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有什麼特殊的節日
1、浙江一帶端午節的習俗
關於浙江一帶端午節的習俗
五一勞動節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以下我DL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浙江一帶端午節的習俗,供大家參考!
關於浙江一帶端午節的習俗
溫州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俗稱重五),溫州民間認為是個大節,僅次於春節、中秋節,民間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之說,故習俗氣氛濃厚,活動內容豐富。溫州端午習俗主要有:
溫州端午節習俗 龍舟競渡
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溫州競渡,至遲在宋時已很流行。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溫州一帶的競渡,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在宋時,還不是紀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後,才演變為專門紀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競渡胥尋樂,誰為汨羅三閭哭。”(清石方洛《且甌歌》)又有民歌雲:“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飲恨汨羅汪,龍舟隊隊江中飛,要飲蒲酒保平安。”
到明時,端午龍舟競渡仍很盛行。“自城市都鄙里社叢祠,各置龍舟,每鄰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並或修,競渡之日,偏掠祭戶之姻親,而補己所費。聚眾鼓噪,聞事劫奪者有之為之,姻親者往往質當待索,罔敢或遲。及其斗勝奪(糹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擊,損傷肢體,甚之損命者有之,構隙興訟,傷財害民,就與有(足俞)於斯哉。”(《岐海瑣談》)清時,斗龍舟更加廣泛流行。據清趙鈞《過來語》記載:道光六年 (1826)五月初四,瑞安縣城端陽節的活動:“本歲閨月,龍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遊人更盛。初四日,余與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競渡,士女四集,幾至舟不可行……”
端午那日,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並“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斗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
麗水端午習俗
“麗水卷餅”是麗水頗具特色的節日地方美食,原料為麵粉加水再加點兒鹽,用雙手不斷攪拌成既稠稀得當又具彈性的糊狀,然後放在鐵鑄的平底鍋(麗水人稱“熬盤”)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時操作人手抓一團麵糊,不停地上下有節奏地抓幾下,一則防止麵糊團掉落,二可增強麵糊的韌性。操作人把麵糊團在鐵鍋上一轉,即成一個正圓形的薄餅,由負責炭火的“副手”及時翻轉,並即從鐵鍋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餅。烙好的卷餅俗稱“卷餅皮”,皮薄質白如綿紙,形圓似明月,直徑約20厘米。
卷餅餡為百姓常食菜類,如四季豆、豆芽、豆腐乾絲、泡皮、肉絲、烙雞蛋皮絲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鍋的老油條。作餡的菜餚必須火炒,不留湯汁,吃時各人憑各自喜愛夾各式菜餚作餡心,喜蒜者可在卷餅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醬,然後捲成筒狀,即成供吃食的“卷餅”。
麗水卷餅葷素搭配,韌而不膩,老少皆宜,口味頗佳。特別是餡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條,食時又香又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確是大眾化的美食。
憶及孩提時過端午,家中還愛烙“松花捲餅”,那是以小面團抹上松花粉擂成圓形薄餅放鍋中烙成的卷餅皮,其色粉黃,吃時格外芬香,當時好多農家都自烙這種卷餅皮,現今已成稀物了。
據老人言傳,說卷餅原為“絹餅”,和粽子一樣,原是以絲絹包裹菜餚投入江中供魚蝦吃食,以免傷害屈原軀體,此說之虛實,皆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麗水端午風俗殊除了“吃卷餅”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謂“羹”即禮品,每年到端午節時,嫁出去的女兒要向父母送禮品,禮品除禮包外,尚有豬肉一刀、明甫 (墨魚)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後,父母要給女兒回禮,回禮的東西是麥李(李子)、蒲扇(麥桿扇或紙扇)、手巾等。麗水民間有句俗語:“生不白生,一年兩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年要給父母送上兩次禮品,一次是春節的“過年禮”,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禮”。
此外,在端午前後,麗水少年兒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黃酒在臉上“畫花臉”及在家裡的牆邊角落噴灑雄黃酒等,更愛到郊野去采草莖玩“鬥草”。
杭州端午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乃中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醫理論認為,這一天陽氣為一年中最盛,於是端午便成了人們驅邪防病的最佳時機。老杭州人過端午節也有很多習俗,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草、吃五黃、掛香袋、賽龍舟,還有便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粽子。眾多的習俗,目的卻不外乎一個:辟邪。
