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製作好的物品贈送給社區居民
1、商家購買6000斤滯銷蔬菜免費送居民,該如何看待這一行為呢?
在這段時間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嚴重的新冠病毒疫情,特別是在重慶,四川等地目前是相對嚴重的,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們都被居家隔離,我們都知道,當被隔離的時候,最緊缺的就是我們的生活用品,比如蔬菜之類的,而近日在鄭州就出現了十分溫暖的一幕,而事情的原因是,在鄭州一菜農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自己種植的蔬菜無法銷售,造成了滯銷的後果,然而鄭州一社區的愛心商戶,自己出錢幫助這名滯銷的菜鄭脊伍農,把他的所有蔬菜都購買,隨後這名商戶就把自己購買的6000多斤蔬菜,免費發放給居民,因為購買的蔬菜數量比較多,這位商戶還和社區的物業人員一起將蔬菜發給其他居民。
在喊或商戶了解到菜農的情況和目前業主們正需要新鮮蔬菜的需求,野猛所以就將這6000多斤的蔬菜全部給買下來,後來整整拉了三車,才將這6000多塊錢拉到小區裡面,在這些蔬菜中有西紅柿,大白菜,土豆,還有生薑,菠菜,芹菜這些種類的蔬菜,而且看上去也是特別的新鮮,對於目前因為疫情影響隔離的居民來說,這無疑是雪中送炭,當蔬菜拉到小區裡面的時候,他們就積極的組織了志願者隊伍,將這些蔬菜分配好然後送到每個居民的手裡,對於這樣的一幕,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升起一絲暖意,同時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戰勝疫情。
對於商家自己掏錢購買的6000斤滯銷蔬菜的行為,不僅讓很多居民們感到溫暖,更是感染了無數的人們,而商家的做法不僅解決了菜農的問題也解決了正在隔離居民們的生活需求,如果這批蔬菜沒有商家自掏腰包,買下來,那麼這批蔬菜也只有壞在地里,從而造成一種浪費的行為,所以商家這樣的做法,可以說的上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2、節約環保故事
小品《不差錢》在央視春晚火了以後,「不差錢」這句話很快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雖然不差錢,但是生活還是要崇尚節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一些細心市民的節儉故事,希望這些故事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A 「峰谷電」每月節電20度
柯岩街道的李奶奶是個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從去年起,她就到電力部門給辦理了「峰谷電」。一年下來,李奶奶可算是嘗到了甜頭,她大約算了筆賬,自從安裝了「峰谷電」後,一個月大概能夠節約用電20度左右,而且省下了10多元錢呢,一年下來就可以節約100多元。
自從李奶奶家安裝了「峰谷電」,李奶奶一家都養成了節約用電的好習慣,只要是開空調、使用洗衣機或是燒水,她都盡量選擇在早上8點前和晚上10點悔敗碧以後。李奶奶說:「白天家裡人都出去工作了,基本上很少用到電,一般用電都集中在晚上7點以後,到了夏天和冬天,空調都要開通宵,安裝了「峰谷電」以後,我們一個月的電費從以往了70多元減少到50多元,真的省下不少錢呢。」現在李奶奶的鄰居們也個個學起她的樣,去辦理了「峰谷電」,大家都享受到了這個節約金點子的好處呢。
b 廢布料成了環保袋
今年57歲的任愛珍,家住柯橋鑒湖景園,自從超市、農貿市場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規定出台後,任愛珍就開始動手用廢布料縫制環保袋,現在他製作的上百隻環保袋還贈送給社區居民。
任愛珍說,她做布袋送人是為了節能環保,節約資源,一隻只布袋還代表著一份份環保意識的傳達。任大媽的兒子在輕紡市場做面料生意,家裡常常有些零碎的布料,放在家裡常常被當垃圾扔掉。但是自從這些廢布料作成袋子後,立刻變廢為寶了,現在她已經製作了一百多隻布袋,贈送了90多隻。從春節開始,她自己每次去菜市場和超市就揣著自己製作的布袋去,很多鄰居看了也很喜歡,覺得很耐用又好看,任大媽就上門送給這些鄰居們。任大媽說,塑料袋枯段污染環境,環保有時候很簡單,就在於一個習慣,用布袋是一種好習慣,買東西只要把袋子放在口袋裡,臟了洗洗可以再用,而且還特別美觀呢。
C 廢毛線搖身一變成保暖鞋
柯橋街道望湖社區的沈鑒華,她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平時就喜歡編織東西,毛衣毛褲、保暖鞋,尤其是她編的保暖鞋,每雙看似嶄新漂亮的鞋,都是她用廢毛線編的。
沈大媽在一次收拾衣服箱子時,發現有很多不穿的毛衣,一個變廢為寶的想法就這樣萌發了。於是她就用毛碧舉線做起了保暖鞋,還去買來絨布和鞋底,兩天工夫她就能編出一雙漂亮精緻的保暖鞋了。沈大媽算了筆賬,一雙保暖鞋大約要20元左右,而一件廢毛衣一般能編5雙拖鞋,這又省下了一百元呢,而且當禮物送給親戚朋友也很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