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節日必須做三件事
1、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吃月餅的寓意是家人團聚,闔家歡樂,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述:「八月十五日此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闔家團圓之義」。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中秋節吃一種「宮餅」。慢慢流傳到民間,百姓們稱這種餅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中秋節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中秋月圓的這一天就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圓的,意為團團圓圓,所以人們用月餅來拜祭月神祈求幸福平安,之後人們慢慢的形成了中秋晚上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而且中秋節送月餅的這個習俗,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
話說回來,就像今天一樣,作為「團圓餅」的月餅其實在中秋節吃不完是常有的事情。按照《飲食好尚紀略》的說法「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食之」。如此做法一直到富察敦崇生活的時代(清代後期)還有保留。不然他也不會在《燕京歲時記》里補充一句,「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盡管這樣的飲食習慣當然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2、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在過春節時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很多人家還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
年畫 年畫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後來變得豐富多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是中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為包餃子要和面,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爆竹聲中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3、春節的正月初一到15,這里每一天都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春節的正月初一到15,這里每一天象徵意義
1、初一為雞日。聞雞起舞,起早放鞭炮給鄰居、親戚朋友家送餃子和拜年。
2、初二為犬日,這一天做這三件事最吉利,回娘家,祭財神和掃除道。
3、初三為豬日,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相傳這一天女媧娘娘創造了豬,民間傳說初三晚上也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4、初四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常說三羊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的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的扔窮。
5、初五為牛日,又稱破五,大年初五,三做三不做,三做是大掃除,放鞭炮,吃三樣;三不做事不串門,不偷懶,不貪戀。
6、初六為馬日,迎了財神送窮鬼。把這六個窮鬼一定要送走,懶鬼、貪鬼、怨鬼、怕鬼、守鬼和急鬼。
7、初七為人日。是所有人的生日。這一天要七不出八不歸,大年初七不出門。首先要安排好7件事後方可外出,這7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規劃好一整年。就可以過一個准備充分收獲滿滿的豐收年。
8、初八為穀日,這天也是開門大吉的好日子,我們一定要做的三件事就是要開門紅、掃除道、八不歸。
9、初九為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就是三清化生的第一位尊神也是對天的尊稱,可見在正月初九其實就是對天的祭祀。
10、初十為地日。土地所在最厚重的莫過於山川,以石成加之,代表人類改造生產工具的實體時代,人對石頭的運用在社會的進程中占據了很大的作用。這一天大家都點燈燃健康,燒香去病魔。
11、正月十一請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
12、正月十二搭燈棚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灶下點燈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14、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古代,為了准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准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准備販賣,稱為「燈市」。
15、正月十五吃元宵,點花燈
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春節要干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
掃塵
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古代中國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4.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5.團年飯
吃團年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
(4)什麼節日必須做三件事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
參考資料:網路-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