1、掛艾草招福驅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據了解,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而菖蒲則主要因為民間方士將其象徵成可以鏟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驅邪卻鬼。
2、吃“五黃”轉運
這是流行於杭州等地的風俗習慣。農歷五月,老杭州人稱之為“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字的食物在這個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杭州人必須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當然,因為雄黃帶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會用紹興出產的黃酒來代替雄黃酒。
吃“五黃”的最佳時刻是端午節的中午,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一刻,藉助“五黃”驅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
3、“鬧龍舟”祈福平安
“鬧龍舟”勝會是杭州西溪濕地傳統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源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為西溪溪流狹窄,賽龍舟人群眾多,與普通龍舟賽有所不同,五常賽龍舟更注重劃船技巧與鬧龍舟的氛圍,這一帶的居民也常常把“賽龍舟”一說改成“鬧龍舟”。每逢端午節,上萬觀眾在兩岸搖旗吶喊,熱鬧非凡。據老杭州人的理解,龍舟賽最重要的就是講究熱鬧,在歡聲笑語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悅,從而祈福平安。
4、掛香囊保健康
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在端午節佩戴平安香囊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時一般是長輩送於晚輩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端午節獨有的民間工藝品,成為節日互贈友人的禮品。
在杭州,每縫端午節到來,城裡的胡慶余堂、方回春堂、張同泰等老字型大小國葯房以及部分歷史文化景區便會提早開門,向市民免費贈送特製的香囊,祝願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會排隊領取香囊,場面頗為壯觀。據考證,這個習俗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了,而它的發起者正是杭州張同泰國葯館。
5、粽子最受歡迎
端午節吃粽子,是現在大多數人僅存的比較了解的一個端午習俗。最早是為了紀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深受大眾喜歡的美食。剛踏入農歷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開始浸糯米了,緊接著是洗粽葉、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餡料品種一般都十分傳統純正,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差不多就不會再出現其他種類的餡料。如果不想自己動手,那麼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型大小店如“知味觀”、“樓外樓”等都會有口味不錯的粽子售賣。
嘉興端午習俗
在中國,端午節有不少傳統習俗,比如,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而作為“吳根越角”,嘉興和端午有著極深的淵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與其他地方不同,嘉興端午主要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民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而源遠流長的嘉興端午龍舟競渡,相傳也是源於春秋時期紀念伍子胥的活動。
從 2001年起,嘉興每年舉辦龍舟賽以及群眾性的裹粽大賽,吸引了數十萬市民參與。其中,2009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還吸引了70萬觀眾參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8年6月,“嘉興端午習俗”被列為首批“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並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嘉興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現在包粽子可以說是花樣繁多,除了最傳統的餡料,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棕、蓮蓉粽、蜜餞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有重包裝的、有講營養的,各地粽子的文化習俗不同,吃法也不同,因此各地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可謂五花八門。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作為一種民俗食品,粽子在嘉興一帶流播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萬曆秀水縣志》卷一雲:“端午貼符懸艾啖角黍飲蒲黃酒,婦女制繪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於臂。”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
嘉興粽子的特點是入口鮮美,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同時攜帶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鄉嘉興的一種象徵,被譽為 “飲食文化的代表,對外交流的使者”。許多海內外朋友都是因為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才知道浙江嘉興的地名。
;
2、浙江的民俗有哪些?
