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吃月餅要反思是什麼意思
1、中秋節吃月餅寓意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是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中秋節的習俗:
1、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2、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3、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2、中秋節吃月餅的含義是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是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可能始於唐朝。到北宋的時候在宮廷盛行,後來漸漸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清時期才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據說當年武王伐紂的時候,殷商太師聞仲製作了一種甜味圓餅作為行軍干糧,聞仲也因此成為糕點業的祖師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聞仲就把它稱為「太師餅」。據史料記載,月餅的始祖應為這種「太師餅」。
後來在唐朝,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邊吃「胡餅」邊賞月,唐太宗覺得「胡餅」一詞不太好聽,就想改個名字,正好看到楊貴妃舉頭望月,便改名月餅。
3、中秋節吃月餅的含義是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的含義是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古代就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3)節日吃月餅要反思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信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頭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塊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江蘇無錫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4、中秋吃月餅的寓意
1 秋節吃月餅的寓意是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2有關中秋節習俗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文字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追月追月也是中秋一習俗,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觀潮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吃月餅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5、中秋節吃月餅的含義是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的含義是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古代就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5)節日吃月餅要反思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信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頭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塊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江蘇無錫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秋傳統習俗:賞月、吃月餅
南北習俗各不同