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4月初一龍岩是什麼節日

4月初一龍岩是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2-12-27 19:49:15

1、福建省中元節習俗都有哪些

1、福建省中元節習俗有哪些:農歷七月十五為道教的「中元」,故稱「中元節」。佛教傳說,目連為救母曾求於佛祖,佛祖囑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祭其母,因此又稱「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民間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稱「鬼節」。
2、福建舊俗十分重視中元節。民間傳說,七月初一「開獄門」(閩南稱「開巷口」),地官赦罪死者歸家,一時陰界各種冤死鬼紛紛到陽間討吃,一直到三十日「關獄門」(閩南稱「關巷口」)為止。在漳州、泉州一帶,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點一盞長明燈,並以菜飯祀鬼。據光緒版《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七月半作孟蘭盆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乾隆版《泉州府志·風俗》(卷20)也載:「中元夜,家戶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到十五日這天,還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請僧眾禮懺。法事完畢之後,滿台的魚肉、飯菜、饅頭、果等供品,任人搶走,稱為「搶孤」。三十日「關巷口」,又得設祭。舊時漳州「關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台,堆起饅頭山、菜山、飯山,豎起兩根高大的燈炬,入夜滿街通明。這天,還延請高僧超度水陸孤魂,信男信女都前來香祈福。
3、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並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後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後、谷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傢具齋飯,放置於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台」。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4、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邊設祭,祀死於水中者,稱祭「流水孤」。在龍岩、詔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裡還放水燈。民國版《龍岩縣志·禮俗志》(卷21)載:「??夜放水燈,燈以五色紙制,粘於木片上,中燃小燭一。初更時,由東興橋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盞。放若干燈,溪底即映若干燈,五光十色,水面通紅,為一時勝觀。」詔安縣中元節搞得很盛,祭祀「品物豐潔,倍於他邑」,「夜則放燈水中,千百熒爛。群觀塞途,簫鼓闐喧,不減上元佳景。」(民國《詔安縣志》卷1《歲時》)
5、中元節前後期間的活動,福州地區稱「做半段」,閩南一帶稱「普渡」,而且時間長達一個月。這些純為陋習,正如晉江舊志所說:「此皆好事者造端。」
6、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說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閩南的「普渡」歷時更長,糜費更甚。
7、中元節祭祖也是一項重要活動,全省各地甚為普遍。閩南流行「月半不回無祖」的說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論遠近,在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過各地過鬼節的日期稍有區別。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說。祭祖有家祭與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廳堂上擺設祭品,焚燒冥錢,祭拜祖先靈位神牌。福州地區,中元祭祖都在中午進行。祭祀時,在祖先靈前焚紙衣與冥錢。紙衣為刻印有各種古代服裝圖式的小方白紙,或是把其他花紋的白色紙印成黑色。把不同圖形的10張紙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紅色圖案的黃紙包好,稱「一袱」。黃紙正中寫一「念」字,兩旁寫著「追念先祖,庇佑子孫」。傳說紙衣是供祖先在陰間裁製穿用。在廈門,則有七月十五日給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說法。在泰寧,有的還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廳堂享祀。在連城,祭祖之後,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給祖先,同時要擺放碗、筷、湯匙等餐具,表示與先人一道過中元節。漳平民間傳說,中元節祖先回家來看子孫,因此要把米缸裝滿,擺設的供品要十分豐盛,好讓先人們感到放心與滿意。
8、龍岩地區的上杭、長汀、連城等地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後和紙制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後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9、中元節族祭的規模一般較大,特別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開支多是公共族產的收入。各家輪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備好豐富的祭品,而且還要准備參加族祭者的午餐。
10、過去,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著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著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11、中元節的種種迷信活動與陋習,古時已有人下令廢止。據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興化府志》(卷15)載,「太守王公弼,以其無益,嘗出條約禁之」。1949年之後,中元節的各種陋習曾一度被廢除。現在,城鄉的大多數人家已經不再把中元視為節日。但是,近年來有些陋習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復之勢。