浙江各地的民俗各有不同:
特色小吃
衢州、金華一帶的貓耳朵: 流出清宮御膳,為形似貓耳的麥疙瘩。經沸水煮熟撈出。另用蝦仁、雞肉、干貝、火腿、香菇、筍丁、菜葉、蔥、薑片和雞湯製成湯汁,取貓耳共盛碗內,淋雞油而成。配料五彩繽紛,貓耳色白,湯鮮味美。 湖州大餛飩 以豬腿肉、筍衣、芝麻、蔥末、白糖、味精、芝麻油、紹酒、精鹽等配製成餡。餛飩煮熟後,放入肉骨湯外,撒以蔥末、蛋皮絲而成。皮薄餡多,湯鮮味美。 魚肉皮餛飩 為沿海漁區保守風味小吃。豬腿肉及荸薺剁成末,取紹酒、味精、白糖、鹽、蔥花調成餡心,包入魚肉皮女內,入籠蒸熟,入沸水外略煮,連湯拆入碗外,撒以蔥花、豬油、米醋、味精而成。魚肉皮通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鮮爽口。 湖州千馳包 純精肉、開洋、干貝等做餡,豆製品千馳做皮,包成包女,配以劣秀粉絲。色白湯清,鮮美可口。未無百缺年制制歷史。 南湖蟹肉包 用鮮肉皮、蟹肉、生薑、夾心豬肉、蛋黃、糖等調製成餡,做成包女蒸熟。成品皮薄滑韌,肉蟹濃香,味香鹵多。 蝦爆鱔面 採用新鮮蝦取粗強大鱔,共面條烹做,保持刀切面特色,採用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的「三油」制制工藝。鱔片黃亮香脆,蝦仁玉白鮮美,面條柔滑不糊,湯汁油潤清香。 嘉興五芳齋粽 為鮮肉粽,其外形零潔,包裹均勻,用筷分成四塊,塊塊見肉,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香鮮。
浙江文化遺產:
一、民間表演藝術類(36個) (一)民間戲曲:新昌調腔(新昌縣)、松陽高腔(松陽縣)、西安高腔(衢州市金華市)、寧海平調(寧海縣)、永嘉昆劇(永嘉縣)、浦江亂彈(金華市)、海寧皮影戲(海寧市)、台州亂彈(台州市)、淳安三腳戲(淳安縣)、杭劇(杭州市); (二)民間曲藝:四明南詞(寧波市)、寧波走書(寧波市)、杭州小熱昏(杭州市)、溫州鼓詞(瑞安市)、紹興蓮花落(紹興縣)、紹興平湖調(紹興市)、金華道情(金華市)、平湖鈸子書(平湖市)、蘭溪攤簧(蘭溪市)、臨海詞調(臨海市); (三)民間舞蹈:奉化布龍(奉化市)、長興百葉龍(長興縣)、青田魚燈(青田縣)、十八蝴蝶(永康市)、海鹽滾燈(海鹽縣)、淳安竹馬(淳安縣)、浦江板凳龍(浦江縣)、浦江迎會(浦江縣)、跳蚤會(定海區); (四)民間音樂:江南絲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寧縣)、嘉善田歌(嘉善縣)、舟山漁民號子(舟山市)、舟山鑼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 二、民間造型藝術類(23個) 東陽木雕(東陽市)、樂清黃楊木雕(樂清市)、龍泉寶劍(龍泉市)、寧波朱金木雕(寧波市)、寧波骨木鑲嵌(寧波市)、都錦生織錦(杭州市)、西湖綢傘(杭州市)、硤石燈彩(海寧市)、王星記扇(杭州市紹興縣)、樂清細紋刻紙(樂清市)、浦江剪紙(浦江縣)、蕭山花邊(蕭山區)、蒼南夾纈(蒼南縣)、桐鄉藍印花布(桐鄉市)、甌塑(溫州市)、甌綉(溫州市)、黃岩翻簧竹雕(黃岩區)、東陽竹編(東陽市)、嵊州竹編(嵊州市)、浦江麥桿貼(浦江縣)。 三、民俗風情類(5個)南宗祭孔(衢州市)、景寧畲族祭祀儀式(景寧縣)、海鹽騷子(海鹽縣)、煉火(磐安縣)、掃蠶花地(德清縣)。
3、浙江過節有什麼習俗?
2005年2月6日,浙江海寧,百姓正在為春節准備年糕。打年糕習俗在浙江省海寧地區由來已久,每到農歷年底,農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習慣,每家每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並作為新年中走親串戶送親戚的傳統禮物,因而「年糕」便成了民間祝福親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打年糕是門學問,也是一門技術,不到火候難成年糕,打得不好不僅吃起來不細膩,而且存放時間也不長,容易裂開。在海寧市長安、丁橋、馬橋等農村至今還保留著打石臼年糕的習俗,以前,每到年底,家家戶戶都會想方設法自己打年糕,但隨著近年來農村勞動減少,加上打年糕費時費力又麻煩,所以,有的地方乾脆民村自發組成打年糕隊,集中十天半個月為農民打年糕 。兩年前,長安鎮褚石村五組褚林喜等六人自發組成了村裡的打年糕隊。淘米、磨粉、燒火、上蒸、翻蒸、打糕、點紅,形成一條生產流水線,解決了村民打年糕難的問題。據負責上蒸的大師傅褚林喜介紹,每年農歷12月初就開始動手打年糕,一直到農歷十二月廿七才結束。現在平均每天要打17至18蒸籠,半個月打下來,估計要為本組和外來村民打9000餘斤年糕。
4、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麼
1、台州亂彈
原本叫做黃岩亂彈,它形成於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亂彈之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318個地方劇種之一。台州亂彈唱腔十分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2006年,台州亂彈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以舞、武結合和高超演技名揚四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漢族民間精湛武藝和傳統舞獅表演的完美結合,黃沙獅子的表演由舞獅、武藝、鑼鼓三個部分綜合穿插組成。舞獅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個動作。
3、坎門花龍
源於玉環坎門漁村。是一個具有500多年傳承歷史的民間舞蹈,舞蹈熱烈而奔放。每逢節慶活動,漁民們都會自發地組織花龍滾舞活動,表達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願景。
4、小人節
是溫嶺市民間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我國民間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福建移民相繼遷徙至溫嶺石塘、箬山一帶,將在閩南盛行的「七夕」習俗也帶來並傳承至今。
5、三門祭冬
