟來之食不僅不是恩惠,而且是侮辱啊。

再就是,提問者有錯別字:愛?打錯了吧!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古代有好多了,都是從《詩經》引過來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像什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啦,大恩不言謝啦,等等的,多得要命。

我倒是願意提供一個比較貼近的版本:

《聊齋志異·田七郎》裡面,武承休夢中聽了神人的勸告,去找田七郎,想要跟他叫朋友,並屢次饋贈。但是田七郎接受了母親的勸告:富人報人以財,窮人報人以命。所以他就屢次返還。

這也就是,不輕易接受別人的恩惠了。至於這句古文,是這樣的:

……聞之: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無故而得重賂,不祥……

2. 關於「感謝領導的知遇之恩」的文言文有哪些

相關文言文句子如下:

1、蜀漢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釋義: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2、晉 李密《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釋義: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有非分的企求呢?

3、唐 王昌齡《答武陵太守》: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釋義:戰國時,曾在大梁做過門客的人,都沒有辜負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攜,也決不忘記您對我的恩惠。

4、唐 李賀《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釋義: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5、蜀漢 諸葛亮《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釋義: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