2、龍岩長汀有什麼特別的節日習俗啊?(不同於其他地方的)

春節前,龍岩風俗要祈拜灶神。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是送灶君上天,元月初五是迎灶君下凡。傳說「灶君」乃玉皇大帝派駐人間,搜集各農戶善惡之舉,至臘月二十五要登天察報,來年玉皇帝據此情進行賞善懲惡。當晚,各農家在灶君神位前,擺設祭品,點燭燒香、焚紙、燃炮,祈求上天保佑。祭品是家禽、肉、水果等。在此之前,有游僧用黃紙印好「奏文」挨戶售賣,把奏文與香紙同焚後,供灶君攜上天,以求灶君向玉皇帝多奏善舉,盼望天官賜福,勿降災禍於身,庇佑全家安康幸福。此俗農村仍有少數人相傳。

過春節,龍岩有「入年界」和「出年界」之風俗。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入年界」,元月初五日開「出年界」。入年界後,各家各戶要「掃屯」,即打掃衛生,擦洗傢具、門窗、房前屋後、庭院上下,都要掃得乾乾凈凈,床上被褥都要換洗。接著各辦年貨,添置新服飾,蒸年糕,做糍粿,以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三十,是農歷年最後一天,習稱「過年」,現稱「過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門口懸掛紅燈籠,貼新對聯、門神紙,在屋內擺置新盆花,掛上小彩燈,洋溢著節日氣氛。同時殺雞、宰鴨,去祠堂祭拜祖先,析求上祖顯靈保佑。當晚,全家團聚一起吃「除夕宴」,遠出在外親人一般要在入年界前趕回到家,有因不能回來,家裡人要留下空位,擺上碗筷、酒杯。晚宴畢,上下老幼互送「壓歲錢」,廳堂點上通宵燈,甚至雞窩牛欄也要點上臘燭。大年夜,還有守歲習慣,傳說守歲越長,身體常健、家業長興。零點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各家大放煙花、鞭炮,到處是煙花四濺、鞭炮聲震天,男女老幼歡聲雀躍。

初一,是新的一年伊始,在凌晨各家要擇吉樣的時辰「開大門」,在廳堂上設香案,敬拜天神、祖宗,後把大門開出,燃放鞭炮,納千樣、迎百福、求吉利。年初一早餐,龍岩習俗是吃素,開大門後,先吃一碗糖稀飯,用糯米、花生米、紅棗、糖煮成,表示新的一年過著甜美的生活。早餐,米飯是蒸籠飯,菜色用茶油或花生油炒豆乾、薤(帶根),炒芥菜等表示長壽安康。早飯後,全家老少皆著新服飾,晚輩向長輩拜年,到親鄰家道喜祝賀。主人要端茶奉糖果等招待。還要囑咐小孩講話須小心謹慎,多講吉利言詞。午飯開齋,飲食如常。在初一這天,不得干農活,不洗衣服,連飲用的水在年三十晚都要備好,初一不得到井裡打水,同時不得掃地,掃把要置放於偏僻處,其意是不得把財源掃掉。

初一過後,開始走親戚,相互宴請。舊風俗各家各戶要選吉利日子,在年前告知親戚客人,此日客人帶上禮品來後,主人先要煮一碗點心招待。點心用米粉煮成,盛放兩個荷包蛋、雞塊、肉等,給小孩吃的還要配上一個雞腿。客人吃點心不能全吃掉,二個荷包蛋只吃一個,中午主人設宴招待。客人辭別時,雙方要互送紅包給小孩,以表示吉利,並備禮品回敬客人。此風俗現已有改變,一般初二、初三都是女婿去岳母家拜年,丈母娘設宴招待,相關親戚也一塊邀來參加。