是傳承於三門縣各鄉鎮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舉行的隆重而庄嚴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動。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民俗文化組成,具有鮮明的地方和區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節氣民俗活動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門祭冬等在內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浙江有什麼民間習俗
1、西湖香市,是浙江省杭州市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宗教信徒進香拜佛和經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起源於唐宋年間,到元明時期已十分繁榮。
2、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十里紅妝是古老的傳統民俗,這種嫁女的場面。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物件在親迎時隨花轎發送外,其餘的紅奩大至床鋪,小至線板、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
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屬於吳歌的一個品種,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縣申報的「嘉善田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網船會,是浙江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民國時期,清明節、中秋節前後為嘉興蓮泗盪網船會之期,江浙兩省附近船戶鄉民成千上萬聚集於連四盪劉王廟,迎神賽會。2011年5月23日,網船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前童元宵行會,盛於清末民初,一直延續上世紀五十年代逐漸消亡。1985年,前童村舉辦建村761年活動,燈會活動重新恢復,此後年年舉行,四鄉八方來客人山人海,1986被寧波市命名為「古亭之鄉」,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都曾來采訪和報道過,是當地一著名的燈會地。
6、浙江省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2、懸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7、請說出浙江地區有關春節的習俗。
1、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紹興人的歲時習俗,不僅歷史久遠,且頗有地方特色。雖時移世易,不少習俗已與時俱進,但正宗的紹興人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腌制臘肉、撣塵、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年俗,獨特而具有魅力……
3、年夜飯在溫州人這里有獨特的叫法:分歲酒,新年舊歲交替時,豈能少了分歲酒。溫州人重視分歲酒,早早進行年貨曬制、搗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動都圍繞過年一一展開。
4、金華有不少民俗活動歷史悠久,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摺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永康醒感戲、東陽傀儡戲等精彩紛呈。浦江的滾地龍男女老少都喜愛;武義的浪街,清幽樂曲、崑曲小調,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5、廿三送灶神,廿四撣蓬壅, 廿五趕長工, 廿六克 ( 去 ) 趕市,廿七搗麻糍, 廿八捱 ( 裹 ) 粽, 廿九窩凍, 三十日早界 ( 上午 ) 還要斫擔柴, 三十夜晚頭米筒侯五大 ( 吃 ) , 正月初一 nang 臘 ( 起來 ) 拜老爺。
8、浙江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1、撣新(浙江的風俗習慣之一):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准備乾乾凈凈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
現在,每年農歷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生運動。
2、小年。農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
3、新年鼓:
春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4、大年「開門炮」。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
三發鞭炮越是聲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9、浙江獨有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浙江獨有的節日風俗有
1、烏米飯:「烏米飯」是最受老人和孩子們喜愛,龍泉人往往在立夏前幾天就開始張羅著和家人一起享用了。
2、灰鴨蛋:是用草木灰製作的,當地有「立夏腌蛋,端午吃蛋」的習俗,把鴨蛋放入草木灰和黃泥之中腌制一個月左右,就成為了特色的「灰鴨蛋」。
3、串蠶豆:是用一根棉線,串滿蠶豆掛在脖子上,長長的蠶豆項鏈可以玩上一天。
4、斗蛋:嵊州人在立夏這一天有斗蛋的風俗。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用冷水浸上數分鍾後,再套上已經編制好的絲網袋,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孩子們就三五成群,開始了「斗蛋」游戲。
5、吃紅棗雞蛋:一大早,家中的主婦便把紅棗洗凈入鍋煮至七八分熟,然後打入兩個雞蛋,加一些紅糖,直至雞蛋成荷包蛋狀,一碗香噴噴的紅棗雞蛋便大功告成了,喝一口濃濃的紅棗湯,咬一口松軟的雞蛋,甜到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