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燈片感謝
1、ppt結束感謝語
表達感謝
表達感謝是最最常見的結束頁內容了。
而最常見、最萬能的內容就是「謝謝」&「Thanks」,誰都不得罪~
對著導師說「感謝聆聽」有問題,換成「感謝傾聽」就沒問題了。
聆聽和傾聽,這兩個詞語最大的區別在於有方向性,「聆聽」用於下對上,比如「我們聆聽長輩的教誨」;「傾聽」常用於上對下,指細心的聽取,一般表示上級聽取下級的意見、報告等,比如「領導幹部要善於傾聽群眾的呼聲」。
所以用傾聽,可以表達對老師尊敬。
當然,換種說法「感謝您的觀看」也沒毛病。
或者你還可以表達的更細致具體些,比如畢業答辯是你大學最後一次做匯報的機會了,你可以借著這個機會,感謝某位老師對你論文期間的指導、感謝某位同學對你的幫助等等。
比如「感謝老師的悉心指導」。
最後的致謝頁雖然簡單,你致謝的話語可以豐富些。
/ 2 /
懇請指正
在答辯匯報結束後,一般還會接受導師們的提問,懇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有的同學,十分省事的在結束頁上寫著「Q&A」。
其實,多寫幾個字,就可以傳達出作為學生對老師的尊敬。
當然,你可以更貼心一點,將你的答辯題目也寫出現在結束頁上。
說不定,導師們看在你請教態度良好的表現上,就放你一馬呢~
如果你擔心應對不了老師的答辯提問,可以提前旁聽同專業的學生答辯,看看導師們都會從哪幾個方面提問,心裡有個了解。
對問題提前做有準備,起碼你可以表現得更自信些~
/ 3 /
傳遞情感
不管是「表達感謝」、還是「懇請指正」,其實都被一屆屆學生用爛了。
如果你膽子夠大,可以試試來點不一樣的。
比如,出現學校的校訓。
四年的學校,馬上就要說再見了。來一張校訓+學校背景作為結束頁,借著這個頁面,表達自己的感謝,讓煽情的氣氛來的更猛烈些。
再比如,寄予未來。
想想看,答辯台下都是一起同過窗的夥伴們,從此大家各奔東西。
這個時候,除了謝謝導師,跟夥伴們寄予一句「我們正在路上」,年輕無限可能,未來在於拼搏。
相信這個場景會讓你記得好久。
現在,除了那句單調錯誤的「謝謝聆聽」,你知道原來結尾頁也可以玩出很多花樣了吧~
所以,請認真對待結尾頁,讓你的答辯結束和別人不一樣!
2、答辯PPT最後一張致謝怎麼寫?
致 謝
由於曲線化簡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本文中的觀點、方法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在本文的撰寫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賈利峰老師毫無保留地傳授了她的專業思想和新觀點,有很多同學也提出了很寶貴的修改意見等等,在此向他們,尤其是賈利峰老師深表感謝!
3、ppt最後的致謝怎麼說
常規的就是:
謝謝觀看!
謝謝!
非常感謝!
文藝一些的就是:
感謝您的關注!
感謝您的聆聽!
再親切一些的就是:
感謝所有支持XXX的小夥伴,預祝XX項目圓滿成功。
4、ppt結尾感謝語怎麼寫?
1、直接表示結束的詞語,例如「完」「THE END」「再見」等。
2、表示感謝的詞語,例如「謝謝觀賞」「謝謝聆聽」「THANKS」「感謝您的到來」等。
3、表示祝願的詞句,例如「祝大家身體健康」「祝大家工作順利」等。
4、表達一些願景或公司理念的詞句,例如「追求卓越,永不言棄」「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成就我們共同的夢想」等。
5、不寫其他詞語,屬上公司的名稱或LOGO,例如「百度」。
6、寫上公司或個人的介紹、聯系方式等,例如「歡迎聯系」等。
7、總結PPT內容,強調結論,或直接展示提綱。例如「選擇我們沒有錯」等。
8、勵志語,用來鼓舞士氣。例如「我們都是追夢人」「掌握技巧,再創輝煌」「進無止境」「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等。
5、PPT的經典結束語有哪些?
1、禮貌結束
熟悉的陌生感
PPT結尾大部分情況都是使用「謝謝」之類,它的主要功能是表達禮儀,禮貌的結束幻燈片的講解。
如果你覺得這種結束語千篇一律,沒有新意,你怕和別人一樣,那麼你可以在設計上做創新,比如加一些創意的圖片或一些修飾,營造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2、答疑環節
我可是專業的,隨便問
大部分情況下,PPT講完並不意味著演講就結束了,很多時候還有一個答疑的環節。
就像上面提到的畢業論文答辯,這個時候台下的老師會就PPT中的不明白環節進行提問,然後你做出回答。我在外面做分享的時候,也通常會留下10-20分鍾,作為讀者答疑時間。
3、傳遞信息,引導關注
快來關注我呀
這是非常常見的一個功能,我們在演講結束的時候通常會留下一個聯系方式。一些企業可能會留下電話和郵箱,方便被對方聯繫到。做自媒體的就喜歡留下二維碼,然後引導別人去關注。
4、總結與回顧
這也是常用的一種,在一些對外培訓中,怕觀眾記不住知識點,都會在最後用一頁PPT給大家整理出來,帶領大家回顧一下。
5、傳遞情緒
引起共鳴
最後一頁放置有意向的圖片和文字,以此來傳遞情緒,引起觀眾共鳴。
比如紅米Note發布會上,雷軍的那句「我所有的嚮往」,然後哭個稀里嘩啦。還有羅胖演講最後一頁用了工匠精神的照片,都是非常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