初一到元宵節,主要是開展豐富多彩舞獅、舞龍、採茶燈表演等文娛活動,進行慶祝。
農歷正月十五是正月半,俗稱「元宵節」、「上元節」,這是春節後第一個節日。家家戶戶備酒宴,全家團聚暢飲,門前懸掛紅燈,當晚男、女兒童手提各式花燈到戶外玩樂。同時舞龍隊、採茶燈在街上四處表演,煙花怒放,萬紫千紅,震耳炮聲,此起彼落,城鄉上下燈火輝煌,成了燈的世界,人們盡情飽嘗節日的歡樂。在元宵節夜晚,龍岩有的地方有吊燈的風俗,男孩到祠堂或士地宮廟點一盞燈提回家,路上不能被風吹滅,龍岩話「燈」與「丁」同音,其意今年掛了燈,明年添新丁,盼望早日生男丁的意思。折求在新的一年中,財丁兩旺,五穀豐收。

在元宵節,龍岩還有一個風俗「偷拔菜」。當晚幾個年青人和小孩聚集一起,到高壽和人財兩旺的農戶萊園去「偷拔萊」把偷來的菜在露天煮好,大家分吃,以求長壽富貴。此舉被主人發現也不會被追究。

過了元宵節,城鄉開始正常生活。

端午節,龍岩稱「五月節」歷來傳說是為紀念古代詩人屈原英雄事跡。龍岩過端午節,一是要包「粽子」,粽子分鹽粽和鹼粽二種。鹽粽是用糯米,摻進瘦肉塊、蝦來、香菇、赤豆、花生米,拌勻後,用竹葉包成四個菱角,煮熟即成。鹼粽,是用草木灰燒後沖洗出的鹼,與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它可貯藏極久。放一、二個星期不會變質,吃鹼粽要沾蜜糖,非常可口。

龍岩過端午節另一個風習,是要大掃衛生,用雄黃灑撒到各偏僻角落,毒殺昆蟲、螞蟻,在端午節中午,到野外尋拔「午時草」,用「午時草」煮一鍋水,給全家人洗身消毒,以防生瘡。各家各戶門上插菖蒲和艾草,以避邪消災,保全家平安。

有水域的鄉村,舉行劃龍舟比賽,現在是以縣為單位組織,在端午節前,各參賽隊,要作充分訓練。過去參賽是男性,現有女性。吃過端午宴後,各家男女老幼,成群結隊去觀看比賽,為各參賽隊加油助威,在比賽場地車水馬龍、人海如潮,非常熱鬧。

每年七月初七稱「七夕」。傳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龍岩風俗是這天晚上,全家人吃「麻佬」。麻佬是由爆米花、花生米、油蔥、麥牙糖等原料製成,食之十分香酥可口。男女結婚三年內,丈母娘要送麻佬給女婿,俗語「父母吃生日,女兒吃七夕」。七夕晚,男孩看天上牛郎星,會勤勞勇敢,女孩看見織女星,會心靈手巧,聰明伶俐。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龍岩稱為七月半,也稱「鬼節」。吃宴飯應在中午進行,如在晚上是與鬼爭吃。當晚,各家各戶要備些祭品去祭孤魂野鬼,把點燃的香整排插在路邊,焚燒陰紙。此事應由老人、大人去負責,兒童小孩不能看,目的避邪驅妖,保全家平安。

過中元節,龍岩還有一個風俗,是「拂柚捶」,在當天晚上,由年青人找一根木棍或竹竿,竿頂插進抽子,再把幾十支點椒的香,插在抽子上,幾個人組成一個隊,向鄰村和別姓「拂柚捶」,一邊吶喊,一邊轉動手上的柚子,晚上看去如一個火球。「拂柚捶」的方式,不是兩個隊斗毆,而是保持一定距離,相互吶喊謾罵,最後是互拋泥塊、小石頭,其用意是雙方要把病魔災難驅趕降臨到對方。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稱「團圓節」,大家要買月餅,贈送長輩和親友,過去月餅採用木模印成,雕有圖案和花卉。吃過晚宴後,全家團聚在一起,在庭院內,擺上月餅,邊賞月邊吃餅,月圓餅圓,盼望全家和睦團圓,建起美滿家庭,永遠過著幸福生活。

