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要干什麼
1、漢族的主要節日有什麼?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拓展資料: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
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
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2、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可以做些什麼?
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及風俗:
1、春節,一年的關一天(正月初一)。這一天,是給父母拜年的日子。
2、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觀花燈。
3、端午節(五月初五)。為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通常會舉行賽龍舟活動,有家家插艾蒿、吃粽子,給小孩戴香包、吃喜蛋等習俗。
4、乞巧節(七夕節)(七月初七)。通常在這一天民間女子會用各種形式向織女乞取智巧。又因為傳說這一天是牛郞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現在已成了咱們中國自己的「情人節」。
5、重陽節(九月初九)。民間有在這一天登高、喝雄黃酒的習俗。又因為「九」在漢族傳統上是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成了中國的「老人節」。
6、中秋節(八月十五)。在民間,中秋的到來,意味著一年的勞碌又將結束,這一天的月亮,又被認為是最圓的,所以在這一天,大家常常歡聚在一起慶豐收,吃月餅、嘮家常。
7、臘八節(十二月初八)。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在這一天,人們喝臘八粥的習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為過年而忙碌了。
8、除夕(十二月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一家人歡聚一堂,貼對聯、掛年畫、放鞭炮、吃年夜飯、守年夜等是最常有的習慣。
3、中國12個傳統節日習俗有那些?
中國12個傳統節日習俗分別是:
1、春節習俗,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2、清明節習俗,踏青: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
3、重陽節習俗,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4、中秋節習俗,賞月: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5、中元節習俗,祭祖燒紙:
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6、七夕節習俗,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7、端午節習俗,劃龍舟:
劃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江浙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
8、寒食節習俗,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9、上巳節習俗,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10、社日節習俗,祭灶:
社日節祭灶是古代全民的盛大節日。帝王親赴「王社」祭祀祈豐後,還要歡宴群臣。百姓則集體祭祀本村的社神。
11、龍抬頭習俗,剃頭:
龍抬頭那天剃頭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12、元宵節習俗,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4、漢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中國漢族傳統四大節日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陰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主要節日活動:操辦年貨、製做新衣、撣塵、掛年畫、貼春聯、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舞獅子、扭秧歌、玩花燈等。
清明節:陰歷三月間,即陽歷4月5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端午節:陰歷五月初五,主要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鍾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蒲、采葯等。
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民族文化特色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5、漢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中國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有的則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
中國漢族有許多節日,主要包括臘節、灶神祭、春節、元宵節、社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其中春節最為隆重。春節,又稱中國新年,是幾千年來中國漢族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在除夕,我們應該守歲,並在元旦致以新年問候。
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鍾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一個傳統習俗了。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新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家人。後來,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