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們怎麼過節日
1、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人們是怎樣過的?
1、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3、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社日節,又稱土地誕(農歷二月二),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
5、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舉行。花朝節當天要祭拜花神,祈福禳災。節日期間,人們還要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2、傳統節日應該怎麼過
從正月(農歷)開始算,主要介紹一些南北地區比較通用的節日,至於各地比較流行的特殊節日因為並不通用,所以在這里不做說明。
正月初一:春節
飲食:餃子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於春節我們自然都不陌生,餃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正月十五:元宵節
飲食: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吃元宵賞花燈早已經成為必行傳統活動,元宵也叫湯圓、湯團,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二月初二:春耕節
飲食:豬頭肉
春耕節也稱龍抬頭、農事節、春龍節、青龍節、龍頭節等等,人們慶祝「春耕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雖然各地對這個節日習慣不同,飲食上也分門別類,如餃子、春餅、油糕、龍須面等等,但大部分還是以吃豬頭肉為主,歷來有「龍抬頭,吃豬頭」的俗話相傳,以此來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清明前一日:寒食節
飲食: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這一天家家禁
止生火,只吃冷食或預先煮好的食物,各地吃法都不一樣,什麼饅頭、粥、糕點、冷盤等等。
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
飲食:雞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這一天各地的飲食習俗各不相同,不同的省份、地域使得清明這一天吃什麼的都有,比如清明花粑粑、清明餜、薺菜團子、清明團子等等,但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吃粽子一樣重要,其中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五月初五:端午節
飲食:粽子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吃粽子的習俗不必多言了吧,至於含義,大家一般來說都是知道紀念屈原,但實際上端午節吃粽子還有很多種說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七月初七:七夕節
飲食:巧食
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少女節,現在俗稱的中國情人節,起初在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寓意對自然的崇拜,而後來又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至於吃什麼,各地也是不同,但多以乾果、水果、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七月十五:中元節
飲食:餃子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等,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雖然各地不同,但吃餃子終歸是比較傳統的說法。
八月十五:中秋節
飲食:月餅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團圓節吃月餅不必多解釋了吧,南北通用。
九月初九:重陽節
飲食:花糕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老人節等,漢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裡面,比較吉利。至於菊花酒,因人而異,九九與「久久」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公歷12月21、22日或23日:冬至日
飲食: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臘月初八:臘八節
飲食:臘八粥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臘月二十三:祭灶節
飲食:灶糖
祭灶節俗稱過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中國民間信仰俗稱為「送神」,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因此這一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年三十:除夕
飲食:餃子
除夕是指農歷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肯定是家家戶戶包餃子了。
3、中國人怎麼過春節
春節掃塵:
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為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把他叫做「撣塵」。春節前,積極參與到春節除塵的活動中:把自己家、父母家衛生打掃干凈,迎接新年的到來,過一個干凈、整潔、舒心的新年。
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
寫春聯:春聯現在很多超市都有成品春聯、年畫、剪窗花等。其實親手寫春聯、畫年畫、剪窗花才叫過年呢。 如寫春聯:文房四寶:紅紙、毛筆、石墨、墨盤等。小時候,給爺爺研墨,打下手,看爺爺寫春聯,真有意思。
貼春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先去除舊的春聯,然後用米糊均勻的塗抹在春聯的背面,然後貼在門上。
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這是春節的重頭戲。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頓飯。自不言說這頓飯局的意義。
其實這頓飯,無需多麼豐盛,重要的是大家交流下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生活情況,陪辛苦一年的父母、長輩、鄰居鬧鬧磕、說說話,盡一份兒女孝道、聯絡下鄰里之間的感情。
看春晚、守歲:
春晚,是千家萬戶中國人的視覺大餐。語言類節目,相信是大家的最愛。其實歌劇、舞蹈、戲劇、雜技等節目也精彩紛呈。邊吃年夜飯、邊看春晚,頻頻傳出歡聲笑語。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共同等待新年的到來。這就叫過年吧。
放鞭炮、煙花:
過年,要有年味,還是得選擇農村老家。零點時刻的到來,每年就和父親出門放鞭炮、煙花。「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響亮悅耳的鞭炮聲中、在絢爛無比的煙花中,笑容依然美麗。這就叫過年吧。
壓歲錢
給晚輩派發壓歲錢:小朋友領到壓歲錢,肯定是最開心的了。壓歲錢的大小不論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吧。
給長輩包個紅包:給長輩包紅包,圖個吉利和喜慶,表達晚輩對長輩的一點心意。讓長輩開開心心過個年。
吃湯圓/餃子
作為成都人,現在我以吃湯圓給大家說說。湯圓有各種餡的:芝麻餡、肉餡、蔬菜餡、糖餡的。
食材的准備:糯米、肉、蔬菜、紅糖等
親手包湯圓。吃上自己包的湯圓,也許這才叫過年吧。
拜年
老家習俗,一般從初二開始,就開始走親戚、拜年了。親戚之間要經常走動走動。親戚之間經常互訪,感情才會熟絡起來。
親戚:是這世界上自己親近的人,更應該多一份關愛。
拜年禮物:提前給親戚們選購新年禮物。
逛廟會:
廟會是春節最有儀式感的地方,每年春節,也熱鬧異常。舞獅、舞龍表演,各種名小吃。在飽眼福的同時,飽口福。帶著家人去體會那純正的年味。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3)在中國人們怎麼過節日擴展資料: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里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4、中國是如何過傳統節日的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等。
1、 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清明節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4、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 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 「 月夕 」 , 「 八月節 」 。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 「 團圓節 」 。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 「 秋暮夕月 」 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
5、端午亦稱端五,
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
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
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
6、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7、「七夕」又稱「女兒節」。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
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
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
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
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
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
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提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
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8、冬至
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9、臘 八 節
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音讀 Zha )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蠟。《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蠟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5、中國有哪七個傳統節日?什麼時候過?他們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七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
現分別介紹這幾個節日的情況:
1、春節
春節指華人(漢族)華夏傳統歷法農歷的元旦,亦即農歷新年,是大中華地區與海外華人過的新年,又稱歲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主政期間,將基督教格利高里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所以老百姓的「過節」也稱為過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
2、元宵
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後一系在呂後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清明
清明節在每年陽歷4月5日,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之說。人們在這個時節拜祭祖先,能保佑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齋戒,以示對祖宗的崇敬。它帶有典型的農業社會的色彩。
4、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現為國家法定節日。端午節又稱端五、重五、蒲五、端陽、夏節、小孩節、地臘(道教節慶)、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解粽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等。端五指五月第一個五日,古代「五」與「午」通用,所以端五又常稱端午。
5、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
6、中秋
中秋最開始不是公眾節日,源自春秋時期祭祀、禮法。隋末唐初,軍糧種類不多,能夠方便攜帶的更少。唐軍裴寂在八月十五這天,以圓月為構思發明了月餅,解決了隨軍軍糧問題,作用相當顯赫。於是,便定為這一個為賞月日,後來人們都在中秋節這天與家人團圓。
7、重陽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6、中國人怎麼過年
1、春節掃塵:
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為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把他叫做「撣塵」。
2、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
寫春聯:春聯現在很多超市都有成品春聯、年畫、剪窗花等。其實親手寫春聯、畫年畫、剪窗花才叫過年呢。
3、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這是春節的重頭戲。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頓飯。自不言說這頓飯局的意義。
4、看春晚、守歲:
春晚,是千家萬戶中國人的視覺大餐。語言類節目,相信是大家的最愛。其實歌劇、舞蹈、戲劇、雜技等節目也精彩紛呈。
(6)在中國人們怎麼過節日擴展資料:
新年的習俗:
1、初一拜祭歲神
春節俗稱「過年」,「年」古名為「歲」,古代歲首(年節)是指干支歷的立春;干支紀年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
2、初二拜年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
3、初三燒門紙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4、初五破五俗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5、初六啟市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年
7、中國有許多的民俗傳統,人們是怎樣過這些節日的
中國民風民俗有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
8、中國的節日怎麼過?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9、中國的傳統節日分別都是怎麼過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等!
春節,是一個快樂的節日,一般都是要打掃衛生、貼春聯、掛花燈、貼窗花貼福字、吃年夜飯、守歲、看春晚!
元宵節,一般都會吃元宵,有些地方還有猜燈謎、關燈會、舞獅子等!
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是會去掃墓,祭奠先祖!
端午節一般會在家包粽子、吃粽子,有些地方條件可以會去江邊看賽龍舟等!
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所以會家人團聚一起吃飯,吃臘八粥、吃月餅等!
再就是冬至,在冬至,也意味要天氣轉涼,所以吃餃子,有些地方也會吃湯圓等!
最後就是除夕夜,要准備年夜飯、放鞭炮等!同時也會看春晚夜守歲,長輩會發紅包給小朋友!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