中秋節也是聯誼僑居海外和遠別桑梓親人的節日,此時要相互致信,祝賀問好,表達思念情意。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表示嚴寒冬天己到,此時氣候明顯有變化。冬至,龍岩稱「冬年」,保留周朝以來,在這天過冬年的古老習俗。家家戶戶,要包「粿餃」,其皮是糯米、大米磨成粉,摻入薴蔴葉製成,餡心是冬筍、肉或糟菜等,包成三角形。冬至日,早餐吃「冬年丸」,是用糯米磨成粉,丸內包紅糖、芝麻、花生餡。煮時再放入薑片、紅糖。人們趁這一年農事結束之時,盼望神靈、祖宗保佑。平安冬至日,還有祭拜祖祠風俗。

3、四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農歷4月初一是陽歷4月29日
化學戰受害者紀念日
為悼念化學戰受害者並增強國際社會對化學武器危害的認識,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決定將每年的4月29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日)定為「化學戰受害者紀念日」。
世界舞蹈日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國際舞蹈議會(CID)推廣,1982年國際舞蹈委員會最先提出這日。這個日期是為了紀念現代芭蕾舞之父Jean-Georges Noverre。
日本國定假期
2007年之前稱為綠之日,2007年起改稱昭和之日。以前一度稱為「天長節」,以紀念裕仁天皇壽辰。

4、龍岩的端午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5、龍岩春節的習俗貼紅條意味著什麼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乾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禁食米飯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對我有幫助 708回答時間:2007-1-29 17:31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漠人 | 十六級 名人 擅長領域: 起名 婚嫁 星座/運勢 生活常識 烹飪方法 參加的活動: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thank 相關內容 2010-2-10 關於春節民間習俗 91 2010-1-25 中國關於春節民間習俗 93 2010-2-7 四年級寒假生活p14:關於春節民間習俗? 11 2007-2-14 關於春節民間習俗(越多越好) 59 2010-11-18 關於春節的民間習俗 2 更多關於關於春節的民間習俗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春節 民間 民間 習俗 等待您來回答1回答春節民間習俗有哪些???0回答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是什麼性質的組織啊?是民間組織的話,誰支付他們的...1回答關於春節的民間習俗1回答50我國著名民間二胡演奏家阿炳寫過一首有關月亮的樂曲《二泉映月》,琴...0回答印度民間音樂與其民族生活習俗的關系1回答廣西民間投資是國家行為嗎?多少人在做?0回答番禺的民間習俗有哪些?0回答民間房屋買賣合同應該多注意什麼!最好來個範本越詳細越好...謝謝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3條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6、四月一日是什麼節 四月一日是什麼節日

1、4月1日,是時間上的一個日期點。公歷年中的第91天(閏年的第92天),白羊座,離全年結束還有274天。也是西方國家的愚人節。
2、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和印度的歡悅節有相似之處。

7、四月初一是什麼節日 四月初一具體是什麼節日

1、每年農歷的四月初一據說是「祭雹節」。

2、民間又有傳說是白龍太子的生日,節日前後都有雷雨或下冰雹,因為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比較害怕冰雹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所以希望通過祭祀能夠遠離這類自然災害。

8、每個月的1日都是什麼節日?

1月1日:元旦,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2月1日:卡達齋月開始。

3月1日:是國際海豹日、國際民防日、比基尼日、艾滋病零歧視日、美國全國愛豬節

4月1日:愚人節、國際愛鳥日

5月1日:國際勞動節,它是全世界工人階級斗爭的歷史紀念日

6月1日:世界牛奶日、國際兒童節,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而設立的節日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即建黨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盧安達的國慶日

8月1日:建軍節,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北伐軍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起義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瑞士國慶日

9月1日:中小學生開學日、新加坡教師節

10月1日: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紀念日。國際音樂日、國際老年人日

11月1日:天下聖徒之日

1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8)4月初一龍岩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節日_網路  12月1日_網路2月1日_網路

9、中秋節龍岩習俗

龍岩中秋節有些舊習俗: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挖月餅的習俗已不多見了,但在中秋祭祖的風俗還一直延續著。。。做為龍岩人,中秋節當然不例外要祭